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十


  禮容語上

  禮容語下

  魯叔孫昭聘于宋,宋元公与之燕,飲酒樂。昭子右坐,歌終而語,因相泣也。樂祁曰:“過哉君!非哀所也。”已而告人曰:“今茲君与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已失,何以能久?且吾聞之:主民者不可以偷,偷必死。今君与叔孫其語皆偷,死日不遠矣。”居六月,宋元公薨,閒一月,叔孫婼卒。
  晉叔向聘于周,發幣大夫,及單靖公。靖公享之,儉而敬,賓禮贈賄同是禮而從。享燕無私,送不過郊,語說昊天有成命。
  既而叔向告人曰:“吾聞之曰:‘一姓不再興。’今周有單子以為臣,周其复興乎?昔史佚有言曰:‘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資。’今單子皆有焉。夫宮室不崇,器無虫鏤,儉也;身恭除洁,外內肅給,敬也;燕好享賜,雖歡不踰等,讓也;賓之禮事,稱上而差,資也。若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侈,能辟怨矣。居儉動敬德讓事資而能辟怨,以為卿佐,其有不興乎?
  夫昊天有成命,頌之盛德也。其詩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謐。”謐者,宁也,億也。命者,制令也。基者,經也,勢也。夙,早也。康,安也。后,王也。二后,文王、武王。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孫也。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臨民,故稱昊天焉。不敢怠安,蚤興夜寐,以繼文王之業,布文陳紀,經制度,設犧牲,使四海之內,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承順武王之功,奉揚文王之德。九州之民,四荒之國,歌謠文武之烈,絫九譯而請朝,致貢職以供祀,故曰二后受之。方是時也,天地調和,神民順億,鬼不厲祟,民不謗怨,故曰宥謐。成王質仁圣哲,能明其先,能承其親,不敢惰懈,以安天下,以敬民人。今單子美說其志也,以佐周室,吾故曰周其复興乎。”故周平王既崩以后,周室稍稍衰弱不墜。當單子之佐政也,天子加尊,周室加興。
  晉之三卿卻錡、卻犨、卻至從晉厲公會諸侯于柯陵,周單襄公在會。晉厲公視遠步高;卻錡見單子,其語犯;卻犨見,其語訐;卻至見,其語伐;齊國佐見,其語盡。
  單襄公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其君与三卻其當之乎?”魯侯曰:“寡人固晉而強其君,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意人故也?”
  對曰:“吾非諸史也,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而听三卻之語矣,殆必有禍矣。君子目以正体,足以從之,是以觀容而知其心。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体目不相從,何以能久?夫合諸侯,國之大事也,于是觀存亡之征焉。故國將有福,其君步言視听,必皆得适順善,則可以知德矣。視遠曰絕其義,足高曰棄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亡者有咎,既亡則國從之。今晉侯無一可焉,吾是以云。夫卻氏,晉之寵人也。是族在晉,有三卿五大夫,貴矣,亦可以戒懼矣。今卻伯之語犯,卻叔訐,卻季伐。犯則凌人,吁則誣人,伐則揜人。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齊國武子亦將有禍。齊,亂國也。立于淫亂之朝,而好盡言以暴人過,怨之本也。惟善人能受盡言。今齊既亂,其能善乎?”
  居二年,晉殺三卿。明年,厲公弒于東門。是歲也,齊人果殺國武子。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視我顯德行。”故弗順弗敬,天下不定,忘敬而怠,人必乘之。嗚呼,戒之哉!

  胎教

  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
  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党無不善,三族輔之。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
  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于門內。比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
  然后,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草,春木也。其牲以雞。雞者,東方之牲也。南方之弧以柳。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其牲以狗。狗者,南方之牲也。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牲以牛。牛者,中央之牲也。西方之弧以棘。棘者,西方之草也,秋木也。其牲以羊。羊者,西方之牲也。北方之弧以棗。棗者,北方之草,冬木也。其牲以彘。彘者,北方之牲也。五弧五分矢,東方射東方,南方射南方,中央高射,西方射西方,北方射北方,皆三射。其四弧具其余各二分矢,懸諸國四通門之左;中央之弧亦具,余二分矢,懸諸社稷門之左。
  然后,卜王太子名,上毋取于天,下毋取于地,毋取于名山通谷,毋悖于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也。
  正之禮者,王太子無羞臣領臣之子也,故謂領臣之子也?身朝王者,妻朝后,之子朝王太子,是謂臣之子也,此正禮胎教也。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前有与計,而后有与慮也。是以封于泰山而禪于梁父,朝諸侯,一天下。由此觀之,主左右不可不練也。
  昔禹以夏王,而桀以夏亡;湯以殷王,而紂以殷亡;闔閭以吳戰胜無敵,而夫差以之見禽于越;文公以晉伯,而厲公以見殺于匠麗之宮;威王以齊強于天下,而簡公以殺于檀台;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以劫于望夷之宮。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异也。
  故成王處襁褓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武靈王五十而弒于沙丘,任李兌也。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為義主;失管仲,任豎刀,而身死不葬,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复;趙任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國獨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复反;齊有陳單,襄王得其國。由此觀之,無賢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賢者而賢者歸之。
  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网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頹舊冢,而吳人服。以其所為順于人也。故同聲則處异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士相率而趨之,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讎也。鮑叔以為賢于己,而進之桓公。七十言說,乃听。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趨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于鮑叔也。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彌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听。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于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靈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進之,召彌子瑕而退之。徙喪于堂,成禮而后去。衛國以治,史?之力也。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諫,可謂忠不衰矣。
  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發而佯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陳亡于楚,以其殺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鄧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自齊、魏至,于是舉兵而攻齊,栖閔王于莒。燕度地計眾,不与齊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顯昌,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鑒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古之所以危亡,不務襲跡于其所安存,則未有异于卻走而求及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國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圣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況當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

  立后義

  古之圣帝,將立世子,則帝自朝服,升自阼階上,西鄉于妃。妃抱世子自房出,東鄉。太史奉書西上堂,當兩階之閒,北面立,曰世子名曰某者參。帝執禮稱辭命世子曰度太祖、太宗与社稷于子者參。其命也妃曰不敢者再。于三命曰謹受命,拜而退。太史以告太祝,太祝以告太祖、太宗与社稷。太史出,以告太宰,太宰以告州伯,州伯命藏之州府。凡諸貴已下,至于百姓,男女無敢与世子同名者。以此防民,百姓猶有爭為君者。
  夫勢明,則民定,而出于一道,故人皆爭為宰相,而不奸為世子。非宰相尊而世子卑也,不可以智求,不可以力爭也。今以為知子莫如父,故疾死置后者,恣父之所以,比使親戚不相親,兄弟不相愛,亂天下之紀,使天下之俗失,明尊敬而不讓,其道莫經于此。疾死置后,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民之不爭,亦惟學王宮國君室也。
  殷湯放桀,武王弒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弒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有天下者,以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于天下而傳于后世。隱其惡而揚其德美,立其功烈而傳之于久遠,故天下皆稱圣帝。至治其道之下,當天下之散亂,以強凌弱,眾暴寡,智欺愚,士卒罷弊,死于甲兵,老弱騷動,不得治產業,以天下之無天子也。
  高皇帝起于布衣,而兼有天下,臣万方諸侯,為天下辟興利除害,寢天下之兵,天下之至德也,而天下莫能明高皇帝之德美,定功烈而施之于后世也,故天下猶行弊世德与其功烈風俗也。夫帝王者,莫不相時而立儀,度務而制事,以馴其時也。欲變古易常者,不死必亡,此圣人之所制也。惡民更之,故拘為書使結之也,所以聞于后世也。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