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


  從初夏至深秋,浙江、江蘇仍舊大受倭寇的威脅。官軍東追西赶,互有胜負。到了8月里,官軍添了一支生力軍——兩員參將李逢時、許國,由山東招募了6000“民槍手”回浙江,在嘉定附近,与倭寇遭遇,李逢時揮兵進擊,打了一個胜仗。
  李逢時采取行動之先,并沒有跟許國商議。許國既妒且恨,急于分功,因而亦單獨行動,領兵突襲,也打了一個胜仗。可是乘胜追擊,卻中了倭寇的埋伏,山東的“民槍手”,對地形還不如倭寇熟悉,一戰而潰,逃生無路,犧牲了上千人之多。
  結果,許國中伏大敗。不但損失了一兩千人,而且也傷害了張經的威望,浙江由士紳到細民,都覺得他不如王舒。張經當然亦有他的看法。倭寇及海盜善于流竄,官軍則有重重命令束縛;處處防區限制,縱使聞命即行,毫無延誤,已落在敵人后面。到頭來疲于奔命,雖強亦弱;這是很不聰明的辦法。
  因此,他与俞大猷、盧鏜、湯克寬等人計議,決定了以靜制動,逐步收束,諸道并進,包圍聚殲的方略。當然,執行這個方略,需要大量的勁卒,因而上奏,請求加派狼土兵,克期報到,听候調遣。
  奏疏到京,先到通政司,這個衙門消息最靈通,因為總司天下章奏出納,各省軍務吏事,凡須詩旨裁決的,通政司的官員,必須最先得知。
  有個管摘錄案由的小吏,是工部侍郎趙文華的耳目,每天都要見他一面,報告各省大小事故。趙文華听說張經有此一奏,突生靈感,認為自己打開困境的机會到了。
  原來趙文華最近遭遇了一件拂逆之事,差一點為嚴嵩所逐——他是浙江慈溪人,而年輕時卻在京師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的長官名為“祭酒”,當時的祭酒,正是嚴嵩,很賞識趙文華的才干。因此,結下了日后狼狽為奸的因由。
  嘉靖八年,趙文華中了進士,授職刑部主事。干到第五年上逢到考績的年分,京官的考績,名為“京察”,6年一次,逢巳与亥的年分舉行。趙文華所得的考語是“浮躁”,降官山東東坡州同知。做了五六年,很搜括了一些銀子,宦囊既丰,派人上京活動。平時嚴嵩已經入閣拜相,正要幫手,而且又受了一筆重禮,便將趙調為京官,趙文華亦刻意奉承嚴嵩、嚴世蕃父子,拜在嚴嵩的歐陽夫人膝下,列為義子。
  由于嚴嵩的大力提拔,趙文華很快地當到了通政使,成為嚴嵩的耳目,內外臣工有彈劾嚴嵩的章奏,他總是一面擱壓,一面通知嚴嵩,須作彌縫之計。為此,嚴嵩亦很寵愛這個干儿子,保荐他升任工部侍郎。
  到了這一步,趙文華認為羽毛已經丰滿,應該自己創一番局面了。于是秘密定下進行的步驟,第一步是上結至知,用重金訪求。買到一張藥酒的方子,如法炮制,獻于皇帝。他在奏章中說:這种酒叫“百花酒”,他的老師嚴嵩,年逾七十而精神矍鑠,就是服了百花酒所得的效驗。
  在西苑修道乞長生的皇帝,很欣賞百花酒。想到嚴嵩因為飲此酒而老壽,想跟他印證經驗,便寫了一張手諭,說明緣由,附著趙文華的原奏,派個小太監去問嚴嵩。
  嚴嵩大惊!根本不知什么叫百花酒?從未服過,不明它的效用,如何回奏?
  万般天奈,唯有据實奏复,說是“臣生气不近藥餌。犬馬之壽,誠不知何以然?”皇帝看答复如此,也就丟開在一邊了。
  嚴嵩卻是越想越自危。因為他深知皇帝的性情,小心眼特多,如果修道之余,考查臣下,以為嚴嵩既有這樣延年益壽的好藥酒,不孝敬皇上而獨自享用,這算是哪一門子忠臣?如是一怒之下,隨便借個緣由,加以譴責,自己連怎么得罪了皇帝都不知道,豈不可怕?
  于此可見,趙文華故意撒這個謊,是有意陷害。忘恩負義,陰險卑鄙到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當時便派人將趙文華喚到內閣,要問個明白。
  “趙文華!”嚴嵩連名帶姓地喊。
  趙文華一听這語气,便知不妙;“普通”一聲跪下,結結巴巴地應聲:“文華在!”
  “你獻了什么東西給皇上?”
  “沒有。”趙文華只有硬賴了。
  “這是什么?”嚴嵩將他的原奏,從袖中掏了出來,“你是什么意思?我那里服過什么‘百花酒’?你瞎造謠言,是‘欺君罔上’的大罪,你還要腦袋不要?”
  趙文華嚇得面如土色,連連磕頭認錯。嚴嵩不理,只管自己大罵,他的中气很足,越罵越起勁,以致惊動了同在內閣的徐階、李本,說好說歹打圓場,才將嚴嵩的怒气,稍稍壓了下去。
  此時的趙文華已經气不可抑,徐階動了惻隱之心,便勸嚴嵩:“相爺,叫他走吧!”
  嚴嵩點點頭,轉臉向趙文華喝一聲:“滾!”
  誰知趙文華卻還賴著不肯走,哀聲叫道:“干爹——”
  一語未終,為嚴嵩暴聲打斷,“誰是你干爹?”他向值堂的小吏吩咐:“把他拉出去!以后不准他來。”
  趙文華不敢再放賴,委委屈屈地出了內閣,狼狽而回。自知這一靠山靠不住,則群起而攻,將有家奇人亡之禍。彷徨終夜,決定走內線去求情。
  于是,通過嚴世蕃的關系,見到了歐陽夫人,跪在地上,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痛悔乞怜。歐陽夫人終于也心軟了,答應替他設法轉圜。
  嚴嵩是住在西苑的,一個月才回府一趟。到了那一天,照例舉行家宴,老夫婦倆并排上坐,由矮胖而瞎一只眼睛的嚴世蕃領頭敬酒。照平時的情況,其次就該輪著趙文華上前,而這天自然不見蹤影了。
  于是,歐陽夫人便故意問道:“今天闔家團聚,怎么獨獨文華不來?”
  “這個喪盡天良的畜生!”嚴嵩罵道:“他怎么敢來?”
  “咦!”歐陽夫人又故作惊訝狀道:“你又罵了他?”
  “豈止罵他,我要殺了他,這個畜生,梟獍不如!”
  接著,便細道緣由,嚴世藩在旁心想,倒要看歐陽夫人如何解“老相公”的怒气。
  “老相公,”歐陽夫人道“何苦生這么大的气?老相公當年在鈐山善養浩然之气,沒有想到你竟只是說說而已!”
  “凡事看得破,獨獨這件事讓我忿气難消。”
  “文華不過一句話的錯,就被你罵得狗血噴頭,又不准他進府團聚。我看,”歐陽夫人停了又說道:“比這再大的气,你也曾受過。”
  這是指他受夏言的气,嚴嵩當首輔的時候,架子很大。有一次嚴嵩設席宴請大臣,投遞請客的書啟,竟漏掉了夏言,嚴嵩發覺了,便在門外婆上紅氈條,派人催請,夏言見他至誠如此,等嚴嵩三請四催,直至上燈方到。入席不久即离座,原轎回府。不久趙文華聯絡錦衣衛陸柄攻倒夏言,趙文華功不可沒。
  “那樣的气,如今是否不記得了?”歐陽夫人言道。于是嚴嵩的臉色終于緩和下來了。
  善觀丈夫气色的歐陽夫人,隨即重重咳嗽一聲。這是一個暗號,趙文華早就賄賂了嚴府的下人,許他藏匿在廊下僻處,听得歐陽夫人的招呼,隨即閃身出現,入廳便跪,一跪便哭。
  “算了,老相公!”歐陽夫人又勸,“儿女總有犯錯的時候,要打要罵都不妨,總不能攆出去。文華若是受了人的欺侮,也丟你的臉。”
  嚴嵩無奈,只好崩著臉說一聲:“起來!”
  趙文華听得這兩個字,如逢皇恩大赦,站起身來,換了一副神態,“干爹長,干爹短”地陪不是,又自己打自己的臉罵“該死。”嚴嵩縱有余怒,亦不能不假以詞色。
  話雖如此,恩遇大不如前。趙文華非常清楚,他們這義父義子是勢利的結合,能做件事既可有助于鞏固嚴嵩的君寵,又能有助于相府庫藏的增加,那樣才能盡釋前嫌,格外得寵。
  這件事,眼前就能做了!千載良机,万不可失。當夜便跟嚴世蕃商議停當,次日一早,奏上一本。
  這一本是為了倭患猖獗,建議七事。第一件便投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之所好,建議遣派官員到江陰、常熟之間,望海遙祭海神;其次是命地方官遇有暴露的尸骨,必須掩埋,以期澤及枯骨,而得陰助。
  第三件是增募水軍;第四件是,蘇州、松江、鎮江一帶的民田規定,一夫擁有百畝以上者,加重田賦,并預征官田賦稅3年。
  第五件,征募富家盡力輸財,報效國家,等倭患平后,論功行賞;第六件,遣派重臣督師;最后一件,予通番舊党以及海盜、鹽梟將功贖罪的机會。只要有改過悔罪,并愿效力的确實證明,不妨先予以适當的名義,責成其人偵察賊情,甚至投賊“臥底”作策反的內應。
  這道奏疏,關乎運務,當然發交兵部審議,奏复取旨。明朝的兵部尚書,有個特別的稱呼,叫做“本兵”,既可以調兵遣將,亦可以視師督陣,集軍政、軍令大權一身,是六部中与吏部尚書同為關系緊要的重臣。因此選用兵部尚書的資格較嚴,膺選的當然也應該是第一流的人才。
  可是聶豹其實沒有什么長處。他的官運亨通是因為占了兩個便宜:首輔嚴嵩的同鄉、次輔徐階的老師。有此兩位閣老照應,加以凡有捷報,他都歸美于皇帝的修玄,能獲上天佑護,所以一直順順利利。
  久而久之,皇帝卻看出來了,此人是碌碌庸才。尤其當此北有俺答,南有倭寇,局勢相當嚴重之際,聶豹卻拿不出什么好辦法,對他不免失望。最糟的是,他還不能采納人家的辦法——趙文華所陳的七事,自然有可采之處;而聶豹認為都是空話,一無可取。
  复奏送到西苑,皇帝震怒,降旨詰責:聶豹慌了手腳,自我轉圜,認為五事可采,其中“蘇松常鎮民田,一夫過百畝者重課其賦,且預征官田稅三年”,勢必得罪在籍的鄉紳豪強,“遣重臣督師”則怕張經心里不高興。所以聶豹仍舊不能同意。
  皇帝的看法恰好相反,征重賦是為了籌餉,足食足兵,方能師出有功。而遣重臣可以表示皇帝重視東南軍務,激勵將士用命。聶豹對這兩件事,竟看不出它的重要,實在太差勁了,一怒之下,撤換了兵部尚書。
  趙文華所奏的7件事,當然全都采納;而且接受嚴嵩的建議,即派趙文華祭告海神,事畢在浙江督師。
  在江陰望海遙祭,禱祝了海神,趙文華興匆匆地到了杭州;船一靠岸,便不高興,“接官亭”外并無總督的儀仗,顯見得張經并未來迎接。
  來接的是李天寵,顏色也是淡淡的,他說,總督因為有緊要公務,不能來接。接著遞上張經的一分請柬,是第二天下午,為趙文華設宴接風。
  趙文華大為惱火,到了公館,一個人坐著生悶气,心里只是在想,如何想個法子,擺布張經,出口惡气,也立個下馬威。
  就這當儿,門官遞進來一個手本,說浙江巡按御史胡宗憲來拜。手本上附有履歷,胡宗憲字汝貞,績溪人,嘉靖十七年進士,做過山東益都、浙江余姚的知縣,不久以前由宣化、大同巡按御史,調到浙江。
  “我哪有功夫見他!”趙文華將手本往桌上一丟。
  不見就得退回手本。當門官將要退出時,趙文華忽然心中一動,立刻發覺自己錯了。在這遭受冷落的時候,難得有人來求見,不管他的來意如何,這分仿佛雪中送炭的情分總是可感的。何況,自己要擺布張經,便得先打听張經的情形,此人之來,豈非天假其便?
  “慢著!”他急急喊道,“把手本給我,請胡巡按書房相見。”
  一請到書房,全副公服的胡宗憲,要行下屬見長官的“堂參”大禮,卻為趙文華堅決地辭謝了,他的理由是,第一,彼此并無統屬的關系;第二,他穿著便衣,又在書房,不宜行堂參之禮。其實,這都不是理由,他所以這樣做,是要表示优遇胡宗憲,拿他當朋友而非部屬看待。
  胡宗憲當然也明白。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這樣的待遇,才可以作進一步的深談——他跟趙文華的境遇略相仿佛,亦是受了張經的冷落。在沒有部督、巡撫的省分,巡按御史威風凜凜,無所不管。有了總督与巡撫,他們兼著右都御史与右金都御史的銜頭,不但接管了他的一部分職權,而且對他還可以直接指揮。為此,胡宗憲深感委屈,想借趙文華的力量,爭回失去的權力。倘或不能,至少也得設法通過趙文華的關系,讓張經能夠采納他對防倭的主張。
  他的主張是剿撫兼施。而張經專主攻剿,因而不理他的建議。至于趙文華,所奏七事的最后一件,与他的主張相合,相信必能談得投机。當然,深談之前,必先灌灌米湯。
  “大人的奏疏,我已經從邸抄中拜讀了。真正經天緯地的宏猷!宗憲回環誦讀,越讀越心折,實在不能不拜服。”
  這一盞米湯稠得化不開,趙文華喜孜孜地問道:“原來你已經讀過我的原奏。”
  “是!”胡宗憲朗朗然地,將趙文華的奏疏背了一遍——也虧得他有那分強記的功夫,居然只字不誤。
  “老弟,老弟!”趙文華頓生知遇之感,激動地打斷他的聲音,“你不必再背了!我知道,我知道。且請更衣,我們好好談一談。”
  胡宗憲沒有帶便衣,趙文華便教人將自己新裝一件大紅紵絲薄棉袍取了來,為他更換官服。同時吩咐廚房多備宵夜的食物,竟似要作長夜之飲的光景。
  “老弟台,”趙文華毫不掩飾他對張經的不滿,“皇上命我到浙江來督師,你想想我是什么身分!”他稱張經的別號說:“張廷彝竟這等慢待我,真不知他其心何居?”
  “是!”胡宗憲答說,“我亦替大人不起。只有請大人忍耐,看在他是老前輩的分上,擔待一二。”
  “他要擺老前輩的架子,我偏不賣他的帳!”趙文華緊接著說,“我倒要看看他,有何本事?老弟,你跟我說一說,張廷彝在這里干了些什么?”
  “莫測高深!”胡宗憲作個無可奈何之狀,“但見督部席不暇暖,今天閱兵,明天看防務,僅儀道途,也夠辛勞的了。”
  語含譏刺,趙文華心想,看來他對張經亦頗不滿,不妨跟他共心腹。轉念又想,世途險忁,知人知面不知心;或許張經意存猜忌,特地派他來偵伺動靜,甚至“臥底”,亦未可知,自己不可冒失。
  這樣一想,口頭便謹慎了,“張廷彝就是架子大些。”他說,“論才長是不錯的,經略兩廣,干得有聲有色,很得士官的信服。朝廷征西南狼土兵而以張廷彝主持全局,因事擇人,是很高明的一著。”
  胡宗憲愕然,何以口風一變?細想一想,恍然大悟,趙文華是心存疑忌,有意試探。這也難怪,彼此初見,沒有交淺而言深的道理。
  不過,雙方地位不同,只許他出語試探,不許自己試探他。而且亦不必亟亟于表見,只要殷勤相待,誠意自見,就會一天比一天來得信任。
  于是他只談談風土人情,看趙文華有些意興闌珊了,便即問道:“大人行館寂寞,不知如何消遣長夜?”
  “有什么好消遣的?無非一個人吃悶酒。”趙文華忽然問道,“可有什么驅睡魔的奇書怪書?”
  何謂奇書怪書?胡宗憲不甚明白,不過想來總是些有費腦筋而可以奇悶的閒書,因而答說:“近日坊間就出了几部稗官說部,情節新奇,文筆甚細,略可一觀。”
  “呃,是靈怪,還是胭粉?”
  這一說,無异明白表示,喜愛這兩种稗官說部。胡宗憲答道:“有靈怪,也有胭粉;有新刻印的,也有鈔本。”
  “還有鈔本?”趙文華興致來了,“我在京里,這些東西也看得不少,卻從未見過鈔本。想來必是罕見的好書,叫什么名字?”
  “叫《西游記》。卻不是前朝丘處机所作;各回事异,這部《西游記》說的是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歷盡諸般災難,如何化險為夷的故事。”
  “這是靈怪!老弟可有這個鈔本?”
  “我可以借得到,只是其中有些關礙,不敢進獻。”
  “怕什么?”趙文華問,“是何關礙?”
  “借古喻今,不免諷刺時事。”
  “那也不要緊!”趙文華越發心熱,“我倒正要看看,諷刺些什么?”
  “看不得,看不得!”胡宗憲故意搖著手說,“其中的忌諱极大;大人不看也罷!”
  “怎的?”趙文華轉為怀疑,“莫非顛倒黑白,說嚴閣怎么來著?”
  “倒不是!是影射皇上在西苑修道。”
  “喔,”趙文華更要打听了,“修道又如何?”
  “中間有一段,說唐僧師徒到了一個國度,名為車遲國;那里的國王,專門寵道滅僧。”
  “啊,啊!倒有點像。”趙文華問,“后來呢?”
  听得這一說,趙文華越發要看。胡宗憲亦格外巴結,一回到家,便親自在書房中檢起了《西游記》的鈔本,另外取了些新刻的《肉蒲團》、《燈草和尚》、《貪歡報》之類的禁書,用塊錦袱包好,命一名得力家人,專送趙文華行館。不具函札,亦無一字題識,因為《西游記》譏刺皇帝,非同小可,所以不留任何筆跡,防備可能發生的后患。
  到得第二天一早,趙文華著人來請,說是即刻請到行館相見,有要緊事商談。胡宗憲不敢怠慢,依然衣冠謁見,趙文華這一次更親熱了,是在臥室接見。
  這就太褻慢了!胡宗憲雖無不快,卻不能考慮官常。公服見大官于私室,置朝廷的名气章服于何地?倘或言官參劾,至輕的罪名,也是革職。是不是值得,不能不估量一下。
  但事實上已不容他躊躇,因為趙文華已從臥室中迎了出來,“汝貞!”他像對待熟朋友似地,喚著胡宗憲的別號,很高興地說,“你送來的書,我都看了。‘車遲國’那一段,真是妙得很!此外,《燈草和尚》匪夷所思,也好!你請進來坐,我有件事奉托。”
  “是!”胡宗憲無奈,只有跟了進去。
  “這些胭粉傳奇,市面上多不多?”
  “大概不少吧!”
  “請你盡量搜集,以新為貴。”趙文華說,“再要請你找几名好書手,等我挑它几部好的,重新抄過。”
  “是!”胡宗憲問道,“大人是要送京里的朋友?”
  趙文華不即回答,顯然是在思量,需要不需要承認?胡宗憲本是隨口一問,見此光景,意會到自己這句話問對了,因而很注意地凝視著。
  “我不瞞你!”趙文華終于承認了,“東樓很好此道,我是替他搜羅。”
  東樓是嚴世蕃的別號。胡宗憲心中一動,以此因緣,交結權貴,說起來是太卑鄙了些;但是,權貴果然如此交結,又何必放著捷徑不走?事到如今,無須畏首畏尾!反正只要上了路,自己有自己的趨向,功罪千秋,后世自有定評,不爭在這一時。
  這一轉念之間,主意完全打定,從容說道:“大人的吩咐,我自然盡心遵辦。不過大人与嚴公子是昆季,在我,素無淵源,不敢冒昧。請大人在嚴公子面前,不必提起我。”
  這話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是“將先擒之,必先縱之”的手法,怕自己“差使”干得太巴結了,趙文華會生疑忌之心,怕他越次結交,特意表明心跡,好安他的心。
  “汝貞,”趙文華拍拍他的肩說,“慢慢來!東樓亦是很愛朋友的人,像老弟台這樣通情達理講義气,他亦一定另眼相看。慢慢來,慢慢來,都包在我身上就是。”
  相見才第二面,而趙文華有此表示,可算推心置腹的了。
  胡宗憲深感安慰。不過,表面不能不矜持,只庄容頷首,表示感謝。
  辭出行館,在歸途中回想昨晚至此刻与趙文華兩次交往的情形,胡宗憲不辨自己心中是何感覺?用這樣卑瑣的投贈,訂立交誼,當然是一件可恥的事。而原以為趙文華驕態自大,難以親近,卻不想如此輕易地結成深交,自也不免欣慰。他心里在想,不論如何,情勢已經變化過了,自己委屈于張經、李天寵之前,日子可能不會太久。一旦振翅,如何高飛?從此刻開始,就得好好打算。

         ※        ※         ※

  這天傍晚,總督衙門格外熱鬧,轎馬紛紛,冠蓋云集,來赴張經所設的盛宴。宴會是專為趙文華所設,滿城文武,奉邀作陪,還傳了最有名的一個戲班子,在筵前伺候。
  趙文華見此排場,心中略略脾气了些。可是,張經的禮數雖隆重,神態卻很冷漠,只淡淡地敷衍著,既不問趙文華到浙江來的使命,亦不談他自己如何部署軍務。貌合神离地寒暄了几句,向左右使個眼色,便有人來啟稟:“席面已整治完備,請貴人入席。”
  筵席設在花廳中,一共9桌。居中一席,趙文華首座,張經和李天寵相陪。廊下教坊,咪哩嗎啦,吹打了一陣;張經和李天寵應著樂聲,依次敬酒。然后有個青袍工,跪在紅氍毹上,高捧一個戲折,請趙文華點戲。
  將戲折子接到手里,趙文華不看先問:“是南曲還是北曲?”
  “是北曲。”
  “既是北曲,”趙文華看了張經一眼,“就演唱《中山狼》吧!”
  怎么點了這出雜劇?滿堂陪客,無不詫异。當然,張經不能無疑,更不能無憾。
  于是座客中便有了聲音极低的交談。談的是《中山狼》——有這樣一個寓言:戰國之時,趙簡子大獵山中,獵到一頭狼。隨從中有位東郭先生,不知怎么動了惻隱之心,為狼請命。到后來,這頭被救的狼,反而咬死了東郭先生。因此世人以《中山狼》譬作恩將仇報的不義之人。雜劇《中山狼》出諸一位大名家的手筆,寫此一劇,并非偶然,亦有一段本事在內。
  這位大名家姓康名海字對山,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的狀元,博學能文名滿天下。正德初年,大璫劉瑾當權;頗想延致康海于門下。康海怎肯依附太監?任憑劉瑾如何卑詞厚幣,他只是落落寡合。
  同時又有位大名家李夢陽,宇獻吉,才思雄偉,以复古自命;平日論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亦是弘治的進士,在做江西提學副使時,得罪了劉瑾,被捕下獄。想來想去,自己的一條命只有康海能救,便托獄卒遞出一張紙條,送給康海,上面只有11個字:“對山救我!唯對山有能救我!”
  文人相輕,自古已然,康海自負高才,平時不肯向李夢陽低頭,所以彼此并不和睦。但李夢陽那句“唯對山有能救我”,卻深深打動了他的心,因為這是頂极高明的“高帽子”,一下子激發了康海責無旁貸的俠義之气。
  當然,李夢陽那句話中,已明白表示,他的生死操在劉瑾手中;而劉瑾又唯康海之命是從。康海自己亦有此把握,所以毫不遲疑備車直奔劉瑾的私邸。
  劉瑾几次去拜訪康海,他都預先避去。此時听說康海來回拜,大喜過望,開正門迎接,備酒款待,奉諸上座。等劉瑾說了無數仰慕的話,康海開口了。
  “從前唐玄宗信任高力士,寵冠群臣;而高力士竟為李太白脫靴。劉公公,你辦得到嗎?”
  高力士亦是太監,拿他相比,劉瑾覺得也比得過,當即毫不在乎地答道:“怎么辦不到!康先生,你就是李太白,我馬上來服侍。”說著,真的要离席。
  “不見得!”康海搖搖手:“李夢陽高于李太白,劉公公你不肯救他一救,為什么倒肯替李太白脫靴?”
  劉瑾明白了他的來意,隨即答說:“這是朝廷的事。既然康先生吩咐,等我來想辦法。”
  康海知道事情成功了,欣然稱謝,与劉瑾飲了一夜的酒,方始別去。到家不久,李夢陽來拜——劉瑾已經將他釋放了。
  這是正德三年的事。兩年以后,劉瑾事敗,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紛紛上奏彈劾,劉瑾驕恣不法的罪名,共有三十余條,結果凌遲處死,親屬15人,盡皆論斬。此外劉瑾的党羽,或者死刑,或者充軍,或者革職。
  康海亦牽連在內,以致革職。他之与劉瑾交往,是因為救李夢陽的緣故,事出無奈,照常理而論,李夢陽理當挺身而出,為他洗刷,即使不能免罪,清譽可以無損。誰知李夢陽竟袖手不問,因而康海才有《中山狼》之作。
  康海寫中山狼是為了罵李夢陽,然則趙文華點這出雜劇,可又是罵誰呢?許多人心里存著這樣一個疑問,想求得解答,而唯一能夠意會的,只有一個胡宗憲。
  有些人知道,張經能膺此重任,趙文華在其中多少有促成之功。但就職未几,還沒有什么作為,自然也就談不到忘義或者報恩,趙文華怎能罵他是中山狼?
  甚至在張經自己也是這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想法。因此,在一度錯愕不快之后,隨即泰然了。
  在他的自覺是泰然,而在趙文華看,卻是傲岸与冷淡,便愈覺得這出中山狼是點對了。于是口中有酒,眼中有戲,而心中有事,默默地打算著,一定得好好參他一本,才能消得下心頭的一口悶气。
  雜劇照例是四節,不過一個多時辰,便已完畢,接下來就該放賞了。
  到得曲終酒闌,賓主都已有倦意,當然也就不會再談什么公事。不過張經在送客時,卻有一句話,約趙文華次日上午到總督衙門會面“談談。”
  只不過“談談”嗎?趙文華暗中冷笑。第二天有意鳴鑼喝道,盛陳儀仗十二面,高腳銜牌,第一面“特遣禱祀東海”;第二面是“奉旨督察軍務”,成對并行,位居前列,十分渲赫。
  到得總督衙門,張經在花廳接待;因為談的是軍務,為了保護机密,不但花廳四周,警衛森嚴;而且得以參預的人都經過慎重選擇,除了李天寵以外,就只有胡宗憲与恰好到杭州述職的蘇松總兵俞大猷。另有一個指揮僉事,名叫王詢,為張經掌管軍報簿書,東南沿海備倭的情勢,便由他作講解。
  王詢的口才很好,辦事亦很周到,特別裝了一幅地圖,按圖講解,使得趙文華容易了解,倭寇一共兩万人,盤踞在黃浦江以東,北起川沙、南到柘林這方圓百里,三面臨水的濱海之區。官軍防守,即恃由北而南,折而往西,會合類江的黃浦江為天然防線。江面北闊南狹,所以防務亦以南面為重。
  守這道防線的是三員大將。第一個即是在座的俞大猷,駐扎拓林以西的海口金山衛;第二個是游擊鄒繼芳,扼守黃浦江西折之處的閔港;第三個是浙西參將湯克寬,把守位在金山衛之西的乍浦,看緊全浙的門戶。浙東沿海各地,則由盧鏜負責分守。
  “官軍的力量太薄,像俞將軍所屬的只不過300人——”
  “什么?”趙文華打斷王詢的話說,“只有300人?”
  王詢看他惊詫的表情,深悔失言,只是他的机變极快,“此是指勁卒而言,所謂勁卒,是指打不散的士兵而言,以一當十,三百足抵三千。此外防守、巡邏、筑城開路,以至火夫雜兵還多得很。”
  “那就是了。不然,吃空冒餉,十不得一,就太駭人听聞了!”
  張經、李天寵和俞大猷的臉色都不大好看,趙文華卻是睥睨而言,得意在心,覺得到了杭州的這兩天,唯有此刻的感覺,才稍為痛快些。
  “浙江土著,疲軟文弱,見賊先懼,打不得硬仗,唯有征調兩廣狼土兵听用。”
  接著,王詢翻開另一張地圖,指出征調的狼土兵,來自湖廣、廣西兩省。在湖廣的是湘西永順、保靖兩土司的紅苗;在廣西的是瑤壯,分別征自江水、右江一帶的南丹、東闌、那地、田州,以及歸順、恩恩兩府。此外還有廣東莞蠻蜑雜的一支土兵,善用長牌砍刀,亦經飛檄征調。
  听罷講解,趙文華問道:“許多狼土兵,早經降旨征召,不知到了几支?”
  “如今只到得一支,駐扎蘇州,是田州的土兵。”
  “既有兵到,何不開戰?”
  “早得很,早得很!”張經接口答說。
  張經認為實力未充,不宜輕舉;必得等所征的狼土兵完全到齊,部署停當,然后諸道并進,一舉成功,才是上上之策。
  他的想法當然很有道理,只是說話時兩眼上望,旁若無人。那种傲慢的態度,使得趙文華大起反感。不過一時無奈其何,便只好先忍著一口气。
  就在以后那几天,廣西、湖廣的狼土兵陸續開到,屯聚在蘇浙交界之處,城里城外,到處是奇裝异服,面目黧黑的苗瑤生番。那一帶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在狼土兵看來,真是到了花花世界,這些兵的紀律本來不好,難免騷扰,加以言語不通,易生誤會,因而當地百姓閉門罷市,人心惶惶。張經得報,怕外患未消,內亂又生,星夜赶到嘉興坐鎮,親自處理一切軍民糾紛。
  趙文華是等張經走了以后,方始從胡宗憲口中,得知其事,“太平有此理了!”他大為惱怒,“起碼也得告訴我一聲。這樣子目中無人,我非參他不可!”
  “大人歇怒!”胡宗憲提醒他說,“大人奉旨督察軍務,亦何妨去看看狼土兵;讓他們知道,大大亦是有權可以指揮的。”
  “對极!”趙文華大為高興,“我們一起走,要走在張廷彝前面,他到嘉興,我們到松江。”
  “是!不過,”胡宗憲遲疑著說,“松江是應天府管轄,浙江巡按,去了似乎不便。”
  “怕什么?有我!昨天我給東樓寄書的信中,已經提到過你,相爺也會知道你的名字,一切都會包涵。不過,我先得辦一件大事。”趙文華考慮了一下,作了決定:“這几天都是宜于出行的黃道吉日,我們准定后天走。有一天一夜的功夫,我那件大事也可以辦好了。”
  他的那件大事,是親自動筆,草擬奏疏。他認為張經對他的態度,已經到了容忍的极限。眼前尚且如此,倘或狼土兵到齊,打了一個胜仗,更不會將他放在眼里。所以決定動手拔掉這個眼中釘。
  當然,一本參經不動。不過凡事要講究步驟,第一本不妨簡單些,主要的是留個伏筆。然后抓住把柄,狠狠打他,前后呼應就更有力量了。
  動筆的時間并不多,构思卻花了一夜,反复思考,終于想妥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說法。張經有才具,不能不承認,如說他一無是處,豈非就是指皇帝沒有知人之明?不過,他到任以來,沒有出過一次陣,也是事實。有才具而不肯打仗,其故何在?趙文華替他找到一個說法,當然不是如張經自己所說的,等待各路援兵到齊,大舉進剿,以策万全;趙文華的說法是,張經是福建人,福建通倭的勢豪甚多,所以張經雖才足以辦賊,但為了怕他的同鄉勢豪与他為仇,有意按兵不動。
  拜發了奏疏,趙文華隨即啟程到前方督師。胡宗憲雖然被制于張經与李天寵,不能過問軍事,但地方政務,仍然由他監督;能監督便能指揮,下令錢塘縣封了十來只大號官船,供趙文華乘坐。船頭上銜牌羅列,旗幟飄揚,十分烜赫,運河中正當春水大漲,駛行极為順利。
  船到嘉興,張經已接到報告,心里很不痛快;因為他知道趙文華此來,胡亂插手,擅作主張,對于統一指揮,必然形成掣肘。可是趙文華究竟是奉了旨“督察沿海軍務”的,縱然輕視,只能躲避,不能擋駕。那就唯有找胡宗憲來理論了。
  因此,他派了一個差官到趙文華的船上,一面投貼問候;一面傳召胡宗憲到行館問話。胡宗憲知道此行不會有好嘴臉,但無可諉避,只能硬著頭皮去見。
  “你跑了來做什么?”張經一見面就沉下臉來責備,“我在嘉興,巡撫在桐鄉,省城里沒有人,全靠你多照應,怎么擅离職守?太不顧大局了!”
  這“擅离職守”4字,豈是輕易可以當得的?胡宗憲當即答道:“大人,這里亦是我職守之地。”
  “有我在!”
  “是。”胡宗憲針鋒相對地答說:“大人該來,我亦該來。”
  “你來干什么?”張經又回到原來的責問上。
  “我來按臨。”胡宗憲背著《會典》上所規定的職司:‘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得專考察舉劾,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你不要再說下去了。”張經喝道:“莫非你是來監察我的?”
  “豈敢!”胡宗憲答說,“大人主持防倭的軍務,客師云集,經理很難,我是來替大人分勞的。倘有軍民不和,發生糾紛,奸人造謠,离間軍心;或者流氓地地痞,借端起事,大人如果專為這些麻煩困扰,何能默運戎机,必操胜算?”
  听得這番話,張經脾气了,反而埋怨他說:“既然如此,你何不早說?”
  “也要容得我有開口的机會。”
  這意思是說,張經盛气凌人,不容他人解釋。想想自己也有些錯,張經便不再往下辯詰,只說:“你要來,就一個人來,何必把趙某人也帶來?”
  “大人這話,我不敢任受。趙侍郎奉旨督察軍務,拿這頂大帽子壓下來,我怎么能不睬他?”胡宗憲又說,“何況,我遠非大人可比,大人秩位既隆,科名亦尊,是老前輩,我在趙侍郎面前是后輩。”
  “也罷,這且不去說他。我倒請問你,他此行的目的何在?”“是想看看狼土兵的士气。”胡宗憲又說,“也想看看沿海的防務。”
  張經沉吟了好一會說:“好吧!讓他看。請你代我問他,他要先看哪里,次看哪里,我叫人替他安排。”
  “他跟我說過,想看看俞志輔的隊伍。”
  俞志輔就是俞大猷。他的部隊裝備好、給養足,平時操練亦勤,總是顯得士飽馬騰的模樣,是不怕趙文華看的,可惜人數太少,軍容不夠壯觀。
  但從另一方面看,卻正可顯出這支軍隊的長處。原來狼土兵已經分撥停當,田州土兵派歸俞大猷指揮,已由蘇州開到松江、金山一帶;土兵雜亂無章,相形之下,益覺官兵整齊威武,很有個看頭。因此,張經欣然同意,特派中軍陪著趙文華去視察;胡宗憲當然照舊同行。
  金山衛在海邊,人煙稀少,只有几個小漁村分布在烽台戰壘之間,自然不堪供貴官歇馬;趙文華的行館是設在松江南門外的太素道院。
  俞大猷已經接到張經的通知,特地由70里外的金山衛赶來參見。他是儒將,儀態溫和,談吐文雅,分析敵我強弱,地形險要,井井有條;趙文華頗有好感。約定第二天一早,由俞大猷派兵護送,到海邊實地考查防務。
  到得二更時分,趙文華与胡宗憲剛剛酒足飯飽,喝著醞茶在消食時,中軍來報:俞大猷派了專差來通知,有几千倭寇海盜,在黃昏時分打算沖過金山衛,往平湖、嘉興一帶去騷扰。如今雖經擊退,但怕敵人卷土重來;地方既不起靖,請趙文華改期再去視察。
  “這消息太突如起來了!”趙文華看著胡宗憲說,一臉不信頗為真實的表情。
  胡宗憲不愿像他那樣存著成見,但亦不敢肯定俞大猷決不會借故拒絕趙文華去看防務,想了一下,提個建議:“大人何不當面問一問來人?”
  “不錯!”趙文華點點頭吩咐:“喚俞將軍的人來!”
  俞大猷所派的這個專差,是他帳下的親信小校。為人誠朴,不會巧語虛飾,他告訴趙文華說:來犯之敵,大概在3000人左右;俞大猷接得警報,曾親自登上烽煙台瞭望,然后派游擊白泫,會同田州土兵迎擊,稍有斬獲。敵人不敢深入,官軍亦未窮追。
  說得有頭有尾,不像虛假,趙文華開始相信,确有其事;但有好些疑問,急待澄清,首先想知道的是,田州土兵的戰斗力,到底如何?
  “土兵不怕倭寇,倭寇倒有些怕土兵。土兵用的是矛子,又會飛矛傷人;倭刀再快,還是敵不過。”
  “喔,”趙文華緊接著問:“既然如此,為什么不乘胜追擊呢?”
  “這,就不知道了。”
  “我再問你,是田州土兵自己不追呢?還是誰不叫他們追?”
  “是總兵官下的命令,敲鑼收兵。”
  “原來如此!”趙文華覺得收獲甚多,無須再問,很滿意地說:“辛苦你了!你先下去休息休息,回頭我還有話問你。”
  從趙文華到浙江以后,軍中都知道,朝中來的貴官,气焰极盛,架子极大。因此,這小校听他這樣溫語慰撫,頗有受寵若惊之感,喏喏連聲地退了下去待命。
  等總督衙門的中軍一走,趙文華便悄悄問胡宗憲:“你看如何?”
  “田州兵先聲奪人,又不知倭寇是怎么回事,懵懵懂懂,反而無所畏忌。這就是所謂‘新鋼初發’,銳气可用。”胡宗憲又說,“至于兵器,‘一寸長,一寸強’;能使飛矛,更可以及遠制先。無怪乎倭寇海盜,一戰即退。”
  “誠然!誠然!老弟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在想,田州兵初到,自然急于立功,故意壓著不讓他們露一手,會倒了銳气。俞志輔枉稱儒將,連《左傳》都沒有讀過。”
  胡宗憲心知他所指的《左傳》是這几句話:“夫戰,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俞大猷豈能不知?自己得要為他辯白。
  “大人錯怪了俞志輔!他當然是奉有命令,務取慎重,所以不追。”
  “說得是!”趙文華突然變得興奮了,“汝貞,我有個主意跟你商量。‘強弩之末,不可以穿魯縞’,田州的兵來了好些日子了,師老則無用;也還怕他們待久了,听人渲染倭寇海盜如何慓悍,一起怯敵之心,更是完完大吉。如今趁他們今天小胜未饜所欲,磨拳擦掌,想痛痛快快廝殺一場的盛气當儿,我下道命令,讓他們去打一仗,你看使得使不得?”
  听這一問,胡宗憲感到事態嚴重,“大人,”他說:“此事非同小可!得要從長計議。”
  “是啊!我也覺得我這個主意,關系甚重;所以要請你替我策划一下。”
  “大人這么說,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想,首先要考慮大人的利害得失;未計利,先計害,倘或田州土兵不奉命令,豈不有損大人的威望?”
  “這一層,”趙文華躊躇著說,“我當還沒有想到。汝貞,你不必去想別的,你只替我想一想,怎么樣才能讓田州兵听我的命令?而且要樂于奉命!”
  “這怕有些難!”胡宗憲沉吟了好一會,方始回答:“我想,無非恩結威服;能讓田州兵怀恩畏威,就會樂于效命。大人應該先犒師——”
  “這我也想到了。就有一層難處,倉卒之間,哪里去找几万銀子?”
  “不須銀子,銀子于田州兵亦無多大用處,只用牛酒就可。這件事,我替大人來辦。”
  “好极!”趙文華問:“還有呢?”
  “還有,就要大人降尊紆貴,拿田州兵的首領敷衍好了,則如臂使指,自然靈活如意。”
  “不錯,不錯!你說,我該怎么敷衍?”
  于是胡宗憲秘密獻計;他說一句,趙文華應一聲,百依百順,笑容始終沒有消滅過。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