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 你還記得初次見我的情景嗎


  几天后,兵部火票遞來一份明發上諭:“浙江按察使著李元度補授”。曾國藩接到這份上諭后甚是惱火。
  原來,李元度祁門請罪不赦之后,一气之下,從糧台索回欠餉,將平江勇解散,徑直回湖南去了。不久,圣旨下達,李元度被革去徽宁池太廣道員職。曾圍藩期望李閉門思過一段時期后再來找他。誰知李元度卻又跟王有齡聯系上了,募集八千人,號稱“安越軍”,浩浩蕩蕩地由湖南開拔,經江西進浙江,沿途又在義宁、奉新、瑞州一帶打了几場胜仗。江西巡撫毓科向皇上請功,皇上賞他布政使銜。進入浙江后,王有齡為長期留住這支軍隊,又竭力向皇上保荐,于是有了這道上諭。李元度不服管束,不講交情,三番兩次明目張膽地背叛湘軍,投入一貫對湘軍怀著敵意的何桂清集團,這种以中行待老友,以智伯待怨仇的行為,使曾國藩由惱而怒,由怒而恨,過去患難与共多年的友誼已不复存在了,結儿女親家的答謝諾言也不必兌現了,這兩三年逐漸壓抑下去的偏激性情又乘隙而生。他不要幕僚代筆,親擬一份奏章,給李元度列舉三條罪狀:一為革職后不靜候審訊,擅自回籍;二為義宁、奉新、瑞州無賊情,亦無接仗,系冒稟邀功;三為赴浙途中節節逗留,貽誤戰机。并承認自己用人不明,保舉有誤,請皇上將李元度交部嚴處,永不錄用。
  曾國藩由此想起李鴻章為李元度說情之事。為失地將領說情固然不對,但李鴻章离開祁門一年多來,袁甲三、胜保,德興阿、王有齡等人多次邀請他,許以重保,李鴻章都不為之動心,宁愿在江西賦閒,宛如那年在建昌旅館候見時一樣。
  与李元度的見异思遷比起來,李鴻章的一片忠心是多么地難能可貴,何況其才其誼又都在李元度之上!曾國藩想到這里,立即派彭壽頤帶著他的親筆信,前去饒州府接李鴻章來安慶。
  李鴻章來了。他對恩師的認識,比恩師對他的認識還要深一層。他知道,恩師雖以理學名臣譽滿朝野,但決不是一個迂腐的理學先生,既深諳歷代權臣的用人之術,又有自己一套識別、考察、培育、駕馭、籠絡人才的辦法,被訓斥而改換門庭的人會令其恨之入骨,相反,疏遠之后仍忠心不改的人,則會獲其加倍的重用。曾國藩的這一手,果然被李鴻章看准了。年家子、受業生,再加上精明、才情和忠心,使李鴻章重入曾國藩幕后,受到了這位權綰四省的恩師的格外垂青。
  這時,陳玉成受苗沛霖之騙,死于胜保之手,而李秀成以蘇福省為基地建設第二個小天堂的事業,則達到鼎盛時期。
  整個蘇南,除馮子材駐扎的鎮江城及上海一隅之地外,全部上地都在李秀成手里。李秀成注意發展經濟,實行輕稅制度,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農民作歌稱贊:“毛竹筍,兩頭黃,農民領袖李忠王,地主見他像閻王,農民見他賽過親娘。”蘇州、常州市民紛紛建牌坊,表達他們對忠王的崇敬。李秀成又在江西鉛山收容了從西征路上撤退回來的石達開部將童容海、朱衣點等二十万人,軍勢益發壯大,隨即一舉攻克杭州,王有齡被迫自殺。太平軍在蘇南、浙江一帶如火如荼的聲勢,使上海日夜處在惊惶之中。
  上海是中國第一富庶之城,每月僅厘金、捐輸的收人就達六十万兩銀子,外國人麇集此地,以何桂清、薛煥為首的江浙逃亡官吏和以錢鼎銘為首的江浙逃亡士紳也都聚集在這里。洋人和官府都組織了武裝力量,試圖阻擋太平軍向上海進攻,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人華爾指揮、全用洋槍洋炮武裝的中外混合軍——常胜軍。但畢竟力量不足,于是公推錢鼎銘前往安慶,請曾國藩速派湘軍來上海。
  餉銀极缺的曾國藩,絕對不能眼看上海落入太平軍之手,他派人火速赶到荷葉塘,要正在家休養的九弟擔負這個任務。
  曾國荃不答應。他的眼睛盯著江宁城。攻下安慶后,曾國荃認為自己既有攻城的本事,又是天下第一福將,打江宁非他莫屬。這一點,曾國藩也有同感,見他不去,也就不勉強了。
  九弟不去,再派誰去呢?曾國藩將手下帶兵的將領一一掂了掂:李續宜是個病夫,鮑超是個莽夫,都不能擔此重任;張運蘭、蕭啟江均非大將之才;貞干不能獨當一面;至于多隆阿、韋俊,從來就不能算是心腹,這樣的大事,豈能放心讓他們去干;彭玉麟、楊載福固然适宜,但既然要成全老九的天下第一功,豈能又折他的水師輔翼!
  一連几天,曾國藩為之寢食不安。這天吃完晚飯,他有意走出城外,遠一點去散步。時已深秋,草木凋零,安慶城外一片蕭條。曾國藩触景生情,腦子里浮起了宋玉悲秋的名句:“悲哉,秋之為气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驀地,他想起自己投筆從戎,已歷八九年了。這些年來,朝廷耗資數万万兩銀子,調集近百万軍隊,從廣西打到江蘇,而長毛卻總不能扑滅,反而鬧得更紅火起來。天心何時才能厭亂,百姓何時才得安宁呢?而自己未老先衰,湘軍暮气已生,有生之年還能重睹太平嗎?一時間,曾國藩心亂如麻,憂沮悲傷不能自已。他干脆揀了一塊干淨的石頭,坐下歇息,荊七在一旁站著侍候。
  曾國藩眯起老花眼睛,向四周無目的地張望。遠遠地看見兩匹快馬揚著灰塵,從西邊山坡邊奔來,一溜煙進了城門,后面有三條狂跑亂叫的黑狗在追赶。曾國藩對馬上騎手的剽悍艷羡不已。
  “荊七,騎馬的人是誰,你看清楚了嗎?”
  “好像是李觀察和他的弟弟昭慶,可能是從西山打獵回來。”剛才那兩人的騎術,也引起了王荊七的注意,他一直目送著他們進城。
  “噢!”曾國藩輕輕地應著。是的,前天李昭慶來安慶,李鴻章還帶著他來請安哩!李鴻章四兄弟:瀚章、鴻章、鶴章、昭慶,個個既秉書香門第的文雅秀美,又兼淮北民眾的強悍勁气,昭慶說他和三哥鶴章,在廬州招募了一千多鄉勇,護衛桑梓,大大小小也打過三四十次仗,手下也有一批能干人。
  說話間,少年崢嶸之色時露,曾國藩很是欣賞。一個念頭在心里悄悄泛起:派李鴻章去上海如何?但眼下他無一兵一卒,能在短期內組建起一支軍隊嗎?
  曾國藩回到衙門,將這個想法与趙烈文商量。趙烈文完全同意。并說出兩個更為重要的理由來:一是曾家門第太盛,軍權太大,要謹防謗讟,預留后路。趁著現在興旺時期,讓李鴻章出來建一支淮軍,名為另立門戶,實為一家。万一今后曾家有不測,湘軍有不測,只要李鴻章在,淮軍在,大局則不會破裂。二是河南、皖北捻軍勢力很大,江宁克复后,主要的敵人便是它了。仗打得久,軍營習气必然滋生,且湘軍不服北方水土,今后平捻,還得靠由皖北招募的淮軍。趙烈文這兩個理由一說出,曾國藩不由得心悅誠服地欽佩,為自己身邊有如此遠見卓識的人才而高興。盡管作為自己的傳人,李鴻章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權衡利弊,只有他最為合适了。
  曾國藩不再猶豫,他要為目前的救上海之危,更要為以后的百年大計,把李鴻章全力扶植起來。
  听說要由自己去招募淮軍,援救上海,李鴻章比當年中進士點翰林還要興奮。他十分懂得亂世年頭,有槍便是草頭王的道理。上海一個月光厘捐就是六十万,拿出一半來,就可以養五万精兵了;手中有五万精兵,誰還奈何得了!
  李鴻章興沖沖地將招五万淮軍的計划向曾國藩稟報時,卻遭到當頭一盆冷水:“少荃,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這條古訓你都忘記了?”曾國藩嚴肅地說:“一次招募五万,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必然正經人少,無賴之徒多。你看長毛,動輒十万二十万,有時甚至號稱百万,其實都是烏合之眾,稍一遇挫,便四散逃走了。這樣的兵,再多有什么用!徒糜費糧餉罷了。你這次回廬州募勇,一定要以我和羅山先生過去招募湘勇的辦法,募那些有根有底、朴實勤苦的种田人,油滑的市井游民,縱然聰明伶俐也不可要。”
  “恩師指教的是。”李鴻章忙點頭不迭,“那我先招兩万。”
  “兩万也多了。”曾國藩搖搖頭。
  “一万何如?”
  “先招五千。”曾國藩伸出一只巴掌。
  “好,我就先招五千!”乖覺的李鴻章忙點頭應允。心里想:到了上海,有了銀子,打開了局面后,招多少還不由我!
  “恩師,大家都說您會相人識人,門生想請您傳授一點識別兵勇的辦法。這次回去,好多挑選些有出息的官兵來。”
  “相人識人,奧妙甚多,复雜得很,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的,有些還不能言傳只能意會,關鍵在相者識者的閱歷。我曾經編過几句口訣,念給你听听。”曾國藩微笑著說,“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李鴻章輕輕地背誦了一遍,說:“這几句口訣簡明扼要,只是門生愚陋,覺得空泛了些,好比說真假看嘴唇,究竟什么樣的嘴唇是真,什么樣的嘴唇是假呢?”
  曾國藩大笑起來:“這就難說了。方才我講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指的這些,要靠自己去揣摩。東坡說世上有許多事,只可了于心,不可達于筆,這相人識人一事最是如此。不過,你問的是識別兵勇,這是相人術中最簡單的,我就跟你細說几句吧!”曾國藩捋著已變花白的長胡須,正色道,“第一看五官。以雙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為最好。第二看皮膚,以膚色粗黑,雙手茧多為最好。第三看說話。以木訥寡言為最好。主要是這三條,其他都是次要的。”
  曾國藩的三條相勇標准,給李鴻章很大的啟發。他恭恭敬敬地說:“門生一定按恩師所教的,挑選五千精壯淮軍前來。”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他和哥哥瀚章又在外面做官,故李家在廬州頗著威望,加以鶴章、昭慶這几年在家辦團練,与其他團練首領交往很多,當李鴻章振臂一呼時,便應者云集,沒有几天,應招的鄉勇就達到五六万。李鴻章不敢違背老師的意志,按照那三條相勇標准,從中精選了五千人,組建成十營,由李家多年的好友張樹聲、張樹珊、張樹屏三兄弟和周盛波、周盛傳兩兄弟及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鶴章、昭慶十人為營官,依次命名為樹字一營二營三營、盛字一營二營、銘字營、鼎字營、慶字營、鶴字營、昭字營。二十天后,李鴻章便帶著五千淮軍齊齊整整地開進了安慶,在金保門外操兵場上,接受了兩江總督的檢閱。
  曾國藩見五千勇丁絕大部分粗壯結實,頗為滿意;但十個營官,僅潘鼎新為舉人出身、鶴章昭慶出自讀書人世家,其他七人或為鹽梟,或為馬販子,或為無業游民,或為鄉間土霸王,中有兩三人竟然一字不識,曾國藩對此很是憂慮。好在這些營官均武藝超群有統馭士卒的威嚴,既已組建成軍,并開到安慶,曾國藩也就不再說什么了。錢鼎銘心急如火,見軍隊已建好,巴不得他們立刻飛到上海,便以十八万兩銀子的高額代价雇了七艘洋船,要將五千淮軍一次運走。
  如此气魄宏大的調兵遣將,令四方震動,淮軍將士人人自覺很闊气風光,湘軍將士個個眼紅,巴不得哪天也開開這個洋葷,安慶百姓更是從未見過這個世面。一大早,江邊碼頭上,便老幼扶攜,人山人海了。
  南門外上下三層的怀宁酒樓,是安慶城最大的酒家,三天前便開始謝絕一切客人,忙忙碌碌地作准備,這里將要為開赴上海的淮軍舉行盛大的餞行宴會。
  辰時起,怀宁酒樓前的草坪上便陸續停下一頂頂呢轎、一匹匹駿馬。到了午正,寬闊的草坪便被轎、馬擠得水泄不通。
  這時,一隊衛兵過來,清出一條兩丈寬的過道。接著,一隊長轎緩緩抬來,在草坪邊停下。從打頭的綠呢轎里走出今天宴會的主人——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銜節制四省軍務兩江總督曾國藩。他頭戴正一品紅珊瑚頂戴傘形紅纓帽,身穿繡有仙鶴補子的紺色九蟒五爪袍,腳套粉底皂緞靴,下轎后,在過道口站定,并沒有開步。緊接著,從第二頂藍呢轎里走下今天餞行的主要對象——按察使銜、福建延津邵道道員、淮軍統領李鴻章。他今天頭戴正三品藍寶石頂戴紅纓帽,身穿繡有孔雀補子暗紅九蟒五爪袍。跟著,從各色轎里相繼走出李續宜、楊岳斌、彭玉麟、鮑超、多隆阿、康福等一班文武僚屬來,都一色的朝服,沒有品級的也換上簇新的衣帽。湘軍中的老營官哨官們記得,如此隆重的盛會,只有武昌城頒贈腰刀那一次。待大家都下了轎,曾國藩伸出右手,對李鴻章說:“少荃請!”
  李鴻章一听,慌得滿臉通紅,忙說:“恩師請,門生隨后侍候。”
  曾國藩笑著說:“今天為你餞行,理應你走在前。”
  李鴻章急了,連聲說:“恩師請,恩師請!”
  見曾國藩仍笑著站立不動,李鴻章深深地一彎腰,說:“恩師今天給門生這樣大的臉面,門生粉身碎骨不足以報答。”
  說到這里,李鴻章激動得淚水盈眶。
  曾國藩點點頭,似對這句話很滿意,便不再謙讓,邁著慣常穩重的步伐,走進了怀宁酒樓,李鴻章和彭玉麟等人隨后跟著。
  怀宁酒樓的一、二兩層樓里擺下三十桌酒席,那里早已坐齊了湘淮兩軍營官以上的將領,以及安慶官場上的要員、鄉紳名流,還有錢鼎銘及七艘洋船的船長等等。曾國藩、李鴻章一行剛進門,等候在一樓的人便紛紛起立肅迎。曾國藩微笑著伸出手來,對著大家揮動几下,然后登上樓梯向二樓走去。二樓只擺了五桌,這里的人物身分更高一些,上首一桌特為給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留著。曾國藩剛一落坐,熱气騰騰的各色菜肴便不斷上來了。
  徽菜与粵菜、川菜、湘菜、杭菜、閩菜、淮揚菜、魯菜齊名,號稱為中國八大菜系。安慶城酒店里的菜肴,更是徽菜的代表。盡管這座城市脫离戰火還不過半年光景,因為總督衙門和湘軍統帥部設在這里,舊官新貴云集,尤其是那些在戰場上發了橫財的湘軍將官們,抱著“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几人回”的心態,一有机會來到安慶,便把它當作煙花溫柔之鄉,毫不吝嗇地將大把大把的銀錢拋向酒樓妓寮,故而刺激了安慶城在廢墟上很快地形成畸型的繁華。苦難中的安徽人民,從皖南皖北蜂擁向這座長江邊的古城,其中尤以廚師和少女為多。徽菜這朵肴苑奇葩便在這片土地上重新開放。
  徽菜向以燒炖為主,講究真本實料,火功到家,菜肴明油味濃,色澤紅潤,滋味醇厚,湯汁清純。怀宁酒樓的徽菜,公認為安慶府里第一號。今天,老板和廚師們有意趁著這個百年難遇的机會,好好地表演一番,把怀宁酒樓的名气傳到全國去,甚至想借洋船長之口遠播海外。廚師們使出渾身解數,精心烹調,老板站在廚房門口,每出一道菜,都要親口嘗一嘗,點頭了,才端出去。酒席上無論是冷盤熱菜、燒炖湯汁,每一道菜都体現了徽菜風味。席上一片贊賞之聲,連那几個不慣中國飲食的洋船長也伸出了大拇指,喜得十几個跑堂臉上流油,腳底生風。徽菜中拿手壓軸戲是水族菜。打听得酒席的主人最愛吃水物,今天傳統的荷包鯽魚、清蒸鰣魚、蟹燒獅子頭、咸水蝦更是做得令人叫絕。廚師們別出心裁地在這四盆水族菜上,用紅蘿卜絲擺出“福”“祿”“壽”
  “禧”四個字,招得酒樓上下滿堂喝采!
  為助酒興,老板還從戲班子里請來了戲子。只見一旦一生正在對唱黃梅小調《夫妻觀燈》:“胖子來觀燈,擠得汗淋淋;瘦子來觀燈,擠成一把筋;長子來觀燈,擠得頭一伸,矮子來觀燈,他在人縫里鑽。我夫妻二人向前走哎,觀燈觀人好開心!”風趣的唱詞,滑稽的動作,再配上動听的黃梅調,把醉醺醺的客人們樂得捧腹大笑。此時此刻,他們哪里還想得起就在安慶城外,貧瘠動亂的安徽大地上,數百万人正在死亡線上掙扎,到處是哀鴻遍野、餓殍滿地的慘象!宴會進行到火熱的時候,曾國藩舉杯對大家說:“諸位在這里寬怀暢飲,我和少荃到三樓茶室里敘敘師生之情。”
  說著,攜起李鴻章的手走上三樓。
  三樓早已布置好了一個精致的茶座。一把古色古香的宜興茶壺里泡著碧青的婺源綠茶,几上擺著八色時鮮果品,曾李二人相對而坐。
  李鴻章激動地說:“恩師為門生舉辦這樣隆重的送別儀式,令門生沒齒不忘。不管今后發生什么變化,有一點決不會改變,那就是,鴻章今生今世永遠是恩師的門生,是年伯的猶子。”
  曾國藩微笑著點點頭,沒有作聲。過一會儿,他望著窗外寥廓江天,深情地問:“少荃,你還記得初次与我見面的情景嗎?”
  “記得,記得。”聰明過人的李鴻章完全沒料到,老師會突然間提出這樣一個不著邊際的問題來,他誠惶誠恐地回憶道,“那是道光二十五年秋天,正是京師最好的季節,門生那年二十二歲,第一次隨父親進京。進京的當天晚上,父親便對門生說:我有個湖南同年,道德文章胜我十倍,明天帶你去拜他為師。第二天一早,父親便帶我到碾儿胡同來拜見恩師。”
  “你那天穿一件不合身的夾綢長袍,怯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紅著臉喊了聲年伯后就不作聲了,像個大姑娘似的。”曾國藩開心地笑著,笑得李鴻章不好意思起來。
  “門生從未見過世面,那時恩師在我的心目中,猶如半天云端中的神一樣,高不可攀。”李鴻章說著,自己也禁不住笑了。
  “少荃,你還記得我當時正在讀什么書嗎?”對那天的情景,曾國藩記憶猶新,他有意考考眼前的門生。
  “記得,記得。”李鴻章立即答道,“恩師那天讀的是《史記·高祖本紀》。”
  “你為何記得這樣清楚?”曾國藩興趣濃烈。
  “恩師那天對門生說,平生最喜《庄》《韓》《史》《漢》四書,四書中又最愛《史記》,《史記》中尤愛讀《高祖本紀》,故門生記得。”
  曾國藩微笑著點點頭:“少荃,我再告訴你,《高祖本紀》中我最愛這几句話:“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
  李鴻章終于明白了曾國藩的用心,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虔誠地說:“門生永世不忘恩師的栽培,不負恩師的厚望。”
  “這就好。”曾國藩指著空位子說,“你坐下,我還有很多話要對你講。”
  “門生聆听恩師教誨。”李鴻章坐下,兩手合著夾進兩腿縫隙之中,猶如當年在碾儿胡同受教時一樣。
  “少荃,我問你,上海的情況你清楚嗎?”
  “關于上海,門生略知一二,不知恩師要問哪方面的情況?”自從得知要組建淮軍救援上海后,李鴻章便以他一貫的精細作風,立即通過各條途徑對上海作了深入的研究。
  “你先說說上海目前的防守。”
  “上海目前的軍事力量,大致有五個方面。”李鴻章條理清楚地說,“一為朝廷在上海的防兵,原為蘇撫薛煥的第三標,經過擴大后有近四千人。后來,從揚州、鎮江、杭州陸續去了一些人,再加之薛煥就地招募的鄉勇,朝廷的防兵總共在三万左右。”
  “薛煥那人很可惡,他派滕嗣林到湖南募勇,幸而寄云來信告訴我。對他不起,我將滕嗣林所募的四千人全部留下了。”
  寄云是湘撫毛鴻賓的字,他是曾國藩的同年。
  “薛煥眼紅湖南人能打仗,也想自己建一支湘軍。”李鴻章繼續說,“二為團練,因系按畝出丁,人多,估計總在十万左右。三為英法洋兵,他們專為保護本國在上海的租界,有三千人左右。四為華爾為頭領的華洋混合的洋槍隊,有五千人。五為中外防務局,由英國參贊巴夏禮發起,主持者為上海官紳中的頭面人物,有錢有物,但無軍隊。”
  李鴻章對上海的軍事力量了如指掌,令曾國藩很滿意。暗思:這种精細程度,不僅老九遠不及,就是自己也不一定比得上,真可謂青出于藍而胜于藍。
  “這五個方面的軍事力量,你打算主要依靠哪一方面?”
  “門生將主要依靠華爾的洋槍隊。”李鴻章略為思考后回答。
  “對了,你的想法很好。”曾國藩含笑贊許,“這就是我要跟你說的第一件事。到上海后,必須跟洋人處好關系。守住上海,不讓它落到長毛手里。在這點上,洋人与我們的利益一致。華爾的洋槍隊能打仗,遠胜薛煥手下的綠營,今后要和華爾協調作戰。洋人到中國來,不是要江山。咸丰十年八月洋人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處助我攻剿發逆。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但對洋人,我也一貫存有戒心。我向來不主張借洋人之力去收复城池。自古以來借外人之力辦事者,事成后遺患甚多,不可不引起注意。所以你到上海后,用洋人的軍事力量有個原則,即用之守上海則可,用之幫助收复其他城池則不可。洋人本性貪劣,誅求無度,這點你心里要清楚。總而言之,与洋人打交道,离不開四句話:言忠信,行篤敬,會防不會剿,先疏后親。你懂得這個意思嗎?”
  “恩師是說用誠信之心与之相處,只用其力保上海,剛開始時不宜跟他們親密,以防他們卑視,待我軍打出威風后,洋人自然會靠攏我們的。”李鴻章像注釋六經經義似地,對老師的話加以闡述發揮。
  “是這樣。”曾國藩滿意地輕輕點頭,“看來今后跟洋人打交道,你會比我圓熟,這點我放心了。第二點,上海是個通商碼頭,財貨多,但三面臨水,易攻難守,軍事上遠不如鎮江重要,且鎮江距江宁近,對攻打江宁有關鍵作用。馮子材人雖忠勇,才略不夠,你在上海一旦立穩腳跟后,便要設法移駐鎮江,我也會向朝廷奏請調走馮子材的。”
  這一點,李鴻章沒想到。他重重地點了兩下頭,表示牢記了這個重要指示。
  “再一個是人事問題。上海有三個人,看你將怎樣与他們相處。”
  “恩師指的哪三個人?”
  “一個何桂清,一個薛煥,一個吳煦。”曾國藩扳著指頭,一個一個地點名。
  這件事,李鴻章更沒想過。他茫然地望著老師,思索了一會,說:“何桂清丟城失地,開槍殺士紳,朝野憤恨,我估計他早晚會被朝廷逮走。至于薛煥、吳煦,既然他們的巡撫、藩司的職務都已撤去,又一貫緊跟何桂清,門生到上海后決不跟他們往來。只是蘇撫一職,不知朝廷將放何人?”
  曾國藩望著李鴻章冷笑道:“你以為蘇撫將放何人?”
  李鴻章認真地說:“門生以為,第一合适的應是左季高。”
  “左季高將放浙撫,上諭就要到了。”曾國藩平淡地說。
  李鴻章一惊,暗想:左任浙撫,看來一定是老師的推荐;除左外,彭玉麟最合适,但他既然不受皖撫,自然也不會受蘇撫。停了一會,李鴻章神秘地說:“恩師,有一個人倒挺合适,不知恩師想到過沒有?”
  “你是講哪一個?”
  “林文忠公之婿、前贛南兵備道、門生的同年沈幼丹。此人有文忠公之風,耿介忠直,又在恩師幕中辦過軍務,受過恩師的感化,派他去任蘇撫也很适宜。”
  “幼丹是不錯。”曾國藩望著樓下江面上緩慢行駛的一隊帆船,似不經意地點了點頭。沈葆楨早已在他的巡撫人選中,只是沈更适宜取代毓科在江西,但這尚在擬議中,不能說。
  “還有人嗎?”
  李鴻章沉吟片刻,說:“門生平日對人才留心不夠,一時想不出了。”
  曾國藩笑著說:“此人遠在千里,近在眼前。”
  “恩師指的是門生?”李鴻章大吃一惊,渾身血液立即沸騰起來,臉和脖子都漲紅了。
  “少荃,我早已想好了,你才大心細,勁气內斂,現又統率淮軍人上海,你才是最合适的蘇撫人選。今日送你走,我明天就拜折保荐你。”
  這是李鴻章几分鐘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事,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用兩只充滿著光彩和淚花的眼睛,無限感激地望著胜過父親的恩師。
  “何桂清的事,你說對了。有人劾他,也有人保他。前几天皇上詢問我的看法,我奏了這樣兩句話:‘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功罪,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看來何桂清在世之日不久了。”曾國藩仍以平淡語气說,“薛煥固然与何桂清為同党,但此人与恭王關系极其親密。撤了他的蘇撫,卻依然叫他以欽差大臣經辦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通商交涉事務,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管理。你想想,若無恭王在后作靠出,薛煥能得到這個肥缺嗎?少荃啦,我告訴你,說不定薛煥正是恭王安在上海的耳目。”
  “恩師,門生明白了,既然薛煥已卸去撫篆,專辦商事,門生也無必要開罪他,將他供起來,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李鴻章的腦子一點就通。
  曾國藩輕輕頷首,繼續說:“吳煦長期控制江海關,執掌上海財權,此人在經營上很有一套。听說這次他竭力主張請湘軍進上海,又是他拿錢出來租洋船。這表明吳煦与何桂清有別。這個財神爺你要用。你一任蘇撫后,便奏請恢复吳煦藩司兼關道之職,將他緊緊拴住。
  “恩師,我明白了,不僅對薛煥、吳煦是這樣,對上海、江蘇官場原則上也是這樣,只要不是死心踏地跟著何桂清与我們作對的,門生一律都讓他保持原官不動,以便穩定人心,一齊對付長毛。”李鴻章真不愧為他恩師的高足,他能很快地舉一隅而反三隅。
  “正是這個意思。”曾國藩高興地說,“看來你今后可以做個稱職的巡撫。”
  “恩師,門生盡管授道員一職多年,但其實沒有做過一天地方官,蒙恩師提拔,不久就要做巡撫了,門生心中究竟沒有底,不知要怎樣才能不負恩師的期望。”
  “少荃,你問得好。我今天擇其要端說几條,你要好好記住。”曾國藩以手梳理胡須,沉思片刻,不緊不慢地說,“督撫之職,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類,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類,治之之道也有三端。求人之四類,曰官,曰紳,曰綠營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訪查,曰教化,曰督責。采訪如鷙鳥猛禽之求食,如商賈之求財;訪之既得,又辨其賢否,察其真偽。教者,誨人以善而導之;化者,率之以親身。督責,如商鞅立木之法,孫子斬美人之意,所謂千金在前,猛虎在后。治事之四類,曰兵事,曰餉事,曰吏事,曰交際之事。其治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簡要,曰綜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簡要者,事雖千端万緒,而其要處不過一二語可了。如人身雖大,而脈絡針穴不過數處;万卷雖多,而提要鉤玄不過數句。凡御眾之道,教下之法,要則易知,簡則易從,稍繁難則不信不從。綜核者,如為學之道,既日知所忘,又須月無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兩月又綜核一次。軍事、吏事,則月有課,歲有考;餉事則平日有流水之數,數月有總匯之帳。總之,以后胜前者為進境。這兩個四類三端,時時究之于心,則督撫之道思過半矣。近日來,我縱觀前史,總結出這樣兩句話: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怀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少荃,我輩當此危難亂世,要做英雄,舍勞苦之外沒有捷徑,切不可以巡撫位高權重而稍有松懈。”
  這一番教導,使李鴻章對眼前這個恩師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他深知這正是恩師一生的真才實學所在,可供自己一生學之不盡,用之不竭,遂如吸墨紙似地,將每字每句都一一印在心上。
  這時,江面上汽笛長鳴,七艘洋船就要一齊起錨了。錢鼎銘走上三樓,對曾國藩說:“大人,洋船在催李觀察了。”
  “好,我們下去。”曾國藩和李鴻章并肩走下酒樓。五千淮軍已全部上了船,送行人員列隊站在碼頭上,不斷地揮手致意,單等李鴻章一到便開船。曾國藩把李鴻章送到跳板邊,李鴻章一再打躬,請恩師止步。
  “少荃,上船吧,祝你一路順風!”
  “恩師山之恩德,海之情誼,門生沒齒不忘!”李鴻章又一彎腰,發自肺腑地感謝。他正要轉身上跳板,突然被曾國藩叫住了:“少荃,忘記告訴你一件大事了。我今日送你去上海,好比嫁女一般,豈能無一點嫁妝?我再送你三個營:楊鼎勳的勳字營,郭松林的松字營和程學啟的開字營,共一千五百人,隨后就到。”
  李鴻章先是欣喜,接著便是不安。他很快地調整了感情的變化,露出滿臉笑容來:“門生深謝恩師的厚待!”說完,轉身踏著跳板向洋船走去。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