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九章 “老猿”稱王


  2月26日,歡迎團的汪精衛、唐紹儀先一天到達北京,袁世凱組織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所經之路均有軍隊夾道而立,火車站且有軍樂隊一班,人民觀者如堵。
  當晚,唐、汪晤袁,唐道:“國都建設北京,孫逸仙斷無反對之理,惟雖定都北京,總統必先赴南京一行庶可化南北畛域,使南京布置略定,再回北京方可。”
  袁世凱答道:“若赴南,以后北方軍隊,恐有猜疑而有破坏秩序之舉動。可派大公子袁克定先行南下。”
  次日,歡迎團全部抵京。那袁世凱便在迎賓館与歡迎專使蔡元培等開會,他拿出京外人民各團体條陳不可遷都之電呈一百余件,評述宜在北京奠都。
  孫中山已在定都問題上退讓,他密授專使:都城地點,決之于袁,但必先請袁赴宁一行,以与舊總統面議各事。蔡元培便道:“袁公當蒞南京就臨時大總統職,為法理上不可破之條件。故袁公之就職于南京,准之理論,按之時局,實為神圣不可侵犯之條件。而培等歡迎之目的,專屬于是,与其他建都問題及臨時政府地點問題,均了無關系者也。”
  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不但反對遷都南京,而且也不肯南下就職。但他在与蔡元培等會談時表示:“此兩日間与各統制及民政首領商留守之人,行期不能驟定。”他表現出打算南下的姿態,給歡迎團造成很大的幻想。
  正當歡迎團准備陪同袁世凱一起南下時,袁世凱卻導演著一場鬧劇,他授意心腹在北京、天津等地發動兵變,并与外國特使通气,讓他們調兵入京以“保護”使館為名,与所謂的兵變相配合,故意制造北方的混亂局勢,造成袁世凱不能离開北京的假像。
  那天晚上,蔡元培又去外交大樓催請袁世凱早日動身南下。袁世凱對蔡元培道:“正准備著,准備就緒就一同南下!”
  并執意留下蔡元培共進晚餐。
  7時30分,突然槍聲四起,火光沖天,人聲喧噪,袁世凱當著蔡元培的面,立即假裝打電話詢問情況,“才知道”袁世凱最親信的士兵和衛隊、曹錕所部第3鎮整隊兵變,在東安門及前門一帶放火行劫。不到半小時,電話再也打不出去。
  頓時,外交大樓里大亂,人心惶惶,仿佛大難臨頭一般。江朝宗、姜桂題請示袁世凱,要帶所部去彈壓兵變,但是,袁世凱對他們命令道:
  “你們要調度好自己的軍隊,必須守衛好自己的防衛地帶,切不可擅离防地去打兵變,只要你們守好自己的駐防地區,不叫變兵進來,北京城就亂不了。對付變兵,我自有辦法。”
  袁世凱命令江朝宗要隨時報告外面的情況。江朝宗于是馬不停蹄,東奔西走,不斷進出外交大樓,向袁世凱報告外面鬧到什么地方去了,死了多少人,什么地方又放火了。
  袁世凱雖然遇事不慌,對于外面的曹錕兵變心中暗自有數,但他為了防備万一,也忙著做些應變准備。他換上短裝,穿上馬褲,登上一雙青布便鞋,并收拾好了几箱細軟,打點了隨身穿用之雜物,讓蔡元培留在他身邊,選好了几個護從,不离左右。看來,袁世凱對外面的兵變是真是假,他自己也沒有多大把握了,如果真的鬧大了,他也有動身逃避的准備。
  曹錕的假兵變,一夜未停,商民有數千家被燒被劫,假兵變成了“北京正月十二兵變”。
  這一夜,外交大樓里的人一夜未睡,种种猜測、謠言四起,越說使人越感惊恐不安。
  一會謠傳說:“听說親貴中有人主張殺盡北京城內的漢人。民政部早就把巡警里的漢人,一律換由旗人充當了。”
  一會謠傳說:“禁衛軍要進城了!”
  一會又謠傳說:“宗社党早就買通了曹錕!”
  歡迎團的其他几個人正在下榻的館所里准備吃晚飯。飯菜剛剛擺好,就听到外面槍聲大作,人聲嘈雜,繼爾,又看到四處火光沖天。不久,槍聲越來越近。有人慌忙進來報告說:“北京駐軍因為反對袁宮保离開北京,鬧兵變了。”
  歡迎員們看看那人,并不認識,但听到槍聲逼近,就都坐不住了。接著,那人又說:“隔壁是個禮拜堂,那里有洋兵保護,亂兵不敢進去,牆根有個梯子,不如過去躲躲。”
  眾歡迎員听了,覺得有理,就忙把飯菜端了出來,爬上梯子,往那邊教堂里遞過去。是時,館所外面像是已被亂兵困住,吵鬧聲亂哄哄地傳來。眾人端著飯菜剛剛翻過牆去,亂兵們便持槍一哄而進,把館所抄了個底朝天。
  歡迎團在禮拜堂內躲了一夜,第二天天未亮,就逃到東交民巷六國飯店里去了。
  各國公使,暗中配合兵變,借口保護在北京城內的使館,紛紛調兵進京。大街上,處處可見外國軍隊,尤其日本軍隊最多,使北京人心惶惶。
  袁世凱又派梁士詒來到六國飯店,看望困留在那里的歡迎團,他說道:“現在全國倡行革命,人心動蕩,北方秩序很難維持,像目前這种情形,如果不能及時地調部隊彈壓,确保地方安謐,就很容易引起外國對我國用兵的禍事,這一點是應該切實注意的。”
  歡迎團受到兵變的惊嚇,又目睹了外國出兵的猖狂,再听梁士詒這么一說,不但心里發慌,而且也沒有了主意。經過与梁士詒反复磋商,蔡元培于3月2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報告北京的局勢,陳述袁世凱不能南下就職的原因,并提出建議。電文稱:
  “北京兵變,外人极為激昂,日本已派兵入京。設使再有此事發生,外人自由行動,恐不可免。培等睹此情形,集議認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重要問題,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
  袁世凱唆使兵變玩弄騙局,不但沒有被揭露,反而得到舊官僚、軍閥、原立憲派人和一部分革命党人的擁護。支持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的呼聲高了。有的甚至將兵變歸罪于南京臨時政府。
  袁世凱的大將段祺瑞、馮國璋,姜桂題等在3月4日發布通電說:“宣布共和已逾兩旬,專使到京,亦已7日,而臨時政府設置何處,袁大總統受任何時,統一政府如何組織,迄無定議,北京秩序似難維持,滿蠢將再牽動,使館衛隊昨已調集、六國發兵既見電報,若徒事無理之爭執,功虧一簣,更召滅亡,誰尸其咎?各方面觀之,臨時政府必應設于北京,大總統受任必暫難离京一步。”
  國民協會致電孫中山,聲稱:“京兵构亂,外患日迫,全由爭持臨時政府地點致統一政府不能成立,倘在遷延,必至內亂環生,外人藉口,大局何堪設想,請速電袁暫緩南下,就近組織統一政府,以維人心而杜外患,存亡之机間不容發,幸早定大計。”
  立憲派報紙《時報》發表的一篇社論,實在惡毒,它說:“如當道不滿意于項城,可以不舉項城,既舉項城矣,則凡事對于項城,宜盡力讓步,豈能因爭持臨時政府地點之故,兩相齟齬。……當道諸公,如以國家為前提也,為今之計,第一宜地點讓步,第二宜閣員讓步,第三宜臨時憲法讓步,百事皆棄捐,務須于此旬日內建成一統一之臨時政府。統一之臨時政府既設立,南京之政府,即宜取銷,使全國之統治權出于一,全國之內不論如何軍隊,如何地方行政長官,皆當服從新政府之鞏固,新政府既鞏固,然后可以望秩序之回复。”
  江蘇省議會通電指責臨時政府,強行要袁南下,致統一政府乞未成立,奸人乘机煽惑,遂肇京、保之變。今全國大多數皆主臨時政府設在北京,所見既同,自應協力以達公共之主張,豈可挾私見爭意气者敗坏大局,惟有請孫總統速電袁總統在北京受任組織政府。
  黎元洪也乘机說風涼話。他發布万万火急通電說:“頃聞京、津亂党操戈,首難雖平,余孳未靖,禍變之來,將未有艾,外人對此,极為激昂,某國并潛謀運兵入規京輔,瓜分之禍,即在目前。時机万分危迫,舍南京不至亂,舍北京必至亡,縱金陵形勢為胜燕京,猶當度時審勢,量為遷就,況利便之勢,相判天淵乎?”
  在反對南京臨時政府、擁袁定都北京的大合唱中,一些省份的都督和民軍將領閻錫山、譚延闓、馬毓寶、孫道仁、將尊簋、蔡鍔、藍天蔚、朱瑞、蔣雁行等人,紛紛出台表演。
  革命党人也有反袁的激進派,但是,孫中山等已決定把大總統讓給了袁世凱,而在定都問題上同袁世凱爭論,只不過是揚湯止沸而已,那些堅決反袁的激進派,已是寒心,不再給孫、黃以有力的支持。因而在這場斗爭中,陷于极為孤立的境地。
  各國帝國主義在北京兵變之后,紛紛調兵入京,進行恫嚇,通過它們在中國辦的報紙,散布“不讓袁世凱組織政府,即將進行干涉”的种种消息。
  袁世凱搞的假兵變,使蔡元培等歡迎專使,完全上了圈套。他們惊恐之余,一再上書孫中山和南京臨時參議院說:“內變既起,外人干涉之象既現,無政府之狀態,其害不可終日。培等會議數次,全体一致不能不犧牲我等此來之目的,以全垂危之大局。”
  蔡元培等提出兩項主旨与袁世凱作最后交涉,即:“消滅袁君南行之要求”和“确定臨時政府之地點為北京”。
  孫中山在國內、國外的壓力下,不得不完全放棄他辭職時所提的三項條件中的二項。3月6日,南京參議院正式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于是,袁世凱立即派唐在禮与范源濂作為代表前往南京。臨行前,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找到唐在禮對他說:“現在上邊派你和范源濂為北方代表、盡快到南京去對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聲明,說宮保由于北方局勢的關系,無法离京到南京就職,為民國計,請他們從權考慮。這是件大事,請你們二位到南邊把宮保的意思妥為轉達,使他們承認通過。”
  梁士詒又小聲道:“南方的臨時政府和參議院方面,通過蔡元培等已經預先接洽好,并且不少的參議員也已經打點好了,我想這次到南京應當是沒有什么困難的。”
  袁世凱也接見了唐在禮和范源濂。袁淡淡地對他們說:“你們二位辛苦一趟,到南京對他們把北方的情形說一說,我看你們只要說一說就行了。”
  唐在禮、范源濂二人抵達南京,孫中山帶著他們來到南京臨時參議院會議廳,當著全体參議員的面把他們作了介紹,說明了他們的來意。唐在禮便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事先擬好的發言稿照本宣科地讀道:
  “自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以來,南京臨時政府一再敦促南下就職,并于2月18日特派專使北上迎接,自當早日南下,以副公等厚意。奈北方局勢頗不穩定,各省官長及軍隊等函電頻來,咸欲世凱暫勿离京,以維大局,甚致有妄以嘩變勸阻世凱南下者,此風殊不可長。為亟弭此風,不拂眾意,遂不克离京南下就職,諒諸公等必以國是為重,不拘儀節,從權考慮,俞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
  唐在禮讀完發言稿,眾參議員一致鼓掌通過。接著,參議院議決了從袁世凱受職至孫中山解職的6項程序:
  (1)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
  (2)袁大總統接電后,即電參議院宣誓;
  (3)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后,即复承認為授職,并通告全國;
  (4)袁大總統受職后,即將擬派之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征求同意;
  (5)國務總理及國務員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待事宜;
  (6)孫大總統于交待之日,始行解職,由參議院電達。
  實際上,以上六條早已討論安排,現在只是履行手續罷了。先是孫中山向北京六國飯店迎袁使團致電:“經參義院決議電允袁總統在北京受職。”
  接著,袁世凱致電孫中山:“自經此變,北方商民愈不欲凱南行,函電吁留,日數千起。而南京政府亦鑒北方事之方殷,諒南行之宜緩。連日籌商辦法,以凱既暫難南來,應請黎副總統代赴南京受職。”
  不久,袁世凱便在北京宣誓就職,專使蔡元培等,也參加了典禮。袁在就職宣誓詞中,宣誓遵守《臨時約法》。這樣,袁世凱終于如愿以償了。
  對于南京臨時政府的一再妥協,老百姓看得十分清楚,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橫商量,豎商量,
  摘下果子別人嘗。
  今也讓,明也讓,
  吃人的老猿稱霸王。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大總統前夕,便致電孫中山,提出唐紹儀為內閣總理,由孫中山送交參議院通過。參議院討論時提出,總理必須是同盟會會員。便有趙鳳昌提出,由他勸唐紹儀加入同盟會,孫中山、黃興拍手贊成,歡迎唐紹儀入党,于是參議院便通過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唐紹儀被正式任命為總理,于3月下旬赴南京組閣,由黃興和蔡元培介紹參入了同盟會。
  內閣總理的人選經雙方達成協義后,袁世凱便向孫中山提出內閣成員名單。袁擬定的內閣名單沒有同盟會會員,孫中山力保宋教仁、陳其美、王寵惠等為閣員。袁世凱對政府中的要害部門,如軍政、內政、財政、外交各部門,牢牢地抓住不放。革命党人對內閣重要席位,也是十分重視,他們力主必須由黃興來任陸軍總長。
  兩廣党人開會提議軍、財二部長官非民党不可,即由劉毅、朱先悴等出函糾合各軍隊署名致函參議院,推戴黃興為陸軍總長,反對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參議院開議新閣員一案,也欲推黃興管陸軍,同盟會員覃振從南京急電上海各報說:
  組織內閣一節,袁公所提出閣員概屬亡清舊吏,無一純新人物差強人意者,此間軍、政、學、商各界咸怀不平,暗潮洶涌。尋見南北混合之統一政府,勢將破裂不可收拾,貴報主持輿論,最有价值,務希鼎力維持,大張公道,使袁公幡然醒悟,以融合南北感情,為今日救急之要義,万不可循私行詐,功虧一簣,致五大民族之新共和國陷于分裂之慘境,不胜禱盼。
  革命党人對陸軍總長席位的要求,不但遭到袁世凱的堅決拒絕,其他各种擁袁勢力也紛紛表示反對,壓迫南京臨時政府讓步。正當南北之間就由誰任陸軍部長問題發生激烈爭論的時候,趙鳳昌向黃興和汪精衛提出,由段祺瑞任陸軍總長,黃興任參謀長的方案。他首先給黃興寫信陳述自己的意見,接著又打電報給汪精衛,要汪精衛努力說服南方的革命將領柏文蔚、洪承點等人接受這一方案。
  唐紹儀于3月25日來南京組閣,雙方就陸軍總長席位的爭奪,仍然相持不下。唐便致電袁世凱:因南軍力爭陸軍總長非黃興不可,勸袁改段祺瑞為總參謀長。袁世凱复電謂北軍亦為段力爭。這時,統一党也發出艷電為袁世凱助陣,勸黃興放棄做陸軍總長,就任參謀總長。唐紹儀又電商北軍,勸其顧全大局,一得允電,即向參議院宣布閣員名單,請求同意。
  軍權是袁世凱的命根子,他自然不會因為唐紹儀的電商,就會把陸軍總長的位置交給黃興。
  這一斗爭,最后還是黃興退讓而終結。黃興正式向參議院公開宣布,他不接受陸軍總長這一職務。黃興在參議院演說,力辭陸軍新任,言時聲淚俱下,故表決時多數推段。
  3月29日下午4時,大總統孫中山、內閣總理唐紹儀、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及各部總長國宴畢,至參議院報告新國務員名單,求其同意。6時開會進行投票,是時議長議員到會39人,以得20票者為通過。唐紹儀提出的經雙方商定的內閣名單,經參議院投票的結果是:
  外交總長陸征祥(38票)  內務總長趙秉鈞(30票)
  陸軍總長段祺瑞(29票)  海軍總長劉冠雄(35票)
  財政總長熊希齡(30票)  教育總長蔡元培(38票)
  司法總長王寵惠(38票)  農林總長宋教仁(34票)
  工商總長陳其美(21票)  交通總長梁如浩(17票)
  以上除梁如浩未能通過外,其他均獲通過。唐紹儀提名湯壽潛為交通總長,遭到議員們的反對。最后,交通總長一席,決定由唐紹儀兼任。
  《臨時約法》中的責任內閣制的本來精神,總理處理一切國家事務,閣員和總理共同負責。內閣總理的人選雖由總統提名,但總理一經由議院通過之后,全部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可是,唐內閣的全部閣員,都是經過袁世凱所指定或同意的,由唐紹儀向參議院提出通過,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因此,唐內閣實際上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責任內閣制。在唐內閣的10名閣員中,同盟會籍的閣員占有一半,即蔡元培、王寵惠、宋教仁、陳其美和新入會的唐紹儀。從表面上看,這個內閣是以同盟會為中心的混合內閣。但實際上,內閣中的要害部門:內務、陸軍、海軍、財政、外交都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或追隨者趙秉鈞、段祺瑞、劉冠雄、熊希齡、陸征祥手里。因而混合內閣的實權,卻完全操在袁世凱手中。
  袁世凱為了緩和南方軍人的情緒,便在內閣成立的次日,發布委任黃興為參謀總長的命令,黃辭不就。袁世凱改任黃興為南京留守。黃興發表辭參謀長暫留守南京的通電,表示:
    參謀總長職任綦重,非興材力所能胜任,已复電力辭,至兩江一帶軍隊維持整理刻不容緩,興縱怀歸隱之志,斷不敢置,未完事宜于不顧,以負我軍界同胞,已商請唐總理妥定辦法,務使南方各軍隊布置得宜,各安其所,俟布置大定,始行告退。
  袁世凱任黃興為南京留守,統率南京附近集中的10余万軍隊,表面上是倚重黃興,實際上是要黃興來替他穩定南方局勢,并替他遣散南方軍隊。黃興肯接受這個委任,一方面是唐紹儀對他的請求,另方面是因為南方許多革命党人,感到在此過渡時期,不僅需要軍事和行政權力,而且需要擁有一個民政和軍政的總机關,以便保存革命力量,應付出現分裂時的非常局面。黃興雖然表示歸隱之志,但他又不能不顧及客觀形勢和許多革命党人對他的要求。
  黃興力辭參謀總長之后,袁世凱改委徐紹楨為參謀總長。徐紹楨因南京參謀部有人竭力反對,致電力辭。最后,袁世凱請黎元洪以副總統兼參謀總長。其實,軍令、軍政等實權都由陸軍部掌握,參謀部并沒有什么實權。
  4月1日孫中山宣布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在參議院行辭任禮。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設北京,4月7日參議院發出通告說:“本院已議決遷往北京辦公,自本月初八始休會15天,于本月21日齊集北京。”4月下旬,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