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篇十三


  王安石書房
  非榮即辱·王安石的魂靈開始冰結成一
  件只知戰斗的兵器,越過友誼,越過文
  人道德,登上了呂惠卿“一切為我所
  用”的戰車·

  王安石离開司馬光的書局回到家里,已經是深夜亥時了。夫人吳氏和往日一樣,已在書房里備有夜宵,安詳地坐在燈下的軟榻上,手里做著針線,等待他歸來。
  王安石走進書房,談笑風生地坐在夫人身邊,重复了几句司馬君實与蘇子瞻的妙語,博得夫人舒心的一笑,然后,胡亂地吞進夜宵,便坐在燈下寫他的“日錄”。
  王安石今日“錄”的,無疑是他与司馬光的會面。這是一次重要的會見。愉快、親切、坦直、融洽,是友情的交流,也是政見的碰撞。是輕松的,也是沉重的。他感覺到又一次嚴重的挑戰即將出現。
  他感謝司馬光的友誼。司馬君實誠不欺友,不僅把彈劾自己的內容告知了自己,而且把“均輸法”、“青苗法”推行中出現的偏誤全盤托出,希望自己“匡正缺失”。這种坦蕩誠摯的情誼确實溫暖人心!
  他深知司馬光的為人。司馬君實和自己一樣,都是不容易放棄“主見”的,那份彈劾奏表很快就會送到年輕皇帝的御案上。司馬君實不是呂誨、呂公著、范純仁等人,他畢竟是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是皇帝的老師和顧問,而且与皇室有著不尋常的關系。這种不尋常的關系中,也包含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對司馬君實的信任。況且,年輕的皇帝還不定性,見事反應快而理解淺,處事熱情高而思慮少,這种可怕的“反應”和“熱情”如果傾心于司馬君實的彈劾奏表,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司馬君實,你的言行和影響,真是令人焦慮不安!
  王安石思索著應變的對策:
  像對待呂誨、呂公著那樣地對待司馬君實嗎?以反對“變法”之罪奏知皇上,逐出京都,貶至州府。這是斷乎不可的!“變法”以來,司馬君實不表態、不支持、不協助,用審視的目光站在一邊冷眼旁觀,甚至偶有微詞。但這一切表現,都是源于對他那种“中和無偏”式的革新主張的堅持与維護,而無不是反對變革法度。任何曲解和誣解都是不道德的!
  与司馬君實公平合理地較量吧?他呈他的奏表,我呈我的辯詞,讓年輕皇帝來裁決其是非曲直。這是問心無愧的,但也是糊涂愚蠢的!這次將出現的較量,不是觀燈猜謎,不是品茶射壺,而是攸關“變法”的成敗、國家的興衰、天下黎庶的禍福啊!友誼是高尚的、珍貴的,但因友誼而誤國,古之圣賢,均拒而不為。王安石何敢因私廢公!況且,司馬君實今晚敢于出示彈劾奏表以見告,而不愿焚毀彈劾奏表以退讓,也是公私分明之舉!
  忽地,一縷哀怨幽咽的洞簫聲從清冷的夜空落進天井,穿過窗扉,飄蕩在王安石的桌案前,扰亂了他難以決斷的沉思。
  洞簫聲是由左側庭院傳來的,王安石知道,這是弟弟安國又在深夜弄簫消愁。他的心緒煩亂,不愿去听,可又不得不听。簫聲斷斷續續,音律似乎沾著深夜的寒霜,挾著北來的冷風,落在自己心頭。他驀然感到此刻的孤獨、凄涼和悲哀。唉,平甫啊,何其哀怨如此?難道你也不理解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嗎?為什么要在這即將出現嚴峻爭斗的前夜,送來這頹廢之音呢?
  書房的門“吱”的一聲被推開,王安石收住憂思,以為是夫人吳氏來催促他歇息的,忙換了一副笑臉。當他抬起頭時,見是儿子王雱站在面前。他又板起臉來,嚴肅地詢問:
  “你怎么還沒有歇息?”
  王雱毫無倦意,神情有些憤怒地說:
  “阿爸,我在連夜整理《〈道德經〉注》、《老子訓傳》和《佛書義解》的手稿,可二叔的洞簫聲扰人心煩。”
  王雱近來的心情也不太好。九個月的“變法”,使父親周圍的人都晉了官職,呂惠卿已成為崇政殿說書,曾布進了翰林院,二叔安國晉為秘閣校理,三叔安禮晉為同修起居注,連謝景溫也進了御史台。自己呢?父親為了避“過分”之嫌,自己仍然是個閒散無權的旌德尉。看來,要依靠父親的力量登上權力高層是沒有希望了。王雱是個极有心計的聰明人,決意以自己的才智創造自己的前程。他要一鳴惊人,一鳴而惊動天子!他心底謀划已熟,日夜勞神竭思地修改、完善自己的著作,准備自費付印,然后在京都的書場公開銷售。他确信:自己的這几篇文章,以年輕人而敢于問鼎古籍經典的大膽,一定能夠震動京都那些死啃書本的學子。獨出心裁的立論,一定能夠震動那些墨守陳規的朝廷百官。新穎別致而不同凡響的出書、銷售方式,一定能夠震動深居大內而又急需人才的皇上。現在是“變法”時期,新奇就是膽識,就是力量,就會招人注目,有人贊揚。新奇就是揚名立業的吉祥物,就是當代強者的護身符。兩個月來,他一直默默地在書房耕耘著。
  王安石愛怜地望著儿子,心頭浮起一股暖意。二十五歲的儿子,敢于為《道德經》和佛書作注,确實不易。
  洞簫聲仍在如泣如訴地嗚咽。
  王雱見父親沉默不語,低聲提醒父親:
  “二叔近來的情緒极坏。吉甫(呂惠卿)叔今天入夜來訪,詢問父親去處,二叔不僅拒而不答,反而請求吉甫叔今后少來干扰,使吉甫叔一時十分尷尬。阿爸,你也該勸一勸二叔了。”
  王安石禁不住一聲歎息。近時期以來,隨著反對“變法”聲音的消失,自己周圍的人互相間的不和漸漸公開暴露出來了。章惇不滿曾布,曾布不滿惠卿。平市不是“制置三司條例司”中人,与吉甫職責上毫無牽扯,也相互仇視。唉,一場爭斗中止,對手暫時散去,胜利者便相互廝殺,真是不可理喻的荒唐!如此下去,這場惊天動地的“變法”,不是毀于司馬君實即將提出的挑戰,而是要毀于變法者的相殘了。王安石心頭搐溺,靈犀頓然開竅,一個對付司馬光奏表的方案閃現在心頭:
  正視司馬君實提出的忠告吧!“變法”這場如此巨大的變革,不可能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誤。“均輸法”推行中出現的“官商勾結”,“青苗法”實施中出現的“抑配貸款”,御史、諫官被逐后朝廷里出現的“唯唯諾諾”,自己何嘗不知?只是一時無暇顧及罷了。該是認真對待的時候了。
  与司馬光爭奪這面“匡正缺失”的旗幟!“變法”的缺失總是需要“匡正”的。早“匡正”比晚“匡正”好,主動“匡正”比被動“匡正”好,自己“匡正”比別人“匡正”好。只要自己早日把這面旗幟亮在皇帝的面前,司馬光那份彈劾奏表就成了過時之言,一場即將出現的新的紛爭就可能化解。
  在“匡正缺失”中還可整頓規誡自己的力量。要讓呂惠卿、曾布、章惇知道,“變法”只是剛剛開始,距竟其事、成其功還遠著呢!只有同心協力、和衷共濟,才能使“變法”不至半途而廢。要讓那些“有令不行”、“弄權營私”的下屬官員知道,王安石有著一雙警覺的眼睛,是不會被你們蒙蔽、任你們胡為的,只有慎獨洁身、清廉剛正,才能立身。要讓所有推行新法的人知道,“變法”的缺失隨時需要“匡正”,只要做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則“變法”將處于不敗之地。
  王雱看見父親凝神不語,以為是為王安國与呂惠卿的不和而不快,便為呂惠卿辯解說:
  “吉甫叔盡職盡責,熱情友好,無可指責。二叔心胸狹窄,性情多疑,總以為吉甫叔行事奸巧,不足信任。這不是無事生非……”
  王安石砰地擊了一下桌案打斷儿子的話,大聲吩咐:
  “請吉甫、子宣、子厚來此議事!”
  王雱怔住了。
  王安石突然意識到此時已是深夜,搖了搖頭,緩和口气說:
  “等天亮再告知他們吧,你也該歇息去了。”
  王雱應諾离去。
  王安石在書房里徘徊著。
  簫聲依舊。

  第二天清晨早朝之后,呂惠卿、曾布、章惇來到王安石的書房。“變法”四巨頭開始密議,為“變法”的前途進行了一次至為嚴肅、至為重要的探討。
  這次密議開始,王安石一反往日“先听后說”的習慣,率先談了自己昨夜思慮已熟的方案,就“匡正缺失”的重要意義作了全面詳盡的闡述,并著重談了“變法”者當前務必防微杜漸,修養自身。他如此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呂惠卿、曾布、章惇之間可能又出現無聊爭嘴,引導他們在自己總的意圖下,施展各自才識。他沒有談論“變法”缺失的具体內容,因為“均輸法”是章惇負責實施的,“青苗法”是呂惠卿負責推行的,這樣可以避免因責任問題引起的不悅。他特意隱去了昨夜与司馬光會見一事。
  出乎意料的是,在他講出自己思之再三的方案之后,呂惠卿、曾布、章惇“團結一致”地向他提出了詰問,壓根儿就不贊同他的主張。
  首先發言的是章惇。這個膽大心細、言詞尖刻的新任編修三司條例官,尖銳地問道;
  “‘匡正缺失’之說,是否意味著‘變法’已經失敗?”
  “如此突然的轉變,會不會渙散‘均輸法’、‘青苗法’的推行?”
  “‘匡正缺失’是皇上的旨意?還是出于別的方面的壓力?”
  “皇上如果追究‘缺失’之責,何人承擔?”
  章惇最后欲言又止,欲止又言,透露消息:駙馬都尉王詵前日回京,昨夜拜訪了蘇軾,沉默了多日的蘇子瞻,大約也要仰天長嘯了!
  王安石一時懵了。他昨夜的謀划,只是策略上的抉擇,對可能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反響,根本沒有多思。章惇突然提出一連串尖銳的問題,使他完全陷于毫無准備的慌亂之中。特別是駙馬都尉王詵拜訪蘇子瞻的消息,更使他惊惊不迭。聯想到數月前皇上在瓊林苑對司馬光和蘇軾的召見,以及司馬光書寫的彈劾奏表,他奇异地產生了一种可怕的預感:難道司馬君實和蘇子瞻准備聯手發難?他開始怀疑自己昨夜的決策是否正确。
  曾布接著章惇的話開口。這個生性謹慎、思維精細、缺乏主見的新任翰林學士,把章惇提出的問題深化到令人惊心動魄的程度:
  “既然要‘匡正缺失’,那就是說,我們的‘變法’錯了,呂誨、呂公著、范純仁、劉琦、錢(豈頁)他們對了,曾公亮、富弼、歐陽修他們也蒙受了冤屈,連副宰相唐介也成了屈死鬼,下一步該為這些人昭雪冤情了。呂誨、呂公著、范純仁他們官复原職,我們這些人下台滾蛋,那是容易的。可曾公亮、富弼、歐陽修他們的活帳和唐介的死帳,該向誰討還?就是執政介甫公怕也擔當不起吧?”
  王安石思緒全然亂了:那樣的情景,不也是一种翻天覆地嗎?“地”易覆,“天”難翻啊!要更換天下的臣于官吏,只要皇上一句隨便的話、一個隨便的理由就可以辦到。但此事涉及皇上本人,天下還不大亂!王安石原本只是一個追求聲律學識的文人,是以雄心斗膽、高談闊論而躍上朝廷高位的,過去在書本上看到過歷代政爭的殘酷,也曾著書立論地加以評說,但自己手執權柄,身歷其中,于此道卻一竅不通或通之不暢。他望著眼前的章惇、曾布,始則目瞪口呆,繼而六神無主了。
  呂惠卿以點頭為意,略表贊同章惇、曾布所言之后,一直沉默著。盡管王安石几次以目光催促他細說明說,他都裝著視而不見,似乎在有意延長沉默的時間,讓王安石細細品味這“匡正缺失”將會產生的苦果。他与王安石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作風。
  王安石是個文人,品性中有著詩人的气質,易于沖動,有時又表現得十分脆弱,對人間是非曲直的衡量,往往帶有浪漫色彩。美、善的事能夠使他流淚高歌,丑、惡的事能夠使他流淚咬牙。他是一個感情丰富而好惡鮮明的人,所以也是個什么都刻在腦門上的人。
  呂惠卿從官場的底層一步步走向權力高層,冷酷、果敢、務實是他的心性。思慮縝密、深藏不露、极會把握時机是他的風格。他的心中也有善、惡,美、丑之分,但決不會為善、惡、美、丑所左右。在他冷靜的頭腦里,根本不存在“匡正缺失”這個概念。他鄙視“匡正缺失”這個字眼,他認為“匡正缺失”無异自我絞殺。歷代有作為的帝王,不都是自始至終的“英明天縱”,有誰公開干過這“匡正缺失”的勾當呢!他比王安石看得明白,現時的任何一點退卻,都可能導致“變法”的夭折。他比王安石看得清楚,在朝廷重臣、諫官御史被貶被逐的今天,能夠影響皇帝的力量,只有司馬光和蘇軾二人。蘇軾已接替了歐陽修的文壇領袖,在文人匯集的京都,可以掀起輿論大波,造成一股反對“變法”的強勁風浪。加之他在詩詞傳統上的大膽突破和先前在策論政見上的激進主張,曾在朝臣面前呈現出的“變法”派色彩,不比王安石淡多少。司馬光呢?是三朝聲譽卓著的良臣,又是皇上的老師和顧問,是朝臣忠貞穩健的化身,在皇上心目中,是任何紛亂中穩定大局的中柱人物,是時刻取代王安石的最佳人選。這兩股力量合流,皇上隨時都可能來一次另樣的“改弦更張”。這兩個人物不离開京都,“變法”的險情則時時存在。
  呂惠卿冷眼打量著陷于困惑和慌亂的王安石,不動聲色地已開始策划搬動最后的兩塊絆腳石了。
  在書房陷入沉悶時,王雱走進來,向父親稟報,京東轉運使王廣淵來訪,說有急事請見。
  王安石听到王廣淵這個名字,似覺陌生,思量片刻,陡地眉頭一展,想起此人了,立即吩咐王雱:
  “快請進來,我正好有話問他!”
  王廣淵,時年四十三歲,原是三司戶部判官,后在集賢院任職,皇帝趙頊即位后,出知齊州。王安石“變法”開始,王廣淵投書王安石府邸,极表擁護歡躍之心,被王安石提升為京東路轉運史,管理京東路常平廣惠倉兼管農田水利等事務。此人性机敏,能言善解,与呂惠卿混得也熟。在王安石“變法”以來的九個月中,他曾兩次偶然地出現于王安石面前,左右了“變法”的進程:
  三個月前,在《青苗法》條款的制定中,蘇轍与呂惠卿因意見相左而發生爭執,上訴于王安石,王安石贊同蘇轍的意見,決定暫緩《青苗法》出台,以俟准備工作更臻完善。就在這個當口,王廣淵出現了,親自向王安石陳述了京東路黎庶渴望“青苗法”早日推行之狀,并主動要求在京東路試行,使得王安石于一夜之間改變了態度,決定盡早推行“青苗法”,從而加速了蘇轍的遭貶。
  一個月前,在“青苗法”的推行中,許多州府的官員,如河北轉運使劉庫等,對青苗貸款持審慎態度,听任百姓自愿,不作宣傳,使青苗貸款受阻。王安石得到奏報,心里十分焦灼。就在此時,王廣淵又來到京都,親自向王安石請求增撥青苗貸款五十万銀兩,以滿足京東路黎庶踊躍貸款之需。苦湯之中,突然投下一枚甜果子。王安石立即將“青苗法”又推向河北路和淮南路,引得南北響應,捷報頻傳進京。從此王廣淵這個名字就在王安石心中有了影子。
  今天,當王安石再次陷入迷惘之時,這個小人物又出現了。
  王廣淵走進書房。
  此君体魄墩實,風度英俊瀟洒。面對執政王安石与呂惠卿、曾布、章惇等朝廷重臣,鎮定自若,毫無畏怯慌亂之色。在与王安石口角生風的答對中,他談論了京東路各縣推行‘青苗法’的盛況。他說:密州、沂州地區的青苗貸款是二十天內完成的,黎庶初有疑慮,經州、縣官員宣講圣上之德和新法之便,黎庶始明其利益,踊躍請貸,曾出現黎庶給州府送匾頌德之事。登州、濰州、淄州地區,民貧錢缺,青苗貸款更符民需,故半個月內,請貸成風,多予者歡欣鼓舞,少予者其情秧秧,有的村落,黎庶自娛搭台唱戲,男歌女舞,情狀喜人。王廣淵最后說,
  “京東路青苗貸款六十万兩,年底除收回本錢外,可獲利二十五万兩。全國如此,民富國強,三五年內定可實現。”
  這一回,王安石未敢輕信。他不理會那個“三五年”有何根据,只希望王廣淵能夠保證剛才所言并非假語。他威嚴地詢問:
  “听說你在京東路推行‘青苗法’時,驅吏傳呼,挨戶抑配,逆民自愿,強貸錢帛。可有此事?”
  曾布、章惇神情緊張。
  呂惠卿仍是不動聲色。
  王廣淵聞聲一抖,轉眼之間,惊慌消失,陡然跪倒,立即予以慷慨激昂的回答:
  “稟報執政大人,下官力行新法,俱按朝政改令而行,靠皇上恩典而不驅吏卒,遂民之心愿而不搞抑配。誣陷之詞,是給新法抹黑。下官愿与誣告者當面對質,以澄清白。若執政大人不信,請移駕京東路查實。下官先納頭顱留此,听候執政大人發落。”說完,卸下烏紗帽,置于王安石几案前。
  王廣淵是三司戶部出去的,他熟知朝廷大臣的五髒六腑。他明白,執政大臣們就是用轎子抬;也是不愿到鄉村看看的。曾公亮、富弼、唐介等宰執多年,他們誰的腳板沾過鄉野泥土?
  王安石被王廣淵這斬釘截鐵的回答和以命抵押的行為征服了。他心里十分高興。喜“青苗法”的推行并不像司馬光講得那樣糟亂,更喜“變法”中涌出這樣一個敢做敢為的俊彥之士。他本想嘉勉几句,但覺得此時此地有些不适當,便依然板著面孔,依然聲色俱厲地斥責說:
  “做為一個京東路轉運使,受點委屈,就卸朝冠以賭,像什么樣子?快整冠下去!”
  這句話就是嘉勉。而且是一种親昵的、帶著愛惜和信任的嘉勉!王廣淵心領神會急忙叩頭立起,戴上烏紗帽闊步离去。
  呂惠卿看准了時机,不待王安石的喜悅溢于言表,便開口說出他思謀已熟的方略:
  “在這世上,作任何一件事情,總有人喜歡,有人反對。如同老天爺下雨一樣,農民喜歡土地得到滋潤,行人就厭惡漫地泥泞。我們的‘變法’也是如此,希望人人都喝彩叫好,那是不可能的。京東路轉運使王廣淵,几個月來,宣皇上之德,講新法之利,散青苗錢以富民,收青苗利以強國,不是也有人鼓舌如簧,以是為非嗎?”
  曾布、章惇點頭贊同。
  王安石突然想起昨夜司馬光談到“青苗法”抑配之弊時,就是以京東路轉運使王廣淵為例的,心中不禁浮起一層惋惜之感:君實一生著意求實,此一事,卻是偏听偏信了。王安石根本沒有去想,這個王廣淵為什么出現得總是如此“及時”!
  呂惠卿接著說:
  “眼下朝廷表面看來比較安靜,似乎沒有公開反對‘變法’的聲音,但決不是平靜無波的。也許有人正在書房里寫著彈劾奏表,也許有人正在客廳里籌划密謀,也許有人正在暗地里進行串連。百官中暗地里流傳的所謂‘均輸法’的‘官商勾結’、‘青苗法’的‘抑配貸款’,就是一种征兆。他們正在窺伺時机,妄圖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王安石邊听邊想:人心動蕩是真,但決非如此可怕。吉甫論事深刻透徹,但有時危言聳听之偏。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謂“奸巧”之由。
  “這些人是誰?我看可能是几個受人敬重的龐然大物。只有這几個人有能力与介市公抗衡,有資格与介甫公較量,有策論綱領与介甫公匹敵。因為,耗子成精也只能是個耗子精,而老虎成精就能稱王稱霸……”
  章惇心內一惊:這不是在說司馬光和蘇子瞻嗎?難道他們會謀取執政之位嗎?他失悔自己剛才透露昨夜工洗和蘇子瞻的會面,深海對不起朋友,心緒一下子亂了。
  王安石在道理上贊成呂惠卿對朝廷現狀的分析,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這個具体的推斷。他心里不停地翻騰著一個疑問:君實、子瞻真的都要与自己公開為敵嗎?
  王安石拋開滔滔不絕的呂惠卿。他的思緒情不自禁地飛回到十六年前与司馬光朝夕相處、同愉同歡的歲月……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在群牧司院內西南角一間寬敞的官房宿舍里,住著兩個年齡相仿、形影相隨、性格各异、挂名而無實職的“祿養”判官。一個黑,一個白;一個矮,一個高;一個瘦,一個胖。一個是放蕩形骸、衣著不整;一個是危冠正襟、循規蹈矩。一個是食無定點、睡無定時,經常是早晨不吃飯,全靠午餐補;一個是甘心為“仆”,樂于侍候,為友提水洗漱,還要疊被子。情誼排除了差异,他們相依相托,倒十分和諧。詩文唱和,同笑同哭,通宵達旦,日日歡愉。只是每談及朝政,异多同少,互不相讓,爭吵不休,一個紅臉粗嗓,一個气噎臉青。但酒杯一碰,怒散气消,換個法儿再爭。或弈棋決胜負,或投壺定輸贏,經常是介甫輸了不認帳,君實輸了挨譏消……
  歲月催人,現時兩人都成了朝廷重臣,都是五十多歲的老頭了,可仍然在為朝政爭吵著。惜乎,國家大事,“變法”大業,再不能以棄棋、投壺定輸贏了……
  此時,呂惠卿已把他的看法引向深入:
  “……我以為我們現時的對策,不應是防守,而應當是進攻。你真心誠意地‘匡正缺失’,他們會抓住你的‘缺失’興師問罪,結果可能是越‘匡正’,‘缺失’越大,最終斷送‘變法’,丟掉性命。因為歷朝歷代的法令都是有缺失的,在反對者面前,是防不胜防的。所以,我們的出路在于進攻,全面地進攻!首先抓他們對待‘變法’的態度,抓他們策論、綱領上的‘缺失’。他們都是龐然大物,几十年來有著成千上万的文章、奏折,決不會每個字都是無懈可擊的。而且,這個進攻的時机,必須是突然的。選擇的戰場,必須是皇上能親眼觀戰的……”
  曾布睜大了惊恐的眼睛。章惇的臉色更加難看。他們第一次看到呂惠卿如此斷然決絕。
  王安石痛苦的也是認真地思索著呂惠卿這時的每一句話。“變法”的理想漸漸使他在“匡正缺失”和“全面進攻”之間抉擇了后者。用“進攻”推進“變法”,用“進攻”實現理想。“政爭”壓倒了友誼,司馬光的娓娓規勸聲消失了。他的魂靈開始冰結成一件只知戰斗的冷硬兵器,義無反顧地越過文人道德,登上了呂惠卿“一切為我所用”的戰車。
  旌旗獵獵,戰馬蕭蕭,殺心已萌,何處血刃?
  邇英殿的影子突然浮現在王安石的心頭……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