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后漢書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 第七十二上


  仲尼稱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占”。[一]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于神明,遂知來物者也。[二]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于墳記矣。[三]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于明靈之府,封縢于瑤□之上者,靡得而窺也。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四]箕子之術,[五]師曠之書,[六]緯候之部,[七]鈐決之符,[八]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九]
  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一0]及望云省气,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于事也。[一一]而斯道隱遠,玄奧難原,故圣人不語怪神,罕言性命。[一二]或開末而抑其端,[一三]
  或曲辭以章其義,[一四]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五]

  注[一]易系辭曰:“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注[二]易說卦曰:“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系辭曰:“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注[三]左傳曰:“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余于終。”尚書曰“歷象日月星辰”也。
  注[四]尚書中候曰:“堯沉璧于洛,玄龜負書,背中赤文朱字,止□。舜禮□于河畔,沉璧,禮畢,至于下□,黃龍負卷舒圖,出水□畔。”
  注[五]箕子說洪范五行陰陽之術也。
  注[六]占災异之書也。今書七志有師曠六篇。
  注[七]緯,七經緯也。候,尚書中候也。
  注[八]兵法有玉鈐篇及玄女六韜要決,曰:“太公對武王曰:‘主將有陰符,有大胜得敵之符,符長一尺;有破軍禽敵之符,符長九寸;有降城得邑之符,符長八寸;有□敵執遠之符,符長七寸;有交兵惊中堅守之符,符長六寸;有請徹食益兵之符,符長五寸;有敗軍亡將之符,符長四寸;有失亡吏卒之符,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聞,聞符所告者皆誅。’”注[九]小爾雅曰:“賾,深也。區,域也。”
  注[一0]風角、六日七分,解并見郎顗傳。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今書七志有遁甲經。七政,日、月、五星之政也。元气者,謂開辟陰陽之書也。河圖曰:“元气闓陽為天。”前書班固曰:“東方朔之逢占、覆射。”音義云:“逢人所問而占之也。”日者,卜筮掌日之術也,史記司馬季主為日者。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注云:“筳,八段竹也。楚人名結草折竹曰專。”挺音大宁反。須臾,陰陽吉凶立成之法也。今書七志有武王須臾一卷。
  孤虛者,孤謂六甲之孤辰,若甲子旬中,戌亥無干,是為孤也,對孤為虛。前書蓺文志有風后孤虛二十卷。
  注[一一]望云,解見明帝紀。省气者,觀城郭人畜气以占之也。
  注[一二]論語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又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一三]論語曰:“孔子有疾,子路請禱。子曰:‘丘之禱久矣。’”鄭玄注云:
  “明素恭肅于鬼神,且順子路之言也。”
  注[一四]易曰“探賾索隱,□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龜”也。
  注[一五]論語孔子之言也。鄭玄注云:“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若皆知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
  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怀協道蓺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一]后王莽矯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騁馳穿鑿,爭談之也。
  故王梁、孫咸名應圖菉,越登槐鼎之任,[二]鄭興、賈逵以附同稱顯,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敗,[三]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异數,不乏于時矣。[四]是以通儒碩生,忿其奸妄不經,奏議慷慨,以為宜見藏擯。[五]子長亦云:“觀陰陽之書,使人拘而多忌。”蓋為此也。[六]

  注[一]前書武帝時*(李)*少翁、欒大等并以方術見。少翁拜文成將軍,欒大拜五利將軍,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士,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矣。抵,側擊也。
  注[二]光武以赤伏符文拜梁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孫咸為大司馬,見景丹傳。
  注[三]各見本傳。
  注[四]內學謂圖讖之書也。其事秘密,故稱內。
  注[五]謂桓譚、賈逵、張衡之流也。各見本傳。
  注[六]司馬遷字子長,其父太史公論六家之要曰:“觀陰陽之術,太詳而觿忌,使人拘而多畏。”見史記也。
  夫物之所偏,未能無蔽,雖云大道,其偵或同。[一]若乃詩之失愚,書之失誣,然則數術之失,至于詭俗乎?如令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斯深于書者也;[二]极數知變而不詭俗,斯深于數術者也。[三]故曰: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四]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五]

  注[一]偵音五愛反。
  注[二]禮記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詩之失愚,書之失誣。”鄭玄注“詩敦厚,近愚;書知遠,近誣”也。
  注[三]易曰:“极數知來之謂占。”又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注[四]易系辭之文也。
  注[五]取遣謂信与不信也。陰陽之術,或信或不信,各有所執,故偏頗也。以為甚有者雖流宕失中,過稱虛誕者,亦為失也。
  中世張衡為陰陽之宗,郎顗咎征最密,余亦班班名家焉。[一]其徒亦有雅才偉德,未必体极蓺能。今蓋糾其推變尤長,可以弘補時事,因合表之云。[二]

  注[一]謂襄楷、蔡邕、楊厚等也。
  注[二]表,顯也。
  任文公,巴郡閬中人也。[一]父文孫,明曉天官風角秘要。文公少修父術,州辟從事。哀帝時,有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大懼,遣文公等五從事檢行郡界,潛伺虛實。共止傳舍,時暴風卒至,文公遽趣白諸從事促去,當有逆變來害人者,因起駕速驅。諸從事未能自發,郡果使兵殺之,文公獨得免。

  注[一]閬中,今隆州縣。
  后為治中從事。時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當有大水,其變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為其備。”刺史不听,文公獨儲大船,百姓或聞,頗有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載,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將中,天北云起,須臾大雨,至晡時,湔水涌起十余丈,[一]突坏廬舍,所害數千人。文公遂以占術馳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稱疾歸家。

  注[一]酈元水經注云“湔水出綿道玉壘山”,在今益州。湔音子延反。
  王莽篡后,文公推數,[一]知當大亂,乃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日數十,時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脫,惟文公大小負糧捷步,[二]
  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

  注[一]推歷運之數也。
  注[二]捷,健也。
  公孫述時,蜀武擔石折。[一]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當之。”自是常會聚子孫,設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為之語曰:“任文公,智無雙。”

  注[一]武擔,山,在今益州成都縣北百二十步。楊雄蜀王本紀云:“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絕,蓋山精也。蜀王納以為妃,無几物故,乃發卒之武都擔土,葬于成都郭中,號曰武擔。以石作鏡一枚表其墓。”華陽國志曰:“王哀念之,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頤,蓋地數畝,高七丈。其石俗今名為石髭。”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也。[一]少師事東海王仲子。時王莽為大司馬,召仲子,仲子欲往。憲諫曰:“禮有來學,無有往教之義。[二]今君賤道畏貴,竊所不取。”
  仲子曰:“王公至重,不敢違之。”憲曰:“今正臨講業,且當訖事。”仲子從之,日晏乃往。莽問:“君來何□?”仲子具以憲言對,莽陰奇之。及后篡位,拜憲郎中,賜以衣服。憲受衣焚之,逃于東海之濱。莽深忿恚,討逐不知所在。

  注[一]續漢志汝南郡有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
  注[二]禮記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光武即位,求天下有道之人,乃征憲拜博士。再遷,建武七年,代張堪為光祿勳。從駕南郊。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一]執法奏為不敬。[二]詔問其故。憲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后齊果上火災,与郊同日。

  注[一]埤蒼曰:“潠,噴也。”音巽。
  注[二]執法,愨劾之官也。
  八年,車駕西征隗囂,憲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動。”憲乃當車拔佩刀以斷車靷。[一]帝不從,遂上隴。其后穎川兵起,乃回駕而還。帝歎曰:“恨不用子橫之言。”

  注[一]靷在馬匣,音胤。
  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憲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觿。諫爭不合,乃伏地稱眩瞀,不复言。[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二]憲遂以病辭退,卒于家。

  注[一]瞀,亂也。
  注[二]觥觥,剛直之貌,音古橫反。
  許楊字偉君,汝南平輿人也。少好術數。王莽輔政,召為郎,稍遷酒泉都尉。
  及莽篡位,楊乃變姓名為巫醫,逃匿它界。莽敗,方還鄉里。
  汝南舊有鴻卻陂,[一]成帝時,丞相翟方進奏毀敗之。建武中,太守鄧晨欲修复其功,聞楊曉水脈,召与議之。楊曰:“昔成帝用方進之言,[二]尋而自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敗我濯龍淵?’是后民失其利,多致饑困。時有謠歌曰:
  ‘敗我陂者翟子威,飴我大豆,亨我芋魁。[三]反乎覆,陂當复。’昔大禹決江疏河以利天下,明府今興立廢業,富國安民,童謠之言,將有征于此。誠愿以死效力。”晨大悅,因署楊為都水掾,使典其事。楊因高下形埶,起塘四百余里,數年乃立。[四]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

  注[一]陂在今豫州汝陽縣東。
  注[二]前書翟方進奏坏鴻卻陂。
  注[三]方進字子威。芋魁,芋根也。前書“飴”作“飯”,“亨”作“羹”。
  注[四]塘,堤堰水也。
  初,豪右大姓因緣陂役,競欲辜較在所,楊一無听,遂共譖楊受取賕賂。晨遂收楊下獄,而械輒自解。獄吏恐,遽白晨。晨惊曰:“果濫矣。太守聞忠信可以感靈,今其效乎!”即夜出楊,遣歸。時天大陰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時人异焉。后以病卒。晨于都*(官)**[宮]*為楊起廟,圖畫形像,百姓思其功績,皆祭祀之。
  高獲字敬公,汝南新息人也。為人尼首方面。[一]少游學京師,与光武有舊。
  師事司徒歐陽歙。歙下獄當斷,獲冠鐵冠,帶鈇鑕,詣闕請歙。帝雖不赦,而引見之。謂曰:“敬公,朕欲用子為吏,宜改常性。”獲對曰:“臣受性于父母,不可改之于陛下。”出便辭去。

  注[一]尼首,首象尼丘山,中下四方高也。
  三公爭辟不應。后太守鮑昱請獲,既至門,令主簿就迎,主簿*(曰)*但使騎吏迎之,獲聞之,即去。昱遣追請獲,獲顧曰:“府君但為主簿所欺,不足与談。”
  遂不留。時郡境大旱。獲素善天文,曉遁甲,能役使鬼神。昱自往問何以致雨,獲曰:“急罷三部督郵,[一]明府當自北出,到三十里亭,雨可致也。”昱從之,果得大雨。每行縣,輒軾其閭。[二]獲遂遠遁江南,卒于石城。[三]石城人思之,共為立祠。

  注[一]續漢書曰:“監屬縣有三部,每部督郵書掾一人。”
  注[二]軾,所以禮之。禮記曰“軾視馬尾”也。
  注[三]石城在今蘇州西南。
  王喬者,河東人也。顯宗世,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台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詔尚方□視,[一]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于京師。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召我邪?”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
  宿昔葬于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乃為立廟,號葉君祠。牧守每班錄,皆先謁拜之。[二]吏人祈禱,無不如應。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复聲焉。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喬也。[三]

  注[一]說文曰,□亦視也。音真吝反。
  注[二]王喬墓在今葉縣東。
  注[三]劉向列仙傳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閒,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二)*[三]十余年后,來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顛,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而去。”
  謝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吏,學風角占候。太守第五倫擢為督郵。
  時烏程長有臧釁,倫使收案其罪。夷吾到縣,無所驗,但望合伏哭而還。一縣惊怪,不知所為。及還,白倫曰:“竊以占候,知長當死。近三十日,遠不過六十日,游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倫听其言,至月余,果有驛馬繼長印綬,上言暴卒。倫以此益禮信之。[一]

  注[一]謝承書曰“倫甚崇其道德,轉署主簿,使子從受春秋,夷吾待之如師弟子之禮。時或游戲,不肯讀書,便白倫行罰,遂成其業”也。
  舉孝廉,為壽張令,[一]稍遷荊州刺史,[二]遷鉅鹿太守。所在愛育人物,有善績。及倫作司徒,令班固為文荐夷吾曰:“臣聞堯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殷、周雖有高宗、昌、發之君,猶賴傅說、呂望之策,故能克崇其業,允協大中。[三]竊見鉅鹿太守會稽謝夷吾,出自東州,厥土涂泥,而英姿挺特,奇偉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德,[四]仁足濟時,知周万物。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圣秘,觀變歷征,占天知地,与神合契,据其道德,以經王務。昔為陪隸,与臣從事,奮忠毅之操,躬史魚之節,董臣嚴綱,勖臣懦弱,[五]得以免戾,寔賴厥勳。及其應選作宰,惠敷百里,降福彌异,流化若神,爰牧荊州,威行邦國。奉法作政,有周、召之風;居儉履約,紹公儀之操。[六]尋功簡能,為外台之表;听聲察實,為九伯之冠。[七]遷守鉅鹿,政合時雍。德量績謀,有伊、呂、管、晏之任;闡弘道奧,同史蘇、京房之倫。[八]雖密勿在公,而身出心隱,不殉名以求譽,不馳騖以要寵,念存遜遁,演志箕山。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焉絕俗。誠社稷之元龜,大漢之棟甍。[九]宜當拔擢,使登鼎司,上令三辰順軌于歷象,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一0]必致休征克昌之慶,非徒循法奉職而已。臣以頑駑,器非其疇,[一一]尸祿負乘,夕惕若厲。
  [一二]愿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厭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

  注[一]謝承書曰:“縣人女子張雨,早喪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養孤弟二人,教其學問,各得通經。雨皆為娉娶,皆成善士。夷吾荐于州府,使各選舉,表复雨門戶。永平十五年,蝗發泰山,流徙郡國,荐食五谷,過壽張界,飛逝不集。”
  注[二]謝承書曰:“夷吾雅性明遠,能決斷罪疑。行部始到南陽縣,遇孝章皇帝巡狩,駕幸魯陽,有詔□荊州刺史入傳錄見囚徒,誡長吏‘勿廢舊儀,朕將覽焉’。上臨西廂南面,夷吾處東廂,分帷隔中央。夷吾所決正一縣三百余事,事与上合。而朝廷歎息曰:‘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常以勵腢臣。”
  注[三]尚書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孔安國注云:“皇,大;极,中也。”
  注[四]四科,見文苑傳。尚書咎繇陳九德,曰“寬而栗,愿而恭,亂而敬,柔而立,扰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也。
  注[五]董,督也。勖,勵也。
  注[六]史記公儀休相魯,拔園葵,去織婦,不与人爭利。
  注[七]左傳曰:“五侯九伯。”杜預注云:“九州之伯也。”
  注[八]左傳史蘇,晉太史,善筮者。京房字君明,善陰陽占候,見前書。
  注[九]尚書曰:“格人元龜,罔敢知吉。”元,大也。甍亦棟也。
  注[一0]五品,五常之教也,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訓,順也。
  注[一一]疇,類也。
  注[一二]易曰:“負且乘,致寇至。”又曰:“夕惕若厲。”言君子終日干干,至于夕,猶怵惕戒懼,若危厲。
  后以行春乘柴車,從兩吏,[一]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左轉下邳令。豫克死日,如期果卒。□其子曰:“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二]

  注[一]柴車,賤車也。
  注[二]墓謂塋域。墳謂筑土。
  時博士勃海郭鳳亦好圖讖,善說災异,吉凶占應。先自知死期,豫令弟子市棺斂具,至其日而終。[一]

  注[一]棺音古亂反。
  楊由字哀侯,蜀郡成都人也。少習易,并七政、元气、風云占候。為郡文學掾。
  時有大雀夜集于庫樓上,太守廉范以問由。由對曰:“此占郡內當有小兵,然不為害。”后二十余日,廣柔縣蠻夷反,殺傷長吏,[一]郡發庫兵擊之。又有風吹削哺,[二]太守以問由。由對曰:“方當有荐木實者,其色黃赤。”頃之,五官掾獻橘數包。

  注[一]廣柔縣屬蜀郡,故城在今茂州汶川縣西。
  注[二]“哺”當作“柿”,音孚廢反。顏氏家訓曰:“削則札也。左傳曰‘削而投之’是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今俗或作‘脯’,或作為‘反哺’之‘哺’,學士因云‘是屏障之名’,非也。風角書曰‘庶人之風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
  由嘗從人飲,□御者曰:“酒若三行,便宜嚴駕。”既而趣去。后主人舍有□相殺者,人請問何以知之。由曰:“向社中木上有鳩□,此兵賊之象也。”其言多驗。著書十余篇,名曰其平。終于家。
  李南字孝山,丹陽句容人也。[一]少篤學,明于風角。和帝永元中,太守馬棱坐盜賊事被征,當詣廷尉,吏民不宁,南特通謁賀。棱意有恨,謂曰:“太守不德,今當即罪,而君反相賀邪?”南曰:“旦有善風,明日中時應有吉問,故來稱慶。”旦日,棱延望景晏,以為無征;至晡,乃有驛使繼詔書原停棱事。南問其□留之狀。使者曰:“向度宛陵浦里斻,[二]馬踠足,是以不得速。”[三]棱乃服焉。后舉有道,辟公府,病不行,終于家。

  注[一]句容,今潤州縣也。近句曲山有所容,因名焉。
  注[二]宛陵,縣,屬丹陽郡。斻,以舟濟水也。
  注[三]踠,屈損也。
  南女亦曉家術,為由拳縣人妻。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家世傳術,疾風卒起,先吹醋突及井,此禍為婦女主爨者,妾將亡之應。”因著其亡日。乃听還家,如期病卒。
  李合字孟節,漢中南鄭人也。父頡,以儒學稱,官至博士。合襲父業,游太學,通五經。善河洛風星,外質朴,人莫之識。縣召署幕門候吏。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使者二人當到益部,投合候舍。時夏夕露坐,合因仰觀,問曰:“二君發京師時,宁知朝廷遣二使邪?”
  二人默然,惊相視曰:“不聞也。”問何以知之。合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一]

  注[一]前書觜□、參,益州之分野也。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漢中太守,合猶為吏,太守奇其隱德,召署戶曹史。時大將軍竇憲納妻,天下郡國皆有禮慶,郡亦遣使。合進諫曰:“竇將軍椒房之親,不修禮德,而專權驕恣,危亡之禍可翹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太守固遣之,合不能止,請求自行,許之。合遂所在留□,以觀其變。行至扶風,而憲就國自殺,支党悉伏其誅,凡交通憲者,皆為免官,唯漢中太守不豫焉。
  合歲中舉孝廉,五遷尚書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為司空,數陳得失,有忠臣節。在位四年,坐請托事免。
  安帝崩,北鄉侯立,复為司徒。及北鄉侯病,合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趙直謀立順帝,會孫程等事先成,故合功不顯。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災异,賜策免。將作大匠翟酺上合“潛圖大計,以安社稷”,于是錄陰謀之功,封合涉都侯,辭讓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門人上党馮冑獨制服,心喪三年,時人异之。[一]

  注[一]家語曰“仲尼既葬,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三年喪畢,或去或留”也。
  冑字世威,奉世之后也。[一]常慕周伯況、閔仲叔之為人,隱處山澤,不應征辟。

  注[一]奉代字子明,宣帝時為前將軍,見前書也。
  合子固,已見前傳。弟子歷,字季子。清白有節,博學善交,与鄭玄、陳紀等相結。為新城長,政貴無為。亦好方術。時天下旱,縣界特雨。官至奉車都尉。
  段翳字符章,廣漢新都人也。習易經,明風角。時有就其學者,雖未至,必豫知其姓名。嘗告守津吏曰:“某日當有諸生二人,荷擔問翳舍處者,幸為告之。”
  后竟如其言。又有一生來學,積年,自謂略究要術,辭歸鄉里。翳為合膏藥,并以簡書封于筒中,告生曰:“有急發視之。”生到葭萌,与吏爭度,津吏檛破從者頭。生開筒得書,言到葭萌,与吏□頭破者,以此膏里之。生用其言,創者即愈。生歎服,乃還卒業。翳遂隱居竄跡,終于家。
  廖扶字文起,[一]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書,教授常數百人。父為北地太守,永初中,坐羌沒郡下獄死。扶感父以法喪身,憚為吏。及服終而歎曰:
  “老子有言:‘名与身孰親?’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州郡公府辟召皆不應。就問災异,亦無所對。

  注[一]廖,音力吊反,又音力救反。
  扶逆知歲荒,乃聚谷數千斛,悉用給宗族姻親,又斂葬遭疫死亡不能自收者。
  常居先人頤側,未曾入城市。太守謁煥,[一]先為諸生,從扶學,后臨郡,未到,先遣吏修門人之禮,又欲擢扶子弟,固不肯,當時人因號為北郭先生。年八十,終于家。

  注[一]謁姓也。
  二子,孟舉、偉舉,并知名。
  折像字伯式,廣漢雒人也。其先張江者,封折侯,曾孫國為郁林太守,徙廣漢,因封氏焉。國生像。
  國有貲財二億,家僮八百人。像幼有仁心,不殺昆虫,不折萌牙。能通京氏易,好黃老言。及國卒,感多藏厚亡之義,[一]乃散金帛資產,周施親□。或諫像曰:“君三男兩女,孫息盈前,當增益產業,何為坐自殫竭乎?”像曰:“昔□子文有言:‘我乃逃禍,非避富也。’[二]吾門戶殖財日久,盈滿之咎,道家所忌。[三]今世將衰,子又不才。不仁而富,謂之不幸。[四]牆隙而高,其崩必疾也。”智者聞之咸服焉。

  注[一]老子曰“多藏必厚亡”也。
  注[二]國語曰:“楚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子文曰:‘夫從政者,以庇人也。人多曠者,而我取富,是勤人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不逃富。’”注[三]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注[四]左傳曰:“善人富謂之幸,淫人富謂之殃。”
  自知亡日,召賓客九族飲食辭訣,忽然而終。時年八十四。家無余資,諸子衰劣如其言云。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也。少受業三輔,習京氏易,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筭、河洛七緯,推步災异。[一]隱于壺山之陽,[二]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禮請不應;公卿舉賢良方正、有道,皆不行。

  注[一]七緯者,易緯稽覽圖、干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也;
  書緯琁机鈐、考靈耀、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記歷樞、含神務也;禮緯含文嘉、稽命征、斗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汁圖征也;
  孝經緯援神契、鉤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异郵、保干圖、漢含孳、佑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
  注[二]山在今鄧州新城縣北,即張衡南都賦云“天封大狐”是也。
  嘗有暴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日時。客后有從蜀都來,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從東起,須臾大雨,火遂得滅”。于是天下稱其術蓺。
  安帝初,征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詔公車賜策書,征英及同郡孔喬、[一]李昺、[二]北海郎宗、[三]陳留楊倫、[四]東平王輔六人,[五]唯郎宗、楊倫到洛陽,英等四人并不至。

  注[一]謝承書曰“喬字子松,宛人也,學古文尚書、春秋左氏傳。常幽居修志,銳意典籍,至乃歷年身不出門,鄉里莫得瞻見。公車征不行,卒于家”也。
  注[二]謝承書曰“昺字子然,酇人也,篤行好學,不羡榮祿。習魯詩、京氏易。
  室家相待如賓。州郡前后禮請不應。舉茂才,除召陵令,不到官。公車征不行,卒”也。
  注[三]謝承書曰:“宗字仲綏,安丘人也,善京氏易、風角、星筭,推步吉凶。
  常負笈荷擔賣卜給食,瘠服閒行,人莫得知。安帝詔公車征,策文曰:‘郎宗、李昺、孔喬等前比征命,未肯降意。恐主者玩弄,禮意不備,使難進易退之人龍潛不屈其身。各致嘉禮,遣詣公車,將以補察國政,輔朕之不逮。’青州被詔書,遣宗詣公車,對策陳災异,而為諸儒之表。拜議郎,除吳令。到官一月,時卒暴風,宗占以為京師有大火,定火發時,果如宗言。諸公聞之,表上,博士征。宗恥以占事就征,文書未到,夜懸印綬置廳上遁去,終于家。子顗,自有傳。”
  注[四]見儒林傳。
  注[五]謝承書曰:“輔字公助,平陸人也。學公羊傳、援神契。常隱居野廬,以道自娛。辟公府,舉有道,對策拜郎中。陳災异,甄吉凶有驗,拜議郎,以病遜。安帝公車征,不行,卒于家。”
  永建二年,順帝策書備禮,玄纁征之,复固辭疾篤。乃詔切責郡縣,駕載上道。
  英不得已,到京,稱病不肯起。乃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帝怒,謂英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
  “臣受命于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讎,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一]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雖万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二]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醫養疾,月致羊酒。

  注[一]環堵,面一堵也。庄子曰“原憲居環堵之中”也。
  注[二]簞,笥也。論語曰,顏回在陋巷之中,一簞食,一瓢飲。
  至四年三月,天子乃為英設□席,令公車令導,尚書奉引,賜几杖,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英不敢辭,拜五官中郎將。數月,英稱疾篤,詔以為光祿大夫,賜告歸。令在所送谷千斛,常以八月致牛一頭,酒三斛;如有不幸,祠以中牢。英辭位不受,有詔譬旨勿听。
  英初被詔命,僉以為必不降志,及后應對,又無奇謨深策,談者以為失望。[一]
  初,河南張楷与英俱征,既而謂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處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濟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据矣。”

  注[一]謝承書曰“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書,多引古譬喻,勸使就聘。英順逸議,談者失望”也。
  英既善術,朝廷每有災异,詔輒下問變复之效,所言多驗。[一]

  注[一]變災异复于常也。
  初,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學,以圖緯教授。穎川陳寔少從英學。嘗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默荅拜。寔怪而問之。英曰:“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荅。”
  [一]其恭謹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注[一]禮記曰:“凡非吊喪非見國君,無不荅拜。”
  孫陵,靈帝時以諂事宦人為司徒。
  陳郡卻巡學傳英業,官至侍中。
  論曰: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雖□張趣舍,時有未純,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蓺,以就其聲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一]及征樊英、楊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無它异。英名最高,毀最甚。李固、朱穆等以為處士純盜虛名,無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然而后進希之以成名,世主禮之以得觿,原其無用亦所以為用,則其有用或歸于無用矣。何以言之?夫煥乎文章,時或乖用;本乎禮樂,适末或□。
  [二]及其陶搢紳,藻心性,使由之而不知者,豈非道邈用表,乖之數跡乎?[三]
  而或者忽不踐之地,賒無用之功,[四]至乃誚噪遠術,賤斥國華,[五]以為力詐可以救淪敝,文律足以致宁平,智盡于猜察,道足于法令,雖濟万世,其將与夷狄同也。[六]孟軻有言曰:“以夏變夷,不聞變夷于夏。”況有未濟者乎!

  注[一]易曰:“方以類聚,物以腢分。”
  注[二]文章雖美,時敝則不用也。禮樂誠貴,代末則廢。
  注[三]言文章禮樂,其道邈遠,出于常用之表,不可以數跡求也。
  注[四]庄子曰:“惠子謂庄子曰:‘子言無用。’庄子曰:‘知無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側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庄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墊猶掘也。
  注[五]遠術謂禮樂,國華謂怀道隱逸之士也。
  注[六]前書大人賦曰:“雖濟万代,不足以喜。”

  校勘記

  二七0四頁二行背中赤文朱字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中候握河紀作“背甲赤文成字”。
  二七0五頁一一行*(李)*少翁校補謂案前書郊祀志拜文成將軍者齊人少翁,史不言何姓,“李”字衍。今据刪。按:殿本作“李少君”,誤。
  二七0六頁五行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按:刊誤謂案此不成文理,注亦不明,蓋非范本真。
  二七0七頁一行父文孫集解引惠棟說,謂案華陽國志,文公為文孫弟。今按:
  父名“文孫”,子不當名“文公”,必有誤。
  二七0七頁三行文公遽趣白諸從事促去按:汲本、殿本“趣”作“起”。
  二七0七頁一0行湔水出綿道玉壘山按:王先謙謂“綿道”當作“綿虒道”。
  二七0七頁一一行日數十按:刊誤謂舊本有一“到”字,不合刊去。
  二七0九頁二行忽回向東北按:殿本“回”作“面”。
  二七一0頁一行許楊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御覽七十二引謝承書及本書,“楊”均作“陽”。
  二七一0頁六行反乎覆陂當复按:殿本考證王會汾謂案前書翟方進傳,此下有“誰云者兩黃鵠”六字。
  二七一0頁一五行晨于都*(官)**[宮]*為楊起廟据汲本、殿本改。
  二七一一頁二行高獲字敬公按:集解引汪文台說,謂御覽十一引謝承書作“周獲”。
  二七一一頁六行主簿*(曰)*但使騎吏迎之据刊誤刪。
  二七一二頁一一行*(二)**[三]*十余年后据殿本改。按:御覽三九、六六二引,并作“三十余年”。
  二七一三頁八行政隆太平按:下云“政致雍熙”,刊誤謂案文勢不當駢用兩“政”字,蓋本是“治”,避唐諱作“化”,后人不知,誤改為“政”。
  二七一六頁一行楊由字哀侯按:古人名与字相應,“哀”疑“衷”之斗。
  二七一六頁六行哺當作柿“柿”原作“□”,徑据殿本、集解本改。按:校補謂木□之“□”本□□,果□之“□”本□□,俗作“□”,□□,今皆斗作“柿”,□市,俗遂皆寫□□,辯之不胜辯矣。
  二七一九頁一行奉代字子明按:汲本、殿本“代”作“世”,此避唐諱,未回改也。
  二七二0頁八行其先張江者封折侯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華陽國志云江為武威太守,封南陽折侯,因氏焉。案南陽有析縣,前漢屬宏農,酈元音持益反,顏籀音先歷反,字從木,不從手。二七二一頁六行善人富謂之幸集解引惠棟說,謂左傳“幸”作“賞”。今按:賞与殃韻,作“幸”非也。
  二七二一頁九行樊英字季齊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季齊”一作“季高”,見抱朴子。
  二七二四頁一一行孫陵靈帝時以諂事宦人為司徒按:集解引錢大昭說,謂案靈帝紀,陵為太尉,非司徒。
  ------------------
  YOUTH 整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