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講 文學的起源


  有三种人喜歡討論文學的起源:(一)研究院的學者,(二)歷史家,(三)藝術論的作者。
  (一)研究院的學者對于研究文學的起源及衍變,是比要明白或欣賞文藝更關切的。解剖与分析是他們的手段,統計与報告是他們的成績;藝術之神當然是不住在研究院里的。
  (二)歷史家的態度是拿一切當作史料看的,正好象昆虫學家拿一切昆虫,無論多么美或多么丑,都看成一些拉丁學名。歷史家一听到“文學”一詞,便立刻去讀文學史,然后一直的上溯文字的起源,以便給文學找出個嚴整固定的系統。
  (三)作藝術論的人必須找出歷史上的根据為自家理論作證。文學是干什么的?是他所要回答的。為回答這個,他便要從原始的藝術中找出藝術的作用,從歷史上找出藝術革命的因果;他必須是科學的,不然他自己的腳步便立不穩。
  這三种人的態度是一樣的,雖然他們所討論的范圍是不同樣的大。他們都想用科學的態度去研究文學,這是他們的好處。可是他們也想把研究的結果作得象統計表一樣的固定,這是他們的錯誤。文學根本是一种有生命的東西,是隨時生長的。用科學方法研究它正是要合理的證明出它怎么生長,而不是要在這樣證明了以后便不許它再繼續生長。把文學看成科學便是不科學的,因為文學不是個一成不變的死物;況且就是科學也是時時在那里生長改進。只捉住一些由科學方法所得來的文學起源的事實而去說文學,往往發生許多的錯誤。柏拉圖的藝術理論是不對的,自然這可以歸罪于他的方法,因為他的理論是基于玄學的而不是科學的。我們也可以同樣的原諒或處罰托爾斯泰。但是,近代的以科學方法制造的藝術論,又是否足以為藝術解決一切呢?需要是藝術的要素,這足以證實藝術的普遍性。是的,我們承認這比柏拉圖、托爾斯泰都更切實得多了。為什么需要是藝術的要素呢?因為原始的藝術都是有實用的。這在近代的人學民俗學中可以得到多少多少證据。野蠻人的跳舞是打獵的練習,歌唱是為媚神,短詩是為死者祈禱,雕刻刀柄木棍是為懾服敵人,彩畫門外的標杆是為恐嚇禽獸,……都很有理。但是拿這個原始人類的實用藝術解說今日的藝術,是不是跳得太遠呢?是的,今日的藝術太頹敗了,我們須要重新捉住“實用”,使一切藝術恢复了它們的本色,使它們成為与生命有确切的關系的。但是,今日的社會是否原始的社會?今日的跳舞是否与初民的跳舞有一樣的作用?假如今日的跳舞是為有閒階級預備的,因而失了跳舞的真意,那么,將來人人成為無閒階級的,又將怎辦呢?是不是恢复古代跳舞?
  說到這里,我們看出來這种以藝術的起源說明藝術的錯誤。他們只顧找材料證實藝術的作用,而忘了推求藝術中所具的條件,所以他們的研究材料与結論相距的太遠。初民的裝飾,跳舞,音樂,确是有實用的目的,人學等所搜集的事實是難以推翻的,但是,初民的裝飾,跳舞,音樂,是否也有美与感情在其中呢?假如沒有這兩要素,初民的藝術是否可以再進一步而擴大感情与美的表現呢?今日的交際舞确是既失了社會的作用,又沒有美之可言,可是那藝術的跳舞不是非常的美么?這种跳舞不是要表現一點意義么?而且這點意義決不是初民所能了解的么?這樣看,這种舞的存在是因為它美,設若需要是藝術的要素,必是因為藝術中美的力量而然;不然,今日的社會既不需要人人打獵,人人作武士,便用不著由練習打獵打仗而起的跳舞。古代的史詩是要由歌者唱誦的,抒情詩是要合著音樂歌唱的,這在古代社會組織之下是必要的。可是近代的詩只是供人們讀誦的,因為今日的社會与古代的不同了。社會組織改變了,而詩仍是一种需要,因為人們需要詩中的感情与美;設若一定說這是因為文學的起源是實用的,所以人們需要詩藝,難道近代的人不听著歌者唱讀史詩,不隨著音樂歌唱抒情寺,便完全不需要詩藝了么?總之,需要是藝術的要素真是有意思的話,但是需要須隨著社會進化而變其內容;不然,那便似乎說只有初民實用的藝術算藝術,而后代的一切藝術作品,便不及格了。真理,美,想象,情感,由這几种所來的需要必是最有力的條件;不然,我們便沒法子理解為什么孔子聞《韶》就三月不知肉味,因為孔子既不是野蠻人,又不是犯了胃病。
  文學的起源确是個有趣味的追討,但是它的价值只在乎說明文學的起源,以它為說明文藝的根据是有危險的。社會的進化往往使一事的發展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以穿衣服說吧,最古的時候人們必是因為寒冷而穿衣服。但是到了后代,不論天气是寒是暑,人們總要穿著點衣服了。這一部分是道德的需要,一部分是美的需要。道德的部分是可以打倒的;可是,在打倒羞恥的時代,人們在暑日還穿衣与否呢?或者因為要打倒羞恥,人們才越發穿得更講究更美麗。筋肉与曲線美是有誘惑力的,但人人不能長得那么好看;即使人人發達得美滿,皮膚到底沒有各种顏色,打算要花枝招展還要布帛的光彩与顏色,況且衣服的构造足以使体格之美更多一些飄洒与苗條。那么,穿衣服的出于實用上的需要可以推翻,而為增加美感是使在打倒羞恥時期還講究穿衣服的根本條件。把這比喻擴大,我們可以想出多少美在人生中的重要,可以想出為什么有許多藝術已失其原始的作用而仍繼續存在著。這樣推想,我們才會悟透藝術的所以是永生的。藝術的起源出于實際的需要只能說明原始社會物質上的所需,不能圓滿的解說后代的在精神上非有藝術不可。假如原始人民因實用而唱歌,畫圖,雕刻,跳舞,他們在唱歌与畫圖時能不能完全沒有感情与審美的作用?假如他們也有感情与愛好的作用,后代藝術的發展便有了路徑可遵。反之,社會已不是漁獵的社會,為什么還要這些東西呢?我們可以找出許多證据證明出農村間的演劇,跳舞,是古代的遺風。但是這些歷史的證明只足以滿足理智上的追求,不足以說明為什么農民們一定要守著這些古代遺風。他們去演劇与跳舞的時候或者不先讀一本民俗學,以便明白其中的歷史,而是要演劇,要跳舞,因為這些給他們一些享受。
  因原始藝術是實用的,所以需要是藝術的要素。這是近代由科學的方法而得到的新理論。這确比以前的摹仿說,游戲沖動說等高明了許多。摹仿說的不妥在第五講里已談過一些,不用再說。游戲沖動說也可以簡單的借用一段話來推翻:“藝術是游戲以上的一种東西。游戲的目的,在活力的過剩費了時,或其游戲底本能終結了時的遂行時,即被達到。然而藝術的机能,卻不僅以其制作的動作為限。正當意味的藝術,不論怎樣的表現及形式,在一种東西已經造成,及一种東西已經失卻其形式之后,也都殘存著。在事實上,有一种形式,如跳舞,演技的效果,是同時被創造出,同時被破坏的。然而其效果,卻永遠殘存在那跳舞者努力的旋律之中,那跳舞的觀客的記憶之中。……所以,把那為藝術品的特色的美、旋律等的藝術底性質,解釋為游戲沖動的結果,是很不妥的。”(希倫,引自章錫琛譯本間久雄的《文學概論》)
  藝術是要創造的,所以摹仿說立不住。游戲沖動說又把藝術看成了消遣品。只有因實用而證明藝術出于人類的需要,藝術的普遍性才立得牢。但是這只是就藝術的起源而言,拿這個理論作藝術論的基石而談藝術便生了時代的錯誤。藝術是生命的必需品,而生命不只限于物質的。莎士比亞与歌德并不給我們什么物質的幫助,而主張藝術出于實用的人也還要贊美這兩個文豪的作品,因他們的作品能叫生命丰滿,雖然它并不贈給我們一些可捉摸到的東西。有了科學的文學起源說,我們便明白了文學起源的究竟;沒有文學起源說,文學的价值依然是那么大;人類的价值并不因證明了人類祖先是猴子而減少,或人們應仍都變成猴子。
  与文學起源論有同樣弊病的,是以現代的文學趨向否認過去文藝的价值,前者是由始而終的,后者是由終而始的下籠統的評斷,其弊病都是想證實文藝构成的物質部分,以便說明文學的發展是唯物的。可惜,文學的成形并不這樣簡單。無論誰費些時間都可以從歷史上找出些材料來證明某書与某寫家的歷史与社會背景,作我們唯物論的根据;但是,誰能肯定的說清楚一本書的所以成功,或一寫家的所以是個天才?時代与社會背景可以說明一些書中的思想与感情,傳記与家族可以說明一些寫家的性格与嗜好,這是研究文學應當注意的事。但是,一書的藝術的結构与想象的處置是應當由藝術的立場去看呢?還是由歷史上去搜尋?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由他的作品中所含的藝術成分而定呢,還是由研究他的家譜而定?由歷史上能找出一些文藝結构与形式的所以成形,由作家個人歷史能找出一些習性与遺傳,不錯,但這只是一小部分,不足以明白作品与作家的一切。我們一點也不反對主張唯物觀者的從物質上搜求證据,正如我們不反對那追尋文藝起源的人;可是我們須小心一些,不要上了他們的欺騙,我們准知道文學的認識不只限于證實了文藝的時代与社會背景,我們准知道印象的批評与欣賞的批評等也是認識文學的路子。況且,思想,感情,甚至于審美,都可以由時代与社會而證實一些它們的所以如此如彼;對于解釋自然怕就難以找時代与社會的關系吧?誰能證實了“及時小雨放桐葉,無賴余寒開棟花。”(陸游)的歷史与社會背景呢?設若只說這一定不會在戈壁沙漠里作的,便太近于打諢逗笑。詩文里這樣解釋自然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是文藝中的最精采處。難道我們不應當注意它們嗎?
  詩歌是最初的文學,在有文字以前便有了詩歌。最初的詩歌,与故事一樣,是民眾共同的作品,沒有私人著作權。關于藝術的各枝是由詩歌衍變出來的,以后在講“文學形式”時再說。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