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十五章 逆來順受


(1793年11月18日-20日)

  高明的外交并沒有使英國人忘了他們的“技術情報工作”;他們的固執將又一次戰胜中國人的猜疑。印度總督康華里勳爵曾希望把蚕絲和茶葉的生產引入孟加拉。這個設想也得到東印度公司的贊同,并專門告訴了馬戛爾尼。可能這就是促使他“懇求”松筠讓他從陸路去廣州的理由之一。
  南京的蚕絲在原地加工,洁白無疵,而到异地加工便發黃。是什么原因呢?這就要研究桑樹的質量、蚕种、土質、加工用水的成份等等。顯然,馬戛爾尼不了解這樣要求太高了。他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然而他弄到了蚕卵。
  在長達20個世紀里,蚕絲一直是中國的獨家產品。蚕茧的生產秘訣都是禁止出口的。但是有几個竊賊把秘訣帶到中國境外。公元555年,兩個景教教徒把蚕蛾的卵裝在白藤手杖里帶到了拜占庭。7世紀,文成公主把蚕茧藏在發髻里帶到西藏。9個世紀以后,奧利維埃·德·塞爾如法炮制,把蚕茧藏在他妻子丰滿的胸口里,從意大利帶入維瓦萊斯。馬戛爾尼的确也把蚕和生產過程的一些情報送到了印度。但他并未能推動英國的生產技術。
  但他在茶葉方面則取得較大的成功。這种植物引起了英國人的興趣,因為他們与中國人同樣需要飲茶。無論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我們很難想象他們能离得開茶。然而,在中國飲茶是在公元500年前后才普及的。孔子還要過100年才能喝上茶。至于英國,回憶錄撰寫人薩綴爾·佩爾斯是于1660年在倫敦的一個咖啡館里品嘗了第一杯茶(cup of tea——原為英文)。總之,在18世紀,對茶的愛好形成了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少有的共同點之一。當然,在這共同的愛好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這批旅游者不斷談到有關茶葉的信息。吉蘭說:“它是中國人從早到晚的飲料。”斯當東則像一個熟諳供求規律的經濟學家那樣在計算:“在中國,茶葉的消費量极大。即使歐洲人突然全部不再飲茶,它的价格在中國市場也不會下跌。”他認為喝茶是一种美德:“茶的最大好處是使養成這种習慣的人十分喜歡它,從此就不再喜愛飲發酵過的烈性酒了”。這一評語出自霍格斯的同輩的書中則別有一番風味,因為他們不但對喝茶頗有興趣,而且對杜松子酒和啤酒也同樣嗜好:“茶在英國就像啤酒一樣,在城市的小酒店里或大路邊上都有出售:付一個小額硬幣,喝上一杯,然后繼續赶路”。
  英國人是否知道“喝茶時嘴里要含一塊冰糖?”他們是否知道,漂亮的女子在給她的情人准備刺激性欲的茶時,放入“一种會起泡沫的胡桃加咸筍混合物”?茶的魅力是無限的。
  飲茶把他們帶到茶葉生長的地方。在南下途中,他們已發現茶樹。斯當東對“一層層排列在山坡上的茶樹”贊歎不已——沼澤地則用來种稻。“為了便于采摘茶葉,要設法不讓它長得太高。”安德遜把它描繪成一种類似醋栗的植物。他記錄了10月18日第一次見到茶樹。顯然,他把日子至少提前了半個月。那時他們還在北方;在這個緯度、這個時間,英國人第一次發現的是棉田。不過,作為植物學家,他倒沒有弄錯:“貢茶”是用最早開的花制成的。新葉焙制成“炸藥茶”。
  1794年2月28日,馬戛爾尼從澳門寫信給康華里勳爵:“如有可能,我想弄几株优質茶樹的樹苗。多虧廣州新任總督的好意——我与他一起穿越了中國最好的茶葉种植區——我得以觀察和提取优質樣品。我責成丁維提博士把這些樹苗帶到加爾各答。他將搭乘‘豺狼’號前往。”在經過一片精心种植著漆樹、馬□和茶樹的平原時,馬戛爾尼的确順利地叫人挖掘了這些樹苗:中國的陪同人員這一次未加干涉。把优質樹苗引入印度,光這一項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個世紀將要百倍地償還這次出使的費用。
  基德上校在加爾各答建立了一所植物園,他想在里面增加新的品种。為了滿足他的要求,几株帶上塊的樹苗被小心翼翼地運到了孟加拉。他說服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大規模栽种茶樹,這种樹以前在印度鮮為人知。當丁維提帶著這批貨抵達加爾各答時,不幸的基德已不能為此而感到欣喜:他剛剛去世。但他的夙愿得償:茶樹、烏□和漆樹在那里落了戶。隨著它們的繁衍,加爾各答植物園向印度所有的苗圃送去了使團挖來的中國樹苗的后代。1823年,在阿薩姆邦發現了一棵野生茶樹,于是把這兩個品种進行雜交。但可以說當今相當一部分“印度茶葉”來自馬戛爾尼挖來的中國茶樹苗。
  巴羅將向世界揭露“邦蒂”號起義的事實并把這史詩般的行動描寫出來。此時,這艘船已前往塔希提島尋找面包樹。仁慈的陛下政府想把它移植到安的列斯群島。啟蒙時代是醉心于植物的時代。倫敦懂得科學、航海、殖民、貿易和工業的進步是合成一体的,只有它們互相補充才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權。

  一次离奇的會見

  夜色降臨。船隊在綿延的山脈前停止行進。王大人和喬大人登上馬戛爾尼的船,向他介紹兩位琉球國王派來的使臣,也就是他們的同事。該國王每兩年都要派人到福建廈門進貢,那是允許他們上岸的唯一港口。
  据馬戛爾尼所說,這兩個人皮色白淨。而托馬斯卻說:“他們皮膚黝黑”。但兩人對他倆的印象极好。馬戛爾尼說他們“討人喜歡”,他的年輕侍從則認為他們“相貌漂亮”。兩人所穿衣服的樣式同中國的差不多,但衣料質地精細,外套一件好看的棕色披肩,襯以松鼠皮。他們頭上分別纏著一黃一紫的絲巾。
  馬戛爾尼一直在伺机進入中國。机會來了。這些島嶼离大陸不遠,它附屬于中央帝國,對外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既陌生又好客的地方。能否在琉球群島重溫法國人在交趾支那的舊夢呢?這是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唾手可得的地方實現的路易十六的中國夢。假如就在离中國近在咫尺的地方開設一個對華貿易商行,又不受中國官員的控制……因為這兩個人善于交談,特使收集了許多情報。
  最重要的情報是歐洲船只從未到他們的國家去過,但只要歐洲人愿意去,在該國一定受歡迎。該國在京城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深水港。
  馬戛爾尼帶回去的情報并非沒有結果。當1816年英國派遣第二個使團時,阿美士德勳爵搭乘的船到琉球群島進行過察看。當然,最終是日本攫取了這個處于戰略要地的群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家能看到它起的作用:它的主要島嶼叫沖繩。

  皇帝再度不安

  11月19日,乾隆發了一道焦躁不安的御旨。他獲悉兩艘英國小型護衛艦將在虎門靠岸;“獅子”號可能隨后就到。
  “所稱現到小船二只催令購辦食物后即開行回國一節所見尚欠周到。所有該國先到船只務令其在粵停泊等候,其續到之大船二只一并飭令灣泊等候貢使。英咭利貢使到粵后若希圖在黃埔地方蓋房居住,當嚴行斥飭,并禁止內地奸人指引。并著長麟于途次接奉此旨,帶同貢使攢程行走,以便及早到粵乘坐原船回國。若即飭令開行,將來貢使抵粵必更借口耽延,复萌知智,別有干求,此為最不可行之事,彼必更多一番枝節。
  “若原船已經開行,伊等在黃埔居住等候,止當密為稽察,毋許勾結滋事。
  “其一切食用可以不必照內地之例,官為料理,致令貢使等得以從容坐食,免有耽誤。
  “免其納稅系指此次貢船而言。外省辦事往往膠柱鼓瑟竟將該國別項貿易商船概行免稅,轉致西洋各國心生冀望,紛紛吁請一体免稅,成何体統?惟當按照定例收納,以昭平允。”
  這几句翻來覆去的老話反映了天朝的本身邏輯。在我們的邏輯用逐條詳細陳述進行逐步推理的地方,他們卻用贅言。語法同邏輯學,也同帝國一樣,是建立在不知疲倦地重复的基礎上的。

  准備派新的使團

  這是第二次有禮貌的較量,它与那种反复咆哮形成了對比:總督用可能再派一個使團來華作誘餌。英國人不是希望兩國的交往更為頻繁嗎?“11月20日這天,總督來訪。他自稱對可能有的怨恨情緒表示不安,因為它將通過我給國王的報告引起中英兩國間的關系緊張”。
  馬戛爾尼一再否認有此事,但長麟仍然疑云不散:“為了證實我的誠意,他請求我同意他對皇帝說:英國國王將保持同中國的友好關系,并將派遣第二個使團來華”。
  這种做法很巧妙:如果英國同意定期派遣使團,那么最終不就成了像琉球群島一樣的納貢國嗎?馬戛爾尼避免正面回答:盡管他的要求遭到拒絕,他還是体面地受到皇帝的接見;但是,“只有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希望從中得到适當的好處,第二個使團才會來中國”。
  “适當的好處”指什么?長麟沒有接茬儿。他可不愿意讓對方來提派遣第二個使團的條件。他要對方提出具体的時間。馬戛爾尼避而不答。可是長麟卻說他很滿意:他要給朝廷寫信,說蠻夷國王將在“某日”召見另一位使臣。
  讓我們再看看真相的另一方面。長麟在給皇帝的奏折中,說馬戛爾尼作了這樣的聲明:
  “該國王此次進貢實是至誠。我們未來之前,國王曾向我們商議,此次回去隔几年就來進貢一次是早經議定的,惟道路太遠,不敢定准年月。將來另具表文再來進獻。若蒙恩准辦理,即將表章貢物呈送總督衙門轉奏,也不敢強求進京,只求准辦就是恩典。”
  還能想象出比這更假的報告嗎?但長麟并不以為自己在作假。他按照天朝的意旨來解釋含義不清的話。遵守原則遠比尊重事實來得重要。長麟通過馬戛爾尼的嘴說出朝廷唯一能接受的安排:其中包括在廣州先預交禮品單。這次馬戛爾尼一踏上中國領土就沒有按此辦理,所以使北京很為惱火。
  而在這种吹毛求疵的描寫中,我們又發現了錢德明神父的忠告:“在中國人的國民意識中,只要有點新意的東西他們就一概抵制……”。朝廷認為重要的是:英國人再次表示敬意。而英國人認為重要的是:不要切斷來往。
  老傳教士掌握了雙方內心深處的愿望。他具有在兩個世界之間架設橋梁的天賦!然而,這兩個世界相距又是多么遙遠!
  特使像他的護送人一樣滿意:“每同長麟會見一次,我對他的敬重就增加一次。他會使東印度公司得到各种好處,對此我抱有希望”。他認為長麟是“一位有個性,非常謹慎又富于洞察力的人”。雖然這种不變的制度是那樣的僵化,他仍繼續幻想不顧這种千古不變的僵化制度,通過私人交情來解決問題。
  應長麟的要求,特使交給他一份有關英中貿易備忘錄。這篇有十五個條款的文章,重申以前提出的要求:包括從澳門和廣州間的過境稅直至“有權賽馬”和“進行各种喜愛的体育活動”。里面還添上了一些新的要求:
  “英國人可以与所有的中國商人,而不局限于只与公行有接触。准許中國人教英國人漢語。遇到因刑事犯罪而起訴的情況,涉嫌者的同胞不應受到追究”。
  最后一點要求承認了美國的存在,這個國家是在凡爾賽條約簽署后十年誕生的:“不要把英國人与另一些在廣州做生意、講英語的人混同起來,這些人屬于另一個民族,他們居住在世界上一個完全不同的名叫美洲的地方”。
  美國人的确在獲得獨立之后不久,即于1784年就派出第一批商船到廣州,并于1790年任命第一位駐廣州領事。他們沒有浪費時間。為了不使人把他們与自己的前主人混淆起來,他們也不落后。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