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蜀道難

《蜀山劍俠評傳》代序
葉洪生

  某平生雅好文學、戲曲,尤嗜武俠小說;自少至長,未嘗須臾離。算來匆匆不覺有甘五年矣,春去秋來,歲月不居;嚮往所閱武俠說部何止千百?堪歎泰半已成過眼雲煙!唯有少數幾套名著長留心空腦際,不時激起陣陣風聲水響,洗滌著我少年的崎嶇、青年的浪莽以及壯年的情懷與憂思!
  其中最引人入勝且百看不厭者,厥為民初一代武俠宗匠還珠樓主李壽民氏所撰的曠世奇書——《蜀山劍俠傳》。這部長達四百餘萬言的空前巨著,文字佳妙,內容宏富,仙佛神怪,無奇不有!它非但左右了近半世紀以來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流勢,同時也開創了世界神話小說史的新紀元。巧的是,它還是我的「武俠啟蒙」書!
  回首前塵,與《蜀山》結下不解之緣,遠在民國四十五年我正念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說來有趣,初見《蜀山》並非在書肆中,而是在孩童們常用來玩耍的圓形紙牌上。那時,「打圓牌」的遊戲極為風行,小學生課餘均趨之若鶩!我由圓牌上所印的圖案而認識《蜀山》人物;繼而由「小人書」(連環圖書)上,進一步得悉《蜀山》故事——及至看到神駝乙休被困銅椰島、倒翻地肺這一折,不禁眉飛色舞,神為之奪!
  然而好景不常,《蜀山劍俠連環圖》流行一陣,忽焉絕跡市面。在這當口上,欲罷不能的「小蜀山迷」只好人書肆、尋仙蹤,租來一本本《蜀山》原著,埋頭苦讀那密密麻麻、內蘊玄機的「有字天書」!記得當時因年紀大小,識字不多,囫圇吞棗看《蜀山》,只能看熱鬧而不能看門道;於其中的精微奧妙之處,全然無法領會。及年事稍長,重溫《蜀山》,方漸如倒啃甘蔗,真味盡出。
  惟一般書肆所備置的《蜀山》多殘缺不全,有一本沒一本的,實在令人牽腸掛肚;而在我多方搜讀《蜀山》之餘,始接觸到其它各家的武俠小說。但經過還珠妙筆的點化之後,眼界自高,看別的書總覺不過癮,大有「除卻蜀山不是雲」之概。
  天可憐見!從我八歲「打圓牌」、九歲看「小人書」,嗣後每至一地則踏破鐵鞋,尋訪「還珠仙蹤」;前後歷經十年之久,才將《蜀山》全套(五十集)購齊,得償平生夙願。
  誠然,《蜀山》是部妙絕人寰的奇書,是中國「出世武俠」小說的經典之作。沒有看過《蜀山》者,不足與言武俠;沒有看過《蜀山》者,豈知還珠樓主幻想世界的「宮牆之美,百官之富」!為使世人能正視並欣賞到《蜀山》的文學價值,筆者乃以多年閱讀心得,勉力撰成《驚神位鬼話蜀山》一文,於《民生報》副刊發表。早先因顧及多數新生代讀者未能一睹「蜀山真面目」,故報上連載偏重介紹,於評論部分概付閾如,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詎料各方讀者反應熱烈,紛紛要求結集成書,於是乃鼓余勇,增補改寫成《蜀山劍俠評傳》。
  本書在基本上保留了《驚》文之骨架與內容,但在各方面均有大幅度的補充;其中尤以新增《重要人物篇》約五萬言,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強,所耗心力獨大,也最難落筆。而在體例上,本書是採取夾敘夾議的寫作方式,每逢關鍵處,必摘引原文相印證,以便未看過《蜀山》者能借此精采片段而略窺原著風貌。
  慨乎言之,《蜀山》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百科全書」;欲窮其門道,表其熱鬧,談何容易!然而計年來魂牽夢繞,我對她始終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若不把這些久藏心底的話語和盤托出,就好像是「因果未了」,永遠得不到大解脫、大自在!是故我明知這是一樁治絲益棼、吃力不討好的事,卻仍然「衣帶漸寬終不悔」,毅然決然地去做了!而在撰寫評傳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之多、困難之大,實在無法以筆墨形容。彷彿耳畔又響起李白《蜀道難》的吟哦聲: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確,探索《蜀山》之道委實太難;往往斗室徘徊,終宵苦思,竟不能成一字。
  以言其神仙世界——「蠶叢及魚冕,開國何茫然」!
  以言其寫景造境——「飛湍瀑流爭喧肌,(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以言其敘事敘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以言其談玄說理——「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
  總之,在在令人「以手撫膺坐長歎」!
  然而蜀道固難卻難不倒天下有心人。經過了兩個多月廢寢忘食。不眠不休的努力,我終於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如期完成了《蜀山劍俠評傳》。雖然以嚴格的文學尺度來衡量,這本書評專集尚未臻理想,但我實已竭盡所能,將還珠樓主與《蜀山》作了一次全身健康檢查!
  差堪告慰者,畢竟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海內第一本較有系統地評論《蜀山》的專書。我不敢說讀者閱此就「可以橫絕峨眉巔」,但至少一得之愚,當有助於世人對《蜀山》的正確理解與認識。
  是的,我願做一個《蜀山》神話的詮釋者,這便是我獻給千千萬萬愛好武俠、幻想、神話文學的朋友們的一本《(蜀山)入門指南》!
  有志探寶山者,蓋興乎來!是為序。

  (錄自作者著《蜀山劍俠評傳》,1982年10月台
  灣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