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神戶


  日本國際貿易港口城市、兵庫縣首府神戶,位於日本四大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本州島的西南部,西枕六甲山,面向大阪灣,它的存在已有千年歷史,而城市和海港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跨入世界之冠,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神戶被譽為日本「西海正門」,古時是個小漁村,原名兵庫。公元710年至784年,由於同中國和朝鮮的貿易頻繁,成為當時日本的海上交通門戶。公元13世紀,神戶稱為「兵庫之津」。17世紀後成為物資集散地。1867年闢為通商口岸,1872年改稱神戶,意為神社所統轄的民戶。日本封建時代皇族、地方官員和神社都有封戶,當時神戶一帶有生田和長田兩神社,其中侍奉生田神社的民戶居住的地方稱為神戶村,「神戶」的名稱即由此而來。1889年神戶正式設立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戶的城市建築和港灣設備均受到嚴重破壞,到處是殘垣斷壁,破爛不堪,城市人口由戰前的100萬銳減到31萬。今天的神戶城,是戰後在一片廢墟上恢復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擁有150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為年吞吐貨物量超過1.4億噸的世界大型港口之一,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神戶市區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僅4公里,呈狹窄長條形狀。從東京至博多的全國第一條高速鐵路穿過神戶腹地,自1972年建成通車以來,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東京至名古屋等高速公路通車後,更加促進神戶工業區的迅速擴大。為了適應神戶的進港船舶和貨物吞吐量激增的需要,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從1966年起,開始在距離市中心約3公里的海面上建造一座人工島,到1981年竣工,整整花費15年時間,向海裡填入8000萬立方米的土石,幾乎將市郊的六甲山削掉一半,建成面積436萬平方米的海上人工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海上城市」。島上建有可同時停泊27艘遠洋巨輪的現代化港口,並設有商業區、公共區和國際區。漫步島上,商業區市場繁華,貨物豐富,人流如潮;公共區高樓大廈毗連成片,民用住宅別緻典雅;國際區高32層的「海上理想之鄉」賓館格外醒目,國際展覽中心展出的各國產品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島上廣植樹木,芳草如茵,鮮花竟開,彷彿一座海上公園。長300多米的赭紅色神戶大橋將人工島和市區連為一體,成為神戶港的一處旅遊景點,遊人紛紛站立橋上,或以人工島,或以繁華市區為背景攝影留念。
  人工島建成後,神戶港的碼頭泊位大大改觀,整個港區可以同時停泊230多艘巨輪,高速公路直抵海港碼頭,鐵路專用線通向部分碼頭。神戶港主要出口紡織品、機械、車船、鋼鐵等,進口礦石、燃料、天然橡膠等工業原料及食品。港口採用集裝箱技術裝卸貨物,年裝卸量達2000多萬噸,位居世界榜首。神戶港的擴建,使城市海岸線擴展了30多公里,從而擴大了商業區和工業港區。港區背面的阪神工業地帶,擁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以造船、車輛、電機、鋼鐵及航空設備為主,其工業產值在國家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神戶市的名勝眾多。市區北野町的異人館,街道狹窄,兩旁的紅色樓房帶有三角形屋頂,保持著明治初期外國人居住區的建築風格,富於異國情調。生田神社、湊川神社和供奉天平時代如意觀音立像的大龍寺等,都是著名的古老建築。郊區有六甲山、摩耶山、再度山公園、須摩浦公園、有馬溫泉、布引瀑布等風景遊覽區。人工島上的國際展覽中心更是遊人如潮的地方,自1981年3月開放以來,幾乎每天接待參觀者達10萬之眾。從市區乘坐電氣列車來到島上,展覽中心那些三角形、四角形、球形建築物給人一種全新感覺,而那些古香古色的日本傳統建築更是美不勝收。展覽廳的展品豐富多彩,一艘1300年前遣往中國唐朝的使船複製品,表明中日友好交往源遠流長;電影廳的高幕電影、環幕電影和圓穹電影,色彩鮮明,映像逼真,立體感強,讓人大飽眼福。
  孫中山先生生前曾多次到過神戶,市區有孫中山的半身銅像和孫中山紀念館。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