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突尼斯


  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位於國境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灣,屬地中海型氣候.風景秀麗,古跡馳名,是舉世著名的旅遊勝地和國際會議中心,也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所在地。從飛機上俯視這座城市,藍色的地中海,綠色的城市,星星點點的清真寺屋頂顯露出明顯的白顏色,猶如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提起突尼斯城,人們會聯想到北部非洲的歷史。公元前1000多年,以航海經商著名的腓尼斯人在突尼斯海濱建立迦太基城,並發展成為強盛的迦太基帝國,突尼斯是當時迦太基城近郊的一個海濱村鎮。後來,迦太基城被羅馬人燒燬,公元698年倭馬亞王朝在突尼斯城城址大興土木,建設新城,並建設港口,船塢,迦太基城的居民遷此居住。公元13世紀初到16世紀末的哈夫斯王朝正式定都突尼斯,並興建宏偉的宮殿、大型水渠工程以及阿拉伯市場,大力發展文化藝術事業,使突尼斯城成為當時馬格裡布地區的文化中心。1837年法國殖民者佔領這裡。1957年成立突尼斯共和國後定為首都。
  「突尼斯」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腓尼基人所崇拜的「塔尼斯」女神的名字。塔尼斯女神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被譽為光明的象徵,普遍認為女神能夠給人間帶來繁榮與幸福。後來,經過輾轉傳譯,「塔尼斯」變成「突尼斯」,並由城市名稱延伸為國家的名稱。在突尼斯城周圍,迄今依然保存著迦太基、羅馬人、汪達爾人所留下的古跡。到那兒遊覽,導遊人員會介紹說,那座小山是迦太基女王德都和勇士艾伊尼阿斯談情說愛的地方,這兒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開始出征意大利的地方,那裡是汪達爾人修建夏宮的地方。在導遊人員引導下,可以看到迦太基建築遺址,羅馬時代的圓形劇場遺跡以及數不清的羅馬時代的紀念碑。
  突尼斯市擁有120餘萬人口,是一座阿拉伯古老建築與現代化的建築藝術融合為一體的城市。城市的一邊是現代化的新城,另一邊是具有民族傳統形式的舊城。新城與舊城之間僅隔著一道城門。
  在新城區,有歐化城市的高大建築,設計新穎、式樣別緻、建築精美的別墅式房舍參錯其間。寬闊筆直的街道兩側,綠樹成行,濃蔭覆地,賓館、旅店、飯館、超級市場、銀行、影院、酒吧間、咖啡屋等佈滿兩側。市中心是繁華的商業區。
  市中心東面不遠是火車站和海港。市中心的北面是風景區——貝爾韋代爾公園,整座公園座落在一片樹木蔥蘢的丘陵上,即使在每年12月份,也是芳草如茵,鮮花盛開。這個公園被譽為植物標本國,凡是地中海一帶的樹木花草,在園內均可以見到。新城區興建於1881年以後的殖民統治時期,因座落在舊城通向海濱的一片低窪地帶,因而稱為「低城」。
  突尼斯市的西部和南部,是舊城區,當地人稱為麥地納。
  在阿拉伯語裡,「麥地納」意為「城市」,又有「城中之城」的解釋。它主要是商業,手工業和民用住宅三位結合的城區。這裡沒有高層建築,最高的房屋僅有兩層,有些狹窄彎曲的街道只能容兩人相對通過,保持著古香古色的阿拉伯東方色彩。
  舊城區的城牆雖已不存在,但仍保存有近10座城門,其中有新舊城相接的海門以及舊城與郊區相連的蘇卡門等。舊城區裡市場一個接著一個,店舖一個挨著一個,而且每條街道通常是一種行業。有銅器、金銀首飾、香料、地毯、橄欖木製品、皮革、馬鞍、嫁妝等,樣樣俱全。這裡一天到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到處是手工作坊發出的鏘鏘聲和小商小販的叫賣聲,充滿著濃厚的阿拉伯鄉土氣息。置身在這麥地納的阿拉伯市場,彷彿又回到《一千零一夜》裡所描繪的那種仙境之中。在北非穆斯林城市中,麥地納舊城區是城市規劃最協調均勻的典範之一,反映出精湛的阿拉伯建築藝術,197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突尼斯市東北郊是著名的風景遊覽區,有古萊特、迦太基等古鎮,白牆藍窗的阿拉伯小樓掩映在青翠的山坡上,山下水天一色。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