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重讀「二夢」


  近日重讀張宗子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二書,文章寫得真好。五十年前,我初讀此「夢」,乃如大夢初醒,才知天地間還有此等文章,非但《經史百家雜鈔》一時成為塵穢,就是東坡、放翁的題跋文字,向來以為妙文者,亦黯然減色。五十年來古今中外,文章看了不少,自以為很懂得一點為文之道。唐宋八大家,被我一一淘汰,只有韓愈、王安石二名可以保留。曾南豐文章枯瘁,如屍居餘氣之老人。歐陽修詞勝於詩,詩勝於文。其他如醜女簪花,妖嬈作態,而取譬設喻,大有不通,等而下之,桐城諸家,自以為作的是古文,而不知其無論如何,還在八股牢籠中,死也跳不出來。公安竟陵,當年奉為小品魁鬥,後來愈看愈不入眼,大抵三袁之病,還在做作;鐘譚之病,乃在不自知其不通。
  獨有張宗子此二「夢」,還經得起我五十年讀書的考驗。近日重讀一過,還該擊節稱賞。張宗子與李笠翁,都是講究生活藝術的人。笠翁寫了一部《閒情偶寄》,記錄了他的藝術生活。但是文章還不及張宗子,結果是把生活藝術寫得藝術脫離了生活。換一句話說,他寫的是供應別人的生活藝術。張宗子寫生平所見所聞山水、園林、美人、名士、風俗、民情、土宜、節物,無不生動,無不有情有味,亦無不從他的生活中出現。他寫《金山夜戲》,寫《秦淮河房》,寫柳敬亭,寫王月生,都是《夢憶》中絕頂聰明的文章。《夢尋》五卷,題目較呆板,文章寫得也較拘束,但寫西泠橋,寫水樂洞,寫冷泉亭,寫西湖香市諸篇,也仍非中郎、小修可能企及。
  不過,這回重讀二「夢」,卻看出了張宗子一點毛病。《韻山》一文,寫他的祖父常恨《韻府群玉》、《五車韻瑞》等書內容寒儉,因此積三十年之力,編了一部《韻山》。後來看到胡青蓮的父親從宮中取出的三十本《永樂大典》,才覺得「書囊無盡」,而自己的工作卻如「精衛銜石填海」,於是「輟筆而止」。《永樂大典》在明代,始終藏在宮中,未聞有三十本被盜出宮的事。《永樂大典》雖然按韻目編次,卻是一部大規模的叢書,不是一部辭書。張宗子祖父編的《韻山》是一部辭書,怎麼能與《永樂大典》相比?由此可知張宗子實在不知道《永樂大典》的性質與內容,文章雖好,卻漏了底。
  又,《水滸牌》云:「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青面獠牙,盡化作一團清氣。」按「變相」即畫像,此「變」字不作「變化」解。陶庵以吳道子畫地獄鬼卒,不作青面獠牙相,遂以為這就是「變相」,可知此老又未識得這個「變」字。
  吹毛求疵,舉此二事,亦無損於陶庵文章之美也。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