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七章 家書


  里昂城內有虹(RhoAne)沙(SaoAnc)兩條大河,貫穿其間。虹河發源於來夢湖,沙河由北境流來,流過里昂之後,合為一股,南由馬賽入海。這兩條河由高下注,水勢洶湧,到冬季時,濕氣上蒸,郁為一天濃霧,籠罩里昂全境。偶然日光穿射,天宇豁然開朗,使人出黑暗而觀光明,但不久又陰霾四合,變為昏沉的氣象。里昂居民到冬季便須預備做三個月的「霧中人」,他們自幼生長此鄉,習慣於這種氣候,所以也沒有什麼不適。
  醒秋體氣本來孱弱,數年前在母校小學教書時,為潮濕所中,這病留於腠理之中,一到陰天,便渾身不舒服;至於里昂的瘴霧,自然更與她不相宜。她自都龍回里昂後,怕冷的問題,雖然解決,而飲食問題,又起麻煩,中法學院的飯,由中國廚子包辦,惡劣異常,身體不健的人,更加之營養不足,不免要受影響。她回里昂不多時,吐血雖不發,那拖累著她的舊病,卻又和從前一樣劇烈了。診過許多醫生,吃過多少藥,總治不好,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她的體力,每月都要經過一次重大的消耗,也就弄得形容憔悴,四肢無力,偃息時候多,起來行動的時候少。
  肉體和心靈果然有分析不開的關係吧,醒秋身體既多病,神經也變成衰弱,無論什麼小小刺激,都能使她的精神感受極大的擾亂。她幼時木瓜氣質完全消失,成了一個極其敏感的人。她變得很容易發怒,容易悲哀。多疑善慮;又不喜歡見人。有時自己關閉在寢室中瀏覽小說,沉溺於幻想的境界裡,能接連幾天不下樓。人家來訪她,她相待頗為冷淡,好像厭惡人來驚擾她,即勉強酬對,也像出於虛偽的做作。她身體不爽快時往往如此。
  她來法國已過了十四五個月,法語略能對付,本可以進藝術學校練習繪畫,但自聞大哥噩耗和母親患病消息以來,自知在法不能久居,便將留法十年的計劃取消。又知道畫也不是短時期內所能學好的,所以決計改學文學,她說我將法文學得精通了,如同拿到一隻開啟學問寶藏的鑰匙,以後我不及學成回國,也可以多買書自己研究。
  她本好幻想,無事獨坐時,往往虛構許多空中樓閣。這些空中樓閣,以能使她神經興奮為主。她的神經愈衰弱,需要興奮愈甚,幻想也愈加濃烈。那時中法學院的教授正在講授十七世紀的文學:如郭乃意及拉辛的悲劇。十八世紀的文學:如盧騷、夏都白利昂的描寫自然景物的散文。郭氏的悲劇,所表演的大半是古羅馬帝、後、勇士、美人、信徒的軼事,其中人物都具有不撓不屈的意志,崇高偉大的精神。他們以對於義務及榮譽的忠心,戰勝一切難以割捨的情感。他們每於艱難苦鬥,伏屍喋血之中,完成了最後光榮的使命。像那阿哈斯為愛羅馬之故,手刃其妹;羅特立克為報父仇,殺其未婚妻之父;奧古斯丁大帝赦免為親復仇,屢次行刺他的西娜;婆留立克棄其愛人而殉道,這些故事,都寫得感慨淋漓,有聲有色,醒秋聽了每每大為感動。她獨居沉思之際,常以書中主人公自命,腦海中憑空演出許多悲壯激昂的情節。積疊如秋雲的幻想,竟成了她精神的唯一食糧了。醒秋雖生於中國中部,卻富於燕趙之士慷慨悲歌的氣質,雖是個女子,血管中卻像含有野蠻時代男人的血液——這或與她兒時蠻性濃重有關。她愛宇宙間一切的壯美:她愛由高山之巔看漫漫四合的雲海、大海上看赤如火焰的落日、絕壁間銀河倒瀉般的飛泉、黑夜裡千山皆紅的野燒。她愛聽雷霆聲、大風撼林木聲、錢塘八月潮聲、鐃鈸聲、金戈鐵馬相衝擊聲……但她除了這些陽剛之美外,陰柔之美她也未常不愛,不過總以真情迸露為主要的條件。她研究文學之餘,又得了愛看電影的習慣,起先每星期看一次,後來竟要兩次三次的重複看一張影片了。影片取材,大都是名家小說,醒秋卻愛揀那情節偏於哀艷的片子。她的喜怒哀樂,隨著銀幕上人物的喜怒哀樂為轉移,看到沉痛處,她的神經便緊張起來,眼淚潺潺不斷地流下,同時也發生一種無上的快感。美馬丁的謝西倫(Jocelyn)給她的感動最深切,當那薄命女孩子爬上雪山尋找他情人,和臨死時又和她情人相遇兩段,醒秋竟哭得淚人一樣,看了三次,她哭了三次。
  醒秋沉醉於這些美的情感裡,纏綿顛倒,不由自主,思想行事,往往趨於極端,與在中國時已大不相同。她覺得這些情感,於她是不可少的,竟像和她生命合而為一。她起先懊悔到法國來,現在她不悔了,不來怎麼能認識這些文學家的好作品呢?她對於國內新文壇描寫肉感的文學,有非常的憎惡。她原有潔癖,她的心像水晶盤盂般,不能容納半點污穢。那種文學與她好美好潔的脾氣相牴觸,使她發生一種偏激的論調。她說:這些文人的神經,都給肉感弄得麻木了,所以他們寫作時,腦筋裡尋不出一絲一毫高尚優美的情感。愛賞這派文學的人,也像鴟梟之甘腐鼠,不知天下之有正味,真教人可笑可憐。
  故鄉大姊常有信來,說母親的病雖然痊癒了,但兩條小腿上忽然長了許多毒瘡,膿血交流,異常疼痛,現在又躺倒了。姊姊又說,她不久要回夫家去,因為她的舅翁,現在混得好一點,要接媳婦和孫兒去和他同住。醒秋讀了心裡非常著急,姊姊是母親的秘書長,又是看護人,她去了,誰給母親寫信呢?誰來服侍母親呢?
  果然自從姊姊說要回去之後,母親那方面便沒有信來。醒秋不知母親的腿瘡變得怎樣了,又惦念母親的寂寞,她不免又要深深懺悔自己私到法國來的罪惡了。
  這一天,郵差來了。許多同學都得到她們遠從數萬里外來的家書,都急急忙忙拆了封,帶著十分興奮在那裡讀。作客的人,得到家書,真像饑人得食一般,雖然將那幾張八行翻來覆去的仔細咀嚼,心裡還是餓饞饞地感著不足,她們一面讀,一面目送那挾著大皮袋緩緩回去的郵差的背影,恨不得他袋裡更變出十幾封家信來,好讀一個暢快。
  她們忽見醒秋從校門外進來,有一位同學便喊道:「醒秋,你不是說你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接到家信了麼?現在飯廳裡有你的一封掛號信,不知是不是由你家裡來的……」
  醒秋沒有聽完她的話,便飛也似的跑到飯廳裡搶了那信,到自己房間裡,關著門讀起來了。
  醒秋的母親,雖然是一個舊式的婦女,然而天資極其聰明,對於學問似乎有特殊的嗜好,可恨生在中國重男輕女的社會裡,沒機會給她讀書。自從嫁到醒秋家裡,一天到晚侍奉婆婆,照料小叔子和自己的兒女,沒有一點閒暇。二十三四歲時,因見新娶的嬸子認得字,能講解白蛇傳,便有出乎衷心的欣羨,也想識字起來。
  她請醒秋的父親教她的書,他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有什麼用呢?」因見母親懇求不已,又轉口道:「你真想讀書,買本『雜字』來唸唸,將來記記柴米賬,倒是好的。」這是父親就女子教育實用主義觀點而說的話。
  父親過了幾時,真替她買了一本雜字來。但母親沒有多餘工夫讀,才打開書卷,便聽見婆婆喊她的聲音,她不得不丟開書替四叔子洗浴,五叔子補鞋去。這樣一暴十寒地讀了半年,才讀了半本「雜字」,幾首唐詩。
  有時她用描花筆寫幾個字,父親稱讚她筆資秀媚,以為在自己之上;說她如能好好用功,是不難寫得一筆好字來的。但話雖如此,他到底沒有心情教她,她家務太忙,也無法專注於讀書之事,於是一本薄薄的「雜字」,她始終沒有讀完。到了三十二歲,她跟父親到山東河工任上。過了兩年,兩個兒子都進了新式學堂。每晚歸家,她一面做著手工,一面監督他們溫課,一室之中,書聲朗朗,燈火生春,又引起了她讀書的興味。她跟著兒子們讀那學校用的教科書,由第一冊漸漸讀到第四冊,雖然從前讀的小半本「雜字」早拋到九霄雲外,而且記憶力也不比從前,隨讀隨忘,但由教科書也瞭解若干文義,她後來竟練習到能記簡單的賬目和看淺近家信的程度。
  五年之後,她又回到婆婆的管轄之下,她又整天的忙著家務的照料,不得不和書卷分別了。這是她由認得字到不認得字的關鍵,她後來談起來,總以這幾年的荒疏為絕大的損失、每每懊恨不置。
  兒女都進了中等學校了,大兒在天津,次兒在北京,三兒在上海,醒秋在省城女子師範讀書,都只能於放暑假時回家一次。
  兒女有信,母親不能讀,她有話想對兒女說,又不能寫——中年時代認識的字,無怪其容易忘記啊——這時候方才深切地感到不識字的痛苦。
  而且兒女在膝下時,晚間無事,常替母親講解各種舊式章回或短篇小說,她每聽得津津若有餘味。現在他們都上學去了,一疊一疊的小說堆在案頭,好像包含無數神奇美麗的事跡,在引誘她。她隨手翻開一本,看玩那些圖畫,便惹起求知的渴想。最使她感到趣味的是《三國演義》裡三顧草廬一段,因為她在山東時曾親自看過,雖然模模糊糊地不大清楚,但也曾得其大概。她有了這種經驗以後,知道耳朵得來的不如眼睛有趣,她重新識字的心,更油然不可遏。母親於是決心再來讀書了。她對人家說:「你們不要笑我『八十歲還想學鼓吹手』,如果我是生來的一個瞎子,永遠看不見世界上形形色色,我自然不埋怨什麼,但是我曾有一次略略開了眼,知道世間有所謂光明了,現在眼又閉上,我自然覺得不能甘心,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吧。我識字的目標並不大,難道我還想去研究什麼學問麼?不,不,我老了,今生沒有這個希望了,我只想認識幾個字,有能看家信或看小說的程度,到了將來暮境頹唐不能行動時,將家務卸歸兒媳管理,我只要戴著老光眼鏡,躺在軟椅上看看彈詞小說,消遣我老來寂寞的光陰,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暑假時,醒秋由省城回來,母親不勝欣喜,拿了書,叫女兒教。醒秋初教的幾天尚有趣味,幾天之後,她便煩膩了。她要溫習自己的功課,要請二哥教她的英文,替她補習算學,又要遊玩,哪肯耐著心在昏燈下教母親的書呢?母親求學的心是這樣的熱烈,而女兒卻又這樣不肯盡心,她大大地失望了。她又不好意思抱了書去請教別人,因為她已不是垂髫上學時的女郎了啊!
  失望之餘,她只好翻出從前讀過的書來,想自己來溫習。她從前所認識的字,雖然忘卻了,文句卻念誦得有相當之熟,有一大半還能背誦得出。但十餘年來她那些書早已散佚了,有一回她偶然在舊衣箱裡尋到一本唐詩,高興得像拾得了寶物一般。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母親口裡念著,一面翻開書本,想找尋這首詩,但她總是尋不到。後來醒秋替她翻出了,她還能勉強句讀得下。但這有什麼用呢?她就說能念得幾首五言絕句的唐詩,她能瞭解它的意義麼?她能夠將這些詩的字,都記在腦筋裡,移用在他處麼?她雖然抱定宗旨,自己來用功,只是中國文字是這樣難學,她的年齡又已經到了四十歲以上了,她的對於文字的用功,正像一個弱小的孩子,拿把斧頭在荊棘叢中開路,腳底下儘是盤根錯節,阻礙他的進行;又好像一個人盤旋在迷宮裡,雖然想尋條出路,但迎面都是一堵堵的高牆,雖然盤旋得頭昏腦脹,仍然不能走出一步。
  「女兒現在不瞭解我的苦衷,而且忙著補習自己的功課,明年暑假時,她該能教我了。」她只好這樣想。每年暑假,醒秋回家時,母親讀書的心,總要溫暖一下,但結果,她的希望,總是冷冰冰地消沉下去。年齡漸漸的老起來了,記憶力一年一年的差了,現在不趁時用功,將來更難了,母親的心,暗暗地獨自焦灼著,但不能對別人訴說。後來家務更繁,她的眼睛,逐漸昏花,頭髮逐漸斑白,她壯年的腦力,也逐漸隨著年華逝去,自然不想到讀書了。醒秋到法國後,常常將里昂人情風俗,學校種種生活,詳細寫給她的母親,由她大姊寫回信。信中大都說母親如何想念她,勸她不必在法國作久留之計。又說叔健在美國不久卒業,兩個都已到了結婚的年齡,須得將這事了一了,母親方才放心。三弟比醒秋少兩歲,已經結了婚,而且有了一個女孩子了,她若肯嫁,母親也早有外孫抱了。
  大姊每半月總有一封信來。自從她回夫家後,一個多月都沒有家裡消息,醒秋自不免系念。現在接到這封信她固然高興,但看見信掛了號,又狐疑起來,她疑心家裡出了什麼變故,又疑心母親的病又有什麼變化……她停頓了一下,終於用震顫的手,將信封扯開,抽出信箋,她的眼光一瞥到「醒兒見示」四個字,她懸掛的心旌,忽然放下了。
  信裡所說的不過幾句家常話,說自從大姊回去後,由寡嫂服侍湯藥,脛瘡還沒有大好,但比初起時痛疼減輕了些,教女兒不要掛念。又說蒙塾王先生也請假回家去了。家裡找不到人寫信,昨天可甥由卓村來,便教他寫了這封信。
  那封信雖僅兩張八行,筆跡欹斜,而且塗乙狼藉,文理又不大通,醒秋猜詳了半天,才猜出信中的大意。
  這是一封很平常的信,為什麼要掛號呢?醒秋猜著母親心理了。她不能將她親愛懇摯的心情,教一個十一齡的學童翻譯,她只好將鄭重的心思寄托在掛號上面了。而且一個多月沒有找到人寫信,也深恐她遠在海外的女兒著急。
  醒秋癡癡的對著這封家書,想念母親不能親自寫信的苦楚。又回憶母親從前屢次想讀書而不得的情況。記得有一夜,母親拿著書叫她講解幾個字,她正在熱心抄一段杜詩,沒有理會母親,使母親覺得十分寡味。又記得母親有一回高高興興地要她教一首唐詩,她替母親指點一遍之後,母親還有幾個字不認得的字,又頻頻來問,她竟顯出煩厭的神氣說道:「媽媽,你讀唐詩做什麼?難道還想學做詩嗎——我看媽還是省些精力吧,到這樣年紀,讀書是不容易的了!」
  這幾句話把母親的臉都氣紅了。平時女兒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事,她是要責備的,但現在她怎好意思開口呢?到了這樣年齡來讀書,果然是太不量力了。她只好勉強笑了一笑,這是她寬恕女兒無知的表示,然而她的臉已由紅而轉白,兩隻捧著書的手,隱隱發抖,眼淚似乎向肚裡倒流。看呀,坐在她對面的是她親生的,她最愛的女兒,她為自己要用功的緣故,一點不肯體恤她的母親,還要拿刺心的話來搶白她!醒秋回憶到這裡,覺得心靈裡有一種銳利的齒牙亂咬,使她感到劇烈的痛楚。她懊悔、她痛恨,她想用手掌重重批擊自己的頰,她想放聲痛哭一場,又怕驚擾了隔壁的同學,只有極力的忍住。但眼淚是不肯由人作主的,竟點點滴滴的灑滿了那封才接到的家信。
  她記得外國從前有位名人,少年時家裡很窮,卻酷好讀書。有一天他父親打發他做什麼事去。他正沉酣於一本書中,裝作沒有聽見父親的話,端坐不動,他疲癃衰病的父親,只得自己披上外衣,拿了手杖,蹣跚地去了。後來這兒子也老了,在事業和學問上已成了大名。一天,他獨自一個走到當年父親教他去的市場上,立了一個鐘頭,大雨淋著他的頭,他也不覺得。他心裡充滿了感傷悲悔的情緒,因為這是他故違父命的紀念日。
  醒秋平生出言行事,一點不知檢點,所以過失獨多。但到後來她受良心的責備,也比平常人為甚。她的自疚的心情,不知比那立在雨中的名人如何,但自從接到那封家信起,她念念不忘地想念這件事了,她恨不得立刻束裝回去,再教母親的書;即不然,日日伴陪母親,替她講解各種有趣小說,使她忘卻失子之痛,忘卻病魔的纏繞。
  醒秋心裡紛亂,晚上亂夢如雲,自從到法國以來,無一夜不夢見她的母親。現在,她的夢又改了點樣兒了,她天天晚上夢見在家鄉教母親的書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