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五四左右幾位半路出家的詩人


  胡適曾說過:「當我們在五、六年前提倡做新詩時,我們的『新詩』實在還不曾做到『解放』兩個字,遠不能比元人的小曲長套,近不能比金冬心的自度曲。我們雖然認清了方向,努力朝著『解放』做去——然而當日加入白話詩的嘗試的人,大都是對於舊詩詞用過一番工夫的人,一時不容易打破舊詩詞的鐐銬枷鎖。故民國六、七、八年的『新詩』,大部分只是一些古樂府式的白話詩,一些擊壤式的白話詩,一些詞曲式的白話詩——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新詩。」(《蕙的風》序)。所謂「我們」也者,就是本編前言裡所說的沈尹默、沈兼士及周氏兄弟一派人。他們都是「半路出家」的新詩人,他們做詩腕底常有「舊詩詞的鬼影」出現的,但那「嘗試」的勇氣,比青年人更為可佩,而且他們在當時也給讀者留下許多很好的印象。
  沈尹默本是一個舊詩人,他的《秋明集》在詞上的貢獻是誰都承認的。五四時代他也了許多新詩,如《三弦》:
  中午的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讓他直曬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柳。
  誰家破大門裡,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的土牆,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穿破衣裳的老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這首詩據其自述做了半月方成。胡適《談新詩》云:「這首詩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算是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看他第二段『旁邊』以下一長句中,『旁邊』是雙聲,『有一』是雙聲;段、低、低、的、土、擋、彈、的、斷、蕩、的,十一個字都是雙聲。這十一個字都是「端透定」(D.T)的字,模寫三弦的聲響,又把『擋』、『彈』、『斷』、『蕩』四個陽聲字和七個陰聲的雙聲字(段、低、低、的、土、的、的),參錯夾用,更顯出三弦的抑揚頓挫。」
  一首詩有這許多音節上的講究,非深通音韻學者不辦,也無怪短短幾行,費了他老先生半月的推敲了。
  沈兼士和李大釗的新詩,是完全為舊詩的音節所支配的。如沈的《香山》:
  我來香山已三月,領略風景不曾厭倦之。
  人言「山惟草樹與泉石,未加雕飾有何奇?」
  我言「草香樹色冷泉丑石都自有真趣,妙處恰如白話詩。」
  但另一首《香山早起作寄城裡的朋友》,則有新詩意味。李大釗的《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絕無人跡處,空山響流泉。
  雲在青山外,人在白雲內,
  雲飛人自還,尚有青山在。

  這些詩,可以使我們知道新詩由舊詩蛻變出來時經過的階段。
  周氏兄弟即周樹人(魯迅)與周作人。魯迅最早的筆名為唐俟。他是小說家、隨筆家,不是詩人,所以在新詩上成就不大,但他所作的《夢》、《愛之神》、《桃花》,有些冷峭深刻的意味,很像他的小說及隨筆。現在舉《夢》為例: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前夢才擠卻大前夢時,後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在的後夢墨一般黑;去的在的彷彿都說,「看我真好顏色」;顏色許好,暗裡不知;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暗裡不知,身熱頭痛,你來你來!明白的夢。
  周作人的《小河》是一首長的散文詩:「那條流動不息的小河,衝倒了阻擋它的土堰,又被更堅固的石堰遮住,但它還只是向前流。它在地底裡微細而可怕的呻吟,使堰外田裡的稻為它皺眉,它終年掙扎,臉上添出許多痙攣的皺紋,使田邊的桑樹為之搖頭,它痛苦的奮鬥,又使地上的草和蝦蟆歎氣。但築堰的人雖不知到哪裡去了,石堰卻還一毫不動。」有人說這首詩象徵由憂鬱到光明的生活的鬥爭,我想還不如說是形容人對那偉大的運命抵抗失敗的悲劇吧。胡適稱讚說:「這首詩是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但是那樣細密的觀察,那樣曲折的理想,決不是那舊式的詩體詞調所能達得出的。」(見胡適《談新詩》)
  周作人又有一首《過去的生命》頗有趣味,錄之於下:
  這過去的我的三個月的生命,哪裡去了?
  沒有了,永遠的走過去了!
  我親自聽見他沉沉的緩緩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床頭走過去了。
  我坐起來,拿了一支筆,在紙上亂點,想將他按在紙上,留下一些痕跡——但是一行也不能寫,
  一行也不能寫。
  我仍是睡在床上,
  親自聽見他沉沉的緩緩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床頭走過去了。
  又《慈姑的盆》小詩:

  綠盆裡種下幾顆慈姑,長出青青的葉。
  秋寒來了,葉都枯了,只剩了一盆的水。
  清冷的水裡,蕩漾著兩三根,飄帶似的暗綠的水草。
  時常有可愛的黃雀,
  在落日裡飛來,
  蘸水悄悄地洗澡。

  這詩雖寫日常所見平凡的光景,但頗有閒適之趣。又《兒歌》寫得也好:

  小孩兒,你為什麼哭?
  你要泥人兒麼?
  你要布老虎麼?
  也不要泥人兒,
  也不要布老虎。
  對面楊柳樹上的三隻黑老鴰,哇兒哇兒的飛去了。

  在這一班半路出家的新詩人中,最成功的則為字半農的劉復。他早年和周瘦鵑、程小青、趙苕狂、袁寒雲一班「禮拜六」派在一起,本來不過是個上海灘的文士。但他天才高朗,見解超卓,認清了世界潮流和文學的趨勢,便投入陳胡革命團體裡。早年和他在一起的周瘦鵑等不過在《申報》當個編輯,而劉半農卻已成為新文學界偶像之一了。
  劉半農初期的詩作和沈尹默、李大釗一樣是些洗刷過的舊詩,如《學徒苦》,是仿漢樂府《孤兒行》的音節的。不過他有一首《窗紙》(後改為《相隔一層紙》),即使今日看起來還不失為一首有價值的好詩。胡適的《談新詩》舉了周作人的《小河》,不舉這首,不知是何緣故?
  《揚鞭集》的詩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接著五四以來的路徑發展,用舊式詩詞的音節,但排斥了富麗的詞藻,略去了瑣細的描寫,而以淡素質樸之筆出之。如《賣樂譜》、《憶江南》、《秋歌》、《記畫》、《儂家》、《陣雨》、《歸程中得小詩五首》。現舉其《儂家》為例:
  君問儂家住何處,去此前頭半里許,濃林繞屋一抹青,簷下疏疏曬白紵。
  讀了此詩,自然會想起揭曼碩的盤江遇水仙詩:「盤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喫茶。黃土築牆茅蓋屋,庭前一樹紫荊花。」
  也有用白話寫而仿古詩格式,如思祖國而作的《三唉歌》:

  得不到她的消息是怔忡,得到了她的消息是煩苦,唉!
  沉沉的一片黑,是漆麼?
  模糊的一片白,是霧麼?唉!
  這大的一個無底的火焰窟,澆下一些兒眼淚有得什麼用處啊,唉!

  這首詩是仿漢梁鴻《五噫歌》,但變化得一點痕跡沒有,卻是難得。
  第二類為用方言作詩,這是劉半農最大的成功。一八九六年,駐京意大利使館華文參贊衛太爾男爵(Baron Guido Vitale),在北平專搜民歌,編成一部《北京歌唱》(Pekinese Rhymes)。他在三十年前就能認識這些歌謠之中有些「真詩」,並且說:「根據這些歌謠之上,根據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種新的民族的詩也許能產生出來呢。」胡適附論道:「現在白話詩起來了,然而做詩的人似乎還不曾曉得俗歌裡有許多可以供給我們取法的風格與方法,所以他們寧可學那不容易讀又不容易懂的生硬的文句,卻不屑研究那自然流利的民歌風格。這個似乎是今日詩國的一樁缺陷罷。」但是劉半農能補足這個缺陷。他有用江陰方言所擬的山歌、兒歌、用北京方言作人力車伕的對話,無一不生動佳妙。現在且看他用江陰方言所寫的山歌:

  你乙看見水裡格游魚對挨著對?
  你乙看見你頭上格楊柳頭並著頭?
  你乙看見你水裡格影子孤零零?
  你乙看見水浪圈圈一晃一晃或兩個人?(「乙」疑問詞猶國語之「可曾」,吳語之「阿」)

  又《河邊阿姊》

  河邊阿姊你洗格捨衣裳?
  你一泊一泊泊出清波萬丈長。
  我隔子綠沉沉格楊柳聽你一記一記搗。
  一記一記一齊搗篤我心上!

  又其擬兒歌記殺嬰之事,有小序云:「吾鄉沙洲等地,尚多殘殺嬰兒之風;歌中所記,頗非虛構。」
  「小豬落地三升糠」
  小人落地無抵槓!
  東家小囝送進育嬰堂,養成乾薑癟棗黃鼠狼!
  西家小囝黑心老子黑心娘落地就是一釘靴
  嗡口額!一條小命見閻王!
  蒲包一包甩勒蕩河裡,水泡泡,血泡泡,
  翻得泊落:
  鯉魚鯽魚吃他肉!
  明朝財主人家買魚吃
  魚裡吃著小囝肉!

  劉氏擬兒歌於小兒之心理口吻,無不揣摩畢肖。甚至還仿小兒所唱種種無意義的聲調。如「氣格隆冬祥」(像鑼鼓之聲,小兒每喜言之,含有「拉倒完結」之意)、「瓦噠渤倫噸」,這都是普通文人所不注意的。不過我們須知道這種擬歌,只是劉氏的一種文藝遊戲,是「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劉氏專利品,他人萬不可學他。因為民歌和兒歌都極粗俗幼稚,不夠文學資格。我們從它擴充發展,如杜甫、白居易採取古樂府格調,另創新作,才是真正途徑(胡適所希望於我們者正是如此)。若一味以模仿為能事,則此等民歌現存者何止千萬首,何用文學家再來辛苦創作呢?亡清末年,王公大人往往故意化裝為乞丐,徉徜酒肆茶寮之間,以其「唯妙唯肖」引同儕之笑樂,劉氏之擬民歌也是這樣情形。若我們錯把這種模仿當做最後目的,那就像王公棄其安富尊榮的生活,永遠當乞丐去了,豈不成了笑話嗎?從民歌的音節,變為我們理想的文學,是徐志摩一部分的詩歌,後當討論。劉氏又有用北京方言所寫如《麵包與鹽》:

  老哥今天吃的什麼飯?
  嚇,還不是老樣子——倆子兒的面,
  一個崩子的鹽,
  擱上半喇子兒的大蔥。
  這就很好啦!
  咱們是彼此彼此,
  咱們是老哥兒們,
  咱們是好弟兄。
  咱們要的是這們一點兒。
  咱們少不了的可也是這們一點兒。
  咱們做,咱們吃。
  咱們做的是活。
  誰不做,誰甭活。
  咱們吃的咱們做,
  咱們做的咱們吃。
  對!
  一個人養一個人,
  誰也養得活。
  反止咱們少不了的只是那們一點兒;咱們不要搶吃人家的,可是人家也不該搶吃咱們的。
  對!
  誰要搶,誰該揍!
  揍死一個不算事,
  揍死兩個當狗死!
  對!對!對!
  揍死一個不算事,
  揍死兩個當狗死!
  咱們就是這們做,
  咱們就是這們活。
  做!做!做!
  活!活!活!
  咱們要的只是那們一點兒!
  咱們少不了的只是那麼一點兒——倆子兒的面,
  一個崩子的鹽,
  可別忘了半喇子兒的大蔥!

  中國勞動者慾望是這樣低微,真不愧為平和忍耐的民族。而且自己做,自己吃,誰不做,誰甭活,所代表的又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呢?可是連「倆子兒的面,一個崩子的鹽,半喇子兒的大蔥」也不給他們時,又將如何?社會不平等的制度和殘酷的經濟壓迫,不是連他們這點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也剝奪了嗎?不是教他們願意將大量的勞力換些許的糧食也不可能嗎?血和淚的呼號,卻在這樣溫和平淡的言辭裡表現,作者的手腕真個高人一等。
  第三類為創作的新詩,如《一個小農家的暮》、《稻棚》、《回聲》、《巴黎的秋夜》、《兩個失敗的化學家》、《儘管是》——有許多都是極有意境的好詩。
  劉半農最出名的一首詩,是《教我如何不想她?》這是一九二○年九月間,他留學英國倫敦時寫的。一九二○年就是民國九年,也就是五四運動的第二年。詩曰: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游魚慢慢游,
  啊!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花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又《茶花女飲酒歌》,也是劉半農名作,至今尚播於管弦。半路出家的詩人還有一個陸志葦。他本是一個心理學家,在基督教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原會作舊詩詞,後改事新體詩的習作,有集曰《渡河》,自序說:「我於做詩不是職業,乃是極自由的工作。非但古人不能壓制我,時人也不能威嚇我。」又說:「其中有用做舊詩的手段說不出的話,又有現代做新詩而迎合一時心理的人所不屑說的話。」《渡河》約收新體詩百餘篇,篇篇有甚深的內容,形式也變化多致。現引他《搖籃歌》於下:

  寶寶你睡罷!
  媽媽為你搖著夢境的樹,搖出一個小小夢兒來。
  寶寶你睡吧!
  媽媽為你揀兩朵紫羅蘭,送靈魂兒到你的笑渦裡來。
  寶寶你睡吧!
  媽媽為你留下些好辰光,你醒來,月光送你父親來。

  選自《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