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林語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學


  林語堂在《語絲》時期主張謾罵主義,其《論語絲文體》一文及前引《翦拂集》中文字數段,即可覘其一斑。後在上海辦《論語半月刊》一改而提倡幽默文體。《論語》某期有《文章五味》一文中云:「嘗謂文章之有五味,亦猶飲食。甜、酸、苦、辣、鹹淡,缺一不可。大刀闊斧,快人快語,雖然苦澀,常是藥石之言。嘲諷文章,冷峭尖刻,雖覺酸辣,令人興奮。惟鹹淡為五味之正,其味雋永,讀之只覺其美,而無酸辣文章讀之肚裡不快之感。此小品文佳作之所以可貴。大抵西人所謂『射他耳』(satire諷刺)其味辣;『愛倫尼』(irony俏皮)其味酸;『幽默』(humour詼諧)其味甘。然五味之用貴在調和,最佳文章亦應莊諧雜出,一味幽默者其文反覺無味。司空圖與李秀才論詩書曰:『江嶺之南凡資適口,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醝,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中華人所以充飢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知此而後可以論文。」
  又某期《論語》有《會心的微笑》一文引韓侍桁《談幽默》云:「這個名詞的意義,雖難於解釋,但凡是真理解這兩字的人,一看它們,便會極自然地在嘴角上浮現一種會心的微笑來。所以你若聽見一個人的談話,或是看見一個人作的文章,其中有能使你自然地發出會心的微笑的地方,你便可斷定那談話或文章中是含有幽默的成份……」又說:「新文學作品的幽默,不是流為極端的滑稽,便是變成了冷嘲……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樣使人傻笑,也不是像冷嘲那樣使人在笑後而覺著辛辣。它是極適中的,使人在理知上,以後在情感上,感到會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種東西。」
  又與李青崖討論幽默。李氏主張以「語妙」二字譯humour以音義均相近。林語堂則謂「語妙」含有口辯隨機應對之義,近於英文之所謂wit。「幽默」二字本為純粹譯音,所取於其義者,因幽默含有假癡假呆之意,作語隱謔,令人靜中尋味……但此亦為牽強譯法,若論其詳,humour本不可譯,惟有譯音辦法。華語中言滑稽辭字:曰滑稽突梯,曰詼諧、曰嘲、曰謔、曰謔浪、曰嘲弄、曰風、曰諷、曰誚、曰譏、曰奚落、曰調侃、曰取笑、曰開玩笑、曰戲言、曰孟浪、曰荒唐、曰挖苦、曰揶揄、曰俏皮、曰惡作劇、曰旁敲側擊等。然皆指尖刻,或流於放誕,未能表現寬宏恬靜幽默意義,猶如中文中之「敷衍」、「熱鬧」等字,亦不可得西文正當譯語。最著為「謔而不虐」蓋存忠厚之意。幽默之所以異於滑稽荒唐者:一、在於同情於所謔之對象。人有弱點,可以謔浪,己有弱點,亦應解嘲,斯得幽默之真義。若尖酸刻薄,已非幽默,有何足取……二、幽默非滑稽放誕,故作奇語以炫人,乃在作者說者之觀點與人不同而已。幽默家視世察物,必先另具只眼,不肯因循,落人窠臼,而後發言立論,自然新穎。以其新穎,人遂覺其滑稽。若立論本無不同,故為荒唐放誕,在字句上推敲,不足以語幽默。滑稽中有至理,此語得之。中國人之言滑稽者,每先示人以荒唐。少能莊諧並出者,在藝術上殊為幼稚……中國文人之具幽默感者如蘇東坡、袁子才、鄭板橋、吳稚暉,有獨特見解,既洞察人間宇宙人情學理,又能從容不迫出以詼諧,是雖無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實。
  經此種種解釋,「幽默」究竟是什麼,大約可以明白了。現將林語堂所撰《論語創刊號緣起》節錄如下,以覘幽默文體之為如何?
  論語社同人,鑒於世道日微,人心日危,發了悲天憫人之念,辦一刊物,聊抒愚見,以貢獻於社會國家。大概其緣起是這樣的。我們幾位朋友多半是世代書香,自幼子曰詩雲,弦誦不絕。守家法甚嚴,道學氣也甚深。外客來訪,總是給一個正襟危坐,客也都勃如戰色。所談無非仁義禮智,應對無非「豈敢」「托福」,自揣未嘗失禮,不知怎樣,慢慢地門前車馬稀了。我們無心隱居,迫成隱士,大家討論,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謂「養晦」,名士所謂「藏暉」的了。經此幾年的修養,料想晦氣已經養得不少,暉光也大有可觀;靜極思動,頗想在人世上建點事業。無奈泰半少不更事,手腕未靈,托友求事總是羞答答,難於出口;效忠黨國,又嫌同志太多;入和尚院,聽說僧多粥少;進尼姑庵,又恐塵緣未了。計議良久,都沒出路,頗與失意官僚情景相似。所幸朋友中有的得享祖宗余澤,傚法聖人,冬天則狐貉之厚以居,夏天則絺綌必表而出之;至於美術觀念,顏色的配合,都還風雅,緇衣羔襲,素衣騆吽A黃衣狐裘,紅配紅,綠配綠,應有盡有。謀事之心,因此也就不大起勁了。其間,也曾有過某大學系主任要來請我們一位執教鞭,那位便問該主任;「在此年頭,教鞭是教員執的,還是學生執的?」那位主任便從此絕跡不來了。也曾有過某政府機關來聘友中同志,同志問代表:「要不要赴紀念周?做紀念周,靜默三分鐘是否十足?有否折扣?」由是黨代表也不來過問了。
  這大概是去年秋間的事。謀事失敗,大家不提,在此聲明,我們朋友,思抑聖門,故多以洙泗問學之門人做綽號。雖然近輕浮,不過一時戲言,實也無傷大雅。例如有聞未之能行者自稱「子路」,有乃父好羊棗者為「曾子」,居陋巷而不堪其憂者為「顏回」,說話好方人者為「子貢」。大家謀事不成,煙仍要吸。子貢好吸呂宋姻,曾子好吸淡巴菰,宰予晝寢之餘,香煙不停口,子路雖不吸煙,煙氣亦頗重,過屠門而大嚼故也。至於有子雖不吃煙,家中各種俱備,所以大家樂於奔走有子之門。有子常曰:「我雖不吸煙,煙已由我而吸」,由是大家都說有子知禮,並不因其不吸,斥為俗人。閒時大家齊集有子府上,有時相對吸煙,歷一小時,不出一語,而大家神遊意會,怡然而散。
  一天,有子見煙已由彼而吸得不少,喟然歎曰:「吸煙而不做事可乎?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顏淵憮然對曰:「嘗聞之夫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難為了我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至三年之久!積三年所食,斐然成章,亦可以庶幾也矣乎?」子路亦曰:「嘗聞之夫子,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於是大家決定辦報,以盡人道,而銷煙帳。
  惜其時子路之岳母尚在,子路以辦報請,岳母不從,事遂寢。
  今年七月,子路的岳母死,於是大家齊聲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三嗅而作,作論語。(下略)
  像這樣文字在《論語》裡有很多,但我終覺得滑稽的分子多而幽默的分子少。林語堂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曾說:「論語發刊以提倡幽默為目標,而雜以諧謔,但吾輩非長此道,資格相差尚遠。」不過中國人本來不大懂得「幽默」,新文壇上的人物跳踉叫罵,極粗獷鄙俾之能事,更使人頭痛。林氏提倡的「幽默」,若能將這惡風氣矯正一二分過來,功德便不淺了。《論語》發行後,大得讀者歡迎,於是又有《人問世》、《宇宙風》、《西風》等刊物,一時大上海幾乎成了他們的天下。惟與魯迅總算分道揚鑣,並不敢有半分侵犯,但那個魯大師仍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心理,不念昔日拔刀相助之情,又揮起他那柄血淋淋的解剖刀向林氏刺去,迫使林氏不得不遠離中國,他所辦的幽默刊物,雖未停刊,聲色究竟大減了。

  選自《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