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附:我的第一本書


  個人忝為文人,其實興趣偏於學術,所以我寫作的第一本書是學術性的。這本書民國十七年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書名是《李商隱戀愛事跡考》,抗戰末期,改歸商務印書館發行,便由我自己改書名為《玉溪詩謎》。
  本書內容是研究李義山與女道士、宮嬪的戀愛史。義山詩鏤金錯采,璆麗精嚴,是一種最高級的唯美文學,而其內容則晦澀隱僻,難以索解,千數百年來箋注其詩者多逾過江鯽,始終不能得其真正意旨,我的這種說法,卻是由無意間得來,也可說是一種幸運。
  民國十六年間,我在蘇州景海女師當中文系主任,同時在對面的東吳大學兼幾小時的功課,教的是《古文選讀》和《舊詩選讀》之類,課本是東吳原編的講義,僅有原文,並無註解,註解要靠教者自己去搜羅。我雖憑自修之力,讀過一些名家詩集,也僅限於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陸放翁。李賀的詩我也喜歡,對李商隱則從未問津,為的是他詩辭藻雖美,卻不知其所說是些什麼,自然教我興趣缺缺。那個東吳詩選選了義山的《聖女祠》、《重過聖女祠》及《碧城三首》。記得梁任公曾說:「李商隱的《碧城》和《聖女祠》諸詩,講的是什麼,我理會不著,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著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著神秘性的,我們若還承認美的價值,對於這種文學,便不容輕輕抹煞。」我想也何妨抱著任公的態度來讀李詩呢?
  但原文的註解既須教者自去搜羅,我便從東大圖書館借得朱鶴齡的《李義山詩集》和馮浩的《玉溪生詩箋注》來抄撮兩首《聖女祠》的典故。朱氏書雖引了典故的出處,並未言其意義;馮氏則指為象徵,說是義山巴望令狐綯奧援的話,我覺得他牽強附會,不足採信。想還不如就原詩所用典探尋其本事為佳。這樣一來,便觸動我的靈感,新的見解便生出來了。
  這兩首《聖女祠》皆言仙事及仙人,仙人分男女兩方面,而皆屬於人仙非天仙。我知道天仙不同人仙,更不同凡人,天仙是住於天上或仙境,不假修煉,生而即仙的,如天朝列聖及西王母、上元夫人等。人仙則生於塵世,得天仙汲引始成。而義山詩中之仙則皆生於人間世,甚至為凡人。他若專詠天仙,則他是在做遊仙詩,與郭景純詩等量齊觀即可,無須尋繹其意義,今則不是。聖女祠指女道觀無疑,唐代女道士行為多浪漫,我已久知,我們現在且來看詩中所敘男女事吧。先說女方:像《重過聖女祠》有「萼綠華來無定所?杜香蘭去未移時」二句,注萼綠華自言南山人,未知其何南山?我想其實當是終南山,乃唐代首都長安東部大山,頗多隱士及修真之羽士。萼華曾悅男子羊權,一月中凡六過其家,贈權以珍玩及不死藥,後相偕仙去。杜香蘭家於青草湖畔,某年水漲,舉家溺死,香蘭時年三歲,為一漁翁所救,又雲系西王母所救,長養之於崑崙山,後降男子張碩,與為夫婦,成婚後即去,久又來,與碩亦皆仙去。則這兩位女仙皆為人間世的人物。
  再說男的方面。《聖女祠》有兩句:「人間定有崔羅什,天上寧無劉武威」。注崔羅什乃魏時清河人,被征赴都,忽於朱門中睹一女子,自稱乃劉府君妻,吳質(建安文士之一,文帝有《與吳質書》,論建安文學)女,與崔敘寒溫,甚有相慕意,贈崔以指上玉環,崔則報以玳瑁簪,女約十年後再見。崔辭出,回顧乃一大塚。十年後,崔方在園中食杏,忽報女來,食杏未盡而卒。武威將軍劉尚,名見《後漢書》,並無何故事。《神仙感應傳》又有武林太守冠軍將軍劉子南,僅言子南受仙人務成子螢火丸,能辟兵,有一次臨陣,四面矢下如雨,皆不傷他分毫,也不涉男女愛情事。但劉夢得《誚失婢榜》,有「不逐張公子,即隨劉武威」,張公子是漢成帝冒充與趙飛燕相歡。漢代民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即詠其事。劉武威不知何人,觀夢得詩似系風流成性,慣於拐帶人家婦女者。其事今失傳,義山時當尚盛。
  《重過聖女祠》結尾又有二句:「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仙家品秩,高者為道君、真人;小輩則為「御史」、「玉郎」。李義山曾在玉屋山學過道,仙籍即道籍;天階喻王屋,言為升天之階台;紫芝指修仙的結果。則「玉郎」當是義山自指,或是一種雙關語,一面自謙在道籍中資格甚淺,一面自誇年輕貌美,皎然如玉樹臨風,惹人憐愛。
  詩中兩個女仙皆人仙,三個男性則皆凡人,而男與女皆有愛戀之事,則所敘必系女道士逾越清規,與人私通的情節,詩又把詩人自己也寫了進去,則李義山與女道士戀愛是不成問題的了。
  解釋過這兩首《聖女祠》,再來讀《碧城三首》。這三首詩珠輝玉映,美的沁人心脾,無辭可讚,而內容之晦澀隱僻也與義山《錦瑟》相等。千古以來,聚訟紛紛,竟無一人能知厥旨。我解過《聖女祠》後,再來讀此詩,竟迎刃而解了。原來這三首《碧城》並不難懂,第一首系敘女道士生活之奢華與居處之壯麗,第二首敘自己與女道士失和,第三首敘失和原因,是女道士怪他言語不慎,他引《漢武內傳》自加辯護。我又發現義山所戀女道士姓宋名華陽,有姊妹共三人,皆在同一道觀內修道。其姊妹原來愛永道士,華陽與他失和後,也倒向永道士那邊去了。
  在幾首《聖女祠》及《碧城三首》,所敘道觀建築之宏麗,帶著宮殿色彩,女道士服御之奢侈也極貴族化,似此種道觀非普通道觀,女道士也非平民性的女道士。詩中「淪謫千年別帝宸」及「寄語釵頭雙白燕,每期珠館幾時歸」所用乃漢宮典故,知宋華陽等乃宮女之入道者。聖女祠並無其地,不過華陽等所居道觀的代稱。唐代公主多入道,這類道觀當是入道公主的棲止處。公主入道,當然要帶些宮女一同出家,以便侍奉。
  我獲得這些發現後,上課時便對學生宣稱,學生疑信參半。張君鶴群首先贊同我說,經過幾回討論,他寫了篇《李義山與女道士戀愛事跡考證》發表於東吳廿五週年紀念會所刊行的《回溯》上,已見我正編自序文,不贅。
  向來不愛李義山詩,視之為畏途的我,竟因東大《舊詩選》而獲這種發現,實出意外,所以我稱之為幸運。同時我對義山詩也引起很大的興味。正課雖已講畢,我仍抱著朱、馮箋注不放,又發現義山集中除與女道士相戀詩外,尚有許多戀情詩,份量更重。其戀愛對像似為宮廷中的妃嬪,我將這話於上課時對學生提起,學生個個搖頭,便是張鶴群也反對,他們都說專制時代帝王何等尊崇,禁御何等嚴密,那容外人擅入?這是絕不可能的,我的話未免太無稽吧!我也不管他,借了許多書供佐參考,盡自鑽研下去,又發現許多事實,即李義山所愛宮嬪,一名飛鸞,一名輕鳳,是一對姊妹花,由浙東當局貢獻給敬宗為舞女,敬宗遇刺崩,其弟文宗即位,收兄所遺嬪御於後宮,輕鳳且為文宗誕一子,就是蔣王宗儉。
  唐代宮闈本來不肅,而內廷關防則尚嚴密,義山之得入宮,系冒充羽士參與王德妃的醮祭,與鸞鳳姊妹相識(事前當已經過介紹),其真正幽會處則在曲江避暑離宮,但潛行出入的次數也有限。義山許多最美麗最精彩的《無題》均作於此時。
  開成四年(公元八三九),文宗為追理譭謗皇太子案,殺伶官宮女多名,其實一半是為了借此肅清宮禁,故可名之為「清宮案」,鸞鳳二嬪久為楊賢妃所嫉忌,又因義山贈與的玉盤被檢去,懼罪雙雙投井而死。義山悲悼終身,其以四十五歲之盛年即鬱鬱而逝,當與這一件重大精神打擊有關。
  我費了半年研究工夫即寫成《李商隱戀愛事跡考》七萬字,由張鶴群君帶去上海,交北新書局印行,書出呈一冊於那時正在上海開真美善書店的東亞病夫(曾孟樸先生)請求指教,蒙病夫先生大加讚譽而反對論調也有數篇於報端出現。因撰者多用筆名,我不知其為誰何。或者原是無名之輩,一派仍是舊時代宮禁森嚴,絕不容有此等事的老調;一派則謂李義山詩以隱僻晦澀為其特色,一千數百年來,箋注家林林總總,解釋文字不下百十萬言,從未得其要旨,你蘇某何人竟自以為已於萬丈深淵之下,探得驪珠,豈非狂妄?我自揣資望太淺,未敢作答,況學問之事,見仁見智,本難強其盡同,辯又何益?人家高興愛怎麼說,就由他們說去好了。此書改題為《玉溪詩謎》,歸商務印書館發行後,正值抗戰末期,我們同日本人正打得火辣辣地難解難分,誰還注意這種小小學術問題,想此書必無銷路。民國四一年,我自海外回到台灣,攜我所著的《唐詩概論》及《玉謎》赴商務請求再版。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我本有四五本書在該館發行,而以《玉謎》銷得最好。他書每年僅銷一、二本或並無交易,而《玉謎》則十幾本或二十幾本,每年可得版稅一、二百元。
  我一生只出過三四十種書,大半以很低廉的代價售去版權,小半僅收版稅一、二次,即無嗣音,書亦永遠為書店所有,再也收不回來。尤其我自負頗有學術價值的《屈賦新探》,其中出版費皆由人資助,僅有《天問正簡》自己以辛勞的教書薪俸和賣文所得數萬元印行。除托朋友代銷者外,寄書店數年,半本也賣不出,書店倒閉,數百本書便消歸烏有。看見別人著作動輒十幾版或六七十版,只恨自己出世過早,這正所謂「老女蛾眉,不入時眼」,沒話可說。於今我的《玉謎》每年可售十餘本,可見尚有人愛看,版稅雖微,細水長流,也頗足自慰。
  我那本《玉謎》出版已將屆一甲子,我自己並不看重,認為只是一件小玩意。不意這幾年以來探討李義山詩者頗多,論文結集近九十萬字,其中贊成我說少,反對者則多。有並不明言反對而各抒己見者,亦等於反對。於是我迫不得已而於玉謎正編外又有續編工作,那些文字逐期發表於《東方雜誌》上,館方答允將結集為《玉溪詩謎正續合編》,想不久即可面世。(下略)

  選自《玉溪詩謎正續合編》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