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芸齋夢余



關於花

  青年時的我,對花是沒有什麼感情的,心裡只有衣食二字。童年的印象裡沒有花。十四歲上了中學,學校裡有一座很小的校園,一個老園丁。校園緊靠圖書館,有點時間,我寧肯進圖書館,很少到校園。在上植物學課時,張老師(河南人)帶領我們去看含羞草啊,無花果啊,也覺得實在沒有意思。校園裡有一棵曇花,視為希罕之物,每逢開花,即使已經下了晚自習,張老師還要把我們集合起來,排隊去觀賞,心裡更認為他是多此一舉,小題大作。
  畢業後,為衣食奔走,我很少想到花,即使逛花園,心裡也是沉重的。後來,參加了抗日戰爭,大部分時間是在山裡打游擊。山裡有很多花,村頭,河邊,山頂都有花。杏花,桃花,梨花,還有很多野花,我很少觀賞。不但不觀賞,行軍時踐踏它們,休息時把它們當坐墊,無情地、無意識地拔起身邊的野花,連嗅一嗅的興趣都沒有,拋到遠處去,然後爬起來趕路。
  我,青春時代,對花是無情的,可以說是辜負了所有遇到的花。
  寫作時,我也沒有用花形容過女人。這不只是因為有先哲的名言,也是因為那時的我,認為用花來形容什麼,是小資產階級意識的表現。
  及至現在,我老了,白髮疏稀,感覺遲鈍,我很喜愛花了。我花錢去買花,用磁的花盆去栽種。然而花不開,它們干黃、枯萎,甚至不活。而在十年動亂時,造反派看中我的花盆,把花全部端走了。我對花的感情最濃厚,最豐盛,投放的精力也最大。然而花對我很冷漠,它們幾乎是背轉臉去,毫無笑模樣,再也不理我。
  這不能說是花對我無情,也不能怨它恨它,是它對我的理所當然的報復。

關於果

  戰爭時期,我經常吃不飽。霜降以後我常到山溝裡去,揀食殘落的紅棗、黑棗、梨子和核桃。樹下沒有了,我仰頭望著樹上,還有打不淨的。稍低的用手去摘,再高的,用石塊去投。常常望見在樹的頂梢,有一個最大的、最紅的、最引誘人的果子。這是主人的竿子也夠不著,打不下來,才不得不留下來,恨恨地走去的。我向它瞄準,投了十下,不中。投了一百下,還是不中。我環繞著樹身走著,望著,計劃著。最後,我的脖頸僵了,筋疲力盡了,還是投不下來。我望著天空,面對四方,我希望刮起一股勁風,把它吹下來。但終於天氣晴和,一絲風也沒有。紅果在天空搖曳著,訕笑著,誘惑著。
  天晚了,我只好回去,我的肚子更餓了,這叫做得不償失,無效勞動。我一步一回頭,望著那顆距離我越來越遠的紅色果子。
  夜裡,我又夢見了它。第二天黎明,集合行軍了,每人發了半個冷窩窩頭。要爬上前面一座高山,我把窩窩頭吃光了。還沒爬到山頂,我餓得暈倒在山路上。忽然我的手被刺傷了,我醒來一看,是一棵酸棗樹。我飢不擇食,一把擄去,把果子、葉子,樹枝和刺針,都塞到嘴裡。
  年老了,不再願吃酸味的水果,但酸棗救活了我,我感念酸棗。每逢見到了酸棗樹,我總是向它表示敬意。

關於河

  聽說,我家鄉的滹沱河,已經乾涸很多年了,夏天也沒有一點水。我在一部小說裡,對它作過詳細的描述,現在要拍攝這些場面,是沒有辦法了。聽說家鄉房屋街道的形式,也大變了。
  建築是藝術的一種,它必然隨著政治的變動,改變其形式。它的形式,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
  關於河流,就很難說了。歷史的發展,可以引起地理環境的變動嗎?大概是肯定的。
  這條河,在我的童年,每年要發水,氾濫所及,衝倒莊稼,有時還衝倒房子。它帶來黃沙,也帶來肥土,第二年就可以吃到一季好麥。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夏天要花錢過驚險的擺渡,冬天要花錢過搖搖欲墮的草橋。走在橋上,仄仄閃閃的,吱吱呀呀的,下面是圍著橋樁堆積起來的堅冰。
  童年,我在這裡,看到了雁群,看到了鷺鷥。看到了對艚大船上的船夫船婦,看到了縴夫,看到了白帆。他們遠來遠去,東來西往,給這一帶的農民,帶來了新鮮奇異的生活感受,彼此共同的辛酸苦辣的生活感受。
  對於這條河流,祖祖輩輩,我沒有聽見人們議論過它的功過。是喜歡它,還是厭惡它,是有它好,還是沒有它好。人們只是覺得,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總是對人們既有利又有害,既有恩也有怨,無可奈何。
  河,現在乾涸了,將永遠不存在了。
                     1982年12月19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