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吃菜根


  人在幼年,吃慣了什麼東西,到老年,還是喜歡吃。這也是一種習性。
  我在幼年,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長大的。如果說,到了現在,身居高樓,地處繁華,還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於矯揉造作;但有些故鄉的食物,還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黃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質鬆軟,切斷,放在粥裡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農民喜食之。
  蔓菁的根部,家鄉也叫「甜疙瘩」。兩種容易相混,其食用價值是一樣的。
  母親很喜歡吃甜疙瘩,我自幼吃的機會就多了,實際上,農民是把它當做糧食看待,並非佐食材料。妻子也喜歡吃,我們到了天津,她還在菜市買過蔓菁疙瘩。
  我不知道,當今的菜市,是否還有這種食物,但新的一代青年,以及他們的孩子,肯定不知其為何物,也不喜歡吃它的。所以我偶然得到一點,總是留著自己享用,絕不叫他們嘗嘗的。
  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後代,以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種學問。甜味中略帶一種清苦味,其妙無窮,可以著作一本「味根錄」。其作用,有些近似憶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樣。
  事實是:有的人後來做了大官,從前曾經吃過苦菜。但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菜,還是終身受苦。叫吃巧克力奶粉長大的子弟「味根」,子弟也不一定能領悟其道;能領悟其道的,也不一定就能終身吃巧克力和奶粉。
  我的家鄉,有一種地方戲叫「老調」,也叫「絲絃」。其中有一出折子戲叫「教學」。演的是一個教私塾的老先生,天寒失業,沿街叫賣,不停地吆喝:「教書!」「教書!」最後,抵擋不住飢腸轆轆,跑到野地裡去偷挖人家的蔓菁。
  這可能是得意的文人,寫劇本奚落失意的文人。在作者看來,這真是斯文掃地了,必然是一種「失落」。因為在集市上,人們只聽見過賣包子,賣饅頭的吆喝聲,從來沒有聽見過賣「教書」的吆喝聲。
  其實,這也是一種沒有更新的觀念,拿到商業機制中觀察,就會成為宏觀的走向。
  今年冬季,饒陽李君,送了我一包油菜甜疙瘩,用山西衛君所贈棒子面煮之,真是餘味無窮。這兩種食品,用傳統方法種植,都沒有使用化肥,味道純正,實是難得的。
                     1989年1月9日試筆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