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張志民小說選序


  最近鄒明同志去北京組稿,帶回張志民同志的一封信,說是要把過去寫的短篇小說,重新編整,出一本書,要我寫幾句話。對於老朋友在這一方面的囑托,我總是即刻就構思、動筆的。
  志民在參加抗日戰爭時,還是一個小孩子。在抗戰中期,他開始寫作,主要是寫短篇小說和散文。一九四九年進入天津以後,他時常在《天津日報》的《文藝週刊》發表作品。從那時,我同他熟識起來。志民後來以寫詩為主,並以詩成為名家,他的小說散文作品,遂被詩作所掩。
  志民為人熱情誠摯,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戰爭年代培養起來的那一代青年的典型風貌。他後來致力於詩,更加深加強了他的這些氣質。一九六二年,我大病初癒,在北京見到了他,親切如故。一九七八年我去北京開會,又遇到了他。
  他坐了多年牢房,頭髮已經有些白了,看不出有什麼頹唐,還是很熱情地和我談了很久,並特意給我送去兩枚野胡桃,說是人老了,手裡拿著這個玩玩,是有好處的。他說,這種胡桃出自他的家鄉深山裡,近年來,大個的不容易找到了,這一副小些,但拿起來方便。
  這點禮品,真是投我所好,使我非常喜歡,直到現在,每天閒時,還拿起來,在手心裡搓磨。我想:志民從小入伍,手裡拿的是槍、手榴彈和鏟鎬,當然也拿筆。現在,他居然想到叫我拿拿這個,總之是不願意叫我的兩隻手閒著吧。想到這些,我就不由地笑了。當然也想到他在牢獄中,被銬起來的手,以及他的憤怒。
  想起這些,我的心情就沉重起來,手裡的核桃也就玩不下去了。是的,志民和許多人,經歷了這樣的一段歷史。他們度過了艱苦貧寒的童年,然後進入了反抗殘暴侵略的行列;
  他們學會了運用文字,這些文字,是伴隨著槍聲,射向敵人的。是伴隨著犁耬,生產糧食的。無論文武,他們只是一名來自農民的戰士,和人民血肉相連。因此,他們的戰鬥、犧牲,是沒有個人的要求的,是沒有個人的計較的。你說是受苦受難也好,你說是命裡注定也好,你說是一片空白也好,中國的歷史,總會記得有這樣一批戰士,我們的地圖,標誌著他們荷槍實彈戰鬥過的許多地方。
  自此以後,才有了幸福的一代人。才有了吃牛奶麵包長大的一代。其中也有在政治風浪中,坐著氫氣球、救生艇飄遊,在風平浪靜,政治清明之時,回到地面上,寫幾篇作品,然後就逐華筵,爭驛捨,肥馬輕車,登泰山小天下,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人。但是蘇軾曾引歐陽修的話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況大言不慚者乎!
  古人說:取材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但歷史和文學,並非完全如此。超越之說,也不是很科學的。強調過甚,同樣會成為一種歷史虛無觀點。對於志民的這些短篇小說,我是熟悉的。我以為這些作品,記錄了時代,記錄了志民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經歷,戰鬥和勞動的經歷。其中沒有虛妄,因此也就沒有狂誕。這些作品,是樸實的,含有作家的激情和理想。作家對人民是忠誠的,是謙虛的,是知道一尺布、一升米來之不易,是知道天高地厚的。因此,可以斷言:這些作品將被歷史所容受、記錄,也會被今天的生活所承認、證實。
  現在聽說志民想重新把小說拿起來,繼續寫下去,這就更好了。
                  1981年7月16日大雨過後燈下記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