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 順著孩子意見的技巧


  ●不要攻擊子女的意見
  ●巧妙解決子女的埋怨
  ●要善於引導
  ●父母與子女如何溝通意見
  ●代溝不是壞事

  ●不要攻擊子女的意見

  不要輕易否定青少年子女的看法和想法,不要駁斥他們的意見;另外對他們所看到、聽到、想到的要予以相信,不要都以為不對。
  如下面這位母親的做法就欠妥:
  米蘭跟母親上街,她看到一件衣服,說:「這件衣服挺好看。」
  母親:「才不呢!既難看又俗氣。」
  母親這麼直接反駁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她的反感,她會認為母親說她笨,沒有鑒賞能力。
  如果回答不那麼生硬,而是委婉地這麼建議:「這衣服式樣還可以,但我覺得顏色艷了點,要是這種小花配上顏色清淡一點的料子,會很適合你。」
  這麼說不會使女兒覺得丟了面子,不會引起她的敵意,也不會使她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而堅持原有看法,她會很容易地重新考慮她的選擇,接受母親的觀點。

  ●巧妙解決於女的埋怨

  青少年子女常會埋怨,例如:菜不好啦!菜太鹹了、太淡了、太熱了等等。父母聽了往往會生氣,會怪他們挑剔,接著子女又頂撞,使得雙方都不愉快。
  其實對待子女的埋怨,跟他們爭辯是毫無用處的。父母應該順著他們的意見,要和顏悅色地去聽他們的主張,聽他們對事情的處理方法。這不是縱容他們,相反是啟發他們的善意,運用他們的自主權力。這樣做,子女心·情愉快,又解決了問題,有什麼不好呢?
  看下面這個例子:
  馬佳在埋怨醃牛肉,他母親說:「是不是太鹹了,不合你的口味?好!等一下,我看有沒有別的東西吃。」馬佳說:「媽,您別忙了,我少放點醬油就行了。」
  這樣母子皆大歡喜,這不比舌戰一場來得好嗎?

  ●要善於引導

  十三歲的陶小金,在畫廊看到那些抽像派的畫時,對父親說:「這些畫沒意思。」父親說:「不懂少多嘴,你對這方面又不瞭解,最好搞清楚了再發表意見。」
  陶小金很不服氣,大聲地說:「我還是認為這些畫沒什麼好的。」
  這種對話有什麼效果呢?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既增長不了他對藝術的認識,也不能增進他對父親的敬愛,他甚至會找機會回父親一句:「你對這種畫又知道多少?」這就造成了雙方的對立,拉大了父子間的距離。
  下面這位母親的處理就很好:
  十四歲的肖宏跟母親在看現代油畫,他持批評態度。這時,母親不是反駁他,而是對他加以引導。
  母親:「這種抽像派的畫你不喜歡?」
  肖宏:「嗯!我覺得難看。」
  母親:「那寫實派的畫你喜歡嗎?」
  肖宏:「寫實派的畫又是怎樣的?」
  母親:「寫實派的畫就是畫個人就像個人,畫朵花就像朵花,畫間亭子像間亭子。」
  肖宏:「噢!那我喜歡這種畫。現在我才知道我喜歡寫實派的畫。」

  ●父母與子女如何溝通意見

  十六歲的小敏,非常關心政治,對國際局勢常發表一些偏執的意見。對此,他父親的作法就是訓斥:「你懂什麼?這種複雜問題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
  小敏非常生氣,氣沖沖地跑出去了,根本不想聽他父親的高論。
  所以,這位父親的作法有欠妥當。這樣不能使父子間得到相互溝通,也不能使兒子學到關於國際局勢的正確觀點,更不能贏得兒子的尊敬,他只會恨父親和堅持己見。
  父親的正確作法應是不跟青少年發生意見爭論。他可以這麼說:「你的看法,我非常有興趣,再說下去。」之後,他再重複他兒子見解的要點,以表示真的在聽並且瞭解,然後,再提出他的看法:「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意見跟你很不同,我的看法是……」這樣,兒子會樂於聽取的。
  在此,提供如何與人溝通彼此意見的有效方法:
  用心聽對方的意見
  歸納對方談話的要點
  不要直接批評
  提出自己的意見
  和子女溝通也是一樣,父母首先應該站在聽眾立場上聽取子女的意見,然後心乎氣和地跟子女交換意見,對子女不能明白表示出來的意見,替他們做補充說明。這樣,既可使子女注意聽父母的講話,同時,也可贏得他們的心,贏得他們的尊敬。

  ●代溝不是壞事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現的問題,便是「代溝」。由於父母和子女所生長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為何不去適應彼此的差距,喜歡這樣的差距,然後接納差距呢?
  所以當父母與青少年子女出現代溝時,應具備如下的看法:
  1代溝不是壞事,反而代表一種進步,只有在進步的社會中才會有這種現象。
  2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應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表示他開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應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或許子女現在的意見與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遠捨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來,或為人父母時,就會體會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們把「代溝」看成是一種良性的衝突,有助於親子之間的瞭解,則不失為增進彼此關係的妙方。
  下面有幾個例子,是父母與青少年子女成功溝通的。
  例一:女兒鬧情緒
  十五歲的倩倩,為了父母帶她妹妹去動物園,帶弟弟去溜冰而心感不乎,對父母抗議道:「他們真好,我像他們那麼大時,你們從沒帶我去玩。」
  母親:「你小時候很虛弱,經常生病,醫生不准你去玩,記得嗎?不過那時我們也帶你出去玩過幾次。」
  倩倩:「沒有,我不記得你們帶我出去玩過。」
  母親:「再想想,一次帶你去馬戲團看表演,一次帶你去南部旅行。」
  倩倩還是噘著嘴,表示不高興。此時,母親改變策略,順著她說:「你的說法沒錯,你是比他們玩得少得多。」
  情倩:「對啦!」
  這樣才停止爭論,可見,青少年在鬧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是無效的。此時,最好的對策是乎息他的情緒。
  例二:孩子不想提前去渡假
  小斌父母公司旅遊,但時間定在放暑假前兩天。他們想帶小斌一起去,小斌怕耽誤功課,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沒放假就去玩。」
  他父親反駁道:「要放假了,還有多少功課!」
  小斌:「就是有功課,耽誤一天都麻煩。」
  父親:「別誇張了,兩天有什麼要緊,而且老師也都要准
  備放假,哪還會給你們很多功課?」
  父親這麼直接駁斥孩子的意見,搞得氣氛很僵。他母親察覺不對,於是順著小斌說:「對,你已經六年級了,功課是不能耽誤,趕功課的滋昧也不好受。那你怎麼辦?」
  小斌:「我可以不去,或放假後再到奶奶家。」
  這樣,問題解決了。
  例三:孩子不想起床
  鬧鐘響了很久鄒小毅還沒起床。母親喊:「七點半了,該起床了,小毅!」
  他不高興地答道:「我知道。」
  母親:「這種大冷天,清早就要爬起來,真難為你!給你煮杯牛奶沖雞蛋,好嗎?」
  兒子,「不,下碗麵就可以了。」
  他自動起來了,可是還有點不高興,埋怨他說:「我討厭這麼早去上學。」
  母親:「可是一到學校,就可看到熟悉的同學,下課後大家一起玩,多好。」
  兒子:「那倒也是。」
  於是,他馬上吃完飯,穿好衣,上學去了。
  結論
  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相處時,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吵,使家庭關係和睦,要記住這點:「順著孩子的意見和接受孩子的意見。父母以愛心,隨機應變地應用此法,就能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贏得子女的尊敬和熱愛。
  本章例舉了一些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變及他們在改變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由於他們的改變,促進了家庭的融洽和睦,大家可以借鑒。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