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35 《後漢書》、《續漢書》



「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前四史」,是紀傳體史書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包括帝后紀10卷,列傳80卷,記載了王莽末年到漢獻帝遜位其間200餘年的史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他是世家大族的庶子,少年時代即表現出過人的才華,但也深深體味了世態炎涼。在劉宋政權中,他雖擔任過很多官職,但一直受到權貴們的打擊排擠。他一生憤世嫉俗,具有突出的異端性格。他曾寫作《和香方序》,影射攻擊當朝權貴,因此受到權貴嫉恨。48歲時,他牽連進劉義康謀反案,被朝廷處死。他還著有《漢書纘》、《百官階次》等書,班已不存。
  范曄著《後漢書》,著力探討東漢社會問題,貫徹了「正一代得失」(《後漢書》附《獄中與諸甥侄書》)的宗旨。書中的《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載王符《潛夫論》5篇,仲長統《昌言》3篇,都是探討東漢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於傳末寫了一篇長約600字的總論,對王符等人的言論作出評判,由他們的得失之議,引向更高層次的歷史變化之論。范曄論史往往能抓住歷史矛盾進行具體分析。一般論史的人大都對光武帝建國後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滿,范曄則在中興二十八將論中指出這正是劉秀的深謀遠慮。他說光武帝對功臣崇以爵祿,而將吏事委之吏職,既避免了像西漢初年那樣的分裂動亂、誅殺功臣之弊,又為一般士人廣開入仕之途,滿足了封建國家對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舉。此論深合秦漢政治實際,頗具史家識見。其它如《宦官列傳》的序、論,言東漢「釁起宦夫」的原因和「閹尹傾國」的過程,《黨錮列傳》序,言兩漢風俗之變,都合情入理,切中時弊。
  《後漢書》對統治階級的醜惡行為及封建政治的黑暗有所揭露和批判。在《逸民傳》中,他借漢陰老農之口,指責漢桓帝「勞人自縱,逸游無度」。在《張綱傳》中借張綱之口言「豺狼當路,安問狐狸」,一語勾勒出當時政治的黑暗。書中還往往將統治階級的暴虐與農民的受苦受難聯繫起來記述,對農民階級的痛苦遭遇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同情。
  范曄非常重視節義。他對東漢士子在同外戚、宦官腐朽勢力鬥爭中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作了大力頌揚,也對全節守志,不入流俗的高士表示讚賞。他通過陳蕃的事跡說明:「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驅馳險阨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非不能絜情志,違埃霧也。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數公之力也。」(《後漢書·陳蕃傳論》)對於那些隱者,則寫他們「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後漢書·逸民傳序》)李固、陳蕃等黨人與逸民相比,或以入世為義,或以遁世為義,他們節義的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死亡的威脅和誘惑下,屹然無所動搖,始終表現出對邪惡與權勢倔強高亢的風範,在節義的精神上,他們卻是一致的。范曄熱情謳歌他們抗節不屈的精神,對於當時只知保全祿位的世族來說,是個不小的諷刺。對於中華民族高尚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的形成,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范曄有無神論思想。他反對當時盛行的佛教,曾想著《無鬼論》來反駁佛教轉世說。臨死之前,他還向政敵宣稱:
  「天下決無佛鬼。」在《後漢書·西域傳論》中,他批評佛教教義「好大不經,奇譎無已」,指出智者不應相信精靈起滅,因報相尋的說教。對於天人感應,圖讖符命等神學迷信,他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當時流行著光武時的中興28將就是天上的28星宿的說法。范曄指出: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28將只是能順時立功的志能之士而已。他慨歎東漢帝王迷信圖讖,把學術引上了歧途:「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詞謹免,賈逵附會文致,最差貴顯。世主以此論學,悲矣哉」。
  (《後漢書·賈逵傳論》)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局,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煩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讚《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王應麟則說:「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為再現東漢歷史面貌,范曄在著述體例上下了一番功夫。
  他特立《皇后紀》以反映東漢時期皇統屢絕,權歸女主的政治狀況。他在書中新立了一些類傳,從不同角度反映東漢的政治、學術、文化和社會風氣。《宦者》與《黨錮》兩傳記宦官與黨人兩股勢力的對立與消長。《文苑傳》記詞章之士。
  《獨行傳》記特立卓行之人。《逸民傳》記隱居不仕的高士。
  《方術傳》記科學技術和讖緯神學。《列女傳》記才行優秀的婦女。這些類傳的增設,不僅使東漢200年間的歷史得到比較完整的反映,也進一步擴大了紀傳體史書記述史事的範圍。
  《後漢書》的文字優美流暢、熱情奔放,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成就。書中的論贊是范曄用力最多之處,一般都具有精湛思想理論、深刻歷史見解與高超文學技巧相結合的特點。范曄自己對此也很自負,他說:「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他特別欣賞自己在史論之後所加的贊語:「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獄中與諸甥侄書》)細閱全書,可知他這些話大體是不錯的。
  在范曄之前,曾有數人寫過記述東漢歷史的著作。范曄《後漢書》因為有諸多優點,所以它行世以後,其他各書就相繼亡佚了。范曄本打算寫一部由紀、志、傳三部分組成的百卷《後漢書》,以踵續班固的《漢書》。可惜志的部分還未來得及撰寫,他就遭到了殺身之禍。南朝梁人劉昭為《後漢書》作注時,取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補入范書。因此,現在通行的《後漢書》是范曄所撰紀、傳及司馬彪所撰志的集合品。
  司馬彪字紹統,是西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他專精學習,博覽群書,不事交遊。公元306年死去,時年60餘。所著《續漢書》,紀志傳凡80篇。其書是以譙周所刪削的《後漢史》為藍本,又補入安帝、順帝以下之缺而成,在諸家後漢史中是較好的一部。現在除志被並入范著《後漢書》外,其餘部分大都亡佚。《續漢書》的八志有《律歷志》、《禮儀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國志》、《百官志》、《輿服志》。其中《郡國志》記錄東漢以來地理情況,《百官志》記錄東漢官制,它們對地理歷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可以上接《漢書》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輿服志》是新創志目,記載車仗、服飾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八志中這三個志的價值更突出一些。遺憾的是,與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關係都相當大的《刑法》、《食貨》、《溝洫》、《藝文》四志,《續漢書》中都付諸闕如,影響了八志的總體成就。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