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終曲


  
  嗚呼!
  來德之初,本想專心修我本領,
  他曾發誓不做古板人物,
  但終究如雙足被縛而放飛之鳥,
  雖能暫時揮展羽翼,卻不能自詡已得自由。
  無從解開系足之索。
                ——舞姬

  林太郎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盡管俾斯麥要他忘掉一切,他就是不能不想。
  宰相所說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俾斯麥說是基于外交考慮。那天在城堡里的人,包括自己在內,是有几個外國人。凶手是其中之一嗎?又是用什么方法行凶呢?不論怎么想,林太郎都理不出頭緒,最后他极不情愿地歸納出一個結論:凶手還是克拉拉。
  俾斯麥的指摘的确犀利,但并非決定性的。例如手槍的問題,克拉拉也可能為防万一,拿了養父的遺物。如果凶手不是克拉拉,她為什么說要一起逃走呢?又為什么這么匆忙地出國旅行呢?光憑這一點,就很難否定她是凶手。
  林太郎認為俾斯麥是為了保護女儿,故弄玄虛,讓他摸不著頭緒。俾斯麥本來就是擅搞權謀詐術的人,這點把戲對他來說易如反掌。
  林太郎放棄追究這個問題。對克拉拉的思念烙印在他心上,每回想起那次悲傷的別离,他就心痛如絞,但如今再說什么也于事無補,就在他回答“我做不到”的那一瞬間,他失去了克拉拉,也失去了愛情。
  三月初,林太郎收到克拉拉寄來的風景明信片,風景是那不勒斯的維蘇威火山,圖片上洒滿了南國陽光。通信欄上只有兩行字:
  只有知道憧憬的人,
  才了解我的痛苦。
  克拉拉究竟要向他傾訴什么?她又在什么樣的情緒下引用她最喜歡的詩?或者她只是單純地怀念逝去的短暫戀情?
  林太郎抱著明信片,流下痛苦的眼淚。他發瘋似地吻著明信片,而后借酒澆愁。明信片上沒有地址,從意大利寄到德國來時,她可能已經离開那不勒斯到別的地方去了。
  時光流逝。
  三月九日,輾轉病榻的威廉一世終于崩殂,德國進入嶄新的時代。第二天,對林太郎來說,該來的終于來了,他正式接到赴普魯士近衛步兵第二連醫務隊服務的命令。
  林太郎鎮日忙于雜務,持續單調無聊的日常生活,僅有的安慰是讀書和愛麗絲。在軍務空檔,他饑渴地索求愛麗絲。
  看著初曉人事的少女身体逐漸變化,林太郎依舊感到悲哀,卻又离不開她。
  六月,剛剛繼位的腓特烈三世在位僅三個月就去世了,由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申請退休,雖然獲得慰留,但嶄新的時代已經開始躍動。
  俾斯麥和新皇帝經常意見相左,但仍繼續做了兩年宰相,然而實質上,俾斯麥的時代在一八八八年已然告終。帝國主義的腥風血雨正吹拂全世界,不久,威廉二世領導德國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路。
  七月五日,林太郎的留德生涯終于結束。當天傍晚。他和石黑軍醫監督一起离開柏林,踏上歸途。一切都照章行事,當他告訴克拉拉“我做不到”時,他的命運已經決定。
  与愛麗絲別离,也讓林太郎感到難過。這時候,他才對這少女產生某种愛情,那是近乎虐待与怜惜的一种感情。每當他擁抱愛麗絲的時候,總是一再感到難過。雖說是愛麗絲求愛于他,但結果總是他拿愛麗絲當作安慰。如今他像世間玩弄女性的男人一般拋棄了她,逃也似地离開德國。
  他悄悄留下一大筆錢,至少消解一點罪惡感。
  別了,德國!別了,青春!
  從火車窗凝視著漸漸消失在暮色中的柏林街道,林太郎在心底數度呢喃。
  船在印度洋上向東航進。滿天星光燦爛,涼爽的海風吹過甲板。
  森林太郎站在甲板上,茫然凝視幽暗的大海和耀眼的南十字星。他想著克拉拉。此刻她還在某個遙遠的國度旅行嗎?
  “打扰一下。”
  突然有人用英語跟他打招呼,林太郎回頭一看,是個五十多歲、皮膚黝黑、体格魁梧的英國人,仿佛在哪里見過。
  “啊,果然是森先生。”
  林太郎立刻想起。“你是布萊克公爵!”
  他是那天白馬城的客人之一,只是他提前离去,因此印象淡薄。
  “真是巧遇啊。”布萊克改說德語,伸出厚實的手掌和林太郎相握。“你回日本嗎?”
  “是的。你來尋訪東方的神秘嗎?”
  林太郎想起當天的談話,布萊克用力點點頭。
  “我比好友史蒂文生早一步前來,第一個目的地是印度,之后再去日本,到時候請多關照。”
  “我會欣然等待,請你觀賞有鬼的歌舞伎。”
  “有鬼?對了!”布萊克突然想起當天的事。“那天我走了以后,堡里發生重大事件,我后來听說時,嚇了一大跳。”
  林太郎心想“糟糕”,這是他最不愿触及的話題,直到現在,想到當時的一切仍會讓他心痛,但是布萊克卻像找到好對象似地熱心追問。
  “听說那個事件一直未解決,究竟是怎么回事?我還不太清楚,你一定要告訴我。”
  面對布萊克,林太郎說不出俾斯麥要他守密的話,因為布萊克差一點就從頭到尾參与此事。此外,克拉拉也說過,遵守和宰相的約定未免太過自律,何況他很想知道這個英國人听了之后會有何反應。
  林太郎開始敘述,布萊克不時插嘴提出尖銳的問題,非常投入。林太郎逐一想起當時的情景,詳細描述了所有事實,只是沒有提到自己的推理,還有和俾斯麥之間的對話。
  “的确不可思議,我听了也是一頭霧水。”布萊克听完長長的故事之后,不停地搖著腦袋,然后突然冒出一句:“不過,那個大概沒什么關系吧。”
  “哪個有沒有關系?”
  “有件事我一直擱在心上。你也知道,當時我接到倫敦的電報,要火速赶回,那時我和秘書克勞斯討論,要不要跟伯爵說一聲……”
  “我記得您說怕打扰伯爵,結果沒和伯爵打招呼就走了。”
  “從結果上來說是這樣。”
  “從結果上來說?”林太郎愕然地看著對方。“這是什么意思?”
  “我回房收拾行李,心想不妥,最好還是跟伯爵招呼一聲,反正只是在門外打聲招呼,他如果反應不好,我就識相离開就是了。”
  這下子換林太郎興奮起來了。“那么,你到舊館那邊去見伯爵了嗎?那時候伯爵已經死了嗎?”
  “開玩笑!就算那時我非常匆忙,如果真的發現這等大事,也會立刻通知大家的。結果是我沒去。”
  “為什么?”
  “是這樣的。我想去跟伯爵招呼一聲,走到通往后院的門,打開門……”
  “門原來是鎖上的嗎?”
  “嗯……好像是鎖上的,事情已經很久了,我記不太清楚。只是那時我看到一個人影走進舊館建筑,于是我改變主意,心想伯爵可能有机密之事接待重要客人,而且也吩咐過別去打扰,反正做外交官的總是有各种秘密,我當然會有所顧慮。”
  “那個人影是什么樣子?”
  “我也說不上來。那棟建筑門口只有一盞微暗的燈,而且還刮著風雪,反正不是伯爵本人,因為背影不同。你說,這值不值得介意呢?”
  “背影和伯爵不同!”林太郎愕然惊呼。“這么說,那是男人嘍?”
  “這一點毫無疑問,我還不至于搞錯。他穿著長褲,体形也确實是男人。或許几十年以后女人也會穿長褲,不過我并不想活到那個時候。”
  布萊克看著林太郎的表情,狐疑地問:“怎么了?你不舒服?”
  “沒有,沒什么。”
  伯爵有男客來訪!林太郎感到暈眩似地沖擊,難道俾斯麥說的果然是真的?
  “布萊克公爵,你剛才的話不是故意逗我的吧?”
  “逗你?我沒有編故事耍人的坏習慣,我發誓是真的。”
  “你沒有跟任何人談過這件事嗎?也沒有跟柏林那邊聯絡?”
  “我急急忙忙赶回倫敦后,得了肺炎,好不容易才复元,又有一大堆事要忙,听到那件事已經是很久以后,要再說什么都來不及了,而且看到人影也不算什么重要的情報。”
  “或許吧。”
  “而且我是英國人,如果他們主動問我,我自然會告訴他們,万万沒有我主動為德國警方服務的道理。”
  “原來如此。”
  “怎么樣,到酒吧喝一杯,再一起研究這個謎題吧。”
  “哦,不,謝謝,再說吧。”
  林太郎恨不得早一刻獨處,他需要冷靜的頭腦檢討這份新情報。現在再回想此事雖然于事無補,但他就是按捺不住那股沖動。
  “是嗎?那好,失陪啦。”布萊克也不勉強,突然想到什么似地看看林太郎又說:“森先生,你來尋訪歐洲文明,我則尋訪東方神秘,不知道這种東与西的對話中會產生什么。只是,當我們結束旅程時,總要回歸某個地方。”
  林太郎一惊,難道布萊克看出了自己的心事嗎?
  “我的朋友史蒂文生兩年前做了一首詩,他把這首詩定名為‘安魂曲’,說要刻在自己的墓碑上。這首詩的最后一節是這樣的。”布萊克說完,低聲背誦兩段詩句。
  Home is the sailor,home from the sea,
  And the hunter home from the hill.
  然后,他和林太郎握別,轉身离去。
  “水手返家,自海上歸來,而獵人自山中歸來……”
  林太郎靠在舷邊低吟。
  林太郎望著大海沉思,忘了夜已經深沉。那個神秘的訪客……俾斯麥說他知道真正的凶手……不必多做揣測,那個神秘男人可能就是真凶……但是那槍聲……
  突然,一個奇异的想法閃過腦海。
  俾斯表說他知道真凶是誰,他是如何知道的?單靠普通的推理,如何能這么肯定?他私下見過凶手,听過他的自白嗎?他們之間還有什么交易?這并非不可能。但就算是俾斯麥,他也得掌握确實的證据才能和真凶談條件。那么,他的證据是什么?是那把手槍?可是,同類的手槍別處也有啊。
  還有——林太郎打個冷顫,克拉拉是俾斯麥的女儿,俾斯麥的女儿……
  克拉拉直到最后都保持緘默,只說自己不是凶手,那只是訴說,而不是抗辯。聰明的她為什么一句抗辯都沒有呢?如果克拉拉不是凶手,她又為什么說要逃亡呢?為什么要到外國去呢?難道克拉拉在掩護凶手?她知道凶手是誰但不敢說出來嗎?如果凶手是她的親人,而且是帝國不可或缺的……
  “我是怎么了?瘋了不成?”
  林太郎自責,但是瘋狂的想法在他腦中愈益擴大。俾斯麥……如果德意志帝國的宰相是凶手……
  俾斯麥和貝倫海姆伯爵雖是伯侄關系,但在政治上卻是對立的。貝倫海姆是威廉二世的心腹,和曼葛特將軍都是激進份子,俾斯麥卻希望藉勢力均衡政策維持歐洲和平。
  當然,俾斯麥并非和平主義者,不提艾姆斯電報事件的例子,光從他那“鐵血宰相”的綽號,就知道他与和平主義者毫無關聯。
  但是,一八七○年以后,俾斯麥為提升德國的國力,并防范法國報复,認為維持歐洲和平是最佳國策。一八七二年的德奧俄三國同盟,七九年俄、奧關系惡化時的德奧同盟、八一年三國同盟复活、八二年的德奧意三國同盟,以及和俄羅斯簽訂的再保障條約……這一切的外交努力都是為了這一點,維持歐洲現狀成為他的信念。
  如今帝國主義已揭開序幕,他的想法或許已經落伍,但七十三歲的頑固老宰相卻毫不改變自己的信念,執意認為德國和其他國家開啟戰端的時机未到。
  如果這時激進派的貝倫海姆策划某种陰謀,會怎么樣呢?如果俾斯麥發現他的陰謀,又會如何處置呢?他說,如果事件的真相被揭發,一定會在歐洲掀起一場大風暴。這或許是他的真心話。尤其,如果這個問題還牽扯到宮廷內微妙的權力斗爭的話……
  對俾斯麥來說,貝倫海姆實在是太過危險的人物,上過他一兩次當,吃足苦頭之后,他終于決定剪除這個禍端。……這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像俾斯麥這种當權者,不必自己動手,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剪除貝倫海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們的關系,采用暗殺手段不算聰明。
  而且,俾斯麥是典型的普魯土地方貴族,是重視家族名譽和血統的貴族。如果對象是別人,那自然另當別論,既然對象是自己的侄子,他就不愿假手他人。身為一族之長,為了維護家族的名譽,他決心親手制裁侄子。由家族負責人出面收拾族中的敗類——這不正是貴族奉行的鐵律嗎?
  林太郎臉色蒼白地低語:“這就能解釋那個謎題嗎?”
  能!
  那天晚上,俾斯麥和貝倫海姆訂下密約,或許他是找個充分的理由,假借別人的名義和貝倫海姆訂約。身為帝國宰相,這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總之,貝倫海姆接受秘密約會,屏退所有的人,在舊館那邊等候,而且事先吩咐佣人打開側門門閂。
  俾斯麥在風雪中來到城堡,從側門進入,然后閂上門閂,直接走向舊館。這時,布萊克公爵看到了他的背影。
  俾斯麥槍殺伯爵后,正想离去時,發現側門那邊出了狀況,卡爾和安娜正在偷偷約會。當然,俾斯麥并非不會預想到突發狀況的愚笨人物,而且或許他原本就想把這件事弄成懸疑奇案,起初就沒打算從側門离去。總之,他已在城堡里面安排了共犯——他的女儿克拉拉。
  克拉拉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把他藏在自己房里。這時,城堡外的共犯伺机開始行動。
  先是護送宰相來的魯道夫上尉出場,他以去請曼葛特將軍為藉口打發走漢斯,迅速和藏在大廳待命的克拉拉商量。這個計划必須考慮到正确的時間,如果俾斯麥那邊有什么差錯,魯道夫可以隨便找個藉口立刻离去,通知外面的人改變計划。陸軍大臣給曼葛特將軍的信,恐怕也是俾斯麥唆使的。事實上,曼葛特將軍當時是有些狐疑,因為信上并未寫什么要事。
  這場大戲只差一步就可以揭開序幕了。那就是俾斯麥要悄悄离開克拉拉房間,藏在玄關大廳的雕像鎧甲之間。
  万事俱備之后,其他的共犯繆勒、隨從和馬車夫從大門進來。當然,這三個人也是和俾斯麥同心協力、參与所有秘密行動的伙伴。他們事先聯絡好預定抵達的時刻,克拉拉也注意配合。
  繆勒先下馬車,与漢斯适度寒暄,以調整時間的差距。然后克拉拉拿著父親交給她的手槍,如林太郎所推理的,開了兩槍并失聲惊叫。
  開槍有兩個目的,一個如林太郎先前的推理,另一個就是制造俾斯麥出場的机會。槍聲与惊叫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俾斯麥趁机走出藏身處,迅速站在繆勒身后,假裝剛從馬車下來的樣子。為了蒙騙門外的佣人,他的隨從可以假裝緩緩走下馬車后立刻退到玄關旁邊,事實上或許也沒這個必要。
  其他方面已不必重新推理,原先認為克拉拉是凶手的推理几乎可以原樣引用。當然,不論帝國宰相地位多么崇高,也不能夠自由操縱天气,能有那么精密的效果,仍可說是運气。俾斯麥看見風雪一停,立刻加以利用,或許這個事件讓某人背黑鍋會令他愧疚,他希望最好不要傷害到任何人。
  “目前為止,這只是單純的推理,我能證明嗎?”林太郎自問。想了半天,他愕然地發現,事情的确是有跡可循的。
  俾斯麥一出場,立刻成為主角。以他的地位來看,這是當然的,他也利用這個优勢,盡量拖延伯爵尸体被發現的時間。
  他先是對克拉拉問東問西,爭取時間,他老是嘀咕好像有什么怪事發生,但是說歸說,人卻站著不動。
  林太郎正确地回想起當時的狀況。俾斯麥問伯爵在哪里?當時漢斯只回答克勞斯去通知伯爵,并沒有說伯爵在哪里,但是俾斯麥卻說克勞斯怎么這么慢,還從窗戶眺望舊館那邊。以他那种頭腦精明的人,听到舊館那邊傳來槍聲,怎么沒有立刻想到伯爵可能出事了?他若是真的遲鈍,又為什么指定醫生林太郎隨行呢?這一切不都說明了他已經知道伯爵死了。還有,他看到安娜,立刻叫她回房,是他無法面對安娜嗎?
  等到一行人終于要到舊館那邊時,他又制止大家,把注意力引到雪地上只有克勞斯的腳印一事。進入舊館以后,克勞斯要上樓拿斧頭,他又說危險而阻止。每一點都像是理所當然的顧忌,但是仔細想來,每一點都像在拖延時間。
  最后,也可以說是決定性的證据。
  俾斯麥只從伯爵房間的書桌上拿起鑰匙串。他明明听說伯爵是為了重要的外交文件才到舊館那邊,連貝克督察長都怀疑克勞斯是去偷外交文件,身為帝國宰相的地卻漫不經心,豈不奇怪?而且是連續兩次。
  照理說,在那一瞬間,俾斯麥應該擱下命案,急忙追查外交文件的下落。可是知道秘密外交文件的重要性,玩弄過各种外交謀略的他,卻完全無視那份文件,這該如何解釋?理由只有兩個,一個是俾斯麥早就知道伯爵所說的外交文件只是藉口,另一個是他已經知道文件的下落,或許就在他的口袋里。不論是哪一個,都是證明俾斯麥就是凶手的最佳證据。
  謎底太過駭人,讓林太郎一時不知所措。真相的确令人難以相信,但所有事實都明顯地指出凶手就是俾斯麥。
  他以喝醉般的蹣跚步履走在甲板上,不由得心想當時俾斯麥是如何看待“莎喲娜拉”這個字呢?是以為林太郎還淡淡地期待和克拉拉再會?還是內心惊疑林太郎已察覺真相?當然,這些他永遠無法得知了。
  “克拉拉!”他對著大海低喚。
  克拉拉仍然被一條粗鏈鎖著,牢牢地綁在德意志帝國宰相這株巨大的老樹上。或許她為了父親,不時需要擔負一些詭譎的任務,不得不做一些違背自己心意的事。
  ——只有知道憧憬的人……
  是啊。只有憧憬自由的人才能理解克拉拉的痛苦,她想掙脫束縛卻怎么也無法解開,徒然掙扎著。林太郎不也一樣嗎?
  ——逃吧!和我一起逃吧!——
  ——逃到遙遠的地方,到德國以外的地方……
  那是克拉拉靈魂深處發出的沉痛告白。她放棄父親看好的魯道夫上尉,愛上异鄉人林太郎,也是這种心情的展現吧。
  “克拉拉,你在哪里?在哪里?”
  林太郎對著大海輕聲呼喚,打在船身的浪濤聲,空茫地傳進他的耳朵。
  因為他冷酷的拒絕,克拉拉失去了愛情,也斷絕了對自由的憧憬,走上寂寞的旅途。但總有一天,她仍會被那條鎖鏈再度拉回父親身邊……
  “克拉拉!克拉拉!”
  林太郎眼中流出無法抑制的淚水。我做不到!——這句話把克拉拉打入牢里,也讓自己像此刻般被隱形的鎖鏈緊緊拴住,回到牢中。
  “傻瓜!我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林太郎胡亂捶打自己的頭臉,然后瘋也似地奔國船艙,扑在床上嗚咽不已。
  兩天過去。
  如病人般憔悴的森林太郎終于走出船艙,同行的石黑軍醫監督和其他熟識的船客,都對他判若兩人的模樣大吃一惊。
  另一個人——
  沒錯,青年森林太郎已經死了,那個面無表情默默凝視大海的,是個新生的人,是未來的軍醫總監,也是未來的觀潮樓主人森鷗外。
  后來他試著藉《舞姬》、《泡沫記》、《送信人》等作品,回憶他在德國的青春,描述心中的浪漫世界,也試著歌頌對自由的憧憬。但那些只不過是短暫青春的余燼,不過是像死人遺發般寂寞的殘骸。
  眾所周知,《舞姬》的女主角名叫愛麗絲。根据森鷗外的妹妹小金井喜美子在《森鷗外的系族》一書中所述,愛麗絲是真有其人的德國女孩。
  真正的愛麗絲在林太郎回到橫濱約兩個星期后,也追來日本。她于九月二十四日投宿在筑地的精養軒。根据喜美子的說法,林太郎因“公務繁忙且服裝醒目”,沒有直接去看她,而由喜美子的丈夫,東大教授小金井良精和弟弟篤次郎充當說客,勸慰愛麗絲,使她在十月十七日离開橫濱返國。
  當時森鷗外有去送行。他的長子森于菟記載當時的情況:
  ——即使愛麗絲是個值得怜愛的愚痴女子,為她送行的父親眼里縱然有淚,但父親并未受此情所累。
  森鷗外眼中是否真有淚光,并沒有其他資料可考。
  青年森林太郎是否在印度洋上隨著對克拉拉的思慕而死了呢?
  森鷗外的辭世語只有一句“愚蠢至极”。對森林太郎來說,他那充滿歷史榮耀但也“愚蠢至极”的人生,仿佛此刻才要開始。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