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重活之漫漫人生路

正文 第626章 危機初現 文 / 曲封

    第626章危機初現

    儘管一月的澳大利亞已經進入了炎熱的夏季,天堂島卻如世外桃源一樣,碧海藍天,輕風習習,雖然室外的氣溫達到了30度以上,但躺在沙灘遮陽傘下的左江卻感受不到一絲的燥熱,舒適的躺椅上,左江一邊吸著冰鎮的果汁,一邊翻看著哈里波特金融投資公司96年度的財務報告。

    哈里波特金融投資公司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超級經濟帝國,投資遍及石油、天然氣、礦山、鋼鐵、冶金、汽車、石化、電子、it、房地產、酒店業、傳媒及影視娛樂等行業,在全世界5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或代表處,雖然其大部分資產是隱形的,但明面上的資產也穩坐美國財富老大的位置。

    天堂島經過西蒙建築三年的建設和精打細磨,徹底從一個荒島變成了人間天堂。一年前左江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後,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渡過,島上的別墅中設有他的專門辦公室,一個精英團隊專門為他服務,電子化辦公使他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世界經濟走向,遙控指揮其經濟帝國。

    白衣白裙一身清涼打扮的胡曉雅手拿一沓文件來到了左江的身邊,她把文件放到左江身旁的桌子上,說:「這是東南亞最新的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我感覺十分異常,你看一下,可能要發生什麼事情!」

    胡曉雅在西澳的哈里波特鐵礦集團鍛練了三年後,已經總經理助理升到了集團副總經理的位置,天堂島建成後,左江把她要了過來,擔任他的特別助理兼辦公室主任,她所領導我精英團隊專門為左江收集和整理各種信息,並形成分析報告,供左江決策之用,同時,左江的指令也通過她傳達到各個公司。

    左江打開一罐果汁插上吸管遞給了胡曉雅,隨手拿起這份報告看了起來,報告是以分析日本經濟開頭的,70年代後期,日本開始構建其全球供應鏈。首先從亞洲各國獲得原材料,隨後又購買廉價零部件,而將成品主要銷往美國,然後是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製造業供應鏈的擴展有時又被稱為「飛雁模式」。日本正如領頭雁,隨後是「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再之後是「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最後是中國大陸。只是這一系統的缺陷在於,供應鏈網絡有著美元和日元兩種貨幣標準。

    日本泡沫經濟之後,到如今其經濟一直停滯不前。96年12月,股票市場跌至最低,為7607點。某些地方的土地和不動產價格下跌超過85%。據估計,91年到96年間,日本損失財富達到1200萬億日元,接近日本1989年gdp總量的2.7倍。日本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事件:第一,儘管日元價值翻了一番,與美國間結構性經常項目順差卻沒有消失,總體上每年平均仍有500億美元。第二,在此期間幾乎沒有通貨膨脹。

    日本1991年後泡沫消失帶來的通貨緊縮,產生了三種根本性的政策反應。

    第一,政府資金注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來刺激經濟。作為1990年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財政體系最為健康的日本,由於減稅和財政支出,每年存在著相當於gdp總量6%-7%的財政赤字,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第二,日本同時實施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銀行將利率從94年的0.5%一直逐漸降至零,從而帶來了套利外匯交易的黃金機會,外國投資者能夠以零利率的成本借到日元,並投資於高回報的資產中。最初的套利外匯交易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與公司債券。由於亞洲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保持穩定,卻有著較之更高的回報率,套利外匯交易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中也越來越重要。

    第三,因為日本想刺激其經濟復甦,同時避免日元被過高估值,所以,泡沫經濟後,大量推出日元外國直接投資、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包括以日元計的官方援助和貸款。正是日本銀行貸款和大量日元外流,為東亞的經濟泡沫與隨後的金融危機創造了條件。

    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左江可說是記憶猶新,報告看到這裡他已經清楚亞洲的金融危機已經初現,雖然亞洲金融危機是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機構經過幾個月的較量,7月2日攻陷泰銖為標誌開始的,但是左江知道,一切禍根都埋於日本。

    95年,日本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1月17日的神戶大地震;另一是3月20日到4月19日期間,日元對美元匯率在達到80︰1的峰值後開始貶值。日元貶值刺激了出口,導致日本經濟在96年有了微小的復甦。同時,日本的銀行開始利用日元走低的態勢來回收其海外貸款。由於日本錯誤地估計了經濟復甦的情況,將增值稅稅率由3%升至5%,導致脆弱的經濟再次陷入嚴重衰退。

    至此,日本經濟的嚴重衰退及其脆弱的銀行體系,在外國短期貸款推動下快速膨脹的亞洲經濟及其產生資產價格的大量泡沫,全都為1997年7月亞洲金融大廈的驟然崩塌埋下了伏筆。

    關於亞洲金融危機,普遍存在兩種批評意見,均聚焦於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四個發生危機的經濟體。第一種觀點認為,責任在於受害者,在於其糟糕的風險管理和「裙帶資本主義」。第二種觀點則認為,亞洲金融危機源於銀行恐慌。兩者均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大多數經濟學家不是聚焦於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就是專注於日本一國,很少有人將這兩個經濟圖景放於一起研究。

    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日本國內外的投資者,包括日本的銀行和各種對沖基金,利用外匯套利交易在東南亞國家大進大出,成為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日元套利交易的本質是:以非常低的利息借入日元,投資於美元或者泰銖,以獲得較日元更高的利息。如果日元對美元貶值,那麼就能獲得雙重收益:利差收益和匯兌收益。

    從95年開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和日本銀行目標利率間的利差大約為5%,而當時流向東南亞地區的日元海外貸款粗略估算有2600億美元。這意味著,日元外匯套利交易的平均利差收益約為每年130億美元。而此後三年間,日元相對美元貶值了近一半,這樣2600億美元的海外貸款的平均匯兌收益為1300億美元。保守估計,日元套利交易的投資者獲得了1690億美元的巨額「餡餅」。

    由於日元資本大量流入東南亞國家,新興市場存在「雙重錯配」的致命隱患。其一是東南亞市場「短期借入,長期投資」錯配,其二是「貸外匯(美元或者日元),投資本國貨幣」的錯配。也就是說,有一個壞的貸款人,也有一個壞的借款人,雙邊都有錯。亞洲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沒有好的國家風險管理,而日本的銀行基於自身的原因,從這個地區撤貸導致東南亞地區大部分資本外流,卻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日本銀行業由於國內巨額不良貸款碰到了大麻煩。問題在95年3月開始顯現。當時,東京的兩個信用合作社暴露了超過1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大部分是對房地產公司的貸款。而這些非常脆弱的地區性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又通過「主銀行制度」同大的「主銀行」聯繫起來。小銀行破產時,大銀行也開始遭殃。日本經濟和日元匯率從96年開始的下跌,對整個銀行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由於日本銀行業50%的資本是二級資本,主要包括股票投資組合的未實現價值,因此他們要承受兩種相反的壓力。一方面,由於經濟放緩、外國投資者由於日元走弱而撤資,股價從96年開始下跌;另一方面,弱勢日元將美元貸款的日元價值提高了。這兩方面因素都減弱了日本的銀行達到8%資本充足率的能力。

    要達到資本充足率要求,當時惟一的辦法就是減少海外貸款。野村綜合研究所估計,如果日元兌美元維持在140比1的水平、股市維持在15000點,那麼日本的銀行需要減少5.6萬億日元的貸款。這相當於日本gdp的11%。如果不削減國內貸款,只有大量削減在國外的貸款。日本削減對東南亞的貸款,就是金融危機的開始。

    看完報告,左江揉了揉有些發澀的眼睛,閉目思考了起來,索羅斯無疑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推動者,而美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政策,任他胡作非為,而其繼攻陷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後,立即劍指剛剛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雖然港府在祖國的強力支持下擊退了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機構,卻也是損失慘重,自己必須在場危機中做點什麼!

    這時,桌上的手機響了起來,左江拿起電話一看是珍妮打來的,立即接了起來:「量子基金剛剛與我們進行了聯繫,他們認為投資泰銖有利可圖,想與我們再次聯手做空泰銖,並想詢問一下你的看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