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趙氏為王

第一卷 趙武揮鞭 第四十七章 渾水摸魚(一) 文 / 牧江南

    中山國位於趙燕之間,強盛時期曾盡吞太行山以東趙國的大片膏腴之地,實力強勁,為當時天下諸侯國矚目。故而魏惠王發起五國相王時,不但邀請了韓、趙、燕三國,也同樣邀請了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

    中山國不同於當時任何一個諸侯國。原因很簡單,秦齊趙等諸侯國雖然相互之間攻伐不斷,但名義上都是洛邑周天子分封下的屬國,即便以魏文侯時期魏國霸業鼎盛之時,也是求得周天子的許可才得以正式三家分晉,魏趙韓三國得以晉陞為與秦齊楚燕平起平坐的諸侯國。同樣身為齊國大夫的田氏在成為齊國事實上的統治者數十年後,也是靠著重金賄賂當時的周天子,才得以正式封侯取代姜氏為齊國君主。

    由此可見雖然周天子只是徒有虛名天子,但仍然是諸國名義上的共主。即便以秦國之強,在盡吞周氏膏腴之地後,秦武王也只是過洛邑窺視九鼎而不敢佔為己有,所慮不過是唯恐因此招來眾怒,成為諸侯合縱伐秦的口實。

    有別於中原諸侯國,中山國並不是周天子的臣屬國,換句話說它根本就不屬於華夏族文明,卻效仿華夏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中山國是鮮虞部落白狄人所建之國,白狄人多膚白高大,善釀美酒,能歌善舞,做奸巧治,多美物。

    鮮虞最早出現在中原舞台上是在春秋時期,鮮虞、肥、鼓、仇等數個部落組成鮮虞部落聯盟,逐漸在河北擴張勢力。當時的姬姓大國邢國奉周天子之命,不斷出擊鮮虞,數度大敗鮮虞,有效的捍衛了西周北部的疆域。春秋末年,邢國漸漸衰落,鮮虞則趁勢崛起,逼走邢君,殺死衛君,幾乎將這兩個中原大國滅國。當時有心稱霸的齊桓公則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宋、曹、邢、衛四**隊,北擊鮮虞,大敗之,令鮮虞部數十年不敢南下窺視中原。

    齊桓公霸業衰退後,新崛起的中原巨無霸晉國則接過了「尊王攘夷」的大旗,成為了鮮虞部落的主要對手,先後消滅了鮮虞的附屬肥、鼓、仇三國。但隨之晉國也爆發了嚴重的內亂,國君和諸位大夫之間相互功伐,鮮虞才得以從晉國咄咄逼人的重壓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並逐漸壯大,最終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建立中山國,在名義上取得了和中原諸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三家分晉後,趙國繼承了晉國北方的領土,於是也就成為了中山國主要的敵人。趙國立國之初吏治混亂,君權旁落,國中內亂不斷,這便被中山國所趁,不斷攻取趙國的領土。當時緊跟魏文侯稱霸腳步的趙國不敵中山國,便向老大魏國求援,魏國精銳大軍由名將樂羊所帶,北上攻伐中山,一舉攻滅其國,將中山納入了強魏治下。待魏國霸業衰退後,白狄人又趁機復國,盡復其地,並且在齊燕的支持下再次強盛起來,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

    中山國幾經興衰,其族人的頑強由此可見一斑。

    區別於樓煩和林胡這些也和中原緊密相連的遊牧部落,白狄人並沒有像他們的同族胡人那樣保持著遊牧特色,而是心甘情願的融入了華夏文明。白狄人放棄了自己的語言,學習中原的文字和禮儀制度,甚至開始築長城防備趙國的進攻。牧民們則放下了馬鞭,拋棄了羊群,而是揮起了鋤頭和中原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人稱奇的是蠻夷所建的中山國卻有著極其發達的冶鐵技術,當各國的軍隊還大多在採用青銅武器和粗劣的皮甲時,中山國的士兵就已經大量裝備了鐵製兵器和鎧甲,以步兵之強聞名中原。

    經過了數百年的蛻變,中山國已經和華夏諸侯國並無差異了,說著一樣的語言寫著一樣的文字,禮儀制度皆無差異。於是在河北便出現了這麼奇怪的一幕,繼承至晉國的正宗華夏之國趙國的軍隊騎著如飛戰馬,穿著胡服張弓射箭,像極了胡人。而本該屬於胡人一支的中山國人卻穿上了重重的鐵甲,駕駛著笨重的戰車,沿襲了中原諸國傳統的車兵+步兵的作戰方式。

    中山人來自草原遊牧民族勇武剽悍的性格早已在這醉人的美酒和安逸的生活中漸漸消磨光了,他們的國君不思進取,他們的官吏肚滿腸肥,他們的族人早已不習騎射。惟獨沒有改變的只有中山國人骨子裡的頑強和執著,即便是在被魏國滅國數十年後仍然不折不饒的復國成功,而今在強盛趙國幾十年的打壓下卻始終不肯低頭。

    這也是主父為什麼誓要將中山國徹底消滅的原因,只有將白狄人的血脈徹底融入到趙人血脈中,才能讓他們放棄故國,心甘情願的成為趙國的一員。

    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迅速強大後,趙雍在他為趙王的二十一年時分五路大舉進攻中山國。牛翦軍進攻中山西部,趙希軍出代郡進攻中山北部,趙章軍出河東,稽胡楚出石城,主父則親領大軍出邯鄲。五路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在中山的都城靈壽下會師。趙軍的強勢讓當時的齊魏震動,於是便在趙國南部佈置重兵強勢干涉,主父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這才退軍回師。但經過此役中山已經元氣大傷,國土損失大半,從此一蹶不振,不再復當年強盛之勢。

    如今中山除了國都靈壽外,尚有縞城、石邑、封龍、東桓四座重鎮,兼有丹丘、華陽一東一西兩座關隘。地不過百里,民不過五十萬,已經徹底淪為彈丸小國。

    在面對趙國即將來臨的大軍進攻,到了生死關頭的中山國上下齊心,實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戰時軍制,所有的青壯皆披上了戰甲上城守衛,共得大軍十萬,分守五城二關。

    趙章這幾月來的騎兵騷擾戰術頗為成功,讓整個中山國風聲鶴唳,人心惶惶。為了避免被趙國的騎兵擄掠走人口和糧草,中山王易尚不得不放棄了城外的村莊,將人口和糧草搬入了有高大城牆庇佑的城池。而如今正處春耕時期,城外田地需要耕作才能產出糧食,若是錯過了耕種時機來年必會鬧饑荒。所以易尚此舉無疑是飲鴆止渴,但卻也已經顧不上了,唯有指望多支撐一段時間,以拖住趙國換來齊國等國的干預,以此躲過滅國之禍。

    縞城、石邑地處中山南部,與趙國接壤,是趙國進入中山的南大門。這兩座城池相隔不過數里,遙相呼應互為犄角。趙軍要緊逼國都靈壽,則必須先攻下這兩座重鎮方可長驅直入,否則城中的中山軍隨時可以出城襲擾趙軍糧道和後勤,令趙軍不攻自破。

    但若是輕騎突入,便沒有了這麼多講究。趙信一部百餘軍馬趁著夜色悄悄繞過縞城城下,進入了中山的腹地。

    這次隨趙信前來的俱是羽林。羽林軍建於趙雍時期,是由朝中貴戚和軍中將尉的子侄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王室親軍,只聽命於主父一人。

    因為出身不凡,而且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這支羽林也有著一項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做為趙**中的軍官預備團,故而為趙國豪門大族子弟競相追捧。因為挑選嚴格,所以羽林全軍不過三百餘人,去除大半尚且年幼的留在邯鄲操練,剩下的則長年跟隨主父身邊,趙信也是央求了主父半天才答應讓他在羽林中擔任領軍。

    這次主父讓他帶羽林前來中山查探軍情,其中也不乏對趙信的考驗,若是趙信失手將這百餘軍官種子全部丟在了中山國內,主父的震怒可想而知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