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趙氏為王

第二卷 天下 第八十二章 臥薪嘗膽(四) 文 / 牧江南

    蘇秦苦笑著搖了搖頭,道;「太子所言雖然不假,但凡事還是穩妥些更為妥善,況且當年吳國有孫武和伍子胥兩員曠世名將,才得以大破楚軍。」

    說道這裡蘇秦並未說下去了,可話中的意思卻是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燕國雖然國力日增,卻苦於軍中無良將,冒然與齊軍開戰並沒有太大的勝算把握。只是礙於將軍騎劫在此,所以蘇秦才沒有把話挑開。

    可騎劫聽了卻不肯善罷甘休,目中凶光閃過,大步上前屈膝跪下,低吼道;「王上,騎劫自幼從軍,追隨二代君王,如今未嘗有過一敗。相邦既然瞧不起我們燕將,那還請王上命我出戰齊國,若不能取勝,末將願意提頭來見。」

    蘇秦此時已經心感不妙,覺得太子和騎劫似乎是有備而來,連忙開口勸阻道;「騎將軍說笑了,如今我燕國和齊國邦交和睦,十幾年來相安無事,若是貿然開戰,並無合適的理由,民眾多會不解。況且齊軍強盛,又有韓魏相助,我燕軍恐無勝算。」

    姬樂資卻道;「相邦似乎忘記了,如今齊軍主力正在函谷關窺視關中,國內空虛無比,正是天賜我燕國良機。若是派一大將攻入齊國,必然勢如劈竹,待到齊軍倉促回師,早已大局已定。那時候即便不能滅齊,也能盡收齊國北部的河間之地,讓齊國損失慘重,報我們當年之仇。」

    「至於魏國和韓國,那就更加不用擔心,韓魏之所以會依附齊國,無非是因為為秦國所迫,才不得不被齊國驅使共同伐秦。如今函谷關已下,秦國伸往關東的觸角已經被砍斷,你當真以為韓國和魏國會死心塌地的為齊國賣命?恐怕那時候也是作壁上觀,擁兵觀望。趙國與我燕國相互依存,秦國與父王更是甥舅至親,我燕國若伐齊,秦國和趙國定不會袖手旁觀,如此大局可定。」

    (ps:當今秦王稷是秦惠王的少子,燕王職的母親是秦惠王的女兒,所以秦王是燕王的同父異母的舅舅,雖然姬職比贏稷大了整整十歲這種事情在戰國時期還是很平常的)

    姬樂資話音剛落,騎劫就已經大聲道;「王上,請讓末將領軍直搗齊國腹地,一雪我燕國當年恥辱。」

    姬樂資和騎劫的一番話讓姬職砰然心動,連蘇秦都不得不承認姬樂資的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如今齊軍主力孤懸國外,國內空虛無比,若是燕國此時大舉入侵,必然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重複當年吳國滅楚之事並非沒有可能。

    但問題是,這事太過於冒險了,稍有不慎,燕國十幾年來的辛苦努力就會付之東流。

    姬職神色陰晴不定,面色神情複雜,顯然是在猶豫不決。目光望向蘇秦,露出詢問神色。蘇秦心中微微歎了口氣,卻還是委婉的勸說道;「齊國畢竟是數百年的大國,主力雖然孤懸國外,但國內人口稠密,臨時動員起一支大軍守城並非難事。如果我們戰事不順,一旦拖延持久,待齊軍主力回師反擊,便大事不妙了。秦國新敗,已將河東之地割讓給韓魏求和,短時間內恐無再戰之力,趙國正在全力攻打中山國,無暇相顧,再說趙主父本就無心與齊國交戰,所以指望秦趙相助,恐非易事。」

    姬樂資卻冷哼一聲道;「前畏狼後懼虎,相邦如此膽小謹慎,如何能成就大事。我們這番只要能盡佔齊國的河北之地就可,到時候即便齊軍回國,也只能隔著大河望河興歎了。」

    隨即望向姬職,上前一步大聲說道;「父王,請下決心吧,如此良機若是平白錯失,下次不知還要等到何年何月。父王你自小教導兒臣,自古成大事者無不是心志堅忍之人,當機立斷殺伐果斷,如此方可為人中梟雄,為何今日父王你倒是猶豫不決,難不成還要讓我燕國再蒙受屈辱十年、百年,為天下人恥笑!待兒臣即位時,也要背負著無窮無盡的屈辱。」

    姬職身軀巨震,顯然兒子的最後句話打動了他。確實,他不能在永無止境的等待下去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應該當機立斷。

    「騎劫。」

    「末將在。」騎劫大聲領命。

    「寡人拜你為將,即可統領大軍南下攻齊,如若不勝,軍法處置。」

    「諾。」騎劫滿臉興奮的說道。

    「蘇相。」

    「臣在。」

    姬職心懷歉疚的看了他一眼,委婉的說道;「請你著同鄒大夫和劇將軍,盡快將我燕國大軍集結完畢,此次寡人將傾國而出,誓與齊國決一死戰!」

    蘇秦心中微微歎息,卻也已經知道事情不可為之,便也只好默然領命道;「臣領命。」

    燕國對齊國這場聲勢浩大的進攻很快就開始了,經過了十四年的勵精圖治,燕國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殘破不堪的小國,二十萬精銳燕軍的突然進攻,將防守在齊國北部的少量守軍打的措手不及。這十幾年裡,燕國為了隱忍發展,對齊國向來都是恭敬十分,每年的貢品都遠遠在各國之上,久而久之齊國便也漸漸放鬆了對燕國的警惕,這才讓燕軍如此輕易的得手了。

    燕軍大舉進攻下,齊國果然不支,將河間之地丟了個精光,丟城其地,一路南逃。騎劫見如此輕易取勝,頓時大喜,也不顧將軍劇辛的勸阻,而是一意孤行的領軍渡河直撲齊國腹地,想要趁機立下蓋世之功。

    燕軍的入侵,讓正在函谷關的孟嘗君田文大為震怒。他很快就答應了秦國求和的條件,放棄了原本想要狠狠敲秦國一比的念頭,只是草草定下合約,將函谷關以東的百里土地割還給韓國和魏國,便將函谷關歸還給了秦國。隨即匆匆帶領著二十萬齊軍主力返回國內。

    此時燕軍的進展卻並不順利,齊人的頑強抵抗遠遠超過了姬職的估計,正如蘇秦所預見的,數百年的大國根基確實難以動搖,齊人的大國心態十足,怎麼可能屈服於小小的燕國。燕軍不斷在高城下連連受挫,一連半月都毫無進展,為了避免後路被回援的齊軍切斷,騎劫只好倉促退軍,想要撤回河北以自保,卻被追至的齊軍半路攔截住,倉促應戰。

    一戰混戰下來,燕軍大敗,士卒死傷踐踏無數,二十萬大軍潰散大半,騎劫一路倉皇北撤,直到退入燕境後才得以收攏殘兵,得軍十萬,火速報於薊城燕王姬職,請其派兵南下支援。

    成功將燕軍驅逐出境的孟嘗君田文卻不肯善罷甘休,一直以來都是齊國欺負別人的份,何曾有過被別人打上門來的事情,更何況是小小燕國。

    在獲得國內的援軍補充後,齊軍整軍三十萬,以相邦田文為帥,浩浩蕩蕩揮師北上,同時田文以合縱約長的身份傳文魏王韓王,約其共擊燕國平分其地。

    北上的齊國大軍與燕軍戰於清河,燕軍再度大敗,退入腹地,固守城池。齊軍則繼續氣勢洶洶的一路北上,擺出了一副不滅燕國誓不罷休的氣勢。燕王姬職迫於無奈,只好遣使攜帶重金向齊國求和,同時派太子親自前往趙國拜見趙主父,懇求主父居中調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