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天生韓信

第四卷 江山裂 第144章 裡應外合 文 / 牧江南

    第144章裡應外合

    三萬輕騎脫離了秦軍方陣後,向西快速的通過了上郡全境,再折向北沿著長城故道進入了草原。四萬多步卒和民夫則繼續冒充主力向北到達烏川渡,白天在那裡煞有其事的用渡船將一船船大軍運過大河,夜晚則偷偷的將軍隊拉回,一直這樣過了五天,完成任務的『民夫們』才大搖大擺的拖著輜重等沿著原路返回關中。

    因為秦軍戒備森嚴,司馬欣的探子也無法靠近渡口,只能遠遠的觀望,所以並未看出秦軍的貓膩。而冒頓的大軍則擔心打草驚蛇,所以並未在河對岸設伏,而是遠遠的在數百里之外紮營,是想等秦軍全部渡過河後再依靠騎兵的衝擊力一舉將其殲滅。

    冒頓在得到斥候探來的消息後,一直耐心的等待著秦軍東進。為了不讓秦軍生出警覺,他甚至下嚴令禁止任何游騎出大營,沿岸的居民也早已經被掃蕩一空。

    直到等待了十天後,仍未看到秦軍的影子,冒頓這才察覺道有異。便帶著大軍殺入秦軍在河岸邊設置的大營,卻發現秦軍早已經人去營空。

    冒頓一時又驚又疑,吃過秦軍苦頭的他忍不住想起了三年前北軍趁匈奴主力南下時越過漠北偷襲王庭的事情,便再也沉不住氣了,急忙派右大將率三萬騎兵返回龍城嚴加戒備,防止秦軍故技重施。

    他自己則將剩下的大軍分為數隊,在雁門雲中之地四處游弋,尋找這一支憑空消失的秦軍。同時令人緊守此處通往雁門城的每一處關口,防止秦軍趕到雁門城下和北軍會合。

    得到了斥候確定的稟告,說十日前秦軍確實已經渡過了大河。冒頓並不但心秦軍已經調頭逃回了關中,要知道一支數萬人的大軍渡河那動靜一定非常大,匈奴人的斥候不可能不會發現的。

    所以冒頓斷定秦軍一定是藏匿了蹤跡,在河東之地悄悄的躲過了匈奴人的包圍。

    只是他的大軍沿著大河搜索了十幾天,卻沒有發現一絲秦軍的蹤跡。這讓冒頓變得有些疑神疑鬼起來,覺得秦軍可能是和南面的趙軍有所勾結,沒準借道趙境準備偷襲匈奴,便又下令加大巡邏範圍,將與太原、代郡接壤的邊界也列入巡弋之處。

    就在冒頓為找尋秦軍絞盡腦汁的時候,韓信的三萬輕騎已經出了廢棄的長城舊道,一路快馬疾馳向北穿插,想繞道到雁門的背後襲擊毫無防備的匈奴大軍。

    韓信早料到了司馬欣二人會不安好心的,為了自保,二人一定會想方設法的拖住秦軍後腿,而將消息出賣給匈奴無疑是最佳的方式。既沒有出一兵一卒,又能借匈奴之手將秦軍的主力徹底殲滅,何樂而不為呢?連韓信都想不到二人會不這麼做的理由。

    所以才使出了聲東擊西的計謀,正好借二人之口將匈奴的大軍一分為二,冒頓為了保持對北軍的封鎖一定會在雁門城下留下足夠數量的軍隊。

    只可歎司馬欣和冒頓自以為螳螂捕蟬,卻不知道黃雀早已在後,若論在戰場上算計人心,有誰會是韓信的對手呢?

    大軍出長城後,快馬加鞭並不停留,一路上小心翼翼的避開人煙所在,若是迎面碰上了匈奴的牧民則悉數殺死,不留任何活口。

    漠南之地當年雖未納入秦國的版圖,可昔日秦國強盛之時漠南卻是北軍的震懾範圍。強大北軍時常北上游弋找尋匈奴的部落以此獲取頭顱掙取軍功。當年為了躲避秦軍不間斷的打擊,頭曼才率部族翻過了大漠在漠北扎根,漠南則被放棄。

    所以北軍對漠南的瞭解並不輸於匈奴人,甚至可能勝之。因為秦軍在漠南有詳細的勘測,並且繪製成地圖供將軍們行軍所用,每一處山川河流都在地圖上大致標出,這為秦軍的偷襲創造了極其有利的先決條件。

    當初韓信帶回關中的部屬中,有相當多的是北軍老卒,在草原上作戰經驗豐富,一路上倒是有驚無險,偶爾被牧民意外的發現也及時的被處理了。唯一一次例外就是在一天黃昏時和河邊和一個匈奴南下放牧的小部落迎面撞上,雙方皆是愕然。

    秦軍最先反應過來,蒙石一馬當先的率部衝殺進匈奴人的隊伍中,後續趕到的奚達和英布則分兵左右包圍防止匈奴人逃走。一場血戰下來,這個三萬人的匈奴小部落徹底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活口。

    這麼一個規模不小的部落失蹤一定會引起匈奴駐軍的注意,所以韓信便再度加快了行軍速度,三萬大軍飛快的折向南下,朝著南邊的雲中直撲而去,終於在離開上郡十五日後趕到了雲中段的長城。

    長城分為兩段,始皇帝最初將秦、趙、燕的三國長城連接而成的是內長城,雁門郡就屬於內長城南麓。後蒙恬北驅匈奴後獲取了大片的領土,秦軍防線便向北推進了數百里,於是又築新的長城段以連接舊長城,是為外長城,雲中就屬於外長城防線。

    長城原本就是農耕文明防禦遊牧部落所用的,匈奴人自身就是遊牧部落,佔據長城後自然棄之不用。北方就是匈奴人的根據地大草原,所以冒頓只是在長城的幾處關隘上簡單的派遣了些老弱士卒,用來保障南面掠奪的物質能順暢的通過關隘運往龍城。

    匈奴人的麻痺大意也給秦軍提供了可趁之機,韓信從軍中精心挑選出可數十名武藝高強之人,趁著夜色翻上關牆將看守烽火台的匈奴兵悉數殺死,打開關隘城門。隨後秦軍鐵騎川流而過,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

    赫連山今年三十有六,他雖姓赫連,卻是匈奴單于的同族、攣鞮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被當時的匈奴單于以赫連山賜姓,意思是像赫連山一般高大巍峨,從此他們家族就以赫連為姓。

    赫連山在冒頓為左賢王時在他麾下擔任左大將一職,一直對冒頓忠心耿耿,即使是在冒頓被廢黜後仍然不時派人偷偷去表達忠心。事實上也證明他押寶押對了,年幼的太子馹爾睇果然不是攻於心計冒頓的對手,在得知冒頓登上單于位子後,當時是在漠南的他也是第一個率部投靠了舊主。

    冒頓為此對他心懷感激,便處處提拔。才不到半年的時間,赫連山就已經當上了右谷蠡王,位居匈奴二十四長第四。因為冒頓年富力壯,並未立太子,左賢王一職便空缺著。再加上右賢王德拉提因為年事已高,很少關心政務,所以赫連山其實已經是匈奴響噹噹的三號人物,僅次於大單于冒頓和留守龍城的左谷蠡王曩知牙斯。

    赫連山並不是一味投機取巧之徒,他在以勇為尊的匈奴中算的上一名文武雙全的智將,因此和冒頓非常對脾氣,被冒頓收為心腹股肱。冒頓率大軍南下伏擊秦軍,便把剩下的十餘萬大軍交由他統帥。

    因為雁門城城高池深,缺乏大型攻城器械的匈奴人很難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將它生生硬啃下來,冒頓起初的戰略就是將雁門團團圍住,想將裡面的數十萬軍民給困死。冒頓大軍南下後,匈奴的兵力吃緊,若想圍住偌大的雁門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赫連山便將大軍收攏,在北城門外和城中守軍對峙,其他三門則晝夜不停的派巡騎預警,防止秦人逃脫。

    赫連山並不擔心秦軍會突圍,要知道雲中城內尚存的秦軍仍有六萬之多,之所以死守雲中,是因為城內還有二三十萬平民來不及撤離。這些平民都是北軍的父母妻兒,所以赫連山料定了秦軍不會獨自突圍的。

    若是秦軍想帶著這些婦孺老弱突圍的話,那到正合和赫連山的心意。在平原之上匈奴人的騎兵絕對能輕而易舉的追上倉皇南逃的秦人隊伍,將他們全部殺死在逃亡的路上。

    令他失望的是秦軍守將並沒有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儘管赫連山僅僅堵住北門,放任其他三個方向的秦軍自由出入,王涇卻看出了這是匈奴人的花招,仍然堅守城中絕不輕易出戰。

    只是城內三十多萬人每日消耗的糧草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儘管王涇提前收攏了北地的輜重糧草,可仍然在匈奴人進攻的狂潮中損失慘重。滿打滿算,城內的糧草也最多只夠再支撐一個月了。若是一個月後仍未有什麼轉機出現,那王涇只好捨棄大半的秦人,帶著願意跟他走的秦軍突圍南下,返回關中。

    赫連山見秦軍守將不上當,到也無可奈何,只好繼續在城外對峙。數日前接到了冒頓傳來的消息,說秦國派來的援軍渡過大河後就消失不見了,讓他提高警惕防止被趁虛而入。

    赫連山接到冒頓的消息後自然不敢大意,下令斥候擴大巡查範圍,向東、西、南三個方向派遣了大量的游騎搜尋秦軍主力,惟獨北邊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到不能怪他,北邊連接著的是漠南匈奴之地,兩面都是高山,唯有一條小道經過長城關口通往匈奴境內。

    秦軍除非是長了翅膀飛過了高山,否則絕不可能從北邊大軍來襲的。赫連山是這麼認為的。

    「將軍。」親兵將正在酣睡中的王涇輕輕搖醒,王涇睜開了滿是血絲的眼睛。

    剛從深睡中驚醒的他顯得疲憊異常,昏昏沉沉的過了好一會才緩過神來,舔了舔乾澀的嘴唇,用沙啞的聲音問道;「什麼事情?」

    自從匈奴圍城來王涇就沒睡過一次好覺,就連睡著的時候仍然是甲冑在身隨時準備奔赴戰場。今天他巡視陣地到了深夜,剛剛才返回睡下沒多久就被親兵喊醒了。

    「今晚輪值的邱軍侯正在帳外,說有緊急情況要見你。」

    王涇一下子清醒了過來,說道;「快讓他進來。」

    邱石走了入了帳中,簡單的行了個軍中之禮便道;「右將軍,打擾你休息了,只是我感覺匈奴人那邊有了些狀況。」

    王涇沉聲道;「匈奴人要偷襲嗎?」

    邱石緩緩搖頭道;「不像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他們的營地看上去有些奇怪,你最好是去親自看看。」

    王涇跟著邱石快步走上了城頭,蹬上了最高的瞭望台。

    雖然是八月,可夜晚的的涼風吹的人仍然有些涼意,王涇身上只穿著甲冑,不由打了個冷戰,人也精神了許多。

    「你看匈奴人的營地。」邱石指著遠處的匈奴大營,王涇順勢望去,只見天際邊上隱隱有火光躍動。

    赫連山因為擔心秦軍出城偷襲他,便謹慎的將大營佈置在十里之外的地方,所以從雁門城頭望去也不是看的很貼切,只能隱約的看見一片火光,在黑夜中顯得有些耀眼。

    邱石看出了王涇眼中的疑惑,便解釋道;「一刻鐘前才出現的火光,我看到後便急忙去稟報了將軍你。這不像是一般的失火,若果是失火的話,沒道理會這麼快就點燃了大半個大營,所以……」

    說道這裡邱石卻不說話了,只是看著王涇,王涇自然聽出了他話中的意思,便沉吟道;「你的意思是有人故意放的火?」

    「嗯。」邱石點了點頭,語氣中隱約有些激動,「我覺得可能是我們的援軍來了,他們正在偷襲匈奴人的大營。右將軍,你說我們要不要出城去接應。」

    王涇卻並沒有欣喜若狂,他反而冷靜的說出了另外一種可能:「你說會不會是匈奴人故意引誘我們出城的,如果他們真的受襲的話,也不應該是來自北邊呀,北邊是他們自家的地盤。」

    邱石一愣,旋即將信將疑的說道;「看那火勢不小,匈奴人為了引誘我們出城燒掉自己大半個營地?好像不太可能吧。」

    王涇沒有說話,此刻他額頭上已經微微冒出了冷汗,他不停的告誡自己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他忽然又想到,如果匈奴人是為了引誘他們出城的話,沒道理挑選從北面受襲,從南面不是顯得更合情合理些嗎?

    那會不會真的可能是如邱石所說的,援軍來了!

    從北邊攻襲匈奴,看似不可能,可如果換成了一個人的話,那未必就做不到!要知道當初在漠北,他創造的奇跡並不少。

    冷汗從額頭上緩緩滴下,王涇艱難的扭動了有些發硬的脖子。他感覺出了邱石正焦急的望著他,等待著他下達命令,可是他卻不敢輕易的下決定,因為全城三十多萬的人性命就掌握在他手中。他重重的吞了口唾沫,乾澀的喉嚨有些生生疼痛,低頭閉目沉思。

    終於,他抬了起頭,平靜的說道;「傳我軍令,集結左營和中營,準備出城接應援軍。讓丁峰帶著右營上城頭戒備,除非我本人親自回城,否則任何情況都不能打開城門。」

    「諾!」邱石重重的應道,滿臉興奮的下城牆去傳達軍令。

    一刻鐘後,四萬大軍就集結完畢,在黎明到來之前出城朝著匈奴人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匈奴人在北城外只是一些零散的預警騎兵,看見秦軍突然從城中殺了出來頓時驚慌失措的掉頭就跑。王涇的大軍很快撕破了匈奴的警戒線,朝著遠處的匈奴大營猛的穿插而去,一路上出其意料的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一點像樣的抵抗。

    這也讓王涇忍不住有些擔心是個陷阱,可此時再回城也已經是來不及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衝殺上去。

    幸好當他衝到匈奴大營時,心中的擔憂才得以消除。

    遠處望去,匈奴連綿數里大營早已經成了一片火海,沖天的火光將漆黑的夜晚照的如同白晝一般。在火光的映照之下,兩支軍隊正在拚死廝殺。王涇已經認出了正在攻擊匈奴大營的這支軍隊打著的旗幟是黑水秦旗,頓時大喜過望,急忙帶著部下從身後朝著匈奴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韓信所部趕到雁門時已經是深夜的時候,他下令全軍休息了一個時辰,趕在天明前朝著毫無防備的匈奴大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因為天色一旦變亮,那他的大軍就暴露在匈奴人的視野中失去了突然性了,只有趁此匈奴人沒有發現他們的時候偷襲才能效果最大。

    秦軍的鐵騎很快就插入了毫無防備的匈奴大營中,將尚在睡夢中的匈奴人亂刀砍死。赫連山被驚醒時秦軍已經突入了大營,正在四處燒殺,而他的士兵則驚慌失措的四處逃散。

    赫連山不愧是名老將,一陣慌亂後很快就冷靜了下來,果斷的放棄了已經一片混亂的北營,帶著親兵倉促集結好南營士卒反攻了回去。匈奴畢竟人多勢眾,秦軍又多日奔襲全軍疲憊,赫連山漸漸的集結居然站住了陣腳,和殺入營中的秦軍混戰成一團。

    而王涇自背後發起的攻擊則徹底的粉碎了匈奴人的反抗,驚慌失措的匈奴騎兵紛紛調轉馬頭猶如沒頭的蒼蠅般亂逃逃命,腹背受敵的赫連山再也支撐不住殘局,只得帶著親兵拚死突圍而出,朝著南面狂奔而逃。

    王涇攔住了一名正在廝殺的援軍,興奮的大聲吼道;「兄弟,你們是從哪來的?」

    那名秦軍大聲回應道;「我們咸陽來的,我是羽林!」

    王涇聽完大喜,幾乎要大聲的笑了出來。咸陽來的援軍,那就說明秦國還在,老秦人還在,秦國還有希望!

    「你們的主將是誰,我是北軍的右將軍王涇,求見你們的主將。」

    「是我。」應聲而來的一隊人馬,中軍擁簇著的一名騎兵開口應道。熊熊的火光映在他英俊的臉上,正微笑的看著王涇。

    「我說過會來北地和你會合的,只是時間晚了些而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