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天生韓信

第六卷 逐鹿中原 第209章 逐鹿中原 文 / 牧江南

    第209章逐鹿中原

    冉易躍開,拔劍在手,背上一身冷汗。韓信寥寥數招快攻,看似隨意,卻是招招不離咽喉心口要害,若不是自己反應快,幾乎死在他的手上。

    見冉易一臉警惕的看著自己,韓信卻沒有起身,仍然神色如常,只聽他又驚又怒的問道;「你幹什麼?」

    韓信微微一笑。「沒什麼,試探一下而已。」

    冉易一愣,旋即怒道,「試探什麼?你這分明是要取我性命。」

    韓信面不改色,「若非如此,我怎麼能試出你的真假。」

    冉易怔了怔,「什麼意思?」

    「很簡單,你若是騙我,那脫身後的一個反應一定是驚慌,心中想的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被我識破了。就算你演技再好,一瞬間的慌張還是會忍不住流露出來的。」

    冉易頓時勃然大怒,「你娘的,小爺我的一條小命就被你拿來試探,要是我躲不過怎麼辦,白白死了呀。」

    韓信端起茶杯,吹了口熱氣,抿了口,神色悠然自得。

    「既然是師伯派你來代表他,那你的身手肯定不會差,至少也是和那個叫明月的一個層次的。如果這幾招都擋不住,那只能說明你是假冒的。」

    冉易怒氣漸消,哼了聲道;「滿口屁話,小爺我大人不計小人過,懶得和你計較。」

    說完氣呼呼的坐了下來瞪著韓信,也不說話,顯然是再記恨剛剛的事情。

    韓信知他少年心性,也不生氣,只是覺得有些好笑。心中又忍不住有些唏噓,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樣子,笑了笑,說道;「好了,咱們繼續剛剛的話題。墨家所提倡的不是非攻兼愛,反對天下間一切的攻伐兼併戰爭,如今為何肯助我。」

    冉易白了他一樣,哼道;「我就知道你會這麼問的,我墨家雖以『兼相愛,交相利』濟世愛人,卻並非食古不化之徒。自墨翟祖師創立墨家以來,墨家門徒奔走數百年,卻仍然無法阻止天下間愈演愈烈的兼併戰爭,天下人為兵禍苦不堪言。直到四代墨家鉅子悟出了『天下之亂止於戰亂』之理,認為消弭戰爭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天下歸為一姓,取代夏商周的分封制度。而此時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的秦國,就成為了平定這天下最合適的人選。」

    「所以在秦孝公之後的一百四十年裡,墨家對秦國的攻伐兼併不聞不問,哪怕是像長平那樣的坑殺也隱忍不發,為的只是實現『天下之亂止於戰亂』的信念。那代鉅子他認為天下已經是一個氣息奄奄病人,唯有用秦國這柄快刀剮去腐肉,尚有一線生機。」

    「所以墨家這才坐實強秦侵吞六國,而無所作為。可嬴政統一之後卻並未像那代鉅子料想的一樣消兵止戰,而是繼續永無止境的征伐。先是南征百越,再是北攻匈奴,期間修長城、鋪直道、大修阿房宮和驪山皇陵,種種所為讓墨家失望透頂,卻又不願意帶頭反秦重新點燃戰火,便隱退於世間,不再過問天下之事。」

    韓信更加不解的問道;「那為何今日願意助我?」

    冉易鄒了鄒鼻子,「這我就不知道了,鉅子的想法向來是高深莫測,又豈是我們這些小輩們能猜得到的。」

    韓信沉吟不語,想了會兒,才隱隱的猜到了元宗的想法。大概是和秦國這次的變法有關,這次由韓信公孫弘主導的變法,一掃秦國舊制的種種弊端,大規模的勞役也被明令禁止。對視對待諸子百家的學說也有當初的一味打壓,轉而成為一種寬容的心態對待。

    所以這種較為開明完善的國家體制,遠遠勝於關東的項羽及其他諸侯,自然會讓墨家重新審視,想來就這是元宗肯助自己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韓信所猜的已經***不離十。

    至始皇帝統一七國,一掃自東周以來天下五百年的分割混戰局面,開創歷史先河,從此天下統一已成必然之勢。而如今有能力問鼎天下,也只有秦國的韓信、楚國的項羽,以及齊地的劉邦。

    項羽殘暴,雖一生仇恨暴秦,可他自己的總總所為卻比暴秦更加殘暴。墨家起初是十分看好項羽的,一方面是因為他是楚國大將軍項燕之後,另一方面他確實有著天才的戰爭指揮能力。但項羽之後的種種所為,卻讓曾寄希望於他的墨家大失所望,最後放棄了支持他的想法。

    至於劉邦,雖有賢德的虛名,人間口碑極佳,可勢力教之楚國和秦國仍然遠遠不如。按照當前的形勢,劉邦若想擊敗韓信和項羽一統天下,想必難如登天,墨家若是強行支持劉邦,必然會將天下拖入永無止境的戰事之中。

    想來想去,也只有秦國的韓信是同一天下的最佳人選。一方面他所繼承的秦國有著完成的制度和治國理念,上下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秦國自身也有著強大的實力,就算是沒有墨家支持,贏面也是極大。

    當然,元宗和韓信的師侄關係同樣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墨家的支持讓韓信欣喜十分,要知道墨家存在三百年之久,各種勢力早已經深入各國,在民間向來以俠者自居,有著極高的威望。而秦國自退入關中後,在關東的所有據點幾乎毀於一旦,各種情報的搜集等等都進展的極其不順,常常消息嚴重滯塞。而墨家卻有著一套完整的關係網,用來收集情報最適合不過了。

    更重要的是,墨家在六國中勢力不可小覷,許多為官者都是他們的墨者,這對韓信平定關東無疑會順利許多。墨家善於攻城和守城器械的製造,這同樣是秦國急需之物。

    依照元宗的意思,冉易將成為墨家與韓信的聯絡人,通過他將雙方的合作完美的進行下去,由墨家為其提供便利和情報。供秦國征戰所用。

    有了墨家的支持,秦國無異於如虎添翼,出征關東之勢已經不可避免。

    十月,韓信在秦國國內進行戰爭動員,大批青壯從田地裡放下鋤頭,各自回到軍營中重新拿起兵甲。韓信以王涇為北軍統帥,率四萬輕騎鎮守九原,甘肖衛南軍統帥,四萬大軍駐守桂林以防南越。王歧為大將軍,與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白龐共守關中和其他郡縣。

    從空中鳥瞰,一道道黑色鐵流在關中大地上緩緩流動,不斷匯聚壯大。一支支軍隊相繼注入函谷關以西不遠處的豹亭,函谷關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已經成為了一座巨大的兵營。

    韓信這次共調集三十萬大軍,同時也徵調了十五萬民夫用來保障後勤,務必要求畢其功於一役。這些幾乎是秦國如今大半的底子所在,同樣也是秦國苦心經營一年多積攢下的所有家當,若是敗了,那就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資格了。

    在獲得秦國即將出征的消息後,項羽和劉邦也停止了敵對,約定以泗水和鴻溝為界,以北為漢,以南為楚,從此結為兄弟之國,不再互相攻伐。

    秦軍若出函谷關,則中原之地首當其衝。此時中原已經屬於楚國範圍,但因為項羽長年和齊地相攻,不斷將中原之兵兵抽調到前線,久而久之,楚國在中原的駐兵已經非常稀薄,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項羽急調鍾離味、曹咎七萬大軍分別入駐雒陽和滎陽,以這兩座堅城護衛掎角之勢,共同護衛河南之地。他自己則親率十五萬大軍,進入成皋,虎視函谷關,從側翼威脅到秦軍出關後的行軍路線。

    劉邦對秦軍的強大記憶猶新,當年猶如喪家之犬被韓信趕出漢中的場景讓劉邦終生難忘。而現在的秦國早已今非昔比,在擊敗匈奴,平定巴蜀南越後,秦國的鼎盛之勢更加讓他畏懼不已。

    他並非目光短淺之人,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清楚若是項羽被秦國擊敗了,那下一個遭殃的一定會是他劉邦。但讓他和項羽一起對抗秦軍,他又自問沒這麼慷慨。所以便打定了如意算盤,打算坐山觀虎鬥,在齊地擁兵觀望。楚敗則助楚,秦敗則攻楚。

    楚漢之外最大的勢力趙歇卻也坐耐不住了,他將目光投向了燕地,想兼併了燕地獨霸河北。

    趙國因為地處河北,自鉅鹿之戰後,諸侯征伐的戰場大多是在中原之地,趙國卻因為願意戰場,反而受損極小。雖有彭城大敗在前,後有項羽攻入河北在後,但大部分趙地仍然得以兩年的休養生息,趙國國力日漸恢復,已經遠遠超過了魏國和燕國。

    趙歇此人出生於趙國宗室,當年被張耳和陳余擁戴下復國繼承了趙王之位。張耳因為鉅鹿之戰中受陳余猜忌,所以憤而出走投奔項羽,灞上之盟後被項羽風為了趙王,卻因為不敵趙歇和陳宇的反攻,將藩國全部丟棄,只是隻身逃往了燕地投奔臧荼。陳余則在彭城之戰中被楚軍鐵騎的馬蹄踏了肉泥,僅靠著衣冠才勉強辨認出了他的身份。

    張耳和陳余死後,趙國才真正成了趙歇一個人的天下。沒有這兩位權臣干涉,趙歇事事皆由自己做主,心中開心十分,他因為懼怕項羽,不敢出兵攻打中原,於是便將目光轉向了同為河北的燕地。

    此時的燕地,韓廣和臧荼這兩位燕王足足打了一年半,卻仍然僵持不下,未分出勝負,不能不說這兩位大王的能力太過差勁。臧荼在得到張耳投靠後,頓時實力大增,靠著他的計策連連大勝,攻佔了右北平,將韓廣逼入了遼東。韓廣恐懼不已,便派人攜重金求救於趙,請求趙歇從背後發起進攻,遏制住臧荼的攻勢。

    邯鄲的趙歇接到韓廣的求救後,頓時大喜。他一直垂涎燕地,卻苦於沒有借口攻打,這次韓廣的求救無疑是為他送來了一份大禮。

    邯鄲王宮內,趙歇立即答應了韓廣使者的請求,隨即傾國之力,調集二十萬趙軍北上攻打燕國。

    聽聞趙王要傾國之力攻打燕國,朝中大臣將軍們紛紛上書勸諫,以南面楚漢兩國勢力龐大,關中秦國又虎視眈眈,大戰一觸即發,此時趙國實在不易枉開兵戈,將寶貴的兵力白白損耗在燕地。

    趙歇卻不聽,仍然一意孤行的派軍北上。以辛劇為大將軍,集中全國之精兵二十萬,分三路攻打臧荼的燕軍。趙軍北上之後,面對空虛的燕國一路勢如破竹,相繼攻克了廣陽和上谷,兵鋒直指頭燕都薊城。

    此時臧荼正集中兵力猛攻遼西,聽聞趙軍北上的消息後,頓時大驚失色,急忙將回撤死守薊城。韓廣的遼東郡趁勢反攻,奪回大片失地,正得意忘形之時,卻被張耳的五千伏兵突然殺至。頓時全軍大亂,四萬大軍潰散大半。韓廣本人丟下大軍,輕騎逃回了無終城。

    燕軍大勝後,便消除了兩面作戰的困境,得以集中全力與趙軍展開了拉鋸戰。趙軍在薊城下連連碰壁,不但損失慘重,而且因為陷入了持久戰士氣大跌。

    咸陽城中,昔日擁擠熱鬧的街頭卻顯得冷清了很多,無外乎其他,只是因為戰爭總動員已經下達,所有秦人皆知,成敗在此一舉。

    按照秦國慣例,大軍出征之前是要由秦王主持祭祀,祈告上天,以佑大秦之勢。這次也不例外,卻是有贏可帶著贏義一起完成。

    生產之後的贏可顯得有些虛弱,雖然只是十月的天,卻仍然嚴嚴實實的裹著裡三層外三層,大戰在即,韓信已經將朝中大權悉數托付給了公孫弘和王歧,他自己則率領羽林親自前往函谷關。

    不同以往,這次韓信並沒有將李左車留在咸陽代替國尉之職,而是將他帶在了身邊,無外乎其他什麼原因,只因為他是李牧的孫子。李牧這個名字在趙國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說超過了趙國王室的影響一點都不誇張。

    昔日李牧曾已弱趙抗衡強秦,竟連連大勝秦軍,為趙國續命十餘年。及至趙王遷昏庸,聽信奸臣郭開的調撥,將李牧賜死在軍中,一年後邯鄲便被攻陷,趙國滅亡。因李牧功高卻因讒言而死,故而趙人多愛李牧憐其遭遇,同時痛恨趙王遷、有了李左車這個活招牌在,想必平定趙地必會事半功倍。

    同樣,張良久為韓國大族,祖上曾有三人為韓相,家族在韓國顯赫無比。他自己也曾在韓國股復國後擔任過相國,所以對中原的韓地熟悉無比。

    項羽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將季布手中的精兵抽調大半,又從江東再次招募了一批大軍,北上中原增援,將兵力增加到了三十萬,基本和秦軍持平。

    魏王豹地處河東,緊礙著河南之地,一旦秦軍有意北上便是首當其衝。所以也緊張萬分,十萬大軍悉數開拔到大河北岸,和楚軍達成了臨時盟約。

    緊臨中原的齊地劉邦,也同樣關注即將到來的生死大戰,劉邦率大軍二十萬入駐東郡,遙遙相望中原戰場,暫時保持觀望之勢。

    咸陽城中,昔日擁擠熱鬧的街頭卻顯得冷清了很多,無外乎其他,只是因為戰爭總動員已經下達,所有秦人皆知,成敗在此一舉。

    按照秦國慣例,大軍出征之前是要由秦王主持祭祀,祈告上天,以佑大秦之勢。這次也不例外,卻是有贏可帶著贏義一起完成。

    生產之後的贏可顯得有些虛弱,雖然只是十月的天,卻仍然嚴嚴實實的裹著裡三層外三層,大戰在即,韓信已經將朝中大權悉數托付給了公孫弘和王歧,他自己則率領羽林親自前往函谷關。

    不同以往,這次韓信並沒有將李左車留在咸陽代替國尉之職,而是將他帶在了身邊,無外乎其他什麼原因,只因為他是李牧的孫子。李牧這個名字在趙國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說超過了趙國王室的影響一點都不誇張。

    昔日李牧曾已弱趙抗衡強秦,竟連連大勝秦軍,為趙國續命十餘年。及至趙王遷昏庸,聽信奸臣郭開的調撥,將李牧賜死在軍中,一年後邯鄲便被攻陷,趙國滅亡。因李牧功高卻因讒言而死,故而趙人多愛李牧憐其遭遇,同時痛恨趙王遷、有了李左車這個活招牌在,想必平定趙地必會事半功倍。

    同樣,張良久為韓國大族,祖上曾有三人為韓相,家族在韓國顯赫無比。他自己也曾在韓國股復國後擔任過相國,所以對中原的韓地熟悉無比。

    項羽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將季布手中的精兵抽調大半,又從江東再次招募了一批大軍,北上中原增援,將兵力增加到了三十萬,基本和秦軍持平。

    魏王豹地處河東,緊礙著河南之地,一旦秦軍有意北上便是首當其衝。所以也緊張萬分,十萬大軍悉數開拔到大河北岸,和楚軍達成了臨時盟約。

    緊臨中原的齊地劉邦,也同樣關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