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

章 節目錄 一百零三、北部灣風雲再起(四) 文 / 憤怒之翼

    特區很清楚法國的底線,當年法國劃分殖民地的時候,把以西貢核心的殖民地稱作南圻直轄領地,而峴港一帶則稱為中圻半保護地,河內則被稱作北圻保護地。顯然,他們對三地的看法是有區別的。雖然,後來法國征服了安南國,並把重心北移到河內,作為未來征服中國的橋頭堡。但是同時也意味著,在與強國的爭奪中,北圻和中圻是可以放棄的,某種程度上他們承認這種放棄並沒有涉及到法國的核心利益。

    寧海濤當然明白法國這種自我安慰的心理,所有失敗者都是這種心理。不過現在的重點不是考慮法國人怎麼想。而是,對於目前局勢作出怎樣的安排。

    特區的軍隊,在軍事上已經實現控制河內為中心的大片土地,理論上法國並不存在短期反撲的能力,但是客觀上分佈在地方上,還有很多法國印度支那任命的地方警衛力量。

    必須盡快對這些剩餘地方勢力進行收編控制,特區的所有機器都開動起來。第一集團軍第7師、第9師也被用作警備部隊快速投入到已經處於混亂邊緣的印度支那的老撾,不過老撾多山,部隊部署非常困難,這個時候,大同共濟會原先在該地區的努力起作用了。大同共濟會的地方負責人以及被吸收進組織的當地民族精英組成臨時地方政府,維護地方秩序。

    地方警衛力量要麼就地解散,要麼向大城市集中,接受整編。在印度支那的正規軍事力量中,一百年的奴化,已經實現95%是當地人,這些人一般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5%的法國人全部是軍官。地方上的法國人更少,基本就是靠一些賣國的二狗子來維持治安。

    在中央委員會確認收編方案之後,在芒街投降的印度支那部隊首先被收編,經過特區的慎重考慮,認為未來特區空降師的部隊應該優先發展,所以決定以第2師、第4師為核心,擴建第10師、第11師,並組成第二集團軍原2師師長段勇為集團軍軍長,每師的編制按照原有標準,每師滿編一萬八千人。

    得到提升還有第3師的海軍陸戰師師長李國棟提升為第三集團軍軍長,以第3師、第5師為基幹,拆分為第3師、第5師、第12師、第13師,人員的缺口從投降部隊中吸收,每師的編制還是一萬八千人。

    其餘的投降部隊和地方部隊,則大部分被警備司令部改編,二線部隊也從警備一師,擴展到十個師。

    警備師擴展這麼多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幫子人不養起來,放在地方上也是鬧事的主,與其這樣,還不如擴編成警備師,特區現在無人駐守的島嶼還是很多的,也不怕沒有事情幹,白養人。

    長達兩個月的改編和控制佔領區,在1936年中國新年之前,特區的軍事力量全面提升。

    有特區川軍第7、8、9步兵師組成的第一集團軍軍長林夕,有第2、4、10、11師組成的第二集團軍軍長段勇,有第3、5、12、13師組成第三集團軍軍長李國棟,以及第6坦克師師長徐懷誠。一線部隊總數超過了二十多萬。

    二線警備部隊的兵力也差不多超過二十萬。

    基本滿足了日益擴大的特區防務需要。

    特區在印度支那基本控制了原屬於印度支那的河內、老撾全部,控制區北於中國交界、西與暹羅(泰國)和英屬緬甸交界,南邊一直延伸到長山山脈的最南端,與法國控制區交界。

    穩定軍事佔領之後,軍管會對已控制區域下達了下述命令:

    1、在控制區內沒收印度支那聯邦所有公共財產,沒收所有法國裔個人及公司財產,沒收與印度支那聯邦政府合作的大地主、大種植園主的土地財產,可保留個人財產。

    2、所有礦業資源歸特區,已開發的礦山,需要重新登記,印度人及法國人的股權收歸特區。

    3、在控制區內稅收參照特區方案,農業稅全免,所有自耕農不納稅,失地農民可以向控制區政府申請耕種土地。

    4、特區新華投資公司應盡快落實控制區內大型礦產資源的開採,以及盡快安排河內涉及民生的企業正常開業,並使沒收的種植園等企業盡快復工。

    5、控制區內,恢復開工的沒收企業全部實施社會保障計劃。

    河內軍管會的這些措施,頓時贏得了絕大部分人的支持。局勢變得開始穩定。

    其實,在特區軍事佔領的過程中,各方的勢力都有跟軍管會接觸,軍管會都未有任何明確答覆,只是保持著一般接觸。

    涉及佔領區地位問題和未來命運問題,都不是軍管會的職權,那得由中央委員會決定。

    現在整個控制區都在大張旗鼓的分土地和沒收法國人印度人財產,哪有時間搭理這些代表著封建地主利益的阮朝代表,到是越共負責人和越國民黨負責人得到了適當的接待。

    不過也僅僅是接待而已,任何涉及到控制區的問題一個都沒有給予肯定答覆。只是對於他們在河內周邊的武裝被收編作了一些技術性的答覆。明確而肯定的告訴他們1936年開始,任何在控制區內的地方武裝都將被認為非法,會遭到特區武裝力量的打擊,希望他們能夠予以配合。

    不過,特區對於願意接受改編的勢力,待遇還是很不錯的。比如阮朝中的抵抗派將軍都被軍管會接去特區軍校學習,家人也搬到了特區。而對,阮朝中保守力量就沒多少客氣,有意無意的把這幫子往西貢法國控制區趕。

    也不把他們咋樣,軍管會的目的就是把封建勢力趕到西貢去,徹底摧毀控制區遺留的歷史封建遺留,任何國家的普通老百姓都是現實的,誰真正對他們好就聽誰的。

    阮朝的南遷,特區料定他們必然會在法國的扶持下,不斷向控制區挑釁鬧事。這讓特區未來打向西貢的法國控制區奠定了輿論和法理基礎,等合適的時間一勞永逸的解決印度支那問題。

    控制區現在基本依賴大同共濟會和各地警備師的臨時管制,維持著控制區的基本秩序,但是特區知道這長久不了,必須制定一個完整的政治解決方案,才能實現特區的戰略目的。

    同樣看到這一點的越共和越國兩黨,很聰明地保持了低調,並要求黨員配合和參與大同共濟會組建的臨時地方政府中去。尤其是特區主導的分地政策,也得到了兩黨的廣泛支持。這個政策也實實在在給兩黨的黨員帶來了現實利益,很多人的家庭原來赤貧如洗,高利貸纏身。而現在特區宣佈東方匯理銀行為非法,所有高利貸一筆勾銷,還能無償分到土地耕種。再加上原來七十歲以上能夠獲得養老金的政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充滿了希望,受惠的家庭在大同共濟會的指導下,無不把孔子像擺上了案頭。因為大同共濟會的人跟當地老百姓說,能夠享受這麼好的政策,一方面是特區政府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自古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和特區的華人都是兄弟姐妹關係。比如法國人和印度人就沒有這種待遇。

    整個控制區的普通老百姓早就把特區的軍隊當成了解放軍子弟兵。特區的軍隊也是比較爭氣,與老百姓秋毫無犯。不過說回來,以特區一線部隊的補給和工資,誰看得上當地老百姓的糠糠。反而經常有士兵把他們的巧克力和罐頭送給當地小朋友。

    與當地百姓的互動中,所有部隊中以第2師為基幹的第二集團軍做的最好,不僅給當地老百姓送米送糧,還配合大同共濟會給當地缺水村莊免費修建儲水工程,免費修建簡易公路。

    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出號召,全軍一線二線部隊向第2集團軍學習。並給第二集團軍記集體二等功一次。

    佔領區中,老撾的人口雖然只有幾百萬,但是河內周邊的人口卻是實實在在有一千多萬,足足頂得住整個特區。這也是特區把河內作為重要的控制區來用心經營。

    不僅是人口,河內周邊的礦產資源對整個特區也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其中與廣西靖西縣接壤的高平,按照特區資料庫中的地質礦產資料顯示,這個區域的錳儲量高達一千兩百萬噸,同樣在河內周邊的太原有可以進行商業開發的鎳鈷銅礦,而在清化地區則有可開發的大型鉻鐵礦,白鎢礦和鉍礦,這些都是特區漢武鋼鐵聯合體急需的稀有金屬,是戰爭工業必不可少的合金原料。

    特區在河內的軍事行動一結束,新華投資公司就大舉向幾個礦區進行投資。不僅原來因為從法國人企業倒閉的員工重新獲得了工作,而且法軍的俘虜也被特區軍事法院判為兩年礦區勞教,勞教完畢就可以遣送回國,這個措施極大的緩解了礦區前期人力資源的不足。

    在控制區真正具備世界級的礦則是位於芒街過來一點的廣寧地區,那裡有一個長達200公里的煤礦礦脈,在後世這裡的煤礦所產煤炭熱值高、灰分低、沒有煙,質量很高,世所少見,久負盛名,曾經被用來出口亞洲、歐洲、大洋洲等地的許多國家。

    這種煤對漢武鋼鐵聯合體提高鋼鐵質量意義重大,同時這裡的煤產量也能夠同時支持攀枝花鋼鐵企業的開發,比起攀枝花本地煤,這裡的煤品質起碼上升了三個品級,是煉鋼企業需要的最佳的煤。

    要不是特區自然科學院專家極力反對,新華投資公司的那幫子還盯上了老撾的紫檀和河內的紅木資源,這東西要是在特區製作成傢俱賣給特區命運共同體,肯定是極受歡迎的。但是科學院植物領域專家,對於這種把珍惜樹種做傢俱的做法極為反感,對該方案投了反對票,方案只好作罷。

    寧海濤其實也是投贊成票的,他非常期望有個紫檀做的椅子,也打算洋盤一把。不過,既然有專家反對。他也只能下令拍死這個方案。在專業領域,特區科學院的專家擁有一票否決權。

    大量的投資,控制區不僅沒有因為法國企業主的退出而導致經濟衰退,反而極度繁榮起來,幾乎想要做的零工的老百姓,非常輕易就能獲得收入很不錯的工作,還有必要的社會保障,遠遠比種地來的收入高。城市周邊的農民慢慢開始向半工半農方向轉變,就像八十年代末的中國沿海經濟一樣,整個控制區的人們明顯感受到了這個地區正在發生,令人精神振奮的變化。

    政治方面,特區政府也默許了越共和越國兩個政治組織參與控制區管理的現實,但是他們的組織畢竟比較小,對於精心準備的特區來說微不足道。

    特區很清楚,只要特區的政策對頭,實實在在減輕當地各民族的壓力,任何政黨都沒有前途,老百姓只會跟著政府走。特區並不像法國殖民者一樣依靠掠奪當地百姓土地,發展種植園生產橡膠來獲取暴利,或者以高利貸進行經濟掠奪來實現吸血。

    特區的立足點在於融合,實實在在地把京族這個以客家語為主,沒有自己文字的古老百越之一的民族融入到中華文明之中。嚴格來說京族他確實是中華民族的一支,語言基本與廣西一帶的客家語相通,文化和傳承都深受儒家影響。特區以大同共濟會為載體,在每一個人口超過一千人的聚集地建設孔子小學校,推廣簡體字,推廣漢語,非常容易。

    尤其是特區推行的義務教育法,和公務員法規定,控制區法定文字為簡體漢字,語言為漢語和客家語。公務員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會書寫簡體漢字,這是所有公文的合法用字。

    軍管會承諾兩年內在控制區實施公務員考試,將來將實現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的地方行政自治政府,前提也是必須掌握漢字書寫。這個政策使控制區漢語漢字學習形成了一個風潮。

    整個東南亞其實都是面臨同一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土地兼併問題。特區只要讓老百姓有土地,起碼能保證數十年的穩定。而對特區來說,恰恰最大的優勢就是土地,特區完全沒有任何**在土地上與百姓爭利。

    特區需要的是礦產資源、人力資源和市場,如何讓這些條件良性地在特區內部運行才是真正的問題,後世來的命運共同體很清楚,讓老百姓有錢,也就意味有市場,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循環。當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掠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特區的強項。

    經濟上特區完全有能力支持這樣的高速發展。抓住了這一條,安南自治州就是特區擴張的一個強力示範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