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大唐之理工天下

正文 二一二 資金槓桿 文 / 話糙理不糙

    內閣幾位重臣憂心忡忡的看著李治,幾乎是開口哀求

    「陛下,不可這樣啊!我們已經欠你這麼多錢了,你還要這樣給別人派發利息,這樣皇家再多的錢,也禁不起你這麼花啊!」

    沒錯,李治要開辦的是皇家銀行。這是一家商業銀行。它將承擔一部分中央銀行的結算任務。不把帳務算清楚,李治怎麼好意思直接開央行呢?

    銀行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利率。沒有利率,沒有人願意把錢放在那裡。唐代已經出現了金融管理機構,但那個存錢不僅不給利息,反而是要交管理費的。這個管理費雖然在後世也存在,但總的說來,沒有利率系統,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銀行。

    所以,李治說要開銀行,不僅不收取管理費,反而給儲戶利息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就是瘋了……這種情況,難道不是把錢往外送的行為嗎?這得多敗家的皇帝才做得出來啊!當朝天子英明神武,怎麼在錢這個事情上就這麼糊塗呢?

    陛下,你不要把朝廷和皇家的錢就這麼玩壞掉啊!

    一干老臣痛哭流涕,他們雖然自己的日子過得不錯,但是朝廷的事情他們知道,真是窮怕了。

    「你們不要這麼沒有志氣。怎麼了,窮怕了啊?」李治不慌不忙的搖著扇子,一副成竹在握的樣子。

    「朕決定派發利息,這是有理由的。」他拿起一把開元通寶,「你們告訴我,這個是什麼?」

    內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說啥。皇帝腦子壞掉了?但還是有人回答了一句:「這是錢……」

    「它能吃嗎?能穿嗎?」

    「不能。」

    「為什麼人人都想要?」

    「因為……他可以買需要的東西。」

    「沒錯。反正它是用來買東西的。如果我的臣民們不用花錢就可以買東西,那是不是就沒人需要錢了?」

    「但是陛下,如果不花錢就買東西,那不就成了搶劫了嗎?那誰會賣啊!」

    李治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不,不。不是搶劫。朕就打個比方,如果人人都把錢放在銀行裡,當他們需要買東西的時候,雙方來銀行取出來,再給另外一個人,再存進去……就這樣。」

    這種近乎癡呆的行為,把內閣的小夥伴們都嚇呆了。

    「陛下,醒醒啊,你說這個行為有什麼意義啊!」

    不過,考慮到當時的貨幣形式,這麼買東西是很可能存在的。因為買賣雙方都可能沒有地方存放大量的代用貨幣,比如布匹。所以在大宗商品買賣的時候,隨身交易無疑是個很愚蠢的行為,這個時候去錢櫃就是很有必要的了。不僅有安保,也省得帶著一大堆布匹之類的到處亂跑。

    後世的銀票,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功能形式。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有了銀票和通兌系統,這樣的銀行仍然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對經濟有真正幫助的銀行。

    「朕這麼做,當然有理由。就是因為現在皇家的資本集團和政府的結算問題。現在,根本上說,國庫,皇家,還有地方商戶之間,存在著很多三角債務。」

    打個比方,朝廷沒有錢,向定州工廠訂了一批水利設備,於是朝廷對皇家負了一筆債務1。定州工廠可以生產,但只能先欠下土地,員工工資和材料費用,於是皇家負擔上債務2。這批設備用在定州,為定州提高了灌溉力,受益者是定州居民。但定州居民欠下對朝廷的公共建設費用,地稅和其他的費用。

    所以,這樣一個過程下來,不僅沒有緩解經濟危機,反而人人都背上債務,而且還有收不回來的債務。

    理論上,這筆債務可以互免掉。不過,一來這個圈子並不是精確封閉的,如果免掉必然有人虧錢。二來,這筆債務免掉之後,沒有任何好處,因為工廠沒有收入也沒有花銷,意味著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的工廠,放在那裡每天都在變壞掉。連利潤都沒有,又何來的向前發展呢?

    所以現代經濟學給的方法就是銀行首先憑空變出一筆資金,借貸給朝廷,朝廷有錢支付定州工廠,工廠也有錢支付成本。定州地區工人和經濟實體得到這筆錢,又有錢給朝廷納稅。朝廷能夠收上稅金以後,就可以向銀行償還這筆錢。這意味著,這筆錢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銀行裡,經濟得以進行,而銀行憑空變出的資金也得以回收,沒有使通貨膨脹和損害物價。

    聽起來很好,但實際細節是很複雜的。比如銀行借貸出去,是要計算利息的。這筆錢在定州工廠,一部分是作為利潤,留存在工廠內,支付的工資成本必然少於銀行發行的貨幣量。而因此定州地區可以增加的稅收必然少於這筆錢,意味著朝廷肯定要背上債務。

    在這個環節中,如果說銀行借了100給朝廷,朝廷只收回來60,那這筆錢去了哪兒呢?定州工廠和居民如果都是銀行的用戶,他們的錢會放在銀行,所以現在銀行要為這40元支付利息。但是它同時也在收取朝廷欠款60元的利息。

    也就是說,經濟活動環節中,銀行印發了100元,又收回了100元,市場上其他的貨幣和商品沒有收到這100元的影響。但它的好處就是,它製造了40元的存款,減少了三個方面共計300元的欠款到只有朝廷欠40元的債務。還讓銀行本身讓朝廷支付儲戶的利息的同時,還能在盈利。

    是不是在這種環節中總有虧錢的一方呢?

    並非如此,朝廷購買的設備,帶來的利益大於它的售價時,朝廷才會去購買。同樣,企業製造商品時,售價高於成本他才會生產。對個人而言,只有上班的工資大於你的花銷時,你才會去上班。

    也就是說,每個人,工廠在參加經濟活動時,都在創造利潤。這些利潤可以換成鈔票。如果每個人把錢放在自己家,不放在銀行,那麼這筆財富就在某處囤積起來,即不會天然製造利息,也不會產生任何效用。

    相反,如果放在銀行,銀行可以把這筆資金注入到其他經濟環節中。這一次,它不用去製造額外貨幣,使用他人的餘額的貨幣,就可以救活另外一個生產鏈條。這個生產鏈條沒有朝廷這種虧錢貨,而是三個工廠,工廠1拿到100貸款,製造了120的材料,其中扣去5元利息,得到15利潤。這120的材料被工廠2製造出140的商品,這140的商品投放到市場,被買家消費。這個環節中,銀行拿回100元本金和5元利息,市場上卻出現了260元的商品,35的利潤。毫無疑問,小錢起到了大作用。

    既然貸款即可以產生利息,又能推動市場,如果某個人特別有錢,那他也可以替代銀行自己拿到這些金融利潤。如果他自己錢不夠,又知道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渠道,那他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

    最簡單的模型就是:借5%利息的錢,投資10%利潤的工廠,這樣他空手就創造了他能找到的錢的5%的利潤。可謂無本萬利。

    當然了,這樣的好事,可能只有朝廷才能幹。不然,誰敢給你借錢?

    現在的經濟學解釋槓桿效應的時候,有這麼幾個數據,利息率,回報率,融資比例。比如朝廷有100元,銀行願意以8倍的比例借給他800元,利息4%,然後他投資5%回報的產業,這樣他得到900乘以5%等於45元的利潤,只需要支付800乘以4%的32元的利率。收回成本以後,他還清了欠款,投資100元獲得了13元的利潤,這樣比起他只投入自己的100元,回報率就從5%被放大到13%。請注意,這裡銀行引發的錢,可以是無中生有然後偷偷回收的。也就是說,只要有經濟活動,銀行即使自己沒有錢,也可以在不亂髮鈔票的時候,獲得利潤。

    這樣的流轉,經濟學術語叫做流通xing。按照現代經濟的眼光,唐代的經濟的流通xing……那就是基本沒有……

    也就是說,這樣的社會,大家都喜歡囤積貨幣。一個多產的農民,或者手工業者,他傾向於囤積貨幣,因為別的商品不能存放,生產出來沒有人要,很快就浪費了。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把貨幣從市場上換回來,放在家裡,埋在地底下。朝廷生產再多的錢,也是填不滿市場需求的。

    另一方面,由於市場上的貨幣不能流通,都在地底埋著,通貨發生緊縮,物價下降。這樣錢囤積的更加厲害。缺錢的人們難以欠著錢活著,所以只會維持最低的消費。消費下降以後,整體的收入都會下降。這樣帶動了整體經濟的萎縮。知道退化到一種沒有貨幣流通的沒有經濟的狀態。

    再退一步講,沒有經濟系統的原始國家,只能依靠其他手段來控制人們維持組織,顯示主權。而這樣的任務,即便是受過很高教育的人類,也無法靠自律來維繫。

    下載txt完本小說、無廣告閱讀請百度搜: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