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紅樓之四爺在上

《》第三卷 動盪生 第169章 康熙抵達江浦 文 / 陌筱白

    原本黛玉是準備趕在康熙南巡到江浦之前回去的,畢竟她現在是能參加選秀的了,萬一隨侍康熙南下的嬪妃要見她,而她又不在的話,未免有些不敬。不過和五針松相比,和五個天靈根相比,別說是康熙身邊的嬪妃了,便是在康熙心裡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也是值得的!

    因此,黛玉讓林珣下山送了一封書信回江浦,信上說自己想要在黃山多待一段時間,歸期不定。

    黛玉此行本來就是為了尋找突破到築基期的機緣,如今在黃山停留,想來老爸見到書信就能猜到她築基的機緣就在黃山。她相信老爸肯定會幫她想好不在江浦的理由和借口,康熙南巡的事就不用她擔心了。

    黛玉現在格外的想念後世的通訊手段:電話、手機、網咯……

    前世的時候不覺得,現在離開了它們才真正明白它們的強大以及方便之處。可惜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想要把它們弄出來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快了,等她築基之後就能煉製傳信符,到時候和老爸聯繫就方便了。

    書信送出之後,黛玉就安心的留在黃山修煉,每日必定趕在日出之前登上高峰,吸收那一抹太陽真氣。體內的陰靈力經過太陽真氣的調和,變得格外的溫潤。

    如果以前黛玉的體溫因為陰靈力的關係變得冰涼,那麼現在就是溫涼了,臉上也不再是純粹的白,有了些紅潤。

    聞嬤嬤和雪蝶不知其中緣故,只當是黃山鍾靈毓秀,山水養人,讓黛玉的體質有所增強。從此,便再也不催著黛玉回江浦了。

    卻說林如海收到黛玉傳回來的書信,正如黛玉所料的那般,頓時就猜到她一定是在黃山找到了築基的機緣,準備在黃山築基之後再回江浦了。

    只這築基一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不知何時才能功成,想著康熙南巡已入山東,不多時便要進入江蘇,有些事情卻是要提前準備妥當的。

    沉思片刻,心底有了計較。

    林如海去到內院,見兒子端端正正的坐在特意給他打製的小書桌前,背著小手,仰著頭,聽元容給他講故事。

    林墨白已經三歲多快四歲了,黛玉去年回府之後,就準備參照前世的入學制度,在他七歲的時候正式啟蒙。在此之前,卻也不能荒廢了,便參照前世幼稚園的教學情況,自製了一套教學方案。

    主要是以遊戲為主,這些遊戲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在遊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由三字經等啟蒙讀物改編的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並適量的教一些簡單的字和簡單的加減法。

    黛玉在家的時候,教導林墨白的事情都是黛玉一力承擔。黛玉離家之後,便由丫頭們帶著林墨白遊戲,只在講故事和識字、識數的時候,才由元容來教導。畢竟元容要管著整個林府的事,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林如海此時見兒子認認真真的聽講,心裡滿是慈愛,等元容一個故事講完,又聽了兒子稚嫩的聲音在那裡講述著自己聽了故事之後的想法,這才現身出來。

    「老爺。」元容看到林如海過來,眼神一亮。

    小墨白急忙起身,規規矩矩的行禮道:「兒子給父親請安。」然後起身像個小牛犢一般衝過去抱住了父親的腿。

    林如海呵呵笑著將兒子抱起來,接受了兒子的一個口水吻,才將他放下來,拍拍他的小屁股,說:「自己出去玩吧,爹爹有事和娘親說。」

    小墨白便乖巧的點頭,拉著丫鬟的手出去了。

    等兒子走了,林如海才對元容說:「剛收到了玉兒讓人送來的書信,信中說她在黃山偶遇一位遊方苦修的師太,看出她有不足之症。那師太給她針灸了一番,玉兒覺得身體鬆快了不少。不過那師太說,若是想要根治,需要以針灸輔助湯藥以及藥浴進行調理,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元容忙道:「妾身曾聽師傅說,有一些苦修的大師,雖不為人知,卻有著特殊的本領。玉兒可能是遇到了一位杏林高手,若是能就此將那不足之症斷了根,也是她的福緣。」

    林如海道:「我也是這樣想的,既然夫人也認可,那我這就回信,讓她留在黃山,待身體痊癒之後再返回。」

    元容又道:「既然玉兒要在黃山多停留一段時日,要不要再派幾個伺候的人過去?」

    黛玉築基的事林如海自然不想要過多的人知道,便說:「不用了,外面的事有聞嬤嬤拿主意,跑腿的又有林珣,伺候的事雪蝶也很到位,儘夠了。」

    元容聞言,便也就作罷。

    四月二十二,康熙南巡至江寧,不日前往江浦,江浦文武百官在四貝勒胤禛的率領下迎接聖駕。

    為了迎接康熙南巡,林如海主持的江南河道衙門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修路在進行,招募了大量的勞動力,終於趕在康熙抵達江浦前,將採石場經水泥生產基地一直到江浦碼頭的水泥路全面竣工通行。

    於是,船還未靠岸,船上眾人便已經發現江浦碼頭與別處迥然不同!

    胤祥哈哈笑道:「這必定就是四哥和林大人主持修築的水泥路了!短短四月的時間,難道就真的修通了江浦碼頭直達採石場的路?竟然還如此的平整寬闊,這簡直就是奇跡!」

    胤礽滿目複雜的看著岸邊站在首位的胤禛,此時還不知這水泥路有何玄妙之處,但就只這寬闊平整之象,就足以顯示天家的大氣,汗阿瑪見了肯定喜歡,到時候論功行賞也必有老四的一份。

    可惜這樣好的差使怎麼就落不到他手裡呢?

    想起之前胤祀的攪局,胤礽垂下眼瞼,掩住眼裡的憤恨。

    「臣等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康熙從龍舟上下來,胤禛便率領著文武臣工們山呼萬歲大禮參拜,康熙溫和的叫了起,腳尖在地面蹭了蹭,問林如海:「這就是你請旨修築的水泥路?」

    林如海出列,垂首彎腰,「回皇上,此路正是由水泥、配以碎石子和河沙修築而成。為了讓皇上看到成效,招募來的百姓們自發的趕工,終於在五日前全面竣工。碼頭這裡是最後完工的。」

    康熙揚眉,「朕還以為你們會先修築好碼頭。」

    林如海道:「碼頭這邊的道路比之採石場那頭要好上許多,因此四貝勒提議從採石場修過來,四貝勒說,咱們修這條路是為了方便水泥的運輸,不是為了臉上好看。」

    康熙讚許的點頭,看向胤禛,滿意的說了句:「不錯,老四你做得很好。」

    胤禛臉上不見絲毫的喜色,唯有沉穩二字,藉著康熙的話頭,將水泥路的種種好處一一道來。

    胤祥站在康熙身後嘻嘻一笑,原本知道汗阿瑪要南巡,他就建議四哥先把碼頭這邊修出來。政績嘛,總是要亮出來,大家才能知道的,到時候汗阿瑪過來,一眼就看到煥然一新的碼頭,心裡也高興不是?埋頭修採石場那邊,除了工人,誰去看?

    只是四哥堅持先修採石場,說做事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沒想到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還真的修通了,他才船上看到的時候可是大大的鬆了口氣。

    此時胤禛說道:「朝廷的官道以土石為路,但遇雨水,則泥濘不堪。水泥路則不然,其經過水泥包漿將碎石、河沙巧妙的凝固在一起,大雨洗刷不僅不會讓道路泥濘不堪,反而可以沖刷掉路面沾染的一些灰塵。」

    待康熙消化了這句話之內的信息,胤禛又說:「土石路被雨水浸泡鬆軟,常常會形成一些坑窪,容易使車馬陷入其中。而水泥路就沒有這方面的缺點,可以說是雨水不侵,兒臣認為,僅這一點就可以為朝廷省下每年維護官道的人手與經費。」

    康熙眼神一亮,「照你說來,水泥路一旦修成,豈不是可以一勞永逸?」

    胤禛道:「並非如此,水泥路也是有壽命的,在常年的日曬雨淋之下,又經歷嚴寒酷暑,再加上行人、車馬的反覆磨損,特別是在載重較重的車馬的磨損下,還是會慢慢的變得不平整……」

    阿靈阿忽然插嘴道:「如此一來豈不是和現在的官道沒什麼區別?」

    胤禛淡淡的道:「便是紫禁城的宮殿,即使是用了上好的材料,由能工巧匠建成,在歲月的洗禮下,如果不時常維護保養也會變得殘破,更何況是日日被眾人踐踏的路面?水泥路和土石路的區別,也就相當於宮殿與民宅的區別。」

    康熙微微頷首,「唔,你繼續說。」

    胤禛便道:「如果說土石路年年修年年壞的話,那麼水泥路一旦修成,可使用至少十年!這十年間,每個路段只需少許人按時巡視,查缺補漏即可。我朝的車輛以銀車載重最多,銀車在土石路上經過,會留下一道淺淺的車轍,如果是在下雨天,還會留下深深的印痕,而在水泥路上經過,卻是絲毫的痕跡也沒有。」

    康熙倏然動容!

    林如海在人群裡微微一笑,將水泥路的壽命說是十年其實已經是低估了的。

    要知道在三百年後,路面上行駛的車輛那個不是幾頓重?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水泥路也有12至15年的壽命。

    如今這馬車拉運的那一點份量如何能與後世的大卡車相比?

    且此時只有幾千萬人,比不得後世十多億人。商業也不發達,遠不及後世車來車往。因此,此時的水泥路壽命應該更長一些。

    不過此事現在也不必說出來,只等日後讓人們慢慢去鑒證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