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神偷王爺:槓上腹黑妻

正文 第43章 清肺葉 文 / 花刺公子

    §清化熱痰藥:貝母、前胡、瓜蔞、竹茹、竹瀝、天竺黃、猴棗、礞石、海蛤殼、海浮石、葶藶子、昆布、海藻、黃藥脂、荸薺、瓦愣子、白螺絲殼、胖大海、木蝴蝶§止咳平喘藥:杏仁、甜杏仁、馬兜鈴、青木香、青木香籐、枇杷葉、鼠曲草、蔊菜、天竺子、天竺葉、南燭子、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雞蛋膜、雞蛋殼、雞子黃、胡頹葉、胡頹子、胡頹根、千日紅、鐘乳石、洋金花、曼陀羅莖葉、曼陀羅種子安神藥以安定神志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重鎮安神藥:硃砂、磁石、龍骨、龍齒、牡蠣、琥珀、珍珠、珍珠母、雲母§養心安神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夜交籐、**皮、**花、小麥、秫米平肝熄風藥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平肝潛陽藥:石決明、珍珠母、牡蠣、代赭石、山羊角、紫貝齒、刺蒺藜、羅布麻、決明子、穭豆衣§熄風止痙藥:羚羊角、鉤籐、天麻、珍珠、玳瑁、全蠍、蜈蚣、白殭蠶、地龍、馬寶、蛇蛻、壁虎開竅藥以通關開竅、啟閉醒神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溫宣開竅藥:麝香、蘇合香、安息香、石菖蒲§涼宣開竅藥:冰片補益藥以補益人體物質虧損、增強人體活動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補虛藥、補養藥。

    §補氣藥:人參、人參葉、人參蘆、黨參、明黨參、孩兒參、黃耆、白朮、山藥、扁豆、扁豆衣、扁豆花、大棗、甘草、飴糖、人胞、臍帶、黃精、狼把草、金雀根、金雀花§助陽藥: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補骨脂、胡桃肉、胡桃夾、肉蓯蓉、益智仁、沙苑蒺藜、菟絲子、蛤蚧、冬蟲夏草、鎖陽、葫蘆巴、蛇床子、韭子、韭菜根、陽起石、骨碎補、海狗腎、黃狗腎、續斷、杜仲、狗脊、棉花子、棉錦皮、薛荔果§養血藥:熟地黃、何首烏、鮮首烏、當歸、白芍、阿膠、桑椹子、桂圓肉§滋陰藥:沙參、珠兒參、西洋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玉竹、百合、羊乳根、枸骨葉、楮實子、谷樹葉、谷樹漿、谷樹根皮、枸杞子、女貞子、女貞葉、旱蓮草、龜板、龜板膠、鱉甲、鱉甲膠、桑寄生固澀藥以收斂固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收澀藥、收斂藥。

    §固表止汗藥: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碧桃干§澀腸止瀉藥:訶子、赤石脂、禹餘糧、肉豆蔻、石榴皮、蓮子、橡實、沒食子§固精止遺藥:芡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蓮須§固崩止帶藥:海螵蛸、椿白皮§斂肺止咳藥: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外用藥以外用為主,通過與體表局部直接接觸而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消腫解**:木芙蓉葉、蓖麻籽、露蜂房§排膿祛腐藥:升藥、降藥、鉛丹、砒石、硇砂、斑蝥§止血生肌藥:兒茶、血竭、象皮§燥濕殺蟲止癢藥: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爐甘石、硼砂、白礬、硫黃、雄黃、密陀僧、輕粉§發泡藥:毛茛具有腎毒性的中藥主條目:有毒中藥列表蒼耳子、鴨膽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馬錢子、半夏、雷公籐、班螫、鉛粉、鉛丹、密陀僧、雄黃、砒霜、白降丹、輕粉、水銀解表藥:細辛桂枝防風羌活蔓荊子葛根柴胡炒牛蒡子蟬衣荊芥薄荷桑葉菊花升麻清熱藥:金銀花連翹黃芩黃柏黃連虎杖梔子重樓柴胡板藍根蒲公英地骨皮知母生地黃玄參胖大海大血籐赤芍白頭翁牡丹皮化痰止咳平喘藥:炙麻黃制半夏川貝浙貝杏仁炒蘇子炒萊菔子炙百部前胡白前桑白皮葶藶子炙紫菀炙冬花魚腥草炒白芥子桔梗浮海石製遠志平肝熄風藥:天麻勾籐炒殭蠶炒地龍蜈蚣全蠍祛風濕藥:羌活獨活木瓜威靈仙仙靈脾海風籐青風籐制狗脊骨碎補防風虎杖香加皮稀薟草秦艽雞血籐忍冬籐續斷槲寄生制南星制川烏制草烏澤蘭活血化瘀藥:當歸川芎制元胡郁金丹參桃仁紅花炒地必蟲淮牛膝川牛膝制**制沒藥炙甲片牡丹皮行氣藥:陳皮木香炒枳殼制香附片薑黃制元胡止血藥:白及茜草蒲黃炭芳香化濕藥:藿香佩蘭殼砂仁炒蒼朮制川樸消食藥:炙雞金炒萊菔子利水滲濕藥:茯苓澤瀉茵陳炒車前子米仁金錢草扁蓄瞿麥滑石海金沙安神藥:炒酸棗仁制遠志制五味子補虛藥:紫河車粉鹿角片炒杜仲制山茱萸枸杞子黨參炒白朮黃芪甘草當歸炒白芍熟地黃麥冬北沙參瀉下藥:生大黃火麻仁郁李仁大戟牽牛子甘遂芒硝麥冬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

    夏季採挖,洗淨,反覆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鬚根,乾燥。

    性狀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

    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

    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

    氣微香,味甘、微苦。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軋扁,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

    歸心、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用於肺燥乾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用於肺胃陰虛之津少口渴、乾咳咯血;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後期熱傷津液等證。

    配沙參、川貝可治肺陰虛乾咳。

    用法與用量6∼12g。

    宜忌脾胃虛寒洩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中名龍葵(《藥性論》)

    類別全草類

    異名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鴉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圖經》),天茄苗兒(《救荒本草》),天天茄(《滇南本草》),救兒草、後紅子(《滇南本草圖說》),水茄、天泡草、老鴉酸漿草(

    (《綱目》),天泡果(《植物名實圖考》),七粒扣、烏療草(《福建民間草藥》),黑天棵(《江蘇植藥志》),黑天天、黑星星、野茄子(《東北藥植志》),惹子草、野辣子(《中國土農藥志》),黑姑娘(《河北藥材》),野辣椒樹(《江西民間草藥》),烏歸菜(《閩南民間草藥》),野海椒(《四川中藥志》),龍眼草(《遼寧經濟植物誌》),黑茄(《杭州藥植志》),地泡子、地葫草、山辣椒(《湖南藥物誌》),山海椒、耳墜菜(《貴州草藥》)。

    來源為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

    植物形態龍葵一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

    莖直立或下部偃臥,有稜角,沿稜角稀被細毛。

    葉互生;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漸狹小至葉柄,先端尖或長尖;葉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長4∼7厘米,寬3∼5厘米,大者長可達13厘米,寬至7厘米;葉緣具波狀疏鋸齒,每邊約3∼4齒,齒寬約5毫米,長約3∼4毫米;葉柄長15∼35毫米,大葉的柄長可達5厘米。

    傘狀聚傘花序側生,花柄下垂,每花序有4∼10花,花白色;萼圓筒形,外疏被細毛,裂片5,卵狀三角形;花冠無毛,裂片輪狀伸展,5片,呈長方卵形;雄蕊5,著生花冠筒口,花絲分離,內面有細柔毛;雌蕊1,子房2室,球形,花柱下半部密生長柔毛,柱頭圓形。

    漿果球狀,有光澤,成熟時紅色或黑色。

    種子扁圓形。

    花期6∼7月。

    生於路旁或田野中。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本植物的根(龍葵根)、種子(龍葵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采收……性味苦,寒。

    1《唐本草》:味苦,寒,無毒。

    2《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3《綱目》:苦微甘,滑,寒,無毒。

    4《貴州草藥》:性平,味辛,苦。

    功用主治-龍葵的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治療瘡,癰腫,丹毒,跌打扭傷,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炎。

    用於瘡癰腫毒、皮膚濕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氣管炎、白帶過多、前列腺炎、痢疾。

    1《唐本草》: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

    2《食療本草》:主丁腫,患火丹瘡。

    和土杵,敷之。

    3《本草圖經》:葉:入醋細研,治小兒火焰丹,消赤腫。

    4《救荒本草》:敷貼腫毒、金瘡,拔毒。

    5《滇南本草》:治小兒風熱,攻瘡毒,洗疥癱癢痛,祛皮膚風。

    6《滇南本草圖說》:治小兒風邪,熱症驚風,化痰解痙,亦治痘風瘡,遍身風癢。

    疔,可攻能散。

    葉:洗瘡。

    7《綱目》:苗:消熱散血。

    8《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消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1治療腫:老鴉眼睛草,擂碎,酒服。

    (《普濟方》)2治癰無頭:搗龍葵敷之。

    (《經驗方》)3治一切發背癰疽惡瘡:蝦蟆全個,同老鴉眼睛籐葉搗敷。

    (《袖珍方》)4治瘰疬:山海椒、桃樹皮各等分研末調麻油敷患處。

    (《貴州草藥》)5治天庖濕瘡:龍葵苗葉搗敷之。

    (《綱目》)8治跌打扭筋腫痛:鮮龍葵葉一握,連須蔥白七個。

    切碎,加灑釀糟適量,同搗爛敷患處,一日換一、二次。

    (《江西民間草藥》)7治吐血不上:人參一分,天茄子苗半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匕,新水調下,不拘時。

    (《聖濟總錄》人參散)8治血崩不止:山海椒-兩,佛指甲五錢。

    煎水服。

    (《貴州草藥》)9治痢疾:龍葵葉八錢至一兩(鮮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錢。

    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10治急性腎炎,浮腫,小便少:鮮龍葵、鮮芫花各五錢,木通二錢。

    水煎服。

    (《河北中藥手冊》)

    臨床應用1治療慢性氣管炎龍葵全草(干)1兩,桔梗3錢,甘草1錢,為一日量。

    製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7天。

    治療969例,總有效率為87。5%,顯效率為56。14%。

    據觀察,單純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療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內有75%的病例發生療效。

    據x線和痰細胞觀察,肺紋增粗、柱狀上皮細胞和炎症細胞治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減少,提示病變組織有修復的可能。

    此外,

    亦有用龍葵果製成酊劑,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為一療程。

    治療52例,103個療程後近期控制47例。

    2治療癌病鮮龍葵全草2兩(干品1兩),鮮半枝蓮4兩(干品2兩),紫草5錢,每日2次煎服。

    治療惡性葡萄胎4例,均獲治癒;配合手術切除、化療、放射治療**絨毛膜癌、卵巢癌腫、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

    此外,以單味龍葵2∼3兩煎服,還治癒纖維肉瘤1例,隨訪1年無復發。

    3用於止癢取龍葵全草(除根)鮮品2兩(干品1兩),加水800毫升,煎15∼20分鐘。

    每日1劑,上、下午兩次分服。

    按皮膚病的病程長短,服藥7∼25天不等。

    觀察50例擴散性濕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廣泛性皮膚損害,瘙癢劇烈,曾使用鈣劑及普魯卡因靜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暫時安靜作用;改服龍葵後,患者皮膚水腫逐漸消退,癢感減輕。

    計有顯著止癢效果者7例,服藥後可維持3∼4小時不癢,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癢效果者25例,服藥後瘙癢可減輕2∼3小時,睡眠較好;稍有止癢效果者10例,服後癢稍減輕;無效8例。

    實踐證明,本品具消腫、止癢和微弱興奮作用,為一種非鎮靜性止癢劑,不宜夜晚投藥。

    對於白天精神不佳、晚間失眠、皮損廣泛、具有皮膚水腫且瘙癢的病例,療效較好。

    其止癢作用屬非特異性的,與鎮痛劑的作用相類似,只能起對症治療作用,因此,須針對病因,予以綜合治療。

    靈芝別名赤芝、紅芝、木靈芝、菌靈芝、萬年蕈、靈芝草。

    來源為多孔蓖科真菌靈芝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菌蓋木栓質,腎形,紅褐、紅紫或暗紫色,具漆樣光澤,有環狀稜紋和輻射狀皺紋,大小及形態變化很大,大型個體的菌蓋為20x10cm,厚約2cm,一般個體為4x3cm,厚0。5∼1cm,下面有無數小孔,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每毫米內有4∼5個,管口圓形,內壁為子實層,孢子產生於擔子頂端。

    菌柄側生,極少偏生,長於菌蓋直徑,紫褐色至黑色,有漆樣光澤,堅硬。

    孢子卵圓形,8∼11x7cm,壁兩層,內壁褐色,表面有小疣,外壁透明無色。

    夏、秋季多生於林內闊葉樹的木樁旁,或木頭、立木、倒木上,有時也生於針葉樹上,有栽培。

    產於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

    采制全年可采,陰乾或曬乾。

    性狀形態參見「植物形態」。

    氣特殊,味微苦澀。

    性味性溫,味淡。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

    用於健腦、消炎、利尿、益腎。

    中名:錦燈籠類別:果實類別名:掛金燈、燈籠果、紅燈籠。

    來源:為茄科植物酸漿的宿萼或帶果實的宿萼。

    采制:秋季果實成熟、宿萼呈紅色或橙紅色時采收,乾燥。

    性味:宿萼略呈燈籠狀,多壓扁,長3∼4。5cm,寬2。5∼4cm。

    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5條明顯的縱稜,稜間有網狀的細脈紋。

    頂端漸尖,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

    體輕,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棕紅色或橙紅色果實。

    果實球形,多壓扁,直徑1∼5cm,果皮皺縮,內含種子多數。

    宿萼味苦,果實味甘、微酸。

    性寒,味苦。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

    莖多分枝。

    葉互生,卵形至卵狀心形,長4∼8cm。

    寬2∼6cm,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

    花單生於葉腋;花萼鍾狀,5裂;花冠鍾狀,淡黃色,直徑6∼10mm,5淺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紋;雄蕊5,花藥黃色;子房2室。

    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2cm,外包以膨大的綠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闊卵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