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穿越之青青麥穗

正文 第62章 端午 文 / 金垚

    端午節到了,北地的人們清明不能踏青,因為天還有些冷,地裡小草也剛要冒頭,清明去郊野除了大片黑土地沒什麼可看的。

    所以這裡人們踏青都在端午節。城裡人端午的時候會早早起來,有人積極些,寅時(3—4點)多天還沒亮就起來,摸黑往野地趕,不過那樣有些冒險,路上也不安全,一般人都是卯時(5—7點)才出發。

    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後,會找個平坦的地方把帶來的吃食,用東西墊著放到地上,然後團團圍坐在一起,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一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每年人們常去的地方都是固定的,所以端午節那天儘管野外之處也會很熱鬧,會有很多人。

    也有那城裡人不願意跑那麼遠,就會去城中能看到花花草草的地方走一走,這樣的地方不多,人們又都想趕個早晨的風俗去,所以頗有些摩肩擦踵的意味。

    不管是野外的還是在城裡遊玩的,人們聚集的地方,經常會有人拿著香囊來賣,裡面裝著香草。還有人用木棍挑著各色的紙葫蘆來賣,紙葫蘆做成葫蘆狀,底下串著穗子,價格也不貴,一般踏青的人都會買個香囊或者紙葫蘆邊走邊玩,看著很有節日氣氛。

    城裡人是這樣,鄉下就不同了。

    村莊裡的人平時就在野地裡勞作,好容易過節可以清閒一天,還跑到野地裡去看麥苗看玉米看小草,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麼?

    所以端午節的時候,村裡人都是琢磨著歇一天,做頓好吃的。不過與別的地方家家端午都包粽子不同,這裡是早晨吃麵條和雞蛋。

    在村裡娃娃的意識裡,端午節就意味著吃雞蛋。趕上這一天,家裡早飯會煮麵條,麵條裡會臥幾個雞蛋,條件好的人家每個人都能分到,條件不好的人家盡量給孩子們吃。

    然後大人還會煮幾個白水煮蛋,按規矩,孩子們可以放開量的來吃,有的孩子端午這天吃的比一年都多,有人家的孩子曾經在這一天吃過七個雞蛋,大人們嘴上笑著說這孩子真能吃,心裡卻不是滋味,要是日子過得好,孩子何以至此。

    不過小孩子們拿著家裡給煮的雞蛋並不會馬上吃,他們通常都會把雞蛋揣到兜裡,然後找到相熟的小夥伴,拿著雞蛋互相頂來頂去,看誰的雞蛋不破誰就勝利。破的那個就把雞蛋吃掉,勝利的那個繼續和其他人比賽。

    其實比來比去,雞蛋最後都會進了肚子,小孩子們卻絲毫不覺得這樣的遊戲沒有意義,都玩得不亦樂乎,這也是他們童年生活當中最美好的記憶。

    西家端午這天,西遠為了應節氣,提前去萬德鎮買了糯米,所以家裡包了粽子,不過西遠娘還是煮了麵條,臥了雞蛋,也給孩子們煮了紅皮雞蛋。

    一早晨起來,西遠就領著四個弟弟去麥田里用露水洗臉,據說這樣可以祛除百病,保一年平安。西遠當然不信這個說法,但是也積極的帶著四個小的去了,信不信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什麼事情是有意義的呢?能讓弟弟們感到快樂,留下美好回憶的,西遠就認為有意義。

    去麥地洗臉還有一個講究,就是路上不能說話,幾個孩子很認真的執行。小孩子拿這些事情當真,大人就未必了,所以路上經常會遇見起早去田里看看莊稼的村民,看著幾個孩子的樣子就知道去幹嘛,就很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西遠笑著和人家點頭,幾個小的捂著嘴憋得很辛苦,村民看他們的反應也憋不住地樂。

    好容易到了麥地,幾個人在麥地邊緣就著清晨的露水往臉上胡嚕了一把,然後才往回走。回去的時候就可以說話了,幾個小的也都活潑了起來。

    「哥哥,你看我比你高了。」衛成抓住路邊一顆榆樹的樹杈把自己悠蕩起來,得意洋洋地和西遠顯擺。

    「是比我高了,再長長不用悠樹也能比我高了。」西遠站在樹下看衛成蕩來蕩去。

    西陽和西韋一見也紛紛找樹杈,只有最小的西勇夠不著,著急的直跺腳喊「哥哥」,西遠連忙把他抱起來,放到一個樹杈上,小傢伙手把著樹杈,往下看了看還有些害怕,急忙用手抓得死死地,西遠就嚇唬他,從下面拽他的腿,西勇嚇得直「啊,啊」叫喚,不過西遠哪裡會真弄摔他,也就是逗逗而已。

    西勇倒是聰明,悠樹杈不行,就讓西遠把他抱下來,學著大哥的樣子,按個去扯幾個哥哥的腿,往下拽嚇唬他們。他人小,西韋他們根本就不害怕,不過為了照顧弟弟的情緒就裝著「哎呦、哎呦」害怕的樣子,逗得西勇哈哈笑得不停。

    幾個人玩了一會,然後在路上折了點楊樹枝條,還有丁香枝條,準備拿回家用。

    回到家裡,西遠先把家裡母親準備的五彩線給幾個弟弟拴到手脖子上,然後領著他們把家裡奶奶疊的紙葫蘆用線穿起來,繫在折回來的樹枝上,由西明踩著凳子,插在房簷下或者屋門上。

    西陽也拿了奶奶給他們家的份,跑回去讓父親插了,西勇當然也跟著。

    吃過早飯,幾個孩子都在兜裡揣了幾個雞蛋找村裡別的孩子玩去了。西遠家現在別的沒有,就是雞蛋多,現在家裡條件好了些,也不想虧著孩子,所以雞蛋該吃的時候並不吝嗇。不過也不敢煮多了,奶奶養成的節儉習慣,家裡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不然老人看不慣。

    煮雞蛋的時候,西遠特地挑個大或者肚子圓的,看上去有可能是雙黃蛋的,比賽的時候可能並不一定贏,但是吃的時候會有驚喜啊!

    奶奶在裡屋打納鞋底用的麻繩,老人家勞作慣了,讓她啥也不干待不住。奶奶曾經跟西遠感歎過自己年紀大了,說是她年輕的時候幹活根本就不知道累,聽別人招呼累死了還很奇怪,現在不行了,幹點活是真覺得累了。西遠就和奶奶開玩笑,說奶奶是幹活的命

    ,有福都不會享。

    打麻繩的步驟是把麻桿上扒下來的麻劈整理成細絲狀,一縷縷做成麻捻,然後一手提著麻線一手轉動撥拉捶,撥拉錘就會旋轉好多圈兒,一次就能把一長段麻捻打好。打好一段纏起來再接著打下一段。打好的麻捻再合股上勁兒,麻繩就打好了。

    撥拉捶都是兩端粗中間細,有棗木、榆木,豬骨頭、牛骨頭的。最好的是牛骨頭,不過這裡牛比較金貴,所以牛骨頭的比較少,不過,奶奶的這個卻是牛骨頭的,據說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所以奶奶用得很精心。

    奶奶打麻繩打的很認真,直到麻劈不夠了,轉身去拿,才看見老三家的狗蛋正踩著門檻撅著個小嘴在那站著呢。

    「小兒啊,啥時候來的?咋不進來哪?」奶奶招呼狗蛋進來,狗蛋沖奶奶搖了搖頭,也不進來也不走,也不說話,用腳一下一下的磕著門檻。

    奶奶一看,哪裡還打得下去麻繩,連忙把撥拉錘放好,過來牽狗蛋的手,把他領到屋裡。

    「跟奶說,這是咋著了?」奶奶問狗蛋。狗蛋低著頭,嘴抿著,一看就是一副委屈模樣。

    「這是過節你娘沒給你做好吃的?還是你爹打你了?」

    「奶!」狗蛋眼淚汪汪地看著奶奶,眼淚就在眼圈裡含著,強忍著沒掉下來。奶奶摸摸孩子的兜,裡面空空的什麼也沒有,看看孩子的胳膊,也沒有五彩線。

    老人家摟了摟狗蛋,去自己櫃子上,把早晨西韋幾個拴剩下的五彩線拿來,給狗蛋繫在手脖子上;又去灶房,拿了兩個雞蛋給狗蛋放到兜裡。

    這都不用猜,一定老三家過節啥也沒準備,家裡本來雞鴨鵝都沒有,過節前也沒去買幾個雞蛋或者跟人家用別的東西換幾個。

    奶奶猜的基本□□不離十,西明全家今年過得不比以前,家裡多了個小的,二哥家的地又要了回去,本來去年養鴨鵝了,可是沒伺候好,剩下沒幾個,沒賣多少錢。生小不點的時候,老趙婆子在這照應,家裡有好吃的可勁做,一通遭禍,現在倒好,弄得一溜空。

    過節的時候真是手裡沒錢,家裡除了糧食沒有其他的。所以只是簡單做了點疙瘩湯意思意思。

    可是大人行,能將就,小的不行啊,倒不是狗蛋有多饞,關鍵是端午節別的孩子都拿雞蛋去比賽,他兜裡溜溜空,孩子在旁邊瞅了一會別的孩子玩,越看越委屈。

    小孩子受了委屈一定會去找能夠仰仗的大人,狗蛋回家找父母一定是一頓臭罵,所以,孩子唯一想到的就是奶奶。

    可是狗蛋也知道現在自己家和大伯家關係不好,他不好意思跟奶奶張嘴要好吃的,知道那樣做磕磣,讓人笑話,何況,在狗蛋眼裡雞蛋是個很好吃的東西。孩子又想要雞蛋又覺得張不開嘴,看著奶奶在那打麻繩,猶猶豫豫的。

    奶奶不問他還好,奶奶一問孩子的委屈勁就上來了,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端午的雞蛋就是比天還大的事情了。

    奶奶又拿了兩個粽子,和兩個雞蛋,讓狗蛋坐在凳子上吃。家裡的雞他和老爺子每天都去餵,所以奶奶覺得自己拿兩個給小孫子吃還不算過分,怎麼說,這也是他們老西家的孩兒啊。

    看著狗蛋甜嘴巴舌的吃著雞蛋和粽子,奶奶的心裡一陣陣地發酸,十指都連心,咬哪個哪個不疼呢!

    狗蛋畢竟是個小孩子,過節終於吃上了好吃的,還是他從沒吃過的粽子,還有想了好長時間的雞蛋,一邊吃一邊就高興了起來。吃完又在奶奶跟前玩了一會,然後捂著兜裡的兩個雞蛋找村裡孩子玩去了。

    家裡西明和老爺子待不住,都去田里了,西遠娘正在自己屋裡納鞋底,家裡人多,老太太年紀大了,這些已經做不來,所以只能西遠娘來做。每個人每年要做好幾雙,所以一年到頭,只要有空閒,她基本上都用來做鞋子了。有時候西遠看他娘太辛苦,就會自作主張從城裡買些回來,西遠還暫時改不了前世所有東西都花錢買的習慣,不過儘管如此,一家人的鞋還是以自己做的鞋為主,過日子人家,誰家不做鞋可勁兒花錢買鞋?那不讓人笑話嘛。

    西遠此時正在屋子裡補覺,早晨起得比每天早,幾個小的玩去了,他倒頭就睡。正睡得天昏地暗的時候,就覺得鼻子直癢癢,西遠睡夢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

    「阿嚏」一聲也把自己打醒了,睜開眼睛一看,好嘛,腦袋邊上趴了五個小腦袋瓜,西家五個小的除了虎子都在那呢,狗蛋跟村裡孩子玩的時候,碰到了西韋他們,他們就把狗蛋領家裡來了。

    西遠覺得耳朵有些癢,歪了歪腦袋,好嘛,衛成正拿個狗尾巴草在他耳邊晃呢,旁邊西韋他們聽西遠打噴嚏聲的時候,就偷偷捂著嘴樂呢,現在看哥哥醒了,更是樂得前仰後合。

    「臭小子。」西遠拿手在衛成腦袋上扒拉了一下,衛成笑嘻嘻地往起拽哥哥,「哥哥,快起來,娘說一會兒就吃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