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組織豪傑去抗日

正文 第99回 不受待見的沈鴻烈 文 / 沃土456

    聽說沈鴻烈要到政治幹部學校去訓話,韓行也拉著陳蘋說:「沈鴻烈要到政治幹部學校去訓話了,走呀,看看他能放些什麼屁,瞧瞧熱鬧去。」

    陳蘋也好熱鬧,對韓行說:「你就是不去,我也要去,走呀!聽聽去。」

    兩人一溜小跑到了政治干校,當時聽說沈省長、范司令都要來講話,學員們紛紛來到了學校大禮堂,來的晚了,沒有了座位,有的學員就站在了禮堂的走廊上。

    不一會兒,沈鴻烈和范築先在張郁光校長的陪同下來到了學校大禮堂,學員們紛紛站起來,以熱烈的掌聲來歡迎這兩位山東抗戰的頭面人物。沈鴻烈是滿面笑容,頻頻招手,興高采烈地看著這些也就是十七八歲到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女們。

    沈鴻烈和范築先在台上落座後,張郁光朝台下招了招手,學員們都坐下了。

    會議由張郁光主持,張郁光走到了台前,鏗鏘有力地說道:「七七事變後,經過我山東軍民的艱苦抗戰,我六區的形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省政府沈主席又經過東阿突圍,來到了我六區,這對我六區是一個極大的支持,堅定了我們抗日的信心。大家歡迎沈主席講話啦!」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沈鴻烈笑容滿面,走到了台前,對大家擺了擺手,大家不鼓掌了。沈鴻烈熱情洋溢地說:「同學們,大家好啊!我來到了聊城,就看到了清新的空氣,到處是抗戰的熱烈情緒,到處是抗戰的團體在行動,全民都在動員,全民都在抗日,這在別的區幾乎是看不到的。第一時間更新尤其是青年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青年是什麼呢!是抗戰的未來,是抗戰的主力,我們的抗戰能不能勝利,就看你們青年的了……」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沈鴻烈又講道:「如今我們的中國是個什麼形勢呢,要想抗戰勝利,就必須是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軍隊。這個政黨就是國民黨,這個領袖就是蔣委員長,這個主義就是三民主義,這個軍隊就是國民黨軍隊……」

    底下的學員們雖然沒有沈鴻烈的政治水平高,但是抗日統一戰線早已深入人心,這會兒省主席突然提出了四個一個,這和統一戰線格格不入。學員們一個個皺起了眉頭,有的開始交頭接耳了,有的乾脆就小聲嘟囔起來:「這是省主席講得話嗎,我怎麼聽著像是破壞統一戰線呢!」「省主席怎麼能講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水平了,這個省主席不會是假的吧!」

    可是這個沈鴻烈不看眼色頭,明明是底下學員們不願意聽,他還講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同學們,青年們,所以我們要在國民黨的領導下,要在蔣委員長的指揮下,實行我們的三民主義,為建立一個強大的國民黨軍隊而竭盡全力。可是目前,我看到聊城專區有點兒不大對頭啊……」

    師生們開始憤怒了,頓時亂了起來,跺腳聲,口號聲,說話聲,亂成一團,台下的聲音比台上的聲音還要響,很快就把沈鴻烈的聲音淹沒了。

    張郁光不得不站起來,對底下壓了壓手說:「同學們安靜,請安靜,大家如果有什麼話說,可以提問沈主席。」

    這時候,一個學員站起來,向沈鴻烈發難說:「請問沈主席,既然你提出四個第一,那麼請問,我們山東六專區,國民黨的正規軍隊何在,跑到哪裡去了。」

    沈鴻烈只好解釋說:「蔣委員長的軍事部署,目前山東暫無正規軍隊,正規軍隊都佈置在徐州以西,長江以南去了。」

    那個學員立刻反駁說:「據我所知,山東的**都跑了,而**的八路軍卻來了。這又作何解釋,國民黨不打日本,而**打日本難道不行嗎!?」

    另一個學員又站起來提問說:「請問沈主席,為什麼撤銷**壽張縣縣長,這是不是破壞抗日統一戰線。」

    沈鴻烈馬上解釋說:「這不是破壞抗日統一戰線,這是正常的工作調動,完全是由於管大同不熟悉當地的情況!」

    那個學員立刻反駁說:「我光知道,管縣長上任後,做了許多抗日工作,壽張縣的抗日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十分的突出。這是不是黨同伐異,勢如水火。」

    還沒等沈鴻烈解釋,又一個學員站起來提問說:「請問沈主席,調走范縣縣長周子明,免去壽張縣縣長管大同職務,派國民黨cc分子接替,將陽谷縣縣長徐茂裡撤職,又把冠縣縣長張舒禮和觀城縣縣長姜鴻元對調,這是不是國民黨要奪取冀魯豫邊區要衝的幾個縣,作為他的立足之地。請沈主席解釋一下!?」

    這話問得太直接,太露骨了,弄得沈鴻烈根本就沒法解釋。他尷尬了很長時間,才驢唇不對馬嘴地說道:「這……這……這……簡直是目無長官,年青人,哪能這樣提問問題的。你說得這些事情太複雜了,我難以解釋……」

    看著同學們對沈鴻烈提出了種種問題,而沈鴻烈不是張冠李帶,就是推三推四,陳蘋開心地笑了。韓行也說:「這不叫沈鴻烈講演,簡直成了沈鴻烈的鬥爭會了。」陳蘋也開心地說:「對待這樣的國民黨頑固派,就不能給他好臉。」

    就連張郁光都看不下去了,稍微笑了笑,然後走上台來,對大家擺了擺手說:「好了,同學們,沈主席的講話到此結束。下面,就請范專員講話,大家歡迎啦!」

    台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范築先走上前台,先捋了捋他那花白的鬍子,然後對大家熱情洋溢地說:「此次本人跟著沈主席來到了政治學校,感到非常的榮幸!見各位都是青年,生氣勃勃,本人覺得非常歡喜,非常興奮!

    聽了沈主席的報告,知道諸同志是擁護統一戰線,擁護中央政府,擁護抗戰建國綱領,擁護領袖

    ,並且願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努力救亡的,更知道學校收容各黨各派各階層之青年共同為解放中華民族而奮鬥。我覺得你們這樣做是對的,是正確的,而且是非常需要的。

    不過,本人願把個人的幾點意見貢獻給大家,以供大家參考。」

    台下,同學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范築先又講道:「一、不屈服,不動搖,堅持到底。此次中國全民族這抗戰,決非短期內所能解決,解放中華民族亦非短期內所能成功,一切都需要長期鬥爭。願你們能不怕困難,不避艱險,不惜犧牲,不為利誘,更不怕兇惡勢力地堅持到底,向前猛進,以爭取最後勝利——達到解放中華民族的目的。」

    台下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范築先繼續說道:「二、須有勇有謀。此次為國家民族而奮鬥,不怕任何犧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是可嘉的。不過民族解放先鋒的任務是重大的,毫釐的錯誤,也許會影響到整個的戰局,所以你們的工作要絕對的謹慎,因為你們經歷的缺少,工作有時是不妥的。希望你們不要盲動,要做有計劃的工作,事前盡量商討,多想辦法,就是說你們要先謀而後動。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謀』在工作上太重要了,望諸位特別注意。」

    全場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三、工作方法。你們是幫助軍隊幫助政府、動員民眾作戰的。你們應該怎樣去工作呢?我以為青年既應坦白,工作方式更要合理,理直則氣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並且你們應以人格模範而爭取,不應有任何強制行為,只要以身作則領導著去幹,大眾們是絕對能夠奮起,共赴國難的。」

    台下又響起了熱烈的掌握。

    稍微停了一會兒,范築先喝了一口水,捋了捋他那花白的鬍子又說:「下面我再說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國民黨和**的關係怎樣處理的問題。」

    一聽說范築先講起了這個問題,幾乎所有台下人的眼睛都在注視著范築先,就連台上的人,也在豎起耳朵,在捕捉著范築先的聲音。

    韓行也戳了戳陳蘋的胳膊說:「聽聽,聽聽,范專員要表明自己的態度了。」

    陳蘋也戳了韓行一下說:「我聽著呢,全專區的人民在聽著呢,全國的人民都在聽著呢!」

    范築先說:「國民黨和**合了又打,打了又合,已經鬧了十幾年了,這十幾年來,死了多少人,我也就不必要說了。現在日本人打進來,兩派再打,中國人就要亡黨、亡國、亡種了,就是爭得了一個高下,得便宜的還是日本人。就和北宋一樣,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聯合蒙古把金國滅了,蒙國把金國滅了,再反手又把北宋滅了。還有一個李自成,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北平拿下了,一拿下了北平,大清就直接打過來了,一下子就把李自成滅了。我說這些話的意思,就是國民黨和**現在就和親兄弟一樣,日本人打過來了,你兄弟倆再打架,中國還有好嗎!」

    韓行最先鼓起了掌,接著陳蘋、所有的同學都鼓起了掌。這幾句話才說到了點子上,也點明了范築先的立場。

    范築先擺了擺手,底下不說話了,范築先又講道:「總之,青年是熱烈的,但也正因為熱烈和勇敢有時在工作上才會發生錯誤,甚至引起部分人的不滿。但是中國的抗日,得指望你們青年,中國的未年還得指望你們青年。只要我們六區有你們在,我們的抗戰就有希望,我們的中華民族就有希望獲得抗戰的勝利。」

    全場再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開完會後,沈鴻烈將省政府又遷到了陽谷、壽張,東阿之間的張秋鎮(在現在的陽谷縣內),並叫李樹椿成立了所謂魯西部隊整編委員會,企圖奪取范築先的部隊。

    更為狠毒的一招是,沈鴻烈還利用舊行政區劃,委派第四區專員,企圖切斷魯西北與冀南的聯繫,控制臨清等縣,削弱范築先的力量。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針對國民黨頑固派對**咄咄逼人的攻勢,魯西北特委派張承先、朱穆之、解彭年、郭魯、趙效三等到第四專區工作。省委將魯西北特委分為以臨清為中心的魯西北特委、由張承先任書記,和以聊城為中心的魯西特委,由徐運北任書記。在臨清設八路軍129師聯絡處,由魯西北特委領導成員黑白裡為代表,配合魯西北特委開展第四專區的工作。

    沈鴻烈還不死心,竟然向范築先提出取消第六區政治部,恢復政訓處;取消第六區游擊司令部,恢復保安司令部,所有部隊歸省政府改編為保安旅;各縣縣長要由省政府委派;政治幹部學校要改為舊制學校等無理要求。這實際上是要摧毀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因之,遭到范築先的斷然拒絕。

    在這個十分複雜的環境裡,又出現了衛隊營事件。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