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重回三國我做主

正文 第249章 末將願往 文 / 亂石蘭竹

    駐守陽平關的張魯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以步兵對陣騎兵本來處於劣勢。張衛所倚仗的不過是人數上的優勢而已。然而。他所面對的卻是劉欣的新式騎兵。這些騎兵不僅裝備了馬鐙。而且使用了新式馬刀。這種馬刀與霸刀除了樣式不同。在打造工藝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同樣堅韌鋒利。可以輕鬆劈開盔甲。在這樣強大的騎兵面前。張衛的步兵根本沒有絲毫還手之力。何況他手下的步兵大多數連早飯都沒來得及吃。一個個餓著肚子如何抵敵。整個戰場很快便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張衛現在是欲哭無淚。繼續去增援張魯已經絕無可能。兩條腿怎麼可能跑得過四條腿。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退回陽平關。儘管身邊的士兵死傷慘重。而且已經不成隊伍。張衛還是咬牙向陽平關衝去。

    孫策使得是長槍。隨著騎兵大隊一起衝殺。顯得特別另類。而且長槍的動作與騎兵劈砍的節奏有些不大協調。不過。現在城外的張魯軍已經亂作一團。孫策索性脫離騎兵大隊。開始自己尋找目標。他一眼便看到了張衛。策馬衝了過去。

    張衛的親軍見狀。紛紛捨命上前攔阻。剛才混在騎兵隊中似乎無所作為的孫策。一個人殺入敵陣反而像魚兒回到了水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轉眼間便到了張衛跟前。張衛見勢頭不對。也不敢再打回轉陽平關的念頭。趕緊勒轉馬頭。落荒而逃。

    孫策哪裡肯捨。催馬向前。緊追不捨。張彪、李生則帶著騎兵在陽平關下大開殺戒。直殺得張衛手下的士兵哭爹喊娘。四散奔逃。只恨少生了兩條腿。

    張衛一路狂奔。人困馬乏。手下的士兵也漸漸走散。孫策在後面窺的真切。悄悄將槍掛起。拈弓搭箭。只聽弓弦響處。張衛翻身落馬。孫策打馬上前。也不管他是死是活。又連搠了幾槍。這才取了張衛的首級。勒馬回轉。

    陽平關下的戰鬥已經結束。張衛帶出關的兩萬五千名士兵。經此一役傷亡大半。餘下五千多人皆繳械投降。做了俘虜。張彪等人帶著士兵清理完戰場。這才發現孫策不見了蹤影。正要派人四處尋找。便見不遠處一騎馬飛馳而來。

    孫策用槍尖挑著張衛的首級。就在城下大喊:「城上的人聽著。你們的主將已死。現在投降可保性命無虞。若待關門攻破。所有人一律格殺勿論。絕不留情。」

    剛才陽平關下的那場大屠殺。城頭上的士兵可是看得一清二楚。他們常年駐守於此。見識過西涼鐵騎的彪悍驍勇。但是和面前的這支騎兵比起來。差得卻不是一星半點。聽到孫策在城下放出的狠話。城頭上的士兵開始動搖了。畢竟真正不畏生死的只是少數。何況他們的家人還都在漢中。看這情形。即使現在漢中仍在張魯手中。陷落也只是早晚的事了。

    可是城頭上的兩個校尉卻不這樣想。他們的家人在漢中不假。其實是被張魯扣為人質的。要是漢中並沒有被劉欣攻破。而他們卻獻關投降。那麼他們的家人也就不用再想活命了。看到周圍的許多士兵已經蠢蠢欲動。兩個校尉揮舞著手中的馬鞭。拚命彈壓。有一個士兵更是被他們推到城下。活活摔死。見此情景。城頭上的士兵們終於從最初的騷動演變成了一場暴亂。眾人反戈一擊。竟將這兩個校尉砍成了肉泥。

    關門旋即大開。孫策當先入城。固若金湯的陽平關竟然被一支五千人的騎兵給攻了下來。如果說出去。又有誰肯相信呢。孫策知道劉欣這次北伐的目標是董卓。陽平關能不能守住對於今後戰場形勢的發展至關重要。對這些投降的士兵他還不敢信任。索性將近兩萬名降卒全部趕出陽平關。讓他們就在關南紮下營寨。等候劉欣到來再另行發落。而他率領的軍隊卻全部進入關內。南北關門一齊落鎖。騎兵們棄馬登城。反而變成了守城的步卒。

    劉欣正月初七到達劍門關。正月初八便兵不血刃拿下葭萌關。而僅僅過了一天。孫策就已經站上了陽平關的城頭。這種速度不可謂不快。

    此時。徐晃親自率領的一萬人馬也已經將張魯團團圍困在漢中城裡。由於後勤運輸暫時跟不上來。徐晃一面下令就地取材製造簡易的攻城器械。一面讓人到城下喊話。催促張魯出城投降。

    張魯在大廳裡焦急地踱著步子。劉欣的軍隊來得實在是太快了。快得讓他來不及做出一絲反應。他有野心。但野心並不大。他不指望去爭奪什麼天下。只想能夠安安穩穩地做個漢中王。但是。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這麼一點小小的願望顯然也已經難以實現了。

    謀士閻圃見狀勸道:「啟稟主公。閻某有一言相告。劉欣大軍兵臨城下。銳氣正盛。我軍實在難擋其鋒。若繼續堅守。唯有死路一條。為今之計。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棄城前往西涼投奔董卓。二是大開城門迎接劉欣進城。何去何從。還請主公早做決斷。」

    張魯搖頭說道:「董卓殘暴不仁。穢亂宮闈。我若投奔於他。必為世人所唾棄。只是投降劉欣。又恐不能見容。罷了。罷了。我明天便封閉府庫。掛冠離職。隱於鄉野去吧。」

    閻圃想了想。說道:「若是劉欣果真不肯見容。主公縱使掛冠離去。剩下孤身一人。更無所恃。反而更易受辱。不如早降。」

    張魯歎了口氣。默然無語。次日清晨。他下令大開城門。親手捧著漢中太守的印信。跪在城門外迎接徐晃的大軍。並信誓旦旦地保證。願意派人前往陽平關招降張衛、楊昂的人馬。他到此時還不知道陽平關已失。張衛、楊昂皆已身首異處。

    徐晃也不知道陽平關的情況。聽了張魯的話不覺大喜。一面讓他修書傳示陽平關及各縣。促其早降。一面命人護送張魯及其家小前往葭萌關。事實上。不等張魯的信使到達。各縣已經降的降。破的破。等張魯到達葭萌關時。剛好孫策的消息也已經送到。他這才知道陽平關在前一天就已經被劉欣攻克。同胞兄弟張衛和大將楊昂皆已喪命。不過。劉欣念在他主動投降的份上。將張衛等人的家眷一律赦免。又將張魯送往襄陽。令與其母團聚。這樣的結果對於張魯來說。也算是有得有失。

    卻說那日李儒在長安城家中閒坐。突然見管家李安匆匆跑進來。手裡拿了一隻布條。慌慌張張地說道:「老爺。真有鴿子飛回來了。腿上還綁了這個。請老爺過目。」

    當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儒見識了內侍李陽馴養鴿子的本領。又聽他說鴿子不僅可以長途飛行。還能準確認識目標。便突發奇想。讓李陽訓練鴿子用來送信。當然了。李儒也沒將這件事放在心中。只是讓李陽悄悄進入葭萌關。一有劉欣攻打葭萌關的消息就放鴿子回來。一晃年餘過去了。李儒幾乎要將這件忘記了。沒想到今天還真有消息傳回來。

    看到布條上「葭萌關已失」這五個字時。李儒的心「咯登」了一下。眼前不由浮現出伊闕關外與劉欣相見的情景。他忍不住打了個寒戰。劉欣攻佔了葭萌關。再要佔領整個漢中已經易如反掌。如果劉欣佔據了漢中。北上可以直取長安。西進則威脅著董卓的根基西涼。

    想到這裡。李儒不由嚇出一身冷汗。連忙吩咐備車。他要去太師府求見董卓。商議對策。

    董卓殘暴嗜殺。腦瓜子並不傻。否則他也不可能混到今天這個地步。聽了李儒的稟報。董卓敏銳地感覺到劉欣這次絕不僅僅是為了收拾張魯這麼簡單。他的目標很有可能是自己和劉協。因為劉欣一直以來就揚言要除董卓、廢劉協。只不過董卓始終沒把他的話當回事而已。

    呂布見到董卓面現憂色。不以為然地說道:「義父不用擔心。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個小小的劉欣算得什麼。有孩兒在。諒他也踏不進長安城一步。」

    在來的路上。李儒已經想好了對策。笑著說道:「溫侯驍勇。天下莫敵。不過。劉欣小人不除。太師何以安睡。劉欣雖然取了葭萌關。張魯卻不會束手就擒。雙方必有一場惡戰。太師何不遣一上將。揮師直入漢中。來個漁翁得利。」

    董卓抬頭看了一眼麾下諸將。問道:「文優言之有理。你們之中誰願意領兵前往漢中。」

    呂布拱手說道:「孩兒願往。」

    左中郎將劉范出班說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末將願與劉欣決一死戰。」

    劉范是劉焉的長子。本來在朝廷中任職。因為劉欣攻佔了成都。他一怒之下與二弟劉誕轉投董卓門下。發誓一定要為父親報了此仇。這份雄心比起他那兩個幼弟來說要大得多。只可惜才能有限。在董卓手下並不受重用。

    董卓果然對劉范的主動請戰並不感冒。卻扭頭看向其他諸將。當年關東諸侯進犯虎牢關時。眾將踴躍請戰。然而今天除了呂布和劉范。再沒第三個人主動站了出來。人還是那些人。只是大家如今的身份不同了。這些將領各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他們現在都身居高位。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家中妻妾成群。正是逍遙快活的時候。誰願意再去過刀頭舔血的生活。

    董卓的目光從諸將臉上一一掃過。最後停留在李傕身上。

    李傕見避無可避。只得硬起頭皮說道:「末將願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