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鐵血兵戈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 鄉規民約 文 / 風中的失落

    僅僅有了三天時間,劉允章就寫好了奏折,他感覺到寫出來這份奏折,心情是愉悅的,當年寫《直諫書》,心情很是沉重,可這一次完全不一樣了,故而他的采也完全發揮出來了,奏折牽涉到民生、軍隊以及官府建設等等,涵蓋的範圍很廣。

    李儒沛顯然很重視劉允章的奏折,看完奏折之後,馬上請來了劉允章。

    「劉公的這份奏折,詳實全面,涵蓋了山南西道的一切,某幾乎提不出什麼意見啊。」

    「王爺讚譽了,屬下是真心佩服王爺的,屬下到巴州、蓬州和梁州諸多地方去看了,感受頗深,王爺重視農業生產,以民為本,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各地官府都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三地百姓富足安穩,士紳富戶亦能夠理解,這很不簡單了。」

    「劉公誇大了,某知道下面還有不少問題,不過這些事情都需要慢慢來,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缺乏,譬如說劉公是翰林學士,學識豐富,有著治理地方和署理朝政的經驗,可那是經過了科舉考試的,優秀的學識加上適當的磨礪,就成為人人敬仰之人才了,可這科舉考試為朝廷所控制,人才都集中到京城去了,山南西道很難得到真正的人才,這些日子,某一直都在操心這些事情,地方上的一個縣,縣令、縣丞、縣尉、主薄,算起來不過四人,加入三兩個佐官,不足十人,依靠著這些人管轄一個縣,難度可想而知。」

    「很多的官員,看不起縣令這個職位,某是鄙視這些認識的,要知道一個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什麼事情都要操心,所有軍政事務、錢糧、刑獄等等,能夠很好的處理這些事情,就能夠積累起來豐富的經驗,他日處理大事情,就能夠得心應手了。」

    「某認為,縣令是府州縣之中最為重要的官員,縣令直接接觸老百姓,代表的就是官府的形象,府州不一定直接接觸老百姓,在老百姓看來,有些高高在上的滋味,可縣令關乎到他們的生活,若是縣令貪贓枉法,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若是縣令能力不足,不能夠作為,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官府受到的損害一樣很大。」

    「說到這裡,某的建議也就出來了,劉公的奏折之中,適當加進去有關對縣令之要求,包括縣令的諸多佐官,需要特別強調,對他們的要求必須要嚴格,某的意見,官員在地方上擔任縣令,至少需要五年時間,真真正正做出來成績,一定要予以提拔……」

    劉允章聽得非常認真,李儒沛剛剛說完,他就開口了。

    「屬下想不到,王爺對一縣之事,如此瞭解,屬下閱讀不少史志,不知道多少年了,皇上對縣令之事,根本就不關心了,注重的就是朝中的官員,而且是四品以上的官員,不過就算是重視縣令的皇上,亦未有王爺如此之認識。」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形容太貼切了,如同神來之筆,屬下牢記了,屬下一定按照王爺的意思,充實奏折之內容。」

    李儒沛微笑著搖頭。

    「且慢,劉公可能注意到,某說過,偌大的一個縣,僅僅依靠不足十名官吏管轄,他們就算是神仙,也忙不過來的,只能夠是抓住重點,處理重大的事宜,其餘的諸多小事情,包括收繳錢糧之事,都要依靠下面的耆老、裡正、甲首等人,要不然這些縣令是寸步難行。」

    劉允章看著李儒沛,有些奇怪,這些事情,人人都是知曉的,不需要強調。

    「說到這裡,某想到了鄉規民約,其實管轄一個地方的百姓,官府的作用,遠遠比不上鄉規民約,這鄉規民約才是至關重要的,很多的地方,就連縣令也要遵守當地的鄉規民約,這看上去是很不錯的,但這些年來,弊端慢慢出現了,有些地方鄉規民約的約束力大大強於官府的約束力,諸多的耆老都是士紳富戶出任的,他們可以憑著鄉規民約,公開與官府對抗,迫使官府改變決定,這樣的事情,不是什麼好的苗頭。」

    聽到李儒沛這樣說,劉允章徹底沉默了,他發現王爺對下面的情況,掌握的非常清楚,細微方面都是清楚的,這個時候,他最好的做法,就是聽王爺怎麼說。

    「某看了不少的鄉規民約,各地情況不同,鄉規民約也有不同之處,大體都是差不多的,應該說,剛開始制定的鄉規民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切實可行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鄉規民約,加進去了一些不好的內容,譬如某看到有一條規定,那就是村鎮之中的士紳富戶,必須受到當地百姓之擁戴,必須受到官府之保護,只要不犯下十惡不赦之罪,都是可以赦免的,這就太過分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不要說他們這些士紳富戶,就算是某犯下了罪過,一樣要接受懲罰,故而某認為,鄉規民約需要修改,而且需要統一修改。」

    「某的想法是,各地的鄉規民約基本一致,不要有什麼特別的規定,特殊地方可以有適當的特殊規定,譬如說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需要遵從各個民族的一些特殊的風俗,餘者沒有什麼例外。」

    「官府必須加大對耆老、裡正、甲首等人的管理,一方面需要尊重他們,每年官府出面,設宴款待,給予部分的獎勵,一方面也要嚴格管轄,他們本是百姓尊重之人,那就需要以身作則,成為百姓之典範。」

    「特別突出的耆老、裡正和甲首,還可以通過官府之推薦,進入官員隊伍,這些人熟悉下面的事物,進入到官員隊伍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管理好地方上的事物。」

    「某一直都認為,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想想軍隊之中,諸多的將軍,很少是經過科舉出身的,誰都知道,進士學識出眾,但不能夠指揮作戰,很多的人才是需要磨礪的,是需要有著豐富經驗的。」

    「修訂統一的鄉規民約,這些話語都可以寫進去,作為官府的正式書,將來各地都要遵照執行的,不得違背,鄉規民約修訂下來之後,原則上不做修改,除非是

    某些規定,實在不符合實際情況了。」

    「有關商貿的事宜,劉公已經知道一些了,某記得朝廷對百姓經商,有著嚴格之規定,這大概是因為前些年鹽販子猖獗的緣故,某以為大可不必驚慌,下面百姓經商之事,可適當的放寬,這至少是一條活路,農忙之餘,做做小生意,補貼家用,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某說的這些,有勞劉公思考,加入到奏折之中去,十日之後,各地知府、刺史和縣令,悉數集中到梁州,每個縣挑選一名耆老、一名裡正、一名甲首,也到梁州來,劉公的奏折,他們需要好好學習,完全領會其中之內容。」

    「鄉規民約之修改,也需在十日之內完成,劉公可召集各方面人士討論修改,某的意見,十日之後各級官員和耆老、裡正、甲首來到梁州,共同討論,明確下來,節度使衙門以正式書的方式,下發到各地,今後大家全部遵照執行,不得違背。」

    李儒沛的任務下達之後,劉允章忙得腳不沾地,吃飯都沒有時間,每日裡歇息僅僅兩個時辰的時間,大批的人傳流於節度使衙門,李儒沛專門騰出了南面的房間隔館舍,供劉允章使用,同時特別叮囑廚房,每日裡注意滋補劉允章的身體。

    這一切的舉措,如同強心劑,讓劉允章更加的拚命。

    十日之後,山南西道所屬的知府、刺史、縣令,以及每個縣的一名耆老、一名裡正、一名甲首齊聚梁州,好幾百人在官驛,參加了山南西道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會議。

    這種開會的形式,令很多人好奇,不過真正開會之後,他們才察覺到,這次的會議太重要了,首先學習的是劉允章的奏折,奏折對軍事、農業、政務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原來的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補充。

    最為令人震驚的還是鄉規民約的修改,有關的修改內容,討論的非常激烈,那些參加會議的耆老、裡正和甲首,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對於官府從他們之中挑選官員,非常歡迎,至於說限制他們的諸多條款,也提出不少的異議,不過劉允章代表節度使衙門,一一做了解釋,讓大家明白,王爺是下定決心要推行修訂好的鄉規民約的。

    此次會議一直開了三天,最後一天的討論,部分的商賈也參與進來,提出他們的意見。

    修訂之後的鄉規民約定下來之後,李儒沛終於露面了。

    李儒沛露面沒有說其他的什麼,宣佈劉允章為山南西道的副使,代表節度使管轄所有的民生事宜,王府典軍馬皓軒代表節度使管轄山南西道商貿事宜。

    李儒沛的這些表態,讓眾人更加清楚了,劉允章和馬皓軒所說的話語,就是代表王爺本人的意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