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五章(三)


  “安娜告訴我您寫了一部很好的劇本。”克洛蒂說。
  “我是寫了一個劇本,可已經有三位經理給我退了稿。”亨利樂呵呵地說。
  “我得安排您見見呂茜·貝洛姆。”克洛蒂說。
  “呂茜·貝洛姆?那是誰?”
  “您真非同一般,誰都認識您,可您誰也不熟悉。人人皆知的阿瑪麗莉大時裝店就是她經營的。”
  “我不明白。”
  “呂茜是利舍代爾的情婦,利舍代爾的妻子与丈夫离了婚,嫁給了維爾儂,是第46演出廳的經理。”
  “我還是不明白。”
  克洛蒂噗嗤一笑:“維爾儂對他妻子服服帖帖,為的是讓他妻子饒恕他跟一些男人結交,因為他是個搞同性戀的。儒莉埃特跟她前夫仍舊親親熱熱,她前夫對呂茜确實言听計從。您這下明白了?”
  “清楚了。可是您的那個呂茜對這事有什么興趣?”
  “她有個女儿,風姿迷人,她想讓她當演員。您劇中有否女角色?”
  “有。可是……”
  “總是可是可是,那就一事無成。我告訴您那位姑娘長得楚楚動人。您哪天到我家來,我把她介紹給您。我每周四舉行聚會,您總是不參加,現在我有事求您,您可千万別拒絕。”克洛蒂侃侃而談,“我搞了個儿童膳宿公寓,全是進了集中營的人的子女。經濟上我一個人負擔實在太重了,我組織了一系列報告會,屬義講性質。有些附庸風雅的人會不惜掏出二千法郎來見見您這個有骨有肉的模樣,來的人肯定很踊躍,我很放心。我把您列入了首批報告名單中。”
  “我討厭那种亂哄哄的場面。”亨利說。
  “為了那些孩子,您不能拒絕,就是迪布勒伊也會同意的。”
  “您的那些慈善家們就不會白白掏出二千法郎而不找別人的麻煩?”
  “他們掏一次是可能的,掏十次當然不行。慈善,這事很美,可必須賺點。這是慈善募捐會的原則。”克洛蒂哈哈大笑起來:“瞧斯克利亞西納這副怒气沖沖的樣子,他覺得我把您獨占了!”
  “對不起。”斯克利亞西納說,“可我真的想跟佩隆談點事。”
  “那就談吧!”克洛蒂說。她走到大沙發旁,坐在了于蓋特的身旁,兩人開始低聲聊了起來。
  斯克利亞西納站在亨利面前:“前几天你曾堅持認為雖然《希望報》隸屬于革命解放聯合會,但并不放棄講真話的原則。”
  “是的。”亨利說,“怎么了?”
  “我急著想見你就是為了這件事。要是我給你提供一些有關蘇聯制度的确鑿事實,而你又不表示怀疑的話,你能否公布于眾呢?”
  “噢!《費加羅報》肯定會搶在我們前頭發表。”亨利笑著說。
  “我有個朋友剛從柏林來。”斯克利亞西納說,“他向我透露了一些有關俄國人為扼殺德國革命所采取的手段的确切情況。發這些消息,必須是一家左派報紙。你准備發嗎?”
  “你的那個朋友談了些什么?”亨利問道。
  斯克利亞西納掃了大家一眼:“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在柏林的一些郊鎮,共產党勢力一直十分強大,即使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也是如此。”他說道,“在柏林之戰期間,科貝尼克和紅威登鎮的工人們占領了工厂,升起了紅旗,組織了一些領導委員會。這本來可以成為一場群眾大革命的發端,勞動者自己解放自己,進展順利。領導委員會已經准備為新政權輸送干部。”斯克利亞西納停了一下:“可是情況并沒有這樣發展,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從莫斯科來了大批官僚,解散了領導委員會,清除了基層組織,安置了一部國家机器:那是一部占領机器。”斯克利亞西納的目光落在亨利身上:“這不說明問題?這是典型的鄙視民眾、官僚專制!”
  “你沒有給我提供任何新的東西。”亨利說,“只是你忘了說那些官僚就是逃亡蘇聯的一些德國共產党人,他們早就在莫斯科創建了自由德國委員會:与在柏林被攻占期間揭竿而起的人相比,他們的資格總要強一點。是的,工人中确有忠心耿耿的共產党員。可當六千万納粹德國人都為自己辯護,斷言向來就是反對納粹政權時,看你如何去辨別真偽!俄國人持怀疑態度,我表示理解。這并不證明他們就整個蔑視基層組織。”
  “我早就料到了!”斯克利亞西納哈哈大笑說,“攻擊美國,你們向來有准備;但要你們開口抨擊蘇聯,就沒人干了。”
  “顯而易見,他們那樣做是有道理的!”亨利說。
  “我不明白!”斯克利亞西納說,“難道你真的瞎了眼睛?還是你害怕了?迪布勒伊已經被收買了,這人人皆知。可是你!”
  “迪布勒伊被收買了!你自己都不會相信吧!”亨利說。
  “噢!共產党可不會用錢來買你們。”斯克利亞西納說,“迪布勒伊老了,他名聲顯赫,他已經擁有資產階級讀者,他需要大眾。”
  “那你就去向革命解放聯合會的會員宣布,迪布勒伊是共產党員!”亨利說。
  “革命解放聯合會!好一個漂亮的騙人協會!”斯克利亞西納說道,把頭緊倚著扶手椅的靠背,一副疲乏不堪的樣子。
  “朋友之間哪次聚會都少不了為政治吵吵鬧鬧,再也不能安安靜靜地度上一個晚會,你覺得這不會令人傷心嗎?”路易朝亨利笑吟吟地說,“搞政治,可以,可為什么動不動就非談政治不可呢?”
  路易的目光越過斯克利亞西納的頭部,試圖重新獲得在年輕時代時与亨利那种心領神會的默契。亨利也有這种愿望,正因為如此,他心里感到更加惱火。
  “我也完全這樣想。”他不快地說。
  “搞來搞去,搞得最終都忘掉了地球上還存在著其他的東西。”路易說道,顯得很不好意思地望著自己的指甲:“那其他東西就叫美,叫詩,叫真。現在誰也不關心這些東西了。”
  “對此還是有人感興趣的。”亨利說。他暗忖:“我應該對他說我們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但是要侮辱他最老的舊友而又不刺激他,又談何容易。亨利放下酒杯,站起來正要走,可朗貝爾開了腔:
  “誰也不關心?”他激動地說,“反正《警覺》雜志不會不關心。要您接受一部稿子,必須摻雜一點政治,若僅僅是美、是詩,您也決不會發表的。”
  “我責備《警覺》雜志的正是這一點。”路易說,“當然,以政治為主題的書也可以寫得很美,你的小說就是一例。”他彬彬有禮地添了一句:“但我以為恢复純文學的權利更合乎人們的愿望。”
  “對我來說,純文學這個詞毫無意義。”亨利說。他聲音刺人地又補充了一句:“這是個危險的詞。鼓吹將文學与其他一切割裂開來,最終將導致什么后果,這人人皆知。”
  “這要視年代而論。”路易說,“1940年時,我認為可以擺脫政治,當然是我的過錯。請相信我完全清楚我錯誤的嚴重性。”他以堅信不疑的口吻補充道:“可在今天,我覺得又有了僅僅為了自己的旨趣進行純創作的權利。”
  他以謙恭、征詢的神態望著亨利,仿佛真的懇請恩准。這股虛偽的恭敬勁頭讓亨利十分惱火,可發火無濟于事。
  “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他冷冷地說。
  “沒有那么自由!”朗貝爾說,“你不知道,逆流而上多么艱難。”
  路易深有感触地點了點頭:“尤其在當今,世上的一切都企圖讓人相信個人是微不足道的,這樣一來,要逆流而上就更艱難了。倘若個人恢复了价值,就可重新獲得許多東西,但是問題的症結正在這里:由于不給個人任何施展的余地,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是的,是不給。”朗貝爾有力地說。他神情激動地望著亨利:“你還記得有一次在斯克利伯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跟你說每個人都應該自己關心自己,我始終這么認為。如果認為個人微不足道,無能為力,那你要人淪為何种樣子呢?瞧瞧吧,尚塞爾故意找死,塞澤納克吸毒,樊尚酗酒,拉舒姆向共產党出賣了靈魂……”
  “你把什么都混為一談!”亨利說,“我看不出純文學會給樊尚或塞澤納克帶來什么東西。至于你關于個人失落与复得的高見,”他向路易轉過身子說道,“純屬無稽之談。有的人舉足輕重,有的人微不足道,這取決于他們對自己生命的安排。人年輕時,尚不清楚到底如何安排自己一生,因此而無所适從,可一旦對某事發生了興趣——自身之外的事——就不再存在任何問題了。”
  他气呼呼地說了一通。朗貝爾竟對路易的胡言亂語認真對待,使他大為不快。他站起身:“我得走了。”
  斯克利亞西納也站了起來:“你真的已經決定不考慮我提供的情況?”
  “你沒有給我提供任何情況。”亨利說。
  斯克利亞西納給自己滿斟了一杯威士忌酒,一飲而盡,他又抓起酒瓶。克洛蒂赶緊走到他跟前,用手擋住了他的胳膊:
  “我認為維克多這個小老頭儿喝得已經夠多了!”
  “您以為我喝酒是為了自己取樂?”斯克利亞西納猛烈地高聲嚷道。
  亨利微微一笑:“這倒是個好借口。”
  “我只有這樣才能忘掉!”斯克利亞西納又斟了一杯說道。
  “忘掉什么?”于蓋特神色惊恐地問道。
  “兩年后,俄國人必定占領法蘭西,你們就下跪迎接他們好了。”斯克利亞西納說。
  “兩年!”于蓋特惊叫道。
  “不!”亨利道。
  “你們正在把歐洲拱手交給他們,你們都是同謀!”斯克利亞西納說,“你們害怕了,事實就是這樣,你們之所以背叛,是因為你們害怕了。”
  “事實是你恨蘇聯恨得頭腦發昏。”亨利說,“你顛倒事實,到處傳播無稽之談。這是肮髒的勾當。透過蘇聯,你攻擊的是整個社會主義。”
  “你完全知道蘇聯已經与社會主義毫無共同之處。”斯克利亞西納笨嘴拙舌地說。
  “別對我說美國跟社會主義更加貼近吧!”亨利道。
  斯克利亞西納气得兩眼發紅,瞪著亨利:“你口口聲聲說是我的朋友!可你卻為判處我死刑的制度辯護!等哪一天他們槍殺了我,你就在《希望報》上好好解釋他們殺得在理吧!”
  “我的上帝!”亨利說,“老戰士們已經夠讓人麻煩了!現在又要讓我們為將來要遭受槍殺的人們煩心!”
  斯克利亞西納仇恨地瞅了瞅亨利,他端起半滿的酒杯,向空中摔了過去。亨利一閃,杯子擊碎在牆上。
  “你該睡覺去了。”亨利說道,邊向門口走去。他微微招了招手:“再見。”
  “不要責怪他。”克洛蒂說,“他醉了。”
  “看得出。”
  斯克利亞西納跌坐在扶手椅上,雙手捂著腦袋。
  “什么場面呀!”亨利与朗貝爾走到寓所的院子,說道。
  “是呀。我与伏朗熱觀點一致:政治辯論應該禁止。”
  “斯克利亞西納不是在辯論,他是在預卜未來。”
  “噢!不管怎么說,事情總是這樣。”朗貝爾說,“鬧得把杯子往頭上砸,可連談什么都弄不清楚。你們倆都不了解東德發生的情況。他對蘇聯有偏見,可你又偏袒蘇聯。”
  “我不偏袒。我十分清楚蘇聯國內的一切并不十全十美,要是十全十美那才怪呢!但是,走上正道的到底是他們。”
  朗貝爾扮了個鬼臉,什么也沒有回答。
  “我在琢磨斯克利亞西納對這次見面到底抱著什么目的。”亨利說,“可能是路易給他出了主意,他希望我幫助他挽回面子。”
  “也許他渴望与你言歸于好。”朗貝爾說。
  “路易?瞧你說的。”
  朗貝爾困惑不解地打量著亨利:“他是你過去最好的朋友吧?”
  “那是一种奇怪的友情。”亨利說,“他是從巴黎城來上的屠耳中學,一來就把我迷住了。他也覺得我不像別人那么土气。可兩人從未有過什么真正的情誼。”
  “我倒覺得他挺討人喜愛的。”朗貝爾說。
  “你覺得他討人喜愛,那是因為你討厭政治,維護純文學。但是你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朗貝爾猶豫了一下:“不管出于這种或那种原因,他說的是實情。個人的問題确實存在,當誰都對你囉唆、說你不該提出這些問題時,那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容易了。”
  “我可從來就沒有說過不該提。”亨利說,“這些問題必須提出,我同意。我說的是不應該把它們与別的問題割裂開來。要想了解你自己和你想做的事情,就必須确立你在世界中的立腳點。”
  朗貝爾跨上輕騎,亨利坐在他身后。“一年就足夠說明問題了。”他心里想,“可他們現在又擺出一副穩坐釣魚台的傲慢勁儿,仿佛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由于他們說的与我們不同,所以朗貝爾和他這個年紀的人都會認為是他們帶來了新的東西。年輕人必定被誘惑。不行,”亨利暗暗叮囑自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与他們斗爭。”等摩托車一停,亨利便語气熱烈地說道:
  “你知道,我接受了你的主動幫助,感激不盡。你出的主意很出色:我們要繼續當家作主!”
  “你同意了!”朗貝爾喜形于色。
  “當然。這件事整個儿攪得我心情很不好。不然我准會高興得跳起來。但是你想象得出我為能保住報紙,多么幸福啊!”
  “你認為特拉利奧會同意嗎?”朗貝爾問。
  “他將不得不同意。”亨利說。他熱情地緊握著朗貝爾的手:“謝謝。明天見。”
  “不,眼下不是回避的時候。”亨利走進自己的房間時想。他對迪布勒伊的怨恨不可能很快平息,但是,這并不阻礙他們一起工作,這些感情問題都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阻止伏朗熱卷土重來。一定要取得胜利。他點燃了一支煙。成為《希望報》領導委員會成員,這對朗貝爾來說是件好事,亨利將盡一切努力使他更緊密地參与報社的活動,朗貝爾可以在政治上得到鍛煉,社會生活的失落感將大大減輕,一旦投身于社會就再也不會無所适從了。
  “眼下,作為一個年輕人,可真不易啊。”亨利心里想。他決定近日与朗貝爾推心置腹地談一次。“我到底跟他談什么?”他開始脫下衣服。“若我是共產党員或基督教徒,事情就不會那么難辦了。一种普通的道德,可以盡量強迫人們接受,可要賦予生命以意義,就不同了。三言兩語難以說清,不然勢必造成朗貝爾用我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亨利歎息了一聲。文學的作用正在于此:向別人展示他所看待的世界。可問題在于他嘗試過,但失敗了。“我真的嘗試過了嗎?”他捫心自問。他又點燃了一支香煙,坐在床沿上。他曾想創作一部毫無創作動机的書,不帶任何動机,不強迫自己無緣無故地去寫,可他對此很快就喪失了興趣,這不足為怪。他曾暗暗發誓,一定要做到心誠,但只是做到了隨意。他企圖不站在過去也不站在現在的角度談論自己,但是,他生命的真實存在于自身之外,存在于事件、他人和他物之中。要談自己,必須談其他的一切。他站起身,喝了一杯水。當時,設想文學再也毫無意義曾使他心安理得,可這并沒有阻止他創作了一部自己頗為得意的劇作,一部有明确時間、明确地點的劇作,而且也具有某种意義,正是為此他才感到滿意。那么,為什么不動筆創作一部時間与地點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義的小說呢?敘述一個當今的故事,讀者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憂慮,發現自己的問題;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動什么,僅僅作為一個見證。他輾轉反側,好不容易睡著了。
  迪布勒伊沒有成功,既未能說服特拉利奧,也沒有說服薩瑪澤爾。但是,他們也許不明白朗貝爾進入報社領導委員會對亨利來說是一种何樣的保證,抑或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陰謀企圖;他們沒有作難,很容易接受了亨利向他們提出的合作方式。這次人員變動看似純屬行政性質,對此誰也沒有多在乎,惟獨樊尚不同。他闖入總編室,當時只有亨利和呂克在場。他怒气沖沖地責問道:“我實在不明白眼下發生的事情。”
  “可事情很簡單。”亨利說。
  “我不認識那個特拉利奧,可一個有那么多錢的人肯定危險。不要他也一樣能行。”
  “可不成。”亨利說。
  “你為何讓朗貝爾進入委員會?”樊尚問道:“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情,你以后多著呢!他明明知道底細,卻和他父親重歸于好!我一想到這事就生气!”
  “沒有任何證据證明是那位老人出賣了羅莎。”亨利說,“你不要對別人亂加評价,我了解朗貝爾,對他完全信任。”
  樊尚一聳肩膀:“這事整個儿讓我痛心!”
  “應該承認我們把事情搞砸了。”呂克歎息道。
  “什么事情?”亨利問。
  “整個事情。”呂克答道,“本來希望事情有所改變,沒想到一切如故。只有錢頂用。”
  “不可能改變那么快!”亨利說。
  “永遠也改變不了什么!”樊尚說。他猛地轉過腳跟,向門口走去。
  “他不知道我把事情告訴了你吧。”呂克忐忑不安地說。
  “不知道。”亨利說,“我什么也沒跟他說,以后也不會告訴他。告訴他干什么呢?”
  原定簽約的那一天,盡管11月的天還很暖和,但波爾在壁爐里生起了旺旺的劈柴火。她一邊漫不經心地撥著火,一邊問道:
  “你已經絕對決定簽約了?”
  “絕對。”
  “為什么?”
  “我別無出路。”
  “出路總是有的。”她說。
  “可這件事沒有。”
  “有。”她站起身子,面對亨利:“你可以一走了之!”
  多少天來,她笨拙地悶在心里的這些話終于倒出來了。她一動不動,雙手抽搐地擰著披肩的兩端,儼然一位把自己的軀体奉獻給猛獸的殉難者。她聲音忽然變得堅定起來:“我認為你一走了之更有風度。”
  “要是你知道我對風度何等不在乎……”
  “若在五年前,你決不會有半點猶豫,你早就走了。”她說。
  他聳聳肩膀:“這五年里我學會了許多東西。你不也是嗎?”
  “你學會了什么?”她聲音夸張地問,“學會了妥協,學會了讓步。”
  “我已經把我為什么接受的理由給你解釋過了。”
  “噢!理由總是有的,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牽扯進去。可問題正在這里,必須善于推翻理由。”波爾臉色驟變,雙眼露出惊恐、哀切的神色:“你知道,你選擇了最艱難的道路,選擇了自甘寂寞与洁身自好的道路。庇薩納羅筆下的那個身披金光閃耀的洁白圣裝的小圣·喬治,我們過去常說就是你……”
  “是你過去常說……”
  “啊!別否認我們的過去。”她叫嚷道。
  他不快地說道:“我什么也不否認。”
  “你否認你自己,你正在背叛自己的形象。我也知道是誰的責任。”她气憤地補充道,“我總有一天要跟他算賬。”
  “迪布勒伊吧?但這說到底,純屬荒謬。你對我比較了解,還不知道誰也別想指使我干我不愿意的事嘛。”
  “有時,我感覺到已經一點也不了解你了。”她絕望地看著亨利說道,接著神色茫然地問道:“這真的就是你嗎?”
  “我覺得是。”他一聳肩膀說道。
  “可是連你自己都沒有把握。我又看到了你過去……”
  他粗暴地打斷了她的話:“不要總是從過去當中來尋找我。我今天与昨天一樣真實。”
  “不。我知道我們的真實何在。”她聲音激動地說道,“我要不惜一切保持我們的真實。”
  “我們過去總是吵個沒完沒了!我變了,你腦子里要牢記這一點。波爾,人都在變,人的思想和感情也同樣在變。你最終必須承認這一事實。”
  “決不。”她說。淚水涌上波爾的雙眼:“請相信對這些沒完沒了的爭吵,我比你更加痛苦,若不是被逼到這一步,我決不會跟你吵。”
  “誰也沒逼你。”
  “我也有我的天職。”她憤怒地說,“我一定履行。我決不允許別人把你引入歧途。”
  對這些夸大的字眼,他不知如何是好,聲音陰郁地囁嚅道:“你知道這會導致何种后果?我們最終會弄得彼此仇恨的。”
  “你會仇恨我?”她把臉埋進手里,接著抬起腦袋:“如果非到這一步不可,那我也可以承受你的仇恨。”她說道,“為了愛你。”
  他一聳肩膀,沒有作答,向房間走去。“必須擺脫。我要擺脫。”他气呼呼地對自己說。
  11月份,革命解放聯合會支持了多列士的要求;共產党人也對革命解放聯合會表示了几分善意,工厂里人們又開始閱讀《希望報》了。可是好景不長,共產党人憤怒地反擊亨利和薩瑪澤爾的文章:亨利在文章中指責共產党投票贊成一千四百億軍事貸款;薩瑪澤爾那篇文章則著重指出了共產党人与社會党人就三強的政策問題產生的糾紛。對此,共產党人作出了強烈反應,派人打入革命解放聯合會,不惜一切手段与革命解放聯合會進行斗爭。薩瑪澤爾提出与共產党人公開決裂,依他看,革命解放聯合會應該組成政党,在6月的大選中提出自己的候選人。他的提議被否決,可領導委員會決定利用大選的机會,對共產党采取不怎么被動的政策:到時發起一次運動。
  “我們并不想削弱共產党,可我們希望它改變路線。”迪布勒伊作結論道,“那么,眼下就是一個迫使它改變路線的良机。僅僅以我們自己的名義進行宣傳触動不了它。可對群眾基礎,它不得不予以重視。我們鼓勵人們投左派政党的票,但同時要提出他們的條件。目前,無產階級對共產党怨聲載道,倘若我們引導這种不滿情緒,能夠將之改變成明确的要求,那我們就有希望迫使領導人物改變態度。”
  每當迪布勒伊作出一項決定,他往往讓人感覺到他先前一切的生活似乎都是以此為基點的。當他們開完會議,像以前每個星期六一樣來到河畔一家小餐館用晚餐時,亨利再次發現了迪布勒伊的這一脾性。迪布勒伊向亨利簡述了當天夜里准備動筆撰寫的文章,仿佛他事先早有考慮,安排文章在預定的确切時間見報。他首先指責共產党人支持了向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借款一事:确實,這能促使繁榮早日恢复,但工人們從中得不到任何益處。
  “您認為這次運動真的可以造成影響嗎?”亨利問。
  迪布勒伊聳聳肩:“到時看吧。您在抵抗運動期間一直主張只要一投入行動,就要有胜券在握的气概。這是個很好的主張,我堅持采用。”
  亨利打量了迪布勒伊一番,他心里想“要是在去年,他決不會給予這种答复。”眼下這段時間,迪布勒伊明顯憂心忡忡。
  “換句話說,您并不抱有多大希望?”他說。
  “噢!听我說,希望還是不希望,這純粹是主觀的事。”迪布勒伊說,“如果一切以個人情緒為准,那就永無休止,最終將成為另一個斯克利亞西納。當你要作出決定時,應該考慮的不是自己。”
  他的話聲和微笑之中隱含著一种隨和的味道,若在過去,這早就讓亨利動心了。但是,自從11月份的危机爆發以來,他對迪布勒伊失去了任何熱烈的情感。“他之所以對我如此信任,這樣跟我說話,是因為安娜不在場,他需要在別人身上檢驗自己的思想。”亨利思忖。同時,他也暗暗責備自己心存惡意。
  迪布勒伊在《希望報》發表了一系列措辭极為激烈的文章,共產党的報刊憤然反擊。他們把革命解放聯合會的態度与托洛茨基分子的態度作了比較,說托洛茨基分子曾以抵抗運動是為英帝國主義效勞為借口拒絕開展抵抗運動。盡管如此,革命解放聯合會和共產党之間這場相互攻擊,指責對方不了解工人階級真正利益的論戰還保持著比較有禮有節的態度。但是在一個周四,亨利惊愕地在《鐵鑽》報讀到了一篇文章,迪布勒伊在文中受到了极其猛烈的抨擊。文章批判了他在《警覺》雜志連載的論著。几個月前,迪布勒伊曾給亨利談到過此書,其中的這一章也只是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涉及了政治問題。但是,他們卻以此為突破口,無緣無故地對迪布勒伊大加攻擊:控訴他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工人階級的死敵。
  “他們到底怎么了?拉舒姆怎么會允許發表這篇文章?他真卑鄙。”亨利說。
  “他讓你吃惊了?”朗貝爾問。
  “是的。文章的口气也叫我震惊。眼下,倒是有一种寬容的气氛。”
  “我并不那么大惊小怪。”薩瑪澤爾說,“离大選還有三個月了,他們決不會誹謗像《希望報》這樣一份工人、甚至連共產党人都閱讀的報紙。就嚴格意義上的革命解放聯合會而言,情況也完全一樣,他們不對它進行攻擊是有利的。至于迪布勒伊,毀掉他在左派年輕知識分子中間的威信,這樣做他們有利可圖。”
  薩瑪澤爾和朗貝爾十分明顯的幸災樂禍的情緒讓亨利心中大為不快。兩天以后,朗貝爾一副樂呵呵的、近乎逗弄的神態對他說:“我針對《鐵鑽》報的文章玩儿著寫了一篇東西。只是我不知道你是否會同意發?”听了這話,亨利感到心里一陣抽搐。
  “為什么?”
  “因為我對拉舒姆和迪布勒伊各打了五十大板。拉舒姆是活該,他以后就會學乖把文章寫得模棱兩可了。要是個知識分子,那他就不能為政治而犧牲知識分子的美德;如果他把知識分子的美德當作徒有虛名、裝潢門面的東西,那就讓他先說清楚。至于自由思想什么的,就只好另找地方去談了。”
  “我确實怀疑能在《希望報》發這玩藝儿。”亨利說,“再說,你也不公平。還是拿出來看看吧。”
  文章盡管充滿惡意,但巧妙、辛辣,有時還相當中肯。它猛烈攻擊共產党人,但對迪布勒伊也极為不敬。
  “你還真有論戰的天賦。”亨利說,“你這篇玩藝儿很出色。”他微微一笑:“顯然,不能發。”
  “我說的不是實話?”朗貝爾問道。
  “迪布勒伊被肢解,這确是實情;但你責怪他,我感到惊訝。你知道,我情況跟他一樣。”
  “你?但是,這是由于你對他忠心耿耿的緣故。”朗貝爾說。他把文章又放回口袋:“請注意,并不是我非要堅持發我這篇破文章,可事情确實有趣。即便我想發表,也沒有法子。對《希望報》或《警覺》雜志來說,我過分反共;可對右派分子來講,我又過分親左。”
  “我是第一次不用你的文章。”亨利說。
  “噢!通訊報道、評注,這些東西到處可發。但是,一旦我想對某件有一定重要意義的事情談談我的想法,你就只能向我表示歉意了。”
  “那你就試試吧。”亨利友好地說。
  朗貝爾微微一笑:“幸好我沒有任何重要的事情要說。”
  “你沒有嘗試再寫短篇小說?”亨利問。
  “沒有。”
  “你打退堂鼓打得太快了。”
  “你不知道什么事情叫我打退堂鼓吧?”朗貝樂突然咄咄逼人地說,“是因為我讀了《警覺》雜志上那個小珀勒維寫的故事。要是你也欣賞那類文學,我就再也不理解了。”
  “你不覺得那很有意思?”亨利詫异地問。“從中可以感覺到印度支那的氛圍,感覺得出一個移民的命運,同時也感覺得出一個童年時代的生活。”
  “干脆說《警覺》雜志既不發表長篇小說,也不發表短篇小說,只發通訊報道而已。”朗貝爾說,“只要哪個家伙在殖民地度過了童年,并反對殖民地,您就宣稱他富有才華。”
  “珀勒維是有才華。”亨利說,“事實上,說一點儿總比什么都不說強。”他又接著說道,“你寫的短篇小說的缺陷就在于你實際上什么也沒有講述。若你像那位小伙子一樣談談你的親身經歷,你那篇東西也許可以寫得十分出色。”
  朗貝爾聳聳肩膀:“我也曾想過寫寫我的童年,可后來放棄了。我個人的經歷不會給世界提出什么問題,它純粹是主觀性的,依您的觀點看,是毫無意義的。”
  “任何東西都不是毫無意義的。”亨利說,“你的童年也有其意義:需要你自己來尋覓,并讓我們有所感受。”
  “我知道,”朗貝爾挪揄的口吻說道,“不管用什么玩藝儿,都可以編造出一篇富有人情味的東西來。”他搖搖頭:“我對此并不感興趣。若我寫作,那就要談談那些陷于無意義之中的事物。我要以我的手法盡力拯救這些事物。”他一聳肩膀:“請你放心,我不會干的:我問心有愧。只是我不喜愛您所愛的文學,因此我便什么也不寫:這更簡單。”
  “听我說,下次出門,咱們再認真談談這些事情。”亨利說,“如果是因為我讓你對寫作喪失了興趣,我深表歉意。”
  “別抱歉,這用不著。”朗貝爾說。他板著臉走出辦公室,就差點儿砰地一聲關上門了。他真的受到了傷害。
  “他會消气的。”亨利心里想。他決定不再庸人自扰,事情的發展總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糟糕。薩瑪澤爾也不像亨利擔心的那樣礙手礙腳。除了呂克,他可憑自己的熱情抓住手下的全部人員。特拉利奧從不登報社的大門。報紙的訂數大幅度增加,說到底,亨利還跟以前同樣自由。但尤其使他感到樂觀的是他那部新動筆的小說。他曾擔心會遇到巨大困難,沒料到小說几乎自行形成了結构。這一次,亨利差不多可以肯定開了個好頭,寫得輕松愉快。惟一的麻煩是波爾非要他在她身邊寫作,還執意要看他的初稿,亨利拒絕,她便生气。這天早晨,他倆剛剛用完早餐,波爾又開了腔:
  “你寫作順利嗎?”
  “勉勉強強。”
  “你什么時候給我一點儿瞧瞧?”
  “我已經不下二十遍告訴你現在還看不出什么名堂,還沒有成形。”
  “是呀,從你第一次告訴我到現在,可能已經成形了。”
  “我全都從頭重寫了。”
  波爾的雙肘支在桌子上,雙手托著下頜:“你對我再也不會很信任了,是嗎?”
  “當然信任!”
  “不,你再也不相信我了,打從那次騎自行車旅游之后。”她若有所思地說。
  亨利惊詫地打量著她:“那次旅游對我們倆又會有什么影響?”
  “事實說明問題。”她說。
  “什么事實?”
  “呃,你再也不相信我對你說的話。”亨利一聳肩,波爾馬上補充道:“你不相信我,這類情況我可以給你列舉出二十次來。”
  “比如?”
  “比如,我在9月份就告訴你,你如果愿意,你自個儿可以到那旅館里去睡,可是你每次還是一副犯罪似的模樣問我同意不同意。你并不相信,与我自己的幸福相比較,我更愿意你自由。”
  “听著,波爾,我第一次上旅館睡了之后,第二天早晨發現你的眼睛又紅又腫。”
  “我有哭的權利,不是嗎?”她用挑釁的聲音問道。
  “我可沒有心思讓你哭。”
  “當你拒絕信任我,當我發現你把手稿鎖起來,你确實鎖了,難道你認為我不會傷心流淚……”
  “确實沒有什么可哭的。”他气呼呼地說。
  “這是欺侮人。”她說。她神態惊恐,几乎像個孩子似地瞧了瞧亨利:“我有時不禁自問,你是不是故意虐待人。”
  他又給自己倒了一杯咖啡,沒有搭理她。波爾气得嚷了起來:“你害怕我亂翻你的草稿嗎?”
  “如果我是你,我是會翻的。”亨利強作輕快地說。
  她站起身,推開椅子:“你承認了!你是因為怕我才把抽屜鎖得死死的。我們沒什么好說的了!”
  “那是為了避免你一時生出什么念頭。”他說。這一次,他聲音中那股輕松的勁儿完全是裝出來的。
  “我們沒有什么好說的了!”她重复道,兩眼直瞪著亨利:“要是我向你發誓不碰那些稿子,你會相信我嗎?你就會放心地開著抽屜?”
  “你那么死盯著那些倒霉的手稿,你自己恐怕不會守誓的。我當然相信你的誠意,可我還是要關好抽屜。”
  出現了一陣沉默。波爾慢慢地說:“你從沒有像剛才那樣傷我的心。”
  “如果你受不了,就別逼著我說實話。”亨利猛地推開椅子說道。
  他登上樓梯,坐在桌前。也許應該把手稿給她看一看,這樣一來,就可以擺脫她的糾纏了。顯然,發表時他必定要對這些段落作些修改;除非不等發表,她便离開了這個世界。可在這之前,每當他重讀這些段落時,他都有一种報仇雪恥的感覺!“從某种意義上說,文學比生活更真實。”他思索著,“生活中,迪布勒伊耍弄了我,路易是個混賬,波爾又毒害了我的生命,而我卻要對他們強裝笑臉。可在紙上,只要有什么感受,就可盡情傾吐。”他又快速瀏覽了分离前那一場景:在紙上,說离便离,多容易啊!仇恨、喊叫、相互殘殺,一切都可盡情表達。正因為如此,這才是虛假的。“假雖假,”他暗自思忖,“可卻挺讓人滿意的。在生活之中,人不斷自我否定,別人也經常与你背道而馳。波爾惹我發火,但是等一會儿我又會怜憫她,她以為我心里對她還有愛情。在紙上,我可讓時間停止流逝,把我的信念強加給世界:讓這些信念成為惟一的現實。”他擰開了鋼筆帽。波爾決不會讀到這些段落。然而他得意洋洋,仿佛終于迫使波爾認清了他給她描繪的形象:一位只愛裝模作樣、想入非非的虛假戀人,一個扮演偉大、寬宏、忘我的角色,但實際上沒有自尊、沒有勇气、虛情假意、自私自利的倔女人。在他眼里,她就是這個形象,在紙上,她与這個形象完全吻合。
  以后的日子里,亨利盡最大努力避免再引起吵鬧。沒料到波爾又找到了一個斗气的借口:他同意去克洛蒂那儿做報告。他開始還試圖辯白一番:連迪布勒伊都在克洛蒂那儿做了報告,那是為了給一個儿童之家弄點錢,難以拒絕。可是由于波爾纏著不放,他決定保持沉默。顯然,這种策略只能給波爾火上澆油;她表面上也緘默不語,但腦瓜子里似乎在反复斟酌重大的決策。報告會那一天,亨利是那么嚴厲,以致他暗自慶幸地思忖:“這下她要主動提出跟我分道揚鑣了。”他和藹地問道:
  “你堅決不陪我一起去嗎?”
  她突然大笑起來,要是亨利不了解她,真會以為她是瘋子:“笑話!陪你去那個可笑的場面!”
  “隨你的便。”
  “我還有更正經的事情要做呢。”她的話音分明在逗引別人追問。亨利乖乖地問道:
  “你有什么事情要做?”
  “那是我自個儿的事!”她傲慢地答道。
  這一次,他沒有再問下去。可當他剛梳理好頭發,她忽然以挑釁的口吻說道:
  “我要到《警覺》雜志社去見迪布勒伊。”
  亨利猛地轉過身,她不可能沒有察覺到他的反應。“你為什么要去見迪布勒伊?”
  “我早就告訴過你,我這几天要找他說個明白。”
  “說什么事?”
  “我要跟他說的事多了,有我的,也有你的。”
  “我求求你不要摻和我与迪布勒伊之間的關系。”亨利說,“你沒有什么好跟他說的,你不要去見他。”
  “我請你原諒,”她說,“我找他已經太晚了。那人是你的惡神,只有我能幫你擺脫他。”
  亨利感到血往臉上涌。她要去跟迪布勒伊說些什么?亨利在怒不可遏或憂慮不安的時刻曾毫不顧忌地在波爾面前談了自己的想法,要是這些話有的被搬過去,簡直不能容忍。但是如何勸她不去呢!克洛蒂那儿在等著他,他無法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里找到法子說服她,除非把她捆起來或關起來。他結結巴巴地說:“你瞎說。”
  “瞧你,像我這樣生活十分孤寂的人,思考問題的時間是很充裕的。”波爾說,“我考慮了你,考慮了有關你的一切,有的時候,我有所領悟。迪布勒伊那個人,我几天前就看透了他,而且看得十分准,非同一般。我終于看透了他准會不惜任何手段把你徹底毀掉。”
  “啊!要是你開始產生什么幻覺的話!”他說。他試圖找到辦法恫嚇一下波爾,可最終只找到一個:以离婚相威脅。
  “我相信的不僅僅是我的幻覺!”波爾故弄玄虛地說。
  “那還相信什么?”
  “我作了調查。”她說道,一束詼諧的目光緊逼著亨利。亨利困惑不解地打量著她:
  “安娜肯定沒有跟你說過迪布勒伊要毀掉我。”
  “誰跟你說安娜了?”她說,“安娜!她眼睛比你還要瞎。”
  “那么,你請教的那位超人一等的高明者是誰?”他問道,心里隱隱約約地感到不安。
  波爾的目光變得嚴肅起來:“我跟朗貝爾談過了。”
  “朗貝爾?你在哪儿見到了他?”亨利問道,气得喉嚨發干。
  “在這里,犯了罪了?”波爾神態冷靜地說,“我打電話讓他來的。”
  “什么時候?”
  “昨天。他也不喜歡迪布勒伊。”她得意地說。
  “那是濫用別人的信任!”亨利說。一想到她用那古怪的語言、可笑的激動勁頭与朗貝爾瞎說八道,他真恨不得搧她几耳光。
  “你口口聲聲說什么純真、風雅,”他气呼呼地說,“可一個女人与一個男人共同生活,參与他的思想、他的秘密,卻在他背后自作主張,事先不打聲招呼,干那卑鄙的勾當,你听見了吧,”他一把抓住波爾的手腕說道,“卑鄙。”
  她搖了搖頭:“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因為我為你的生活犧牲了我的生活,我對它享有權利。”
  “我從沒有讓你作任何犧牲。”他說,“我去年曾想方設法幫助你創造你自己的生活,你死活不愿意。這是你自己的事,你對我沒有任何權利。”
  “我不愿意是因為你。”她說,“因為你需要我。”
  “你以為我需要這樣永無休止的爭吵?你完全錯了!有時,你真攪得我想永遠也不再踏進這個家門。我這就跟你明說:要是你去見迪布勒伊,我決不饒恕你。你永遠別再見我。”
  “但是,我是想救你!”她激動地說,“你不明白你正在毀自己!你一味妥協,還要到沙龍去作報告……我知道你為什么再也沒有膽量把你寫的東西給我看:你的慘敗反映到了你的作品中,你感覺到了這一點。你感到恥辱。那恥辱感是那么強烈,以致你把手稿都鎖了起來。非得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才會恥辱到這個地步。”
  亨利狠狠地看著她:“如果我把手稿給你看,你向我發誓不去見迪布勒伊。”
  波爾的神態突然軟了下來:“你一定給我看?”
  “你向我發誓?”
  她思慮片刻:“我向你發誓今天不去找他。”
  “行。”亨利說。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本厚厚的灰綠色封面筆記本,扔到床上。
  “我可以讀嗎?真的?”波爾聲音极不和諧地說。平日那份悲劇演員的自信在她身上不見了,相反,她突然顯出一副可怜的模樣。
  “你可以讀。”
  “啊!我是多么高興。”她說,繼而羞澀地一笑:“今天晚上我們再像過去那樣,好好討論討論。”
  他沒有回答,兩只眼睛望著波爾用手掌輕輕地撫摸著筆記本。那上面只有紙、墨,看去就像是鎖在他父親藥房里的藥粉一樣安全、無害。實際上,他比一個下毒者還更卑鄙。
  “再見。”當亨利逃跑似地快步穿過公寓時,波爾俯在欄杆上喊道:
  “再見。”
  下樓梯時,他還繼續跑,試圖忘卻腦中的一切。待他晚上再与波爾見面時,她肯定已經全讀過了。她准會細細閱讀著每一句話,重閱每一個字:這是一起暗殺。亨利止住了步子。接著,他手扶欄杆,返身慢慢地登了几級樓梯。那條黑狗狂吠著向他扑來。他恨這條狗、這座樓梯,恨波爾瘋狂的愛,恨她一時緘默無語、一時又吵吵鬧鬧,恨她那些沒完沒了的煩惱事。他轉過身子,三步并作兩步跑下樓梯,來到了街頭。
  這是一個美麗的冬日,天空蒙著薄薄的霧靄,背景呈玫瑰色。透過玻璃窗洞,亨利瞥見了一隅溫柔的天際。他把收回的目光,向听眾投去,可一見到面前的听眾,到底該講些什么,就更加讓人犯難了。滿目小巧玲瓏的帽子、珠寶首飾和裘皮衣裝:大多是女流之輩,尤其是那些風韻猶存、自以為善于修飾的女人。法國新聞史,這對她們來說會有什么興趣?屋里太熱,空气里彌漫著香水气味;亨利的目光与瑪麗·昂熱淡淡的笑靨相遇;樊尚樂呵呵地朝他扮了個鬼臉;不遠處朗貝爾坐在一位擁有億万家財的阿根廷女郎和一位熱心贊助文藝事業彎腰曲背的女人之間。亨利沒有勇气与朗貝爾正面相對:他感到羞辱,他再次垂下眼睛,一任話語從嘴中吐出。
  “好,好极了!”
  克洛蒂發出了鼓掌的信號,掌聲四起,歡呼聲雷動,他們紛紛向講壇跑去。于蓋特·伏朗熱打開了亨利身后一扇小門:“往這邊走。克洛蒂馬上就要把那些太太們驅出門外,她只留下了您的好友和几位知己。您肯定渴得要命吧。”她補充說道,一邊拉亨利往酒茶台子走去,那儿,朱利安獨自一人面對著兩個招待,正在斟一杯香檳酒。
  “請你原諒,我什么也沒有听。”他粗聲粗气地說,“我來這儿,完全是為了白喝個夠。”
  “原諒你了。報告會嘛,听報告和作報告一樣讓人感到討厭。”亨利說。
  “對不起!我可一點都不感到討厭。”樊尚說道,“甚至還覺得富有教益。”隨后他又笑著說,“不過,我也要喝一杯。”
  “喝吧!”亨利說,他臉上顯出親切的微笑。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夫人,胸前挂著榮譽勳位勳章,快步向他走來:
  “謝謝您的支持!妙极了!您知道您報告的收入比杜阿梅爾更高!”
  “我很高興。”亨利說道,兩眼尋找著朗貝爾。波爾跟他說了些什么?亨利從來沒有跟他談過自己的私生活,他肯走通過納迪娜了解了他的一些私事,可對此亨利根本不在乎,他与納迪娜的那段風流韻事像一杯清水一般一目了然。波爾就不同了。他朝朗貝爾微微一笑:
  “聚會結束后,用摩托送我回去,麻煩你嗎?”
  “我很樂意!”朗貝爾聲音十分自然地說道。
  “謝謝!咱們還可以聊聊。”
  他打住了話頭,因為克洛蒂像股狂風似地進了沙龍,向他快速奔來:“這下您可成了寵儿,您得為几本書題詞,這些太太都是您狂熱的崇拜者。”
  “很高興。”亨利說,他又低聲補充了一句,“但是我不能久留,報社等著我。”
  “您無論如何要見貝洛姆母女一面,她們是專程為您而來的,她們即刻就到。”
  “半小時后我就走。”亨利說。他接過一位身材高大的金發女郎遞過的書:“什么名字?”
  “您不知道我叫什么,”金發女郎傲慢地淡然一笑說,“以后您就會知道的:科萊特·馬松。”
  她又神秘地一笑,表示謝意。亨利又在另一部書上題了另一位的名字。好一出鬧劇!他簽名、微笑,又微笑、簽名。小沙龍里擠得滿滿的,全都是榮譽勳位獲得者、克洛蒂的知己。他們微笑著,緊握著亨利的手,雙眼閃爍著好奇又好似放肆的光芒,重复著上一次對杜阿梅爾說過的一些話語,下一次也肯定會不加任何改變地對莫里亞克或阿拉貢老調重彈。不時有一位熱忱的讀者自以為非得傾吐出內心的崇敬而后快:這一位被一段對徹夜難眠的描寫打動了心,那一位又為有關墓地的一句話動了情,可是提到的都是信筆涂抹、不足挂齒的段落。吉埃特·旺達杜爾嗔怪地向亨利發問,為何選擇一些那么可悲的先生為主人公,緊接著向周圍一大群更加可悲的人們一一微笑。“人們對小說的人物是多么苛刻啊!”亨利暗忖,“容不得他們有任何缺陷。這些人的讀法都那么古怪!我猜想他們大多沒有沿著給他們指引的道路前進,而是像瞎子似地在書中盲目穿行。偶爾,某個詞在他們心間發出共鳴,喚醒了天知道什么往事或什么思念之情;或者,他們自以為從某個形象中發現了自己的映像。于是他們一時止步,對著映像仔細地觀照,然后又摸索著邁進。最好還是永遠不和自己的讀者見面。”他心想。他走到瑪麗·昂熱身旁,瑪麗·昂熱一副嘲笑的神態打量著他。
  “你為什么要嘲笑人?”
  “我沒有嘲笑,我在觀察。”她用譏諷的口吻說:“你是應該隱居,你并不閃光。”
  “要閃光得怎么辦?”
  “瞧瞧你的朋友伏朗熱,好好學几課。”
  “我沒有這個天賦。”亨利說。
  博取他們的贊歎,亨利沒有這份雅興,可非說要惹他們生气,也不實在。朱利安高談闊論,一邊故意顯示,一邊一杯接著一杯飲酒,周圍的人們一個個露著縱容的微笑。“我呀,要是我有這樣的名气,”他高聲說道,“我非得赶快把他們一掃而光。貝爾藏斯1、波利尼亞克2、拉羅什福科3,這些名字充斥著法國史書,全是歷史灰塵。”他可以盡情侮辱這些歷史名人,甚至說些不堪入耳的奇談怪論,周圍的人也少不了會著迷。一個寫詩的人如果未能封以尊稱、獲得桂冠或授以勳位,那當個小丑倒也不錯。朱利安自欺欺人,自以為高人一籌,可心底那种矮人一截的心理反倒證實了他的地位。惟一的辦法是不与這些人打交道。圍著克洛蒂大獻殷勤的時髦作家和冒牌文人也許還更為讓人沮喪。他們沒有寫作的興趣,沒有思維的心思,他們自尋的一切煩惱全都顯現在臉上。他們惟一關心的,是為自己創造形象,是獲得成功;他們頻繁交往,只是為了能更進一步相互嫉妒。多么可怕的烏合之眾。亨利一眼瞥見了斯克利亞西納,向他充滿好感地微微一笑:此人雖然狂熱、糊涂、難以容忍,但卻是活生生的。他用詞說話是出于表達激情的需要,而不是用以換取金錢或沽名釣譽,在他身上,虛榮心是次要的,僅僅是一种表面的缺點。
  
  1貝爾藏斯(1670∼1755),法國宗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曾長期任馬賽主教。
  2波利尼亞克(1661∼1742),法國紅衣主教,著名的外交家。
  3拉羅什福科(1613∼1680),法國著名倫理作家,著有《箴言錄》。

  “希望你別埋怨我。”斯克利亞西納說。
  “當然不會。你喝了吧。怎么樣?你一直住在這里?”
  “是的。我專門下樓來向你問個好。我原以為上流人士全走了呢。你就是對這些人作報告?克洛蒂還讓我也說說呢。”
  “這些听眾并不差。”伏朗熱邁著懶洋洋的步子湊過來說道,他挨個朝各位送去一個傲慢的微笑,在朗貝爾身上止住了目光:“腰纏万貫的人總是裝得微不足道,可實際上他們對真正的价值往往具有鑒賞力。比如克洛蒂的奢侈就很精明。”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