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二)


  “這是一個特殊情況。”
  “類似的特殊情況有千百個。不。”他說道,“要么就說真話,要么就干脆不說。如果沒有橫下一條心,永遠都說真話,那就不要摻和進去,最好還是保持沉默。”
  我打量著羅貝爾:“您知道我有什么看法嗎?您還繼續認為應該對蘇聯的集中營保持沉默,可您付出的代价已經夠大了。您和我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我們都不喜歡犧牲什么,這只會造成我們悔恨。可正是為了懲罰您自己,您才放棄寫作。”
  羅貝爾微微一笑:“應該說通過犧牲某些東西——大体上,就是你說的我的知識分子職責——我才意識到這些東西純粹是虛的。你還記得1944年的圣誕節前夜嗎?”他問道,“當時就有人說也許將出現文學喪失其權利的時刻。那么,我們現在就處于這种時刻!不是因為缺少讀者,而是我可以提供給他們的書要么有害,要么毫無意義。”
  我猶豫不決地說:“這里面有一點站不住腳。”
  “什么?”
  “如果在您看來古老的价值觀念真的那么毫無用處,那您就會跟共產党人一起走。”
  羅貝爾點點頭:“你言之有理,是有一點站不住腳。我這就跟你說為什么:我太老了。”
  “您的年紀与這又有什么相干?”
  “我清楚地意識到我所珍惜的許多東西都已不合時宜,我不得不去接受一個与我所想象的迥然不同的未來,只是我已經無法改變自己。于是在這個未來之中我便看不到自己的位置。”
  “換言之,您希望共產主義獲胜,而同時心里又清楚您無法在共產主義的世界中生活?”
  “差不多是這樣。我以后再跟你細談。”他又補充一句,“我在這一方面要寫一寫,將作為我這部書的結論。”
  “那等這部書寫完之后,您准備干什么?”我問道。
  “大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二十五億的人不寫作呢。”
  我不愿過分擔惊受怕。羅貝爾不得不為革命解放聯合會的失敗承擔責任,他眼下正處于危机之中,以后還會轉變的。但是,我承認我不喜歡他這种想法:大家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是為了活著而吃飯,還是為了吃飯而活著,這個噩夢始終纏繞著我的整個少年時代。如果不得已到了這個地步,那還不如立即打開煤气死了算了。但是我猜想大家也都想過這种事:立即打開煤气死了算了,可誰也沒有去開。
  我感到相當沮喪,繼后的日子里沒有一點儿心思去見任何人。一天早晨,有個送貨員忽然給我送來了一大束紅玫瑰,我感到十分惊奇。玫瑰花包著透明紙,別著別針,上面夾著波爾的一封短信:
  “好了!誤會消除了!我感到幸福,給你送上玫瑰花。今天下午來我家。”
  我對羅貝爾說道:“情況并沒有好轉。”
  “沒有任何誤會吧?”
  “沒有。”
  他又重复了一遍跟我說過多次的話:
  “你該送她去馬德呂斯診所看看。”
  “要讓她下決心去可不容易。”
  我不是她的醫生,可我再也不是她的朋友。我唇邊挂著謊言,一步步登上她家的樓梯,雙眼中潛藏著職業的目光。敲門時,我扮出一個笑臉,可在我看來,這种笑臉像是一种背叛。沒想到波爾迎接我時竟出乎意料地親熱,她親了我,為此我為自己的舉動感到更加慚愧。她穿著一件式樣已經過時的長裙,在挽起的頭發和胸口上分別別著一朵玫瑰。整個房間都擺滿了鮮花。
  “你來了真好!”波爾說,“你始終都這么好,我可真擔當不起。我待你很不客气,我當時是實在控制不了自己。”她以抱歉的口吻補充道。
  “我應該感激你,你給我送去了那么華美的玫瑰花。”
  “啊!這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波爾說,“我要你也一起高興高興。”她神情幸福地朝我微微一笑:“我在等著亨利,他立刻就到。一切都已重新開始了。”
  一切都重新開始了?我表示怀疑。我想亨利恐怕是出于怜憫才下決心來看看。不管怎么說,我不愿遇到他。我朝門口邁了一步:
  “我跟你說過我們和亨利鬧翻了。他見到我在這儿會气憤的。我明天再來。”
  “我求求你!”她說道。
  她兩眼惊恐万狀,我只得把包和手套扔在沙發上。活該,我就呆在這儿吧。波爾步履輕盈地大步向廚房走去,出來時端著一只托盤,上面放著兩只酒杯和一瓶香檳。“我們為未來干杯。”
  瓶塞打開了,我們一起碰杯。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問道。
  “要不,我真是蠢。”波爾快活地說,“我手中早就掌握了各种跡象。可在昨天夜里才把事情理出個頭緒來。我當時沒有睡著,可當我一閉上眼睛,我突然間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明信片上貝爾瓊斯城堡的大水池那般清晰。天一亮我就給亨利發了一封快信。”
  我忐忑不安地看著她。對,我留下來是對的,情況并沒有好轉,沒有一點儿好轉。
  “你還不明白吧?這場戲簡直像滑稽歌舞劇那么可笑!”波爾說,“亨利是吃醋了!”她真的開心地大笑:“這似乎不可想象,是吧?”
  “确實。”
  “可這是實際情況。他那么殘忍地以折磨我為樂,如今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她把頭發上的紅玫瑰插穩,說道,“當他突然向我提出我們倆以后再也不在一起睡時,我還以為是因為他情操高尚呢,可我徹底錯了。實際上他誤以為我變得冷漠了,這深深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我沒有很認真地為自己辯解,這就更讓他生气了。后來,我開始經常外出,注意穿著打扮,他惱羞成怒。我快活地跟他說再見,說得太輕巧了,他實在受不了。有一次在勃民第,我做了許多不合時宜的大蠢事。我向你發誓我并不是存心干的。”
  這時,有人輕輕敲門。波爾臉色异常地看著我,我起身前去開門。門口站著一個提著籃子的女人。
  “對不起,請原諒,”她說,“我找不著女門房。我是來閹貓的。”
  “診所在樓下,門的左側。”我說。
  我關上門,看見波爾那茫然的目光,我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住了。
  “怎么回事?”她問道。
  “女門房不在,經常不在吧。”我快活地說。
  “可為什么到這儿來敲門?”
  “隨便找的唄,總要敲哪家的門問問吧。”
  “隨便找的?”波爾問道。
  我以鼓動的神態微微一笑:“你剛才跟我談起了你度假的情況。你到底做了什么傷害亨利的事?”
  “啊!對了。”她的話聲中沒有絲毫的熱情。“呃,我先給他發了一張明信片,跟他談起我正忙些什么,最后寫上了這么一句不該說的話:我在這儿經常長時間地漫步,有人說這地方与我很相似。顯而易見,他很快想到了我有了一個情夫。”
  “我不明白。”
  “‘有人’”,她不耐煩地說,“這個‘有人’就值得疑心。當有人把一個女人比作某种風光,一般來說這人就是她的情夫。后來,我在威尼斯又給他寄了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是貝爾瓊斯公園,正中是一個水池。”
  “那又怎么了?”
  “是你自己告訴我的,泉井、噴泉的承水盤、水池等都是一种精神分析象征。亨利馬上明白了我是故意侮辱他:我找了一個情夫!他大概知道路易·伏朗熱當時也在那里。你沒有發現在彩排夜宵招待會上,我跟伏朗熱說話時,他是用怎樣的目光瞪著我?這就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樣明白。這樣一切都連接起來了。”
  “你在快信中跟他說的就是這事?”
  “對。如今他什么都明白了。”
  “他給你回信了?”
  “為什么要回信?他馬上就會來的,他完全清楚我在等著他。”
  我緘默不語。波爾心底明明知道他不會來的,正是為此她才求我留下,她最終將不得不承認他沒有來,等到了那一刻,她准會昏死過去。我惟一的希望就是亨利已經明白她正在變瘋,出于怜憫之心來看看她。此間,我找不到任何東西可說。她目光直勾勾地盯著房門,我實在難以忍受,我覺得,這儿的玫瑰芬芳像是一股停尸房的气味。
  “你一直在寫嗎?”我問道。
  “是的。”
  “你答應過我要把你寫的東西給我看看的。”我靈机一動說道,“可你還沒有給我看。”
  “你真的感興趣嗎?”
  “當然。”
  她向工作間走去,拿出了一大疊藍色的稿紙,上面寫滿了渾圓的字跡。她把稿子放在我的膝上,她向來就愛犯拼寫錯誤,可從來沒有這么多過。我匆匆瀏覽了一頁,以掩飾自己的窘態,而波爾則繼續盯著房門。
  “我看你的字很困難。”我說,“麻煩你給大聲念念?”
  “隨你。”波爾說。
  我點燃了一支香煙。至少當她朗讀時,我知道她嗓子里發出的是什么音。我并不指望什么東西,可我還是感到十分惊詫:那聲音可真讓人震惊。有個句子剛念到一半,樓下響起了門鈴聲。波爾應聲而起:“你瞧!”她撳了撳控制大門的開關。她站立在我的面前,臉上洋溢著狂喜的神色。
  “快信。”
  “謝謝。”
  來人關門离去了。她遞給我一頁藍紙:“打開。給我念念。”她坐在長沙發上,雙顴和雙唇全都發紫。
  “波爾。從來就沒有任何誤會。一旦你接受了我們的愛情已經死亡這一點,我們就會是朋友。在此之前,再也不要給我寫信。后會有期。”
  她整個儿猛地扑倒在沙發上,震得壁爐上的一朵玫瑰花落下了花瓣。“我不明白,”她呻吟道,“我什么也不明白了。”她嗚咽著,面孔埋在靠墊里。我語無倫次地勸她,說出的話沒有任何意義,僅僅是為了能听到我發出的嗡嗡聲而已。“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應該會好的。愛情并不是一切……”我自己心里也完全清楚,若處在她的位置,我也決不愿意親手醫治和埋葬我自己的愛。
  我在圣馬丁度了周末,剛剛回到家里便收到了她的快信:“明晚8點晚餐見。”我拿起電話。我覺得波爾的聲音冰冷冰冷的。
  “啊!是你!什么事?”
  “我只是想告訴你明晚的事,一言為定。”
  “當然。一言為定。”她說道,然后便挂了電話。
  我料想這是一個艱難的夜晚,可當波爾給我開門時,我心里不禁一震。我從未見過她這副樣子,她臉上未加任何修飾,身著一件舊裙和一件灰不溜秋的舊套衫,頭發全都向后挽成一個很不討人喜歡的發髻。房子里,經她用活動桌面加長的餐桌從這頭一直頂到牆那頭,桌上放著十二只盤子和同樣數量的酒杯。她向我伸過手來,一邊撅著嘴巴對我說道:
  “你是來向我表示慰問還是表示慶賀的?”
  “為什么事?”
  “為我与我愛人分道揚鑣。”
  我沒有答腔,她的目光越過我的肩頭,望著空蕩蕩的走道問道:
  “他們在哪儿?”
  “誰?”
  “其他人?”
  “什么其他人?”
  “啊!我以為你們來的人多著呢。”她邊關門邊遲疑不決地說。接著她朝餐桌瞥了一眼,“你要吃點儿什么?”
  “隨便。你有什么就吃什么。”
  “可我什么也沒有。”她說道,“也許還有點儿面條。”
  “反正我又不餓。”我連忙說。
  “我可以給你吃點儿面條,這又不會把誰吃窮了。”她含沙射影地說。
  “這倒是,我可是經常不吃晚飯。”
  我坐下來,兩只眼睛怎么也离不開這張像是要擺筵席的餐桌。波爾也坐下來,默默地盯著我看。我從她雙眼中早就見到過責備、怀疑和不耐煩的目光,可今日決不可能看錯:這憤怒、冰冷、惡狠狠的樣子,分明是仇恨。我盡量逼自己說話:
  “你在等誰呀?”我問道。
  “我在等你們大家!”她一聳肩膀:“我可能忘了發請柬。”
  “大家?你指哪些人?”我問。
  “你完全清楚。”她說,“指你、亨利、伏朗熱、克洛蒂、呂茜、羅貝爾、納迪娜,整個一伙儿。”
  “一伙儿?”
  “別假裝清白了。”她聲音冷酷地說,“你們全都結成了一伙。我今晚想提一個問題,這就是:你們這樣行動是為了何种目的?如果是為了我好,我感謝你們,馬上就奔赴非洲去醫治麻風病人。如果不是,那我只有報仇雪恨了。”她直勾勾地瞪著我:“我首先要報复那些以前對我最親的人。我當然必須橫下一條心,做到万無一失。”她的話聲中充滿如此陰郁的激憤。我不禁偷偷瞟了她放在膝頭的小包一眼,她正在煩躁不安地拉扯著小包的拉鏈。突然間,一切都變得有可能發生。這間紅色的公寓,是一個多么絕妙的仇殺的環境啊!我下決心進行反擊:
  “听我說,波爾,這些天來,你顯得非常倦怠。你舉行晚宴,可忘了邀請客人,忘了准備晚餐。現在你又開始胡言亂語,硬說受了迫害。你無論如何要馬上去找個醫生看看。我這就去給你与馬德呂斯約個時間。”
  她一時顯得窘迫:“我有時頭疼。”她說道,“可這是次要的。我首先必須把問題弄清楚。”她思慮片刻:“我知道我這個人的脾气像是個判斷錯誤症患者。可是事實終歸是事實。”
  “事實在哪儿呢?”
  “為什么克洛蒂最近一封信從‘猴相’街發出?為什么對面房子有一只猴子朝我扮怪相?為什么當我說我不會搞沙龍時你回答我‘恰恰相反’?你們責備我企圖搞寫作是模仿亨利,責備我像猴子似地學克洛蒂的樣子,學她的衣著打扮,學她的時髦生活。你們還怪我接受亨利的錢,怪我瞧不起窮人。你們全部串通一气,想讓我承認我自己賤。”她再次露出咄咄逼人的目光盯著我:“這到底是為了救我還是為了毀我?”
  “你所說的這些事實純屬毫無意義的偶然巧合。”我講。
  “噢,算了吧,這可不是相碰的云彩——純屬偶然!別否認了。”她不耐煩地說,“干干脆脆地回答我,不然我們就沒個完。”
  “誰都從來沒有想過要毀你。”我說,“听著,我為什么會想讓你落難呢?我們是朋友。”
  “我過去也是這么想的。”波爾說,“我一見到你們的面,我便不再相信自己的那些疑慮了,像是入了魔似的。”她突然站起身子,聲音也變了:“我待你太差了。我什么地方可能還放著波爾圖葡萄酒。”她去找來了葡萄酒,斟了兩杯,苦苦一笑:“納迪娜情況如何?”
  “勉勉強強。自她和朗貝爾鬧崩后,就一直提不起精神來。”
  “她現在跟誰要好呢?”
  “我想眼下她跟誰都不要好。”
  “納迪娜?得承認這挺怪的。”波爾說。
  “不那么怪。”
  “她經常和亨利出門吧?”
  “我跟你說過,我們都鬧翻了。”我說。
  “啊!我忘了鬧翻的那碼子事了。”波爾怪笑道。接著,怪笑聲戛然而止:“我可不是傻瓜,你知道。”
  “哎喲,你讀過亨利和羅貝爾在《希望報》上的公開信吧?”
  “我在我負責的那期《希望報》上确實讀過。”
  我打量著她:“你是想說那一期報紙是蓄意策划的?”
  “顯而易見!”波爾說道。接著她一聳肩膀:“對亨利來說,那不過是場儿戲。”
  我保持了沉默,爭辯下去毫無意義。她重又說道:
  “照你說來,納迪娜再也不見亨利的面了?”
  “對。”
  “她從來就沒有愛過他,對嗎?”
  “從來就沒有。”
  “可她為何与他一起去葡萄牙?”
  “你完全清楚,跟他玩玩,她覺得挺有意思,特別是她渴望旅游。”
  我仿佛感到在接受警察的審訊,他們時刻就會向我扑來,對我施以酷刑。
  “你就這樣讓她走了。”波爾說。
  “自迪埃戈死后,我一直都給她自由。”
  “你真是個怪女人。”波爾說,“對我的議論太多了,可卻很少有對你的議論。”她又給我斟了一杯酒:“把這瓶波爾圖酒喝光。”
  “謝謝。”
  我不明白她到底想要干什么,可我已經愈來愈感到不自在。她到底恨我什么?
  “你已經很久不跟羅貝爾睡了,對嗎?”她問道。
  “很久了。”
  “你從來就沒有過情夫?”
  “也有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無關緊要的事。”波爾慢吞吞地重复道。“這种無關緊要的事,你眼下就有一樁吧?”
  我實在弄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感覺到非回答不可,仿佛我希望實話會產生力量消除她的精神混亂:“眼下我在美利堅有一樁舉足輕重的風流事。”我回答道,“是跟一個作家,他叫劉易斯·布洛甘……”
  我正准備一五一十全說給她听,可她打斷了我:“噢!美利堅,太遠了。”她說道,“我是說在法國。”
  “我愛那位美國人。”我說,“我5月份又要去看他。決不可能還有其他風流事。”
  “亨利對此事怎么說?”波爾問。
  “亨利跟這又有什么關系?”
  波爾站了起來:“算了!別耍把戲了。”她說道,“你心里十分清楚我知道你和亨利睡覺的事。我想了解的,是什么時刻開始的。”
  “哎喲。”我說,“是納迪娜跟亨利睡過覺。不是我。”
  “你把她投入亨利的怀抱,目的是為了控制住他。這事我早就看出名堂了。”波爾說,“你這人很有手腕,可也有出錯的時候。”
  波爾拿起小包,又擺弄起拉鏈,我的雙眼再也無法离開她的兩只手。我也站起身來。
  “如你這么想,那我最好還是走。”我說。
  “1945年5月那天夜里,你們倆硬說是給卷到人流中去的,我那天夜里就猜到了其中的實際名堂。”波爾說道,“后來我一直在想也許是我自己胡思亂想:我是多么蠢啊!”
  “你是在胡思亂想。”我說,“是胡思亂想。”
  波爾倚在門框上,“說個清楚吧。”她說道,“你策划了這場鬧劇到底是為了擺脫我還是真的為我好?”
  “去找個醫生看看吧。”我說,“馬德呂斯或別的醫生,哪一個都行。可你得去看看,把一切都講給醫生听听,他會告訴你是在胡思亂想的。”
  “你拒絕幫我的忙?”波爾說,“噢!我早就料到了。沒什么關系。我不用你幫忙最終也能弄個水落石出的。”
  “我無法幫助你,你硬是不愿相信我。”
  她一時緊逼著我的眼睛,我覺得這一時刻像是茫無盡頭。她接著問道:“你想走?他們在等著你吧?”
  “沒有人等著我。可我留在這儿也沒有用。”
  她從門口閃開:“走吧。你可以把一切都講給他們听,我沒有什么可掩蓋的。”
  “請相信我,波爾。”我向她伸過手去說道,“你病了,必須去看看。”
  她把手也伸給了我:“謝謝你的來訪。再見。”
  “再見。”我說。
  我盡可能快速地跑下樓梯。
  第二天吃罷了午飯,我們正在喝咖啡,這時響起了門鈴聲。是克洛蒂。
  “請原諒,我這樣隨便來打扰太沒有禮貌了。”她聲音慌亂但神气活現,“我是為波爾的事來看你的,我感到事情不妙。”
  “出了什么事?”
  “她本該上我家吃午飯的,到了下午一點半鐘她還沒有來。我打了電話,她沖著我一個勁地哈哈大笑,我告訴她說我們就要進餐,可她大嚷大叫說,‘你們進餐去吧!進餐去呀!’笑得像是患了歇斯底里症。”
  克洛蒂的兩只大眼睛閃現出又惊又笑的光芒。我站了起來:“必須上她家去。”
  “我也是這么想的,可我不敢一個人去。”克洛蒂說。
  “咱們一塊儿去!”我說。
  我們坐著克洛蒂的車子,兩分鐘后便到了波爾家的公寓門口。“房間備有家具出租”,今天,這一熟悉的招牌在我眼里顯得充滿不祥的意義。我撳了門鈴,門沒有開,我又按門鈴,整整按了很久,方磚地面上傳來嗒嗒的腳步聲,波爾出現了:她的頭發用一塊紫色的頭巾裹得嚴嚴實實。她哈哈大笑說:“你們就來了兩個人?”她扶著微開的房門,兩只眼睛惡狠狠地瞪著我們。
  “我再也用不著你們了,謝謝。”
  她猛地關上門,我只見她高聲嚷叫著离去:“好一場鬧劇!”
  我們呆呆地站立在走廊上。
  “我覺得應該告訴她家里人。”克洛蒂說,她兩只眼睛里再也不見閃爍的光芒。“遇到這种事,最好還是通知她家里人。”
  “對,她有個妹妹。”我猶豫不決。“我怎么都得想辦法跟她談談。”
  這一次,我按了第一個開關,門自動打開了,女門房擋住了我。這是一個身材矮小瘦弱、辦事審慎的女人,她很久時間以來一直給波爾家整理衛生:“你要上馬勒伊小姐家?”
  “對。她看來情況不好。”
  “正是,我也在煩呢。”女門房說,“她至少有五天一點東西也沒有吃了,樓下的住戶告訴我她徹夜不停地來回踱步。我給她家搞衛生時,她總是在那儿高聲地獨自說些什么事情,我可真不習慣,可這些日子來,她變得更加古怪了。”
  “我盡量想辦法帶她去休息休息。”
  我登上樓梯,克洛蒂跟著我。最后一級樓台上昏暗一片,昏暗之中有什么東西在閃著亮光。原來是用圖釘按在門上的一大張白紙。紙上用印刷体寫著:“時髦之猴。”我敲門,可白費气力。
  “多可怕喲!”克洛蒂說,“她准會自殺的!”
  我眼睛緊貼著鎖眼,波爾正蹲在壁爐前,周圍擺著一扎扎紙片,正往火里扔。我再次猛烈地擊門。
  “開門,不然我就硬沖了!”
  她站了起來,開了門,把手背在身后。
  “你們想把我怎么樣?”
  她又蹲在爐前,她臉上淚水汪汪,鼻涕直流。她把手稿和一些信件扔入火中。我把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恐怖地拼命搖晃。
  “松開我。”
  “波爾,你跟我馬上一起去找個醫生。你在變瘋了。”
  “走吧,我知道你恨我。我也恨你。滾吧。”
  她站了起來,開始嚷叫道:“你們滾。”
  她看樣子又要亂喊亂叫。我連忙向門口走去,和克洛蒂出了門。
  克洛蒂給波爾的妹妹發了電報,我給馬德呂斯打了電話,請他出出主意,然后我又給亨利發了一封短信。晚上,我們正在吃晚餐,忽然響起了一陣門鈴聲,我們惊了一跳。納迪娜向大門奔去。只見一個年輕小伙子,給我遞過一張紙片。“是馬勒伊小姐的信。我是女門房的侄子。”他自我介紹著。我高聲地念了起來:“我不恨你,我等著你,我等著,赶快來吧。”
  “你不會去吧?”納迪娜說。
  “當然要去。”
  “去也無濟于事。”
  “誰知道。”
  “可她很危險。”納迪娜說,“行。”她補充道:“如果你要去,我陪你。”
  “還是我陪著去。”羅貝爾說,“納迪娜言之有理,最好還是兩個人去。”
  我表示反對,可有气無力。
  “要兩個人去,波爾准會覺得很怪。”
  “她覺得怪的事情多著呢。”
  實際上,當我重又來到這個瘋狂的人的家門前,重又登上舖著滿是窟窿的地毯的樓梯時,我為羅貝爾跟我在一起感到無比幸福。門上的那張紙不見了。波爾沒有把手伸給我們,可她的神情是清醒的,她客气地一招手。
  “請進吧。”
  我憋不住險些喊出聲來:所有鏡子全都砸碎了,地毯上滿是玻璃碎片,整個屋子里彌漫著一股嗆人的焦布味。“是這么回事儿,”波爾聲音庄重地說,“我想感謝你們。”她給我們指了指座椅:“我想感謝你們大家,因為我現在終于明白了。”
  她聲音顯得誠摯,可她送給我們的微笑卻扭曲了她的雙唇,仿佛她那兩片嘴唇再也不听她的使喚似的。
  “你不用感謝我。”我說,“我什么也沒有做。”
  “別撒謊了。”她說,“你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好,我承認。可不該對我撒謊。”她細細打量著我:“是對我好,對嗎?”
  “對。”我說。
  “對,我也知道。我活該受這种折磨,你們讓我受折磨是對的。我感謝你們使我終于正視自己。可現在,必須給我出個主意:我該吃顆氫氰酸還是應該盡量贖罪?”
  “不要吃氫氰酸。”羅貝爾說。
  “行。那我該怎么生活下去?”
  “你首先吃顆鎮靜藥,好好睡覺。”我說,“你已經挺不住了。”
  “我再也不愿顧及自己了。”她口气激烈地說,“我過去考慮自己太多了,別給我出這种餿主意。”
  她一屁股癱坐在椅子上,她時刻就會昏厥過去。只有先等著,然后再設法把她安頓到床上去,給她吃兩片藥。我環顧四周。她手邊真的有氫氰酸嗎?我想起了1940年她給我看過一小瓶灰藍色的東西,說是“偶然”搞到的毒藥。那只小瓶也許就在她的包里。我不敢去碰那只包。我的目光又投到波爾身上。她的下頜耷拉著,臉上的線條全都已經下垂,這樣的面孔我見的多了。可波爾,她不是病人,她是我的好友,見她這副樣子,讓我心里好不難受。她強打起精神:
  “我要工作。”她說,“我要還亨利的債。我不愿意連流浪漢都侮辱我。”
  “我們一定給您找到工作。”羅貝爾說。
  “我本來想過干佣人。”她說,“可這會引起不公平的競爭。有哪些職業不用跟任何人競爭?”
  “一定能找到的。”羅貝爾說。
  波爾用手摸了摸額頭:“一切都那么難!剛才我開始燒起我的那些裙子來。可我沒有權利這樣做。”她看了看我:“要是我把那些裙子賣給撿破爛的,你覺得他們會因此而不再恨我嗎?”
  “他們并不恨你。”
  她突然站了起來,向壁爐走去,撿起一包衣服:閃光絲裙、灰色交織呢西服全部成了皺巴巴的破布。
  “我馬上分掉這些衣服。”她說,“我們一起下樓去。”
  “太遲了。”羅貝爾說。
  “流浪漢咖啡店很晚才關門。”
  她朝肩頭披上外套。怎么阻止她下樓呢?我与羅貝爾交換了一下眼色,她無疑使羅貝爾大為吃惊。“對,是場鬧劇。”她聲音疲憊地說,“如今我自己模仿起自己來了。”她脫掉大衣,放在一把椅子上:“這也是一場鬧劇:我剛才看見我脫大衣的樣子了。”她緊捏拳頭,直打自己的雙眼:“我總是不斷看見自己!”
  我去倒了一杯水,往水里溶解了一片藥:“喝了吧。”我說,“好好睡一覺!”
  波爾的目光在搖晃,她癱倒在我的怀里:“我病了!我病得太重了!”
  “對。可你得去看病,你會好的。”我說。
  “給我看看病吧,必須給我看看。”
  她渾身戰栗,淚流滿面,全身熱得厲害,汗涔涔的,我仿佛覺得她時刻就會整個儿化成一攤黑得像她兩只黑眼珠似的黑油。
  “明天我帶你上一家醫院去。”我說,“現在先喝水。”
  她接過杯子:
  “喝了能睡著嗎?”
  “肯定。”
  她一口飲盡。
  “現在上樓睡覺去吧。”
  “我上樓去。”她順從地說。
  我陪她一起上樓,趁她去衛生間的當儿,我打開了那只拉鏈小包,包底里果然有那只灰藍色的小瓶子,我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口袋。
  第二天早上,波爾乖乖地跟著我上了診所,馬德呂斯向我保證她一定會康复:只是几個星期或几個月的事情。她定會康复的;可我一到了街頭,我便焦慮不安地自問:他們到底會醫治好她什么呢?她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噢!一般說來,這很容易想象。如會像我,像千百万其他人一樣:一個等待著死亡,再也不知道為何而活著的女人。
  5月終于來到了。等到了芝加哥那邊,我就會變成一位既有人愛,又處在熱戀中的女子;可在我看來,這并不怎么現實。當我坐在飛机上的時候,對這一切仍然還不相信。我乘坐的是一架從雅典起飛的舊飛机,飛得很低,机上擠滿了企圖去美國發財的希腊商販。我不知自己此行尋覓的是什么,我的心間沒有一個活的形象,我的体內沒有一絲欲望,劉易斯等待的決不是這么一位戴手套的冷冰冰的女游客。沒有誰在等我。“我早就知道:再也見不到他了。”當飛机在大西洋上空調頭時,我心里暗暗在想。一只發動机出了故障,我們重又返回香農机場。我在峽灣的一個度假村呆了兩天,度假村徒有虛名,房子簡陋矮小。晚上我一個勁地飲愛爾蘭威士忌,白天獨自漫步鄉野,野外灰綠一片,凄涼無比。當飛机在亞速爾降落時,一只輪子又爆炸了,我們全被塞進了一座飾著提花裝飾布的大廳,等了整整二十四個小時。過了甘德,飛机又碰上了暴風雨,為了擺脫雷雨,飛机朝新蘇格蘭方向飛去。我自感到將吃著冰冷的雞肉,永遠圍著地球旋轉了卻自己的殘生。我們越過了一個灰暗的水潭,水潭被燈塔的燈光一掃而過,飛机又降落了;又是机場,大廳。對,我腦中充斥著轟鳴聲,腳下拖著一只藍箱子,注定要從一個机場輾轉到另一個机場,永無休止地流浪下去。
  突然,我一眼瞥見了他,劉易斯。我們說好他在家里等我的,可他站在那儿,擠在兩眼盯著海關出口的人群之中;他襯著硬領,戴著金絲眼鏡,一副古怪的模樣;可最為奇怪的是我明明看見了他,卻毫無感覺。整整一年的等待,深深的思念和悔恨,還有這次漫長的旅行:莫非到頭來我將要明白我再也不愛他。他呢?他還愛我嗎?我恨不得向他扑去。可海關人員沒完沒了,希腊的小商販們箱子里裝的盡是花邊,他們一個一個地仔細檢查,還一邊開著玩笑。當他們終于給我放行后,劉易斯已經不在了。我叫了一輛出租汽車,想把他的地址告訴司机,可我再也想不起門牌號碼。我兩只耳朵嗡嗡直響,腦子里的轟鳴聲響個不停。我終于想起來了:1211號。出租汽車啟動了,越過一條條大街,駛過一個個霓虹燈招牌。我雖然從來就記不清這座城市的位置,可覺得路程不該這么遠。也許司机要把我拖進一個死胡同,把我擊斃。處于當時的心境,這在我看來要比再与劉易斯相見還更正常。司机轉過頭來:
  “1211號,沒有。”
  “有的,我認識那座房子。”
  “也許他們改了門牌號碼。”司机說,“我們再從大街的那一頭開過來看看。”
  他沿著人行道慢慢地開著車。我好像認出了那一個個十字路口,那一塊塊空地和那一條條鐵軌,可是,鐵軌和空地總是相似的呀。一個水池,一座高架橋顯得很眼熟,仿佛東西尚在,只是變了位置。“多么荒唐啊!”我暗自思忖。离別時說了聲“我一定再來”,這僅僅是因為徹底分离實在太痛苦了。實際上,只不過相互欺騙:決不會再來。一年過去了,發生了不少事情,時過境遷,一切都与以前不一樣了。今天,劉易斯襯著硬領,我看見他時心里并不激動,他的住房也消失了。我突然打起了精神,心里想:“給他打電話就是了。電話號碼是多少?”我也忘記了。驀然,我瞥見了一個紅字招牌:斯希爾茨,以及一張廣告畫上那些幼稚的笑臉。我喊道:
  “停下!停下!在這儿。”
  “是1112號。”司机說。
  “1112號,就是這里。”
  我跳下出租汽車,在一扇窗戶的燈影中,看見了一個弓著的身影。他在等待著,他是在等著我,他向前奔來,就是他。他沒有襯著硬領,也沒有帶金絲眼鏡,可他的頭上頂著一頂棒球帽,兩只胳膊抱得我透不過气來:“安娜!”
  “劉易斯!”
  “終于見面了!我等待了多久啊!多么漫長啊!”
  “是呀,是長,多么漫長啊!”
  我知道他并沒有抱著我上樓,我也不記得上樓時挪動過自己那兩條發麻似的腿,可是我們此刻都在黃色的廚房中間緊緊擁抱:火爐、漆布、墨西哥毯,所有東西都在原位。我囁嚅道:
  “您戴著這頂帽子干什么?”
  “我不知道。它反正就戴在了頭上。”他摘下帽子,往桌上一扔。
  “我在机場看見了一個人和您像极了:他戴著眼鏡,襯著硬領。他嚇了我一跳:我以為就是您,可卻沒有一點儿感覺。”
  “我也害怕了。一個小時前,一些男人從窗下走過,他們抬著一個死去或昏迷過去的女人,我以為是您。”
  “現在好了,您、我都在了。”我說。
  劉易斯緊緊地擁抱著我,接著松開雙手:“您累了吧?您渴嗎?您餓嗎?”
  “不。”
  我重又緊貼著他。我的雙唇是如此沉重、麻木,以致說不出半個字來。我把嘴唇貼在他的嘴上,他把我抱到了床上:“安娜!我每天夜里都在等待著您!”
  我閉上雙眼。一個男子的身軀重又壓到了我的身上,帶著它的全部信賴和一切欲望。是劉易斯,他沒有變,我沒有變,我們的愛情也沒有變。我离去了,可我又回來了。我重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徹底擺脫了我自身。
  第二天白天,我們忙著整理行裝,沉湎于交歡:這纏綿的時光一直持續到翌日清晨。在列車上我們臉貼臉睡在一起。我突然惊醒,瞥見了劉易斯在信中跟我說過的俄亥俄碼頭上那艘帶有底托的大船。多少次,我曾夢見過這艘船,可總是不相信它的存在,以致此時我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這艘船确實是真的,我登上了船,滿怀柔情地察看著我們的船艙。在芝加哥,我住在劉易斯的家中;這里,是我們共同的船艙,是屬于我們倆人的。看來我們确實是真正的一對儿。對。如今我明白了:是可以再來的,我一定每年都來。每年,我們的愛情都將度過一個比北极之夜還更漫長的黑夜。可總有一天,幸福將會出現,一連三四個月中再也不用睡眠。我們在深深的黑夜里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們共同期待著,离別將再也無法將我們分离:我們已經永遠結合在一起。
  “我們出發了,快來!”劉易斯說。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