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十一章 圍困拉羅舍爾之戰


  圍困拉羅舍爾之戰是路易十三王朝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紅衣主教重大的軍事舉措之一。所以我們對這种圍困之戰說上几句,不僅為引發興趣,甚至也有必要。況且,這次圍困的諸多細節,都和我們業已開始敘述的故事關聯极大,所以我們對它不可閉口不談。
  紅衣主教發動這場圍困時的政治意圖极為重要,我們就先從它講起吧。然后再談談他的個人意圖,就對主教閣下的影響來說,他的個人意圖也許比政治意圖還要大。
  亨利四世敕封給胡格諾派1作為安全要塞的重要城市中,當時只剩下拉羅舍爾了。所以,摧毀其不斷引發內亂外患的這最后一條通道,這危險的禍根,已成為當務之急。
  心怀不滿的西班牙人、英國人和意大利人,各國的冒險家,各山頭的雇佣兵痞,他們一听到召喚,全都跑到耶穌教徒的纛下,自發組成一個浩大的盟團,其各分支的触角肆無忌憚地伸向了歐洲各地。
  由于加爾文教徒的其他城市已變成一片廢墟,拉羅舍爾就成了一個新的要塞,所以它也就成了紛爭和野心的焦點。更有甚者,它的港口在法蘭西王國時期,是對英開放的最后門戶;只要此港對法國的世敵英國關閉,紅衣主教就完成了貞德2和吉斯公爵3的大業。
  由于巴松比埃爾4在信仰上是耶穌教,又因是神圣騎士團的騎士而信天主教,所以他既是耶穌教徒又是天主教徒;這位巴松比埃爾生于日耳曼,但心里想的是法蘭西;還是這位巴松比埃爾,在圍困拉羅舍爾時當了特別指揮官,當其負責帶領一批像他一樣的耶穌教的爵爺們時他說道:
  “諸位先生,你們會看到,我們去攻打拉羅舍爾,那是夠蠢的!”
  --------
  1十六至十八世紀法國天主教徒對加爾文派教徒的稱呼。
  2貞德(約一四一二——一四三一):百年戰爭時期法國女民族英雄。她曾率軍和英國人奮戰,終于打敗了圍城的英軍。一四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在貢比涅城同英軍及其同盟者勃艮第党人作戰時被俘,后被出賣給英國當局。法國查理王坐視不救,被英軍交教會法庭審判,以异端和女巫罪被判處火刑。
  3吉斯公爵(一五一九——一五六三):他曾率軍打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并從英國人手中奪回加萊港,最終將英國的勢力逐出法國和歐洲大陸。
  4巴松比埃爾(一五七九——一六四六):亨利四世時的法國元帥,曾先后任西班牙、瑞士和英國大使。一六三一年黎塞留指控他陰謀政變而被關進巴士底獄。

  巴松皮埃爾說得有道理:炮擊雷島使他預感到會用龍騎兵對塞文山脈新教徒進行迫害;攻占拉羅舍爾就是廢除南特敕令1的前奏。
  --------
  1一五九八年四月十三日,法王亨利四世在南特城頒布的一項敕令,規定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同時承認胡格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可在城市和農村作禮拜,胡格諾教徒同天主教徒享有同等的擔任官職的權利,胡格諾教徒有權召集自己的宗教會議和政治集會。敕令附有一項秘密條款,即允許胡格諾教徒保留約二百個設防城堡。一六二九年,黎塞留政府取消了秘密條款。一六八五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廢除。
  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喜歡簡化平叛的這位宰相的此种意圖畢竟屬于歷史,而另一邊,編年史家卻不得不明辨多情种和吃醋郎的良苦用心。
  眾所周知,黎塞留早就愛上了王后,但他心存的這种愛僅為單純的政治目的呢,還是像安娜·奧地利對其周圍的男子產生感應那樣,是自然產生的一种深深的激情呢,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說,通過本小說前面的情節發展,人們已經看到白金漢戰胜了他,而且在兩三种情況中,尤其在金剛鑽墜子的事件中,由于三個火槍手的忠心和達達尼昂的勇敢,白金漢狠狠地騙了他一下子。
  所以,對于黎塞留來說,這關系到不僅僅是為法蘭西除掉一個仇敵,而且是對一個情敵報一箭之仇;此外,報仇必須是偉大的,轟轟烈烈的,總而言之,要使一個將手握全王國的重兵視作一支戰斗利劍的人當之無愧。
  黎塞留清楚,向英國開戰就是向白金漢開戰,打敗英國就是打敗白金漢,最后,讓英國在全歐洲人面前丟人現眼,白金漢也就在王后面前丟人現眼了。
  白金漢呢,他一方面標榜是為了英國的榮譽,而內心卻和紅衣主教想的同出一轍,也是出于個人利益;白金漢也在進行一場個人的報复:白金漢以任何藉口都不可能再以大使身份回到法國,他要以征服者的雄姿重踏那片土地。
  于是,兩個最強大的王國為了滿足兩個情种的快感而進行賭博了,而真正的賭注只是安娜·奧地利的一個眼神罷了。
  最初的优勢屬于白金漢公爵。為了奪取雷島,他率領九十艘戰船,大約兩万人馬,巧發奇兵,向為法王鎮守雷島的圖瓦拉斯突然襲擊;經過一場血戰之后,他打開了登陸的大門。
  順便說一句,尚塔爾男爵在這次血戰中陣亡了,他留下了一個十八個月的孤女。
  這個孤女就是后來的塞維涅夫人1。
  --------
  1塞維涅夫人(一六二六——一六九六):其丈夫為侯爵,于一六五二年決斗而死。她二十六歲孀居,終生再未續嫁。她才華橫溢,是法國最著名的書簡女作家。
  圖瓦拉斯伯爵帶領守軍部下退到圣馬丹大本營,留下一百來人看守著一個名叫拉普雷的小堡壘。
  這個事件加速了紅衣主教的決心;在決定國王和他能親臨指揮圍困拉羅舍爾城之前,他先派了國王大弟指揮了首戰軍事行動,并且將他所能調動的全部軍隊均向戰場開去。
  而被派作前衛的這支部隊正是我們的朋友達達尼昂所在部隊。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國王在審判會議一結束就該隨軍起駕;可是六月廿八日那一天,當他從王座上站起時,他就已感到全身發燒。他并非因此就不想動身,而是御体每況愈下,故不得不在維勒魯瓦停輦。
  當然,國王在哪儿停下,火槍隊也就在哪儿停下;達達尼昂是個百分之百的禁軍隊員,故他与其朋友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暫時分手;這次分開對于他只是掃興而已,但倘若他能猜得出他已陷入某种未知的危險之中,那么這次分開定會成為一种嚴重的憂患。
  可是他卻安然無恙地于一六二七年九月十日前后,到達在拉羅舍爾城前扎下的營寨。
  一切依然如故:白金漢公爵和他的英國士兵,正以雷島征服者的身份,毫無戰果地向圣馬丹要寨和拉普雷堡壘連連圍攻;由于昂古萊姆公爵在拉羅舍爾城邊剛剛修筑了一個工事,兩三天以來英軍對該城就已虎視耽耽。
  埃薩爾先生指揮的禁軍駐扎在米尼默。
  但我們知道,達達尼昂朝思暮想,志在加入火槍隊,他很少和他的弟兄們拉關系交朋友,所以他一直离群索居,沉湎于他自己的思考。
  他的思考并不令他樂觀:來到巴黎一年來,他參与了諸多公事;而個人私事卻沒有多大進展,無論是愛情還是前途。
  對于愛情,他曾愛過的唯一女人就是波那瑟太太,而這位波那瑟太太已經悄無聲息,他已無法找到她的下落。
  至于前途,像他這樣弱小,他竟成了紅衣主教的仇敵,這就是說,他成了國王之下所有大人物都為之發抖的人的對立面。
  這個人本可讓他粉身碎骨,然而他沒有這樣做:對于達達尼昂這樣思維敏銳的人,這种寬容是一种明智,透過這一線明智之光,他看到一种較為美好的前途。
  其次,他還結了另一個不太可怕的仇敵,他想,不過他本能地感到也不可等閒視之,這個仇敵就是米拉迪。
  對這一切有所補償的是,他獲得了王后的保護和好感,但王后的好感在時下則是多了一個迫害的口實;至于保護,眾所周知,她保護得太差了:夏萊和波那瑟太太就是明證。
  于是在所有這些當中,他賺到手的眼見為實的東西,就是他戴在手指上的价值五六千利弗爾的金剛鑽戒指;假設達達尼昂抱負猶存,留著這枚鑽戒,等著有朝一日在王后駕前作為能說上話的表示,那么在這期間,這枚戒指不會比被踏在他腳下的石子多值几文,因為他不能變賣它。
  我們說的“他腳下踏著的石子”,是因為達達尼昂正邊思考邊獨自一人踏著由營部通向昂古丹的一條僻靜的小路在散步;這些思考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走出很遠。此時,日頭開始西沉,透過落日的最后一縷光線,他仿佛看到一杆滑膛槍管在一道篱笆后閃閃發光。
  達達尼昂目光銳利,反應机敏,他明白,獨杆槍管是不會放在那儿的,而藏在一條篱笆后面手端火槍的人也不會心存善意的。于是他當机立斷,向開闊地帶跑去;這時,他在路對面的一塊岩石后,瞥見另一杆火槍露著槍尖。
  很顯然,這是一場伏擊。
  年輕人向第一杆火槍掃了一眼,他帶著某种不安發現這支火槍正向他低下槍管,并且他又隨即看到槍口一動不動地瞄著他,他于是伏臥在地。就在這同一時刻,火槍發射了,他听見一粒子彈在他頭頂上方呼嘯而過。
  此時已是刻不容緩,達達尼昂從地上一躍而起,与此同時,另一支火槍的子彈在他面部剛剛貼近的同一塊地方揚起一片碎石。
  達達尼昂不是那种盲目勇敢的一介武夫而一味可笑地送死,好讓人說他沒有后退一步;況且在這里已不再是勇气的問題了,達達尼昂已身陷伏擊圈。
  “如若再開第三槍,”他暗自想,“那我就完蛋了!”
  于是他立即拔腿就跑,用他家鄉人以敏捷著稱的速度向營部方向逃命;但無論他奔跑得多快,第一次開槍的人總會有時間重裝子彈,又向他十分准确地射了第二發,這一次,子彈射穿了他的氈帽,將氈帽打飛离他十步開外。
  可是,達達尼昂再沒有別的帽子了,于是他跑過去又撿起它,一口气奔到營地,气喘吁吁,臉色蒼白,一聲不吭地坐了下來,開始了他的思考。
  這個事件可能具有三种因素:
  第一也是最自然的因素,可能就是拉羅舍爾人的一次埋伏。殺死國王陛下的一名禁衛軍,少了一個敵人,而且這個敵人的袋子里還可能裝著一個鼓鼓的錢包,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達達尼昂拿起他的氈帽,仔細端詳子彈的洞眼,他搖搖頭。這顆子彈不是一粒滑膛槍的槍子儿,而是一顆老式火槍彈;子彈發射的准确性使他想到,那是用一支特殊的火器發射的,所以這就不是一次軍事埋伏,因為子彈的口徑不一樣。
  這可能是紅衣主教先生送來的美好紀念。他想起由于落日時的那縷光線,他當時曾瞧見那是一杆步槍的槍管,紅衣主教閣下對他如此容忍,他感到惊訝。
  達達尼昂又搖了搖頭,對于伸手非要干的人,主教閣下很少借助如此手段的。
  那也許是米拉迪的一次報复。
  這倒是大有可能的。
  他竭力回憶凶手的特征和服飾,但是徒然;他匆匆逃命,恨不得一下子甩掉他們,那有時間注意這些細節呀!“啊!可怜的朋友們,”達達尼昂喃喃自語,“你們都在哪儿呀?我是多么想念你們呀!”
  達達尼昂度過了极其糟糕的一夜。他曾三四次突然惊醒,看到一個人走近床前,舉起匕首向他刺來。然而天亮了,黑暗的深夜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然而達達尼昂清楚地料到,被延誤了的事并沒有了結。
  達達尼昂一整天呆在營房沒出門,他給自己找藉口,說天气很糟糕。
  第三天上午九點鐘,有人鳴鼓致敬,原來是奧爾良公爵檢查据點。禁軍們個個向火器跑去,達達尼昂也站在他弟兄們的行列中。
  國王御弟走到前線;隨后,所有高級將領都走近他以表討好之情,禁軍隊長埃薩爾先生也和別人一樣行事。
  過了片刻,達達尼昂似乎發現埃薩爾先生向他示意要他走過去;他擔心自己搞錯了,又等他的上級再次示意;當對方重新示意后,達達尼昂才离開隊伍,走上前去接受命令。
  “國王御弟馬上要找几個自告奮勇的人去執行一項危險的使命,誰先完成誰將功勳卓著,而我向您做手勢,為了您能有所准備。”
  “謝謝,隊長!”達達尼昂答道;能在少將面前顯示自己与眾不同,那是他求之不得的。
  因為,拉羅舍爾守軍在前一天夜里曾發動過一次出擊,并重新奪取了兩天前已被國王軍隊占領的一座防御据點。現在的任務是將失敗的偵察推向深入,以了解一下敵軍是怎樣看守這個据點的。
  果不其然,几個時辰過后,御弟提高嗓門說道:
  “為了完成這項使命,我需要三至四名自告奮勇者,由一個可靠的人充當領隊。”
  “說到可靠的人,我手下就有一名,御弟先生,”埃薩爾先生指著達達尼昂說,“至于要找三四名自告奮勇者,爵爺只需說一聲,人是不缺的。”
  “只需要四位自告奮勇的人同我一齊冒死前往!”達達尼昂舉劍說道。
  禁軍中的兩名弟兄立刻沖到前面,另兩名士兵也走到他們身邊;達達尼昂發現需要的人數已經滿額,不想虧待前者而优待后者,便拒絕了其他所有人員。
  誰都不知,拉羅舍爾守軍奪取那座据點以后,是撤出了人馬還是留兵看守,所以必須貼近指定的地點進行偵察,以便查明真相。
  達達尼昂率四名同伴順著壕塹前進;兩名禁軍同他并排,兩名士兵隨后。
  他們借助壕坡掩護,就這樣向据點前進了一百來步遠。就在此時,達達尼昂回頭一看,發現那兩個士兵已不知去向。
  他以為這兩個人由于害怕而停在后面了,他繼續前進。
  走到壕溝外護牆拐彎處,他們距工事大約只有六十來步了。
  他們沒有看到一個人,据點像是廢棄了,
  三位冒死的年輕人正商量是否再前進,這時一圈煙霧突然在一座石砌巨型建筑周圍迷漫開來。十二發子彈在達達尼昂和他的同伴四周呼嘯而至。
  他們終于知道了想要知道的事:防御据點有人把守。在這危險之地停留過久定是無謂的莽撞;達達尼昂和兩名禁軍掉頭轉背,像逃命一樣開始后撤。
  快要到達權作掩体的壕塹之角,一名禁軍倒地:一顆子彈擊穿了他的胸膛。另一名安然無恙,繼續向營地跑去。
  達達尼昂不想就這樣丟下他的同伴,便俯下身去扶他起來,幫助他重新歸隊;可是就在這時,傳來兩聲槍響:一粒子彈擊碎已經受傷的那位禁軍的頭顱,另一顆在距達達尼昂兩寸遠的地方飛過后,撞在一塊岩石上。
  年輕人猛地轉過身,因為防御据點是被壕溝拐角擋住的,所以這种襲擊不可能是從那儿發來的。他頓時想起棄他逃跑的那兩名士兵,又回憶起前兩天要他命的暗殺犯;于是這一次,他下決心要搞清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便假裝死了一樣,順著他同伴的尸体倒下去。
  霎時,他看見在离他三十步遠的一個廢棄工事的上方探出兩上腦袋,這正是那兩個逃跑的士兵的腦袋。達達尼昂沒有看錯:這兩個家伙跟隨他只不過是為了暗殺他,指望用年輕人的一死在敵人的賬簿上討回几個賞錢。
  那兩個家伙以為,達達尼昂可能只是受了傷,還能揭露他們的罪行,所以他們走近前以便結果他;幸好達達尼昂巧施計謀迷惑了敵人,他們才疏忽大意,忘記了在槍里重裝子彈。
  達達尼昂剛才裝死躺下時,一直心有所防,沒有松開手中的劍;當那兩個家伙离他只有十步之遙時,他突然站起,身子一躍跳到他們的身邊。
  兩個凶手明白,倘若他們不殺掉他們要殺的人便逃回營地,他們會受他告發的,所以他們的第一個念頭便是向敵人投誠。他們中的一個托著槍管當著大棒揮來,向達達尼昂辟頭砸去;達達尼昂身子一閃躲到一邊;他這舉動,給這個匪徒讓開一條道,向防御据點逃去。拉羅舍爾守軍不知他怀著怎樣的意圖向他們跑來,便一齊向他開火,一顆子彈打中他的肩膀,他被打倒在地。
  在這期間,達達尼昂扑向另一個士兵,舉劍向他刺去;格斗時間不長,這個坏蛋只能舉著沒裝子彈的空槍賴以自衛;禁衛軍手握長劍,在不起作用的槍管旁邊直刺過去,穿透了凶手的大腿,凶手被刺倒在地。達達尼昂立刻挑著劍鋒頂著他的喉嚨。
  “啊!請留我一條命!”匪徒大聲求饒說;“饒了我吧,饒了我吧,我的長官!我把一切全告訴您。”
  “你的秘密還值得我留下你的性命嗎?”年輕人穩住手腕問道。
  “是呀;如果您認為一個人像您一樣才二十二歲,也像您一樣既英俊又勇敢,什么都能做得到,那么饒過這條性命還是值得的。”
  “卑鄙的家伙!”達達尼昂說,“好吧,快說,是誰派你來暗殺我的?”
  “一個我不認識的女人,但人們都叫她米拉迪。”
  “既然你不認識那個女人,你怎么知道她的名字?”
  “我的伙伴認識她,他是這樣叫她的,是他和她打交道而不是我;他的口袋里甚至還有那個女人的一封信,据我听他說,那封信對您很重要。”
  “那你是怎么參与這次伏擊的?”
  “他向我建議兩個人一起干,我就答應了。”
  “干這种漂亮的勾當,那個女人給了你多少錢?”
  “一百個路易。”
  “原來這樣,好极了,”年輕人笑哈哈地說,“那個女人估計我還值上几個錢;一百個路易!對于像你們這樣兩個卑鄙的小人,這是一筆數,這樣我也就理解,你會答應的,現在我饒了你,但要有一個條件!”
  “什么條件?”神色不安的士兵見一切還沒有完便問道。
  “就是你把藏在你同伴口袋里的那封信給我找回來。”
  “可是,”匪徒叫起來,“那不等于換种方式殺死我;您怎么讓我冒著据點的子彈去找那封信?”
  “你必須下決心去找回它,要不我向你發誓,你馬上就死在我手里。”
  “開恩,先生,可怜可怜吧!看在您愛的那位年輕太太的份上吧,您也許以為她死了,但她并沒有死!”這個匪徒大叫道;他雙膝跪著,以手撐地,由于失血,開始感到气力不支。
  “你說有個女人我愛她,還說我以為她死了,你從哪儿知道的?”達達尼昂問。
  “從我同伴口袋里的那封信知道的。”
  “那你就更清楚了,我必須得到那封信。”達達尼昂說,“這樣就更不能耽誤,更不能遲疑,否則不管我怎樣躊躇,我也會第二次伸出劍鋒,讓它捅進像你這樣一個坏蛋的血里去攪一攪,我以上流社會有教養的人的信譽向你發誓……”
  話音剛落,達達尼昂舉手頓足,气勢咄人,嚇得受傷者站起身來。
  “請手下留情!請手下留情!”他大聲喊道,由于恐懼使他勇气大增,“我去……我去……”
  達達尼昂拿起士兵的老式火槍,讓他走在前面,用劍鋒頂著腰,推著他向他的同伴走去。
  目睹這個坏蛋在他走過的道路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跡,望著他那死期在即的慘白臉龐,瞧著他竭力拖著身子,生怕被發現似地向躺在二十步開外的他同謀者的軀体一步步挪去,這也是一幅令人不快的景象呀!
  恐怖之色在他那張冷汗淋漓的臉上一目了然,達達尼昂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他鄙夷地望著他。
  “瞧你那樣子!”達達尼昂說,“我馬上讓你看一看,一個好漢和一個怕死鬼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里;你呆著吧,我去!”
  于是他邁著敏捷的步履,瞪著警覺的目光,觀察敵人的一舉一動,充分利用所有起伏的地形,一直走到第二個士兵的身旁。
  他有兩种方法達到目的:就地搜身,或以死者的身体作盾牌將他扛回來,放在壕溝里再搜身。
  達達尼昂傾向于第二种,他將殺人犯背上肩,就在這時刻,敵人開槍了。
  一陣輕微的搖晃,穿進肌肉的三顆子彈沉悶的響聲,最后一聲叫喊,臨死前的一陣顫動,無一不在向達達尼昂證明,正是曾想暗殺他的人剛才救了他的命。
  達達尼昂返回壕溝,將尸体扔在白如死人的傷者身邊。
  他立刻開始清點財產:一只皮夾——很明顯,那是裝有匪徒部分收入的錢袋子,一副皮環和一副骰子,這些就是死鬼的全部遺產。
  他丟下掉在地上的皮環和骰子,把錢扔給受傷者,自己貪婪地打開那個皮夾子。
  在几片無關緊要的紙頭中,他找到了下面這封信,也就是他冒著生命危險來找的那封信:
  既然你們失去了那個女人的蹤跡,既然那個女人現在安全地住進那個你們永遠也不該讓她進去的修道院,你們起碼要盡量做到不要放過那個男的;否則你們知道,我的手長得很,你們將昂貴地償付在我這儿拿去的一百個路易。
  落款沒有簽名,然而很明顯,這封信來自米拉迪。因此,達達尼昂留著這封信當物證,然后在壕溝拐角后的安全處,開始審問受傷人。這個人招認說,有位年輕女子要從維萊特城門出巴黎,他負責和他的同伴——也就是剛被打死的同一個人——一起將她劫持到一輛馬車里,可是他們在一家小酒店喝酒耽擱了,誤了馬車十分鐘。
  “你們將那女子怎么樣了?”達達尼昂憂慮地問。
  “我們必須把她送到皇家廣場的一座宅邸里。”傷兵回答說。
  “是的!是的!”達達尼昂自語道,“正是那地方,送回米拉迪本人的住處。”
  這時,年輕人戰戰兢兢地明白,是一种怎樣的复仇欲驅使那個女人要搞掉他,搞掉所有曾經愛過她的人,既然她發現了一切,說明她對宮廷的事情知道得多么得透徹。毋庸置疑,她的這些情報都得之于紅衣主教。
  但在所有這些情況中,他從內心又高興地看到,是王后最終發現了可怜的波那瑟太太因忠貞而被囚禁的監獄,并且又將她從那座獄中救出來。于是,他曾收到的那封年輕女人的來信,以及在夏約路上和她宛若幽靈幻影般的一次短暫的邂逅,他都能獲得解答了。
  從此,正如阿托斯所預言,他有可能和波那瑟太太重逢,而一個修道院并非不可攻克。
  這种想法終于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寬容。他轉過頭來,看了一眼憂心忡忡地注視著他面部各种表情的傷兵,并向他伸出胳膊:
  “喏,”他對他說,“我不想就這樣拋棄你,扶著我,咱們回營部。”
  “好的,”受傷者說;他簡直不相信會有如此寬宏大量,“但這是否要把我絞死呀?”
  “我說話算數,”達達尼昂說,“我第二次饒你不死。”
  受傷的士兵不由自主地雙膝跪地,又一次親吻著他救命恩人的雙腳;然而達達尼昂感到,他已不再有任何理由和一個敵人如此貼近,于是他自己打斷了對方感激的表示。
  听到拉羅舍爾守軍放響第一槍就跑回來的那個禁軍,早已報告說他的四位同伴已經死亡。而此時,大家看見年輕人安然無恙地重又露面了,全隊人個個既惊詫不已又高興异常。
  達達尼昂解釋說,他的伙伴在一次意外出擊中挨了一劍,接著他敘述了另一位士兵的陣亡,以及他們經歷的危險,這种述說對于他是一次真正炫耀成功的良机,全隊一整天都在談論著這次偵察行動,國王御弟也派人前來向他恭賀。
  此外,任何一次輝煌的業跡都伴隨獎賞而來,而達達尼昂的輝煌業跡只是還給他曾經失去的安宁。果然,達達尼昂以為可以安宁了,因為他的兩個敵人中,一個已被打死,另一個會為他的利益盡忠。
  這种安宁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達達尼昂還不了解米拉迪。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