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九天:津吉城


1979年6月21日

   
1.虎尾

  6月21日他們終于進入了失落的津吉城,但并沒有碰到19世紀類似探險的記載里所敘述的那些神秘浪漫的事件。這些20世紀的探險家們,背著沉重的技術裝備,汗流浹背,气喘吁吁。他們攜帶的設備有光學測距儀、數据鎮定羅盤、裝有附屬發報机和微波轉發器的無線電頻率測向器。它們對于現代高速評估古代文明遺跡的情況是必不可少的。
  他們只對金剛石感興趣。謝里曼1在發掘特洛伊城時,只對金子感興趣。他花了三年時間。羅斯希望三天就能找到金剛石。
  
  1謝里曼(1822—1890),德國考古學家,曾在希腊和小亞細亞發掘特洛伊遺址、邁錫尼遺址等。

  根据地球資源技術服務公司電腦模擬的結果,找到金剛石的最佳方法是先草繪一幅城市平面圖。有了這幅圖,就可按照城市結构布局比較容易地推斷出金剛石礦所處的位置。
  他們希望六小時內就能給制出這樣一幅可用的平面圖。使用無線電頻率轉發器,他們只要站在建筑物的每個角上,按一按無線電遙控器,營地上兩台間隔較寬的接收机就可記錄下信號,這樣電腦就可繪制出二維平面圖。但是廢墟的面積很大,覆蓋面超過3平方公里。無線電測繪會使他們進入濃密的樹林,彼此相隔很遠。考慮到先前的考察隊所遭的不測,這樣做似乎不明智。
  他們另選了一种在地球資源技術服務公司里被稱之為“虎尾法”的非系統測繪法。(這是公司中的謔稱:找虎的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往前走,直至踩到虎尾。)他們穿過建筑物的廢墟,避開游動的蛇和匆匆躲入幽暗處的大蜘蛛。這里的蜘蛛大如手掌,還發出很響的喀嚓聲,這真使羅斯頗為吃惊。
  他們注意到,雖然很多地方的灰岩已坑坑洼洼、破碎不堪,但是石建的質量卻相當之高。所到之處,他們都可見到半月形的門窗設計,這似乎是一种文化基調。
  然而,在他們所經過的房間里,除了弧狀造型外,并沒有什么其他特色。總体上看,房間都呈長方形,面積大致相同,牆上光禿禿的,沒有裝飾。在經歷了數世紀的風風雨雨之后,他們已找不到任何手工藝品——雖然埃利奧特最后偶然找到一根圓盤狀石搗棍。他們推測,這是當時人們用來搗制香料或糧食用的。
  他們在這座既無生气又無特點的廢墟城市中越往前走越感到煩躁不安。此外,他們還感到异常不便,因為他們無法說出這些地方的名字。于是,他們便給不同的建筑任意取上個名字。卡倫·羅斯發現一間牆上鑿滿小洞的房間。她說這房子一定是郵局。從此,這房子便被稱作“郵局”。
  他們看到一排小房間,里面有栽本欄杆的洞。芒羅認為這是監獄的牢房,不過顯得特別小。羅斯說,也許這里的人矮小,或者是為了達到懲罰的目的而故意建造得這么小。埃利奧特則認為,這或許是動物園的籠子。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么所有的籠子都一般大小呢?芒羅指出,沒有觀看動物的規定。他堅持認為這是牢房。于是,這些房子便被稱為“監獄”。
  在監獄附近,他們發現了一個被他們稱為“運動場”的開闊場地。很顯然,這是一個運動場或訓練場。有四根高大的石柱,石柱頂端有一個已經毀坏的石環。顯然,這些石柱是用來進行繩球這樣一類比賽的。在運動場的一角豎著一根离地面不到五英尺的橫杠,使這里看起來像個叢林体操館。埃利奧特根据這個矮杠子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儿童游樂場。羅斯堅持認為當時的人矮小。芒羅在想,這個体操館是不是士兵訓練場。
  他們繼續往前搜尋,大家都意識到他們的各种說法只不過反映了他們的先入為主的見解而已。這座城既無斑斕的色彩,又無令人遐思之處,他們只是在做一种羅夏墨跡測驗1。他們需要了解的是曾經建設過這座城的人和他們生活的客觀情況。
  
  1羅夏(1844—1922),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墨跡測驗用以測知患者的人格結构。

  有一個現象盡管本來就一直存在著,可是他們過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意識到。在許多房間里,都有一面牆上長滿了墨綠色的霉菌。芒羅注意到,這些霉菌跟窗戶里透進來的光,跟空气的流通或其他他們能說出的因素并沒有關系。在一些房間里,霉菌密密麻麻長到牆壁一半高的地方,然后齊刷刷地停在一條水平線上,像是刀子切過一樣。
  “真他媽怪,”芒羅說道。他仔細看著霉菌,用手指在上面抹了一下,手指上沾上了藍色顏料的痕跡。
  就這樣,他們發現了曾上過顏色的精美的淺浮雕,這种浮雕全城到處都有。然而,因為凹凸不平的雕刻表面長滿了霉菌,灰岩上麻麻點點,要解釋這些雕像是不可能的了。
  吃午飯時,芒羅說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帶一組藝術歷史學家前來修复這些淺浮雕。“他們用燈光和器械馬上就能弄清這是怎么回事。”他說道。
  德古斯托和其他一些人所發明的藝術品鑒定最新技術采用了紅外線和影像增強法。剛果考察隊就具備現場運用這一技術的必要設備。起碼值得一試。吃完午飯后,他們就帶著攝像机、一盞紅外夜間照明燈和那台電腦顯示屏回到廢墟現場。
  經過一陣擺弄,他們架設了一個系統。他們用紅外光線照射石壁,用攝像机拍下圖像,然后通過衛星把圖像輸入休斯敦的數字電腦程序,再把處理過的圖像傳送到他們的便攜式顯示系統上,這樣他們就能看到壁畫的真面目了。
  用這樣的方式看淺浮雕倒使埃利奧特想起了夜視鏡。如果直接觀察牆壁,除了深色的苔蘚、地衣和凹凸的石頭外,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如果看一看這台小型電腦屏幕,就會看到原畫上充滿生气、栩栩如生的場面。他記得,這個辦法“很別具一格,雖然我們處在叢林中,但我們卻能借助于器材這种非直接的方式來觀察所處環境。夜晚用夜視鏡,而白天則用攝像机。我們用器材來觀察用其他辦法觀察不到的東西,我們完全依賴這些器材”。
  還有一點使他感到奇特:由攝像机錄下的信息先得傳輸2万多英里,然后才傳回到只有數英尺之遙的顯示屏上。他后來說,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脊髓”產生出的奇特效果。即使以光速傳送,信號的發送也需1/10秒。因為休斯敦的電腦需要經過短暫的處理,所以圖像并不是同步地在屏幕上顯示,而是要慢半秒鐘左右。這一延緩几乎注意不到。這些畫面使他們首次能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和它的居民。
  津古城的人是個頭較高的黑人。他們長著圓圓的腦袋,体格健壯,外貌酷似2000年前從高原上的大草原首批進入剛果北部的講班圖語的人。從壁畫上可以看出他們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盡管气候炎熱,但是他們偏愛穿裝飾精美、色彩艷麗的長袍;他們性情豪爽、儀態大方。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他們都与眼前這毫無生气、已經消亡了的文明結构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第一批解密的濕壁畫顯現出集市的場景;賣者蹲在地上,身旁擺著編制精巧的籃子,里面盛著圓形物品,而買者站在一旁和他討价還价。起初,他們認為那些圓東西是水果,但羅斯斷定是金剛石。
  “那些都是包在斑晶里未經切割的金剛石,”她看著顯示屏說道,“他們是在賣金剛石。”
  這些壁畫使他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津吉城的居民后來到底怎么了?這座城顯然是被遺棄而不是被摧毀的——沒有發生戰爭或受到入侵的跡象,也沒有任何發生過大地震或自然災害的證据。
  羅斯認為這個金剛石礦已開采殆盡,因而這座城也如同歷史上其他許多礦城一樣被遺棄了,這是她最擔心的。埃利奧特認為是瘟疫或疾病征服了居民。芒羅說,他認為應歸咎于大猩猩。
  “別笑,”他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火山區。由于火山爆發、地震、干旱、草原火災,動物都瘋了,行為完全反常了。”
  “大自然發狂啦?”埃利奧特問道。他搖搖頭。“這儿的火山每隔几年才噴發一次,可我們知道,這座城已存在了几個世紀。不可能是那樣的。”
  “或許發生了宮廷革命,政變。”
  “那与大猩猩有何相干呢?”埃利奧特問道。
  “就有這种事嘛,”芒羅說道,“在非洲,一旦發生戰爭,動物就變得古怪起來,你知道吧。”接著,他講述了發生在南非的狒狒襲擊農舍和發生在埃塞俄比亞的狒狒襲擊公共汽車的事。
  埃利奧特無動于衷。像這种認為世事反映在自然界的想法是很古老的——至少像伊索寓言和科學的起源一樣古老久遠。“自然界与人類的事毫不相干。”他說道。
  “哦,毫無疑問,”芒羅說道,“可是自然的世界已所剩無多了。”
  埃利奧特不愿附和芒羅。事實上,一個著名的學術論題爭論的正是這個問題。1955年,法國人類學家莫里斯·卡瓦利發表了題為《自然之死》這篇引起爭議的論文。他在文中寫道:
  
  100万年前,地球上是一片荒野,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然”。在這片荒野之中,有著一些小塊小塊的人類聚居地。無論是生火取暖的洞穴里,還是后來建了住宅和開有耕地的城市,這些聚居地顯然已不屬自然。在隨后几千年里,人類聚居地周圍的自然地域逐漸減少,不過這种趨勢在几千年中都沒有被發覺而已。
  即使在300年前的法國或英國,大城市外面依然是大片荒野。在這些荒野上,野獸依然像過去數千年中那樣自由出沒。然而,人類的擴張在無情地繼續著。
  100年前,也就是歐洲偉大的探險家們最后輝煌的時代,大自然的面積銳減,致使它成了一個新奇之物。也正是這個原因,非洲探險激起了19世紀人類的想象。進入真正的自然世界會得到一种异乎尋常的感覺,而這卻是大多數從來到這個世界到离開這個世界都在人造環境中生活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的。
  20世紀,自然平衡已發生巨變。實際上,人們可以說,自然已消失。野生植物被栽培在溫室里,野生動物被關進了動物園和狩獵公園:人造環境成了以前比比皆是的自然景觀的紀念品。可是,關在動物園或狩獵公園里的動物過的并不是自然生活,就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過的不是自然生活一樣。
  今天,我們被人類及其創造物所包圍。人類無法逃避,全球范圍內到處如此。大自然成了人們心中的幻想,成了難圓的舊夢,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羅斯把正在吃飯的埃利奧特叫到一邊,指著天線旁邊的電腦說:“拍發給你的電文。又是你的那個朋友。”
  芒羅咧嘴笑了笑。“就連在叢林中,也是電話不斷呀。”
  埃利奧特走過去看屏幕:電腦語言分析需輸入更多信息能提供否?
  埃利奧特鍵入:什么信息?
  
  更多聲音信息——傳送錄音

  埃利奧特鍵入:好,如果有。
  
  錄音頻率22—5 周——很重要

  埃利奧特鍵入:明白。
  短暫停頓后屏幕上又出現:埃米好嗎?
  埃利奧特稍作猶豫,繼而鍵入:好。
  向大家問好。屏幕上出現這几個字母后信號中斷。
  
  傳輸中斷。

  一陣較長的中斷。
  屏幕上傳來西曼斯的信息:极好消息。已找到斯溫森夫人。
   
2.斯溫森消息

  埃利奧特一時未認出這個名字。斯溫森?誰是斯溫森?是傳送有誤嗎?突然他想起來了:斯溫森夫人!是發現埃米的人,是那個把埃米從非洲帶出來,又把她捐贈給明尼阿波利斯動物園的婦女。這几周她一直呆在婆羅洲。要是我們知道埃米媽媽不是土著人所殺就好了。
  埃利奧特焦急地等待西曼斯的下文。
  他看著這條電文。他一直听說埃米的媽媽被巴吉閔迪村的村民所殺,說她是因覓食而被殺,于是埃米就成了孤儿……
  
  什么意思?
  母已亡,未被食。

  村民們沒有殺死埃米媽媽?她早就死了?
  
  解釋。
  斯溫森有照片,能傳送嗎?

  埃利奧特的手指飛速在鍵盤上敲擊。
  %%請發送。

  過了似乎顯得特別漫長的停頓之后,屏幕接著出現了自上而下快速掃描出來的圖像信號。不等照片完全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埃利奧特就知道整個照片的樣子了。
  這是一張被砸碎了腦袋的大猩猩尸体的原始快照。它躺在一片板結的泥地上,大概是在當地的一個村庄里。
  這時埃利奧特感到,一直困扰他并使他數月來一直痛苦不堪的那個謎好像有了答案。要是他們發現她的時候她還沒有……
  閃亮的電子圖像漸漸暗下來。
  埃利奧特的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大堆疑問。砸碎腦殼的事發生在偏遠的——据認為是無人居住的——剛果河地區,也就是在白骨之地。可是巴吉閔迪村則是盧布拉河畔的一個貿易村落,离此地有100多英里。埃米和她死去的媽媽是怎么到達這個村子的呢?
  羅斯問道:“有問題?”
  “我弄不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我需要問——”
  “問之前先查看一下已收到的信息,”她說道,“全都存在電腦里了。”她敲了一下重复鍵。
  先前傳送的談話內容又重現在屏幕上。埃利奧特再度細看西曼斯的答复時,有一行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母已亡,未被食。
  為什么她媽媽未被吃掉?大猩猩肉是可吃的——而且在剛果河流域的這一帶是很珍貴的肉食。他鍵入問題:
  
  為何母未被食?
  母嬰被蘇丹土著軍巡邏隊發現/母嬰經5天被送到巴吉閔迪向游人出售。斯溫森在場。

  五天!埃利奧特迅速鍵入一個重要問題:
  
  在何處發現的?

  答复:剛果未知地域。
  
  具体說明。

  詳情不知。一陣短暫停頓后屏幕上又顯示:這里還有照片。
  他鍵入:請發送。
  屏幕上先是一片空白,然后自上而下出現掃描圖像。現在他看清了一個被砸碎的雌猩猩的腦殼。在這個大腦殼旁邊,躺著一只黑色小動物,手和腳緊握著,正張著嘴大叫不止。
  是埃米。
  羅斯把收到的信息重看了好几遍,最后是一張埃米嬰儿時的照片——瘦小、烏黑,正在叫喊。
  “難怪她會做惡夢呢,”羅斯說道,“她很可能親眼見到她媽媽被殺的情景。”
  “那么,起碼我們可以肯定殺害她媽媽的不是大猩猩。它們并不互相殘殺。”埃利奧特說。
  “眼下,”羅斯說,“我們什么也無法肯定。”
  6月21日晚,一片寂靜。為了省電,晚上10點他們關掉了紅外夜視燈。几乎就在同時,他們覺察到營地外面的樹葉叢中有動靜。芒羅和卡希加把槍從背后轉到前面端起來。沙沙聲在增大,他們听到一聲奇特的歎息聲,一种喘息聲。
  埃利奧特也听到了,他感到毛骨悚然。這跟第一支剛果考察隊錄像帶上所錄到的聲音完全一樣。他打開錄音机,把麥克風轉了個方向。大家都十分緊張,非常警惕地等待著。
  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他們四周的樹葉在動,但是他們什么也看不見。將近午夜時分,帶電的防御柵欄冒了一陣火花。芒羅把槍對著那個方向開了几槍。羅斯按下夜間照明的燈,整個營地上一片紅光。
  “你們剛才看見什么了嗎?”芒羅問道,“你們看見了什么東西?”
  大家都搖搖頭。誰也沒有看見什么。埃利奧特听了听錄音帶,不過他只听見了刺耳的槍聲以及火花的辟啪聲。沒有呼吸的聲音。
  后半夜平安無事。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