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說大話的故事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記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時候,曾經提到劉備生前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演義上的這一段話是有根據的。陳壽在《三國誌》的《蜀志》中確曾寫道:「先主謂諸葛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對於馬謖的瞭解,實在是很深刻的。馬謖在劉備的眼裡就是一個好說大話的人。說大話的害處古人早已深知,所以,管子說過:「言不能過其實,實不得過其名。」這就是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說大話,不要吹牛,遇事要採取慎重的態度,話要說得少些,事情要做得多些,名聲更要小一些。
  歷來有許多名流學者,常常引用管子的這些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然而,也有的人並不理會這個道理。據漢代的學者王充的意見,似乎歷來忽視這個道理的以書生或文人為最多。王充在《論衡》中指出:「儒者之言,溢美過實。」他的意思顯然是認為,文人之流往往愛說大話。其實,愛說大話的還有其他各色人等,決不只是文人之流而已。
  古人的筆記小說中寫了許多說大話的故事。明代陸灼在《艾子後語》中寫了幾個故事,我看很有意思。一個故事寫道:「艾子在齊,居孟嘗君門下者三年,孟嘗禮為上客。既而自齊返乎魯,與季孫氏遇。季孫曰:先生久於齊,齊之賢者為誰?艾子曰:無如孟嘗君。季孫曰:何德而謂賢?艾子曰:食客三千,衣廩無倦色,不賢而能之乎?季孫曰:嘻,先生欺予哉!三千客予家亦有之,豈獨田文?艾子不覺斂容而起,謝曰:公亦魯之賢者也;翌日敢造門下,求觀三千客。季孫曰:諾。明旦,艾子衣冠齋潔而往。入其門,寂然也;升其堂,則無人焉。艾子疑之,意其必在別館也。良久,季孫出見。詰之曰:客安在?季孫悵然曰:先生來何暮?三千客各自歸家吃飯去矣!艾子胡盧而退。」
  這個故事大概是杜撰的。不但艾子是作者的假托,而且季孫氏也是由附會得來的。凡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桓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人,都稱為季孫氏。陸灼諷刺季孫氏嫉妒孟嘗君能養三千食客,就胡亂吹牛說自己也有三千食客,可是經不住實地觀察,一看就漏底了。陸灼寫出這個杜撰的故事,其目的是要教育世人不可吹牛。我們應該承認他是善意的,似乎不必用考證的方法,對它斤斤計較。
  在同書中,還有類似的一些故事。例如說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自稱見過伏羲、女媧、神農、蚩尤、蒼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聖母等等,以致「沈醉至今,猶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是何甲子也。」趙王墮馬傷脅,醫云:須千年血竭敷之乃瘥。下令求血竭不可得。艾子言於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數千歲,殺取其血,其效當愈速矣。王大喜,密使人執方士,將殺之。」這才嚇得方士不得不「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東鄰老姥,攜酒為壽,臣飲至醉,不覺言詞過度,實不曾活千歲。艾先生最善就謊,王其勿聽。趙王乃叱而赦之」。
  這個方士最後要求饒命的時候說的這一段話,當然還是一派胡言,並且倒打艾子一耙,誣他說謊,可見方士的用心頗為不善。這又反映了一種情況,就是說大話的人也有秉性難移,死不覺悟的。
  歷史上說大話的真人真事,雖然有許多,但是這些編造的故事卻更富有概括性,它們把說大話的各種伎倆集中在典型的故事情節裡,這樣更能引人注意,提高警惕,因而也就更有教育意義了。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