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母親的南旋


  醒秋一夜翻來覆去地不曾好好安睡。她本來是和母親對床而眠的,母親的床,和她的床,相去不過六七尺遠。她聽見母親帳中微微有鼾聲,很調勻,很沉酣,有時衾褥輕輕轉動一下,像母親在夢中翻身,知道母親正在熟睡。平常的時候,醒秋若是睡不著,必定喚醒母親,母女兩個談談日間的事,或過去的一切,消遣那漫漫的長夜;但今天晚上,醒秋卻不敢喚她,因為母親明天要乘火車到天津,到天津後改搭海輪迴南,在路上有幾天難受的顛頓,所以今夜必得讓母親好好安睡。
  醒秋越是睡不著,心裡便越是煩躁,她血管裡的血也像她腦海裡的思潮一般,翻騰迸沸個不住,結果渾身發熱,太陽穴的筋掣掣地跳動,再也不能在被窩裡躺著了。她輕輕掀去被的半邊,將身子靠著枕頭坐起,兩眼望著那朦朧夜色的紗窗,一動不動地發怔。
  這時候,胡同裡的車馬聲和遠處喧嘩的市聲,早已寂靜,不過有時聽見巡警喝問半夜尚在街上遊行的人,又遠處風送來的幾陣狗吠和一聲兩聲小孩的啼哭,除此之外,外邊真是萬籟俱絕,大地像死了一般。但室中各種細微的聲音,卻真不少:桌上時鐘的滴答滴答,過於乾燥的板壁畢畢剝剝地爆裂,鼠兒悉悉索索的走動,飛蟲頭觸窗紗,咚咚似小鼓的響……這些聲音,白晝未嘗沒有,但我們偏偏聽不見,更深夜靜之際,便加倍的響亮與清晰,一一打入人的耳鼓。這才知道:白晝是「色」的世界,黑夜呢?應該說是「聲」的世界了。
  醒秋記得去年在所謂「嶺下」的故鄉山中,和母親睡在她家一間所謂「綠槐書屋」中避暑。那間書屋,是醒秋的祖父在浙江做官時寄錢回家建築以為歸老之計的,位置在半山間。開窗一望,一座十幾丈高的青山,幾乎伸手可以摸到,松影綠壓屋簷,潺潺的清泉似乎從枕畔流過,清絕的影與聲往往把她攜帶到一個不可知的夢和詩的世界裡去。
  一夜,醒秋睡不著,便下床打開窗子,向外眺望。那夜的景色,真教她永遠難於忘卻。天粘在四周山峰上似一張剪圓的暗雲藍紙,沒有月光,但星光分外明朗,更有許多流螢,飄忽來去,像山的精靈們乘著炬火跳舞,滿山熠熠爍爍,碎光流動。夜已三更,空間非常寂靜,也沒有一絲風,而耳中卻聽見四山幽籟、蕭蕭、瑟瑟、寥寥、颼颼,如萬箔春蠶之食葉,如風水相激越,如落葉相擦磨。泉聲忽高忽低,忽緩忽急,做弄琤琮曲調,與夏夜蟲聲,齊鳴競奏。這些聲響都像是有生命和情感似的,白晝潛伏著,一到夜間便像被什麼神秘的金剛鑽解放了它們的靈魂,在黑暗中一齊活動起來了。
  醒秋的心和耳也似乎得了什麼神通,凡世間不能和不易聽見的聲音,她此時居然能夠聽見。她彷彿聽見松梢露珠的下墜,輕風和樹葉溫柔的親吻,飛蟲振翅的薨薨之聲,繁星的絮語,草木的萌芽,宇宙大靈的歎息。
  她坐在窗前,整個身心,沉浸在空靈淒清的感受裡,一直到天明。
  「明天母親就要回南去了!」醒秋心裡這樣想念著,不覺湧起無限戀別的情緒。她的母親一生沒有到過北京,這次為醒秋的三弟完婚,才特別和父親到京裡來。婚事完畢以後,本想在北京好好逍遙一下,因為母親半生生命都已消磨於大家庭家務的忙碌中間,難得有幾時清閒歲月讓她享受的。但她在北京還未住上一個月,祖母卻於南方的故鄉不住寄信催她回去,說家務沒有人照管,她自己又上了年紀,不能操勞的了。母親對於祖母一向是絕對服從,奉了嚴符之後;只好和此生必不能再來的北京作別,決定了南歸之計。
  醒秋那時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讀書,因離家太遠,只能暑假回鄉一次。這一年母親到京,她沒回鄉,由學校搬出來和母親同住。母親那時是寄居於一個表親家裡——這個表親論行輩是醒秋的叔父——父親卻寄住在同一條胡同的某一親戚家。
  醒秋越想越清醒起來,不由得把母親的生平作了一個全盤的檢討。她自己是廿世紀的人,她母親則是十九世紀的人。十九世紀的歐美正走入一個國力鼎盛,文化猛晉的新時代,中國則仍然處於腐舊勢力壓制之下。但政治上的變動已是很大,經過洪楊的大亂,滿清政府的權力已大部分移到漢人手中;鴉片之役,外國的堅船利炮,撞開了中國的門戶;甲午之戰,滿清帝國的紙老虎又給人家一下子戳穿,戊戌維新失敗,人民對於清廷更失去了最後的希望。革命的種子很快的散播開來,舉義之事,此起彼落,暗殺之舉,層出不窮,使得滿清政府手忙腳亂,無法應付,及辛亥的霹靂一聲,武昌事起,而愛新覺羅氏二百六十年的統治,便土崩瓦解了。
  但是,政治的變革,雖然發展得如火如荼,一般社會卻還是死氣沉沉,受著傳統禮教觀念,宗法制度的支配。皇帝雖然已從寶座上顛覆下來,家庭尊長的地位,仍然鞏固得鐵桶相似。「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雖然不過是句空洞的話,但也是一條不成文的法律。一個詩禮之家,倘使父母真要兒女去死,做兒女的恐怕也只有乖乖兒的獻出他們的生命。翁姑對於兒媳,也如父母之於子女,掌握著無上的權威。但兩者相較,翁姑又不如父母。因為後者義屬親子,有骨肉情感的維持,而前者則本為異姓,僅憑名義相結合。若位居尊長的一輩,濫用他們的權威,那末,卑幼一輩的命運便夠悲慘了。舅翁與姑嫜兩者相較,姑又不如舅。男人的心胸闊大,闔內之事,他們也不便多所干涉,惟有那做婆的,終日與媳婦廝守在一起,舊式婦女,多不讀書,不明大義,氣量又比男性天然來得仄狹、自私、瑣碎、喜於猜忌,她對於一個媳婦,若感覺不滿意,磨折起來,那簡直是附骨之疽,療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兩腳一蹬,那做媳婦的才有出頭之日。
  歷史上姑媳間的悲劇,像孔雀東南飛那首長詩主角劉蘭芝,陸放翁之妻唐氏,都是比較著名的。若把那幾千年間所產生的無名悲劇,彙集一處,則血淚之深,深逾海水,怨毒之氣,上干霄漢,日月亦將為之失明。
  醒秋的母親,便是這種不良家庭制度下犧牲者之一。她雖然並沒有遭遇蘭芝和唐氏的命運,但她自十六歲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現在「大衍之慶」的年齡止,始終是她婆婆跟前一個沒有寫過賣身契的奴隸,沒有半點享受,沒有半點自由。醒秋母親姓舒,家裡世代務農,到外祖父始改業為商,早死,外祖母青年守寡,撫育著膝下三個兒女,上面有個嚴酷非常的婆婆。醒秋母親自幼在專制壓力下長大,因此倒養成了她的「忍耐」「順從」的德行,又造成了她「勤勉」「節儉」的習慣。她天性仁厚,資稟又聰明,對於家務,粗細都來得。在家庭裡,她是個孝順而能幹的姑娘,嫁到杜家,她又立志要做個好媳婦,相夫教子,做個賢母良妻。她嫁來時,婆婆年紀也不大,只有三十二三歲。
  杜家家道也甚貧寒,醒秋的祖父以佐雜官游宦浙江,以屢次捕盜有功,很快升到抓印把子的縣太爺。俸祿雖有限,但那時物價低廉,傭人工資極薄,祖母身邊也算有一兩個丫頭、女僕之類。但祖母寧可讓她丫頭打扮得妖裡妖氣,到前面門房找男僕們廝混,女僕則或由她們請假回去,多日不來;或由她們隨意偷懶,卻把個塚媳當作牛馬一般支使起來。這個媳婦是她從家鄉帶出來的,在她身邊多年,已被她訓練成為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所以一直要使用著她。
  要問母親是怎樣伺候這位婆大人呢?打罵之事倒也沒有——母親也不敢惹她到這樣發怒的地步。惟日常瑣碎的工作,無盡無休,也夠把人磨得頭髮都開花。每日清早,婆婆一下床,媳婦便捧著洗臉水、面巾、牙刷、皂角糰子,服侍她盥洗以後,又要替她梳髻。那個髻子足足要梳個把鐘頭,然後細勻鉛黃、畫眉、然後換上衣服、然後早餐。早餐後,婆婆找出一大堆破衣服,舊襪底,叫媳婦用剪子細細地拆。那時候無論男人女人,都穿布襪,襪底乃雙層粗布,千針萬縷納成,以取其牢固耐穿,那時叫做「打襪掌」。襪子除底以外,還有襪幫和後跟,都縫得很細緻,拆開極不容易。醒秋祖母出身鄉間,節省得未免過份,她把闔家男女的破襪都收集了來,洗淨,交給媳婦去拆。拆開後,遇到陽光強烈的日子,調一缽漿糊,卸下幾扇板門,把這些破衣破襪裱褙在一起,這叫做「褙壁殼」。褙成的「壁殼」,厚者用來作鞋底,薄者用來做小孩帽襯。
  整個上午拆破衣破襪。午餐後,祖母便上床午睡。這一睡至少兩個鐘頭甚或要睡到晚餐上桌,才肯起床。晚餐後,又上床睡了。當她躺在床上的時候,要媳婦替她捶背脊、捶膝、捻肩脊筋。捻筋的差使最為辛苦,要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撮起兩肩井或脊背相連的筋,撮得「骨篤」「骨篤」地響。祖母說這樣她才會感覺血脈流通,渾身骨節松爽,否則第二天便嚷頭痛,四肢沉重,以及諸般病患了。午睡的時候,捶捻一小時左右,看祖母已深入夢鄉,母親便替她覆上衾被,放下帳子,輕輕退出,回房做一點私事。晚餐後,那套按摩手術一開始,便要延長到十一二點鐘才得休止。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祖母固然是血脈流通,骨節松爽,可憐母親的拇指和食指,卻長年瘀著血,變成紫黑色,指甲也給磨禿了。並且長年彎著腰背用力,使母親終身留下腰背疼痛的毛病。
  祖母的年齡既不大,生兒育女,並不甘落於媳婦之後,並總要跨前一步。媳婦隔年一胎,她幾乎一年一養,並且還要來個雙胞胎。她妊孕期內和產育以後,母親的辛苦加倍。母親一生育了五胎,三男二女,祖母除小產四胎,共育了九胎,卻胎胎都是弄璋之喜。因此她常常自負是一個善於生養的女人,瞧不起醒秋的母親,對於醒秋姊妹自幼便有憎嫌之感。
  實際上,祖母對於孫兒也並不歡喜,她愛的只是從她肚皮裡爬出來的。
  縣署的膳食是包給廚子辦的。開飯的時候,祖父自在外邊和醒秋的父親及二叔三叔們同吃,祖母則在上房和幾個小兒子共用。醒秋姊妹有時也在桌面上,有時則大人們盛碗飯夾點菜教她到旁邊去吃。醒秋幼稚頭腦銘刻最深的一件事,便是每當菜餚開上桌後,祖母總要巡視一下,挑選一色葷菜,退回給廚房,用示體恤下人之意。剩下一色葷菜,男孩子們風捲殘雲,一霎掃盡,醒秋姊妹和母親只能吃到點殘湯剩水和一點子素蔬。
  祖母一年到頭喊著身上這裡病,那裡不舒服,銀耳、燕窩、洋參也便一年到頭滋補著。另外又吃若干種零食,譬如鹽水花生、冰糖核桃湯、芡實蓮子桂圓紅棗羹,每天變換著花樣。她房間裡不論冬夏,總有一個大木桶,內有一缽炭火,覆著熱氣,慢慢煨煮這些東西。洗銀耳,用小鑷鑷去燕窩上的絨毛,熱水脫核桃皮,脫皮後再和冰糖舂碎,這些都是醒秋母親的事。醒秋姊妹略為長大,這件差使又落在她們肩上。
  二三倆叔完婚,兩位嬸子都是從家鄉娶來,閨訓本來不錯,看見做伯姆的醒秋母親,這末賢孝勤勉,兩個也想努力追隨。無奈先天素弱的二嬸,嫁來不久,便患了癆病,三嬸不知怎麼也染上了。她們同時躺倒,病了一二年,先後去世。醒秋的母親不惟得不著她們分擔勞苦,在她倆臥病期內,侍奉湯藥,調理飲食,反倒費了不少的氣力和精神。倆叔續的弦卻是外面做官人家的女兒,以千金小姐自居,對公婆只有外表的恭敬,服侍則半點不肯,並且背地常笑醒秋的母親傻。家裡丫環女僕好幾個,放著自己一個「大少奶」的身份,為什麼事必躬親,弄得這末勞苦呢?
  祖母看見新來媳婦架子大,起首也有些不服,想照塚婦一樣來駕馭她們,她們並不買這筆賬,派給她們的工作,總給她們巧妙地推諉了。於是婆媳間不免有些零碎的口舌。那些公主們受了氣,初則閉門飲泣,漸則竟與婆婆頂嘴,雖不敢惡聲回罵,喋喋抗辯,總是常事。委屈太甚,便回娘家去,一年半載不歸,反要夫家賠小心,說好話,才請得鑾駕返。婆婆的尊嚴,一次二次受打擊,氣焰也便為之大減,以後難道敢再觸犯她們,自討這種沒趣?
  只有醒秋的母親,天性既過於善良,又自幼鉗制於婆婆積威之下。婆婆一生她的氣,她便嚇得戰戰兢兢,怒若不解,她便撲通一聲跪倒,流著眼淚,滿口認罪不迭,只求婆婆息怒。人就是這末沒出息,專揀軟弱的欺,祖母繫在母親頸脖間這條無形繩索,始終沒有放鬆,直到醒秋長大到能夠明白事理的時候,還常常看見母親對祖母長跪乞恕的情景哩。杜家是個大家庭,份子複雜,人心又不齊。光復以後,祖父丟了官,經濟上又破了產,回到故鄉,不久病故。那時家裡上下還有二三十口人。祖父做官時所置的幾畝薄田,收入有限,一家衣食靠在外面當點差事的父親和二叔,寄錢接濟。祖母說這個家難當,一齊卸在母親肩膀上。祖母卻又說她要為幾個小兒子打算,拿公家的糧食叫人餵豬養雞。豬長足了,賣給屠肆,雞生下蛋,叫貼身使女整籃提了出去賣。又雇工開藕塘,種蓮子,種芝麻。春天養蠶,冬季塘裡捉魚。攢了點錢,湊上兒子們孝敬她的月費,便找親族中人給她收買田地,或放高利貸。她這些事,都瞞著家裡人做,自己腳小又不能親去勘察,人家利用她這些弱點,又欺她不識字,常跑來報告,甲說:「×嬸子,我替你看中了某處幾分地,水旱無憂,一年准收幾擔谷,你中意便買下好麼?」乙說:「×叔婆,某處有座桑園,收的桑葉,可養幾張蠶種的蠶,你若買了下來,以後家裡養蠶,用不著向人家買桑葉了。」丙說:「某處有一頭水牛,已經懷了孕,牛主因家有急事求售,買下後,幾個月後便是兩條牛了。大好機會,萬不可失。」祖母聽見這話,每笑逐顏開,捧出雪花花的一疊銀洋,憑中立契,立契後,中人高聲念給她聽,並逐句加以解釋。但臨到收租收利息的時候,每每半文不見。找了中人來,支吾一大陣,還是沒有結果。有時候連契文都是空頭支票。她做這些事時本未敢公開,也只有吃「啞巴虧」算數。
  有祖母例子在上,各房對於公物,任意濫費,公共大鍋才煮出的白米飯,大缽盛去養私人的雞鴨。冬季鏟取灶裡薪炭裝取暖的火籠,還要用腳踏上幾踏,踏得結結實實。從十五里外村鎮上長工挑回的煤油,各房用來點瓦孚燈,夜裡都上床睡覺了,燈芯還要旋得高高的,點個通宵達旦。人家一不如意,便埋怨當家的人。母親上受婆婆無理的壓制,下受妯娌們瑣屑的絮聒,虧得她任勞任怨,大公無我,寧可自己吃虧,讓他人佔點便宜,所以這副重擔,她還算挑了下來,否則便有布袋和尚的肚皮,也早給脹破了。
  母親不但德性好,才幹也很優長,雖然家庭漏洞太大,無法彌補,不免有三月新絲,五月新谷,卯年收糧,寅年先吃之事,但她總努力設法,平衡收支,用極少的錢,維持一個相當龐大的家。男女工友在她精誠感召之下,種田的春夏耕耘,養蠶的晝夜無休,有時還很有些贏余的利益。母親對於鄉黨間那些赤貧無告的人,有時請准婆婆,有時自己作主,每慨然予以援助。歲時祭祀祖宗,輪到醒秋家當值,作為祭品的豬魚每比別家肥腯碩大,果蔬等品,也是必豐必潔。鄉里間舉辦什麼公益的事,母親出的份子一定比別人為多。對鰥寡孤獨之人,母親必定解衣推食,厚加招待。有急難者上門求告,寧可自己典當衣服釵釧也要讓人家渡過難關。故此鄉黨間對她人人欽佩,稱之為「賢人」而不名。「賢人」二字雖來自俚俗的小說,但用之於醒秋的母親,倒也另有一種意義。醒秋想到母親一生勞苦和不自由的生活,每深為痛心,但對於母親的盛德懿行,則又感服不已。她常說大家庭一個好媳婦,等於衰世的一位賢相。她每讀諸葛孔明、謝安、史可法等人的傳記,便感覺到母親的臉影隱現於字裡行間。由於母親的痛苦,她愈瞭解這些名臣的用心,也由這些偉人的行誼,她愈欽仰母親人格的偉大!
  母親這次來京,醒秋曾陪她遊玩過太和三殿,陪母親在中央公園老柏樹下喝過汽水,陪母親到過三貝子花園,這一個月以來的光陰是她生命史最甜蜜,最溫柔的一頁,也是母親一生裡最為逍遙自在的一段歲月。
  醒秋從十五歲起,就離開家在省裡讀書,現在又負笈北京,客中淒涼的況味是嘗慣了,但她的心總縈繞在母親的身邊。她平日看見本京同學,隨著她們的母親到處遊玩,便不禁萬分的欣羨,只恨自己的母親不在北京,不能享到這樣天倫的樂趣。照普通人的心理講:二十以上的青年男女,正是熱烈追求兩性戀愛的時代。他們所沉醉的無非是玫瑰的芬芳,夜鶯的歌聲;所夢想的無非是月下花前的喁喁細語和香艷的情書的傳遞;所能刺激他們的只有怨別的眼淚,無謂而有趣的嫉妒,動搖不定,患得患失的心情。但在醒秋,這些事還不能引起她什麼興味,一則呢,她幼小時便由家庭替定了婚,沒有另外和別人發生戀愛的可能;二則呢,她誕生於舊式家庭中,思想素不解放,同學們雖在大談並實行戀愛自由,她卻從來不敢嘗試,況且她的一片童心,一雙笑靨,依然是一個天真爛漫,憨態可掬的小女孩,只有依依於慈母膝前,便算是她莫大的快樂,最高的滿足。
  現在母親來到北京,她可得意極了。她若在公園等處遇見同學,必定遠遠地跑過去,將那個同學一把拖到母親跟前:「姊妹,我給你介紹,這是家母!」同學若和她母親說話,她就替她們雙方翻譯,因為母親聽不懂北京話,而且又是滿口鄉音的。這時候,她對於母親,對於那同學,甚至對於她所接觸的一切,都發生一種難以名狀的柔情;她靈魂深處湧起感謝的眼淚,同時又充滿了類似虛榮心的驕傲。啊!這一幅天性描成的「慈母愛女圖」不值得展示於人麼?有時她特意到學校邀幾個同學來家吃飯,想教大家都知道她家裡有一個母親,一個慈祥和藹的母親。
  「明天母親便回南去了!」醒秋心裡仍然想念這句話。她本想挽留母親在北京再住幾天,但這又有什麼用?住了幾天,結果還不是仍要回去的麼?她又想跟母親回南,因為那時暑假未滿,距離開學上課還有一段光陰。但父親說:他自己要留在京裡等候什麼差使,母親雖去,他可以陪伴女兒。況且家鄉離北京甚遠,回鄉住不了幾天,又要到京上學,這一趟往返,無非是多花盤纏和多吃辛苦,有什麼意思呢?父親的話很有理,醒秋是遵從了。一個月的光陰,過得比箭還快,才迎了母親來,又要送母親回去。這些日子的愉快,好似一個朦朧的夢。離別的悲哀瀰漫在她心頭,但只是散散漫漫,昏昏暈暈的描不出明確的輪廓,因為她和母親分離,原不止一次,若說這一回特別悲傷,那也未必。
  窗外一陣風過,便是一陣瀟瀟淅淅的繁響,似下了雨,又像睡在船裡聽半夜的江濤,醒秋知道那是秋風撼著庭樹的聲音。她思索不知過了幾時,精神漸漸寧謐起來,窗紗眼裡透進如水的夜涼,覺得有些禁受不住,便仍向被裡一鑽,朦朧睡去了。
  第二天早晨,醒秋被一種輕微的步履聲驚醒了。她張開惺忪的眼,見天色還沒有十分的亮,室中光線仍是一片昏暗,只覺得屋角裡有個黑影兒,徐徐在那裡動,輕手輕腳地像怕驚醒了床上的她,她知道母親已起來了。
  「媽,你為什麼起得這樣早?這時候大約還不到四點鐘,離你動身的時刻還早得很呢。」醒秋說道。
  「你好好再睡一忽兒吧。我的箱子還有些沒收拾好,而且你的衣箱也是雜亂得很,我趁這時候將它們整理整理,好讓你帶到學校裡去。」母親回答。
  醒秋將頭向枕上一轉,又睡著了。
  早上六點鐘的時候,預定的騾車轔轔地到了門前,大家都起來了。梳洗完畢後,父親說這裡離車站太遠,來不及在家裡吃早飯了,不如到車站咖啡店裡去,一面等車,一面吃點心。
  行李送上車後,母親的鋪蓋也由僕人捆紮停當,桌上梳洗的用具以及零星的物件,裝入一個小籐提包由醒秋提著。母親由醒秋和僕人扶掖上了車,醒秋和去送別的表嬸也跨上車去,僕人則跨在車沿上,這是個護送母親回南的人。父親,表叔及醒秋的三弟是另外一輛騾車。新娶的弟媳因母親囑咐她不必送,昨夜已預先來送了行,回到她母家去了。
  一下劈拍的鞭聲爆裂在騾背上,車輪便轉動了。北方騾車的滋味,不是親自坐過的人是不能領略的,裡面雖墊有厚褥,卻是一搭子平,客人坐在這褥子上,兩條腿要筆直伸著,腰裡既沒有東西倚靠,便晃晃蕩蕩地半懸在空中;穹形的車篷,恰恰抵住人的頭頂,車一震動,頭便碰著車篷上的釘子,碰得你要連天叫苦,這樣坐車,簡直是活受罪!醒秋母女一向沒有坐過這樣的車子,被它一顛,便覺得頭腦昏眩,胃裡一陣一陣翻騰,似乎要嘔吐出來。母親的臉容更顯得暗淡,蹙著眉尖,用手揉著自己的胸口。醒秋知道母親難受,掙扎地欠起身子,教母親倚靠在她身上:又教表嬸打開籐提包,取出熱水瓶,倒了一杯開水給母親喝下,她似乎才覺得心裡略為安定些。
  車伕不住地揚鞭吆喝,壯健的黑騾拖了這輛車子向大路上快步前進。騾子的長耳,一擺一擺動搖,與它自己的拍搭拍搭的蹄聲相應和,好像是按著拍子。車裡三個人像受了這調勻節拍的催眠,大家都不說一句話。
  都市睡了一夜,已經在清曉的微風和黃金色的陽光裡甦醒過來,又要繼續它一天的活動了。這時道路兩旁的商店已逐漸地開了門,行人也逐漸加多,市聲也一刻一刻地增加喧鬧。汽車嗚嗚,風馳電掣地過去,背後蹴起一片飛沙,人力車在大街上東西奔馳,交織出不斷的緯線。人們負著不同的使命,抱著不同的目的,在車馬叢中穿來擠去,清晨的爽氣,洗滌不了他們臉上積年被生活壓迫的黑影;他們還要被生活無形的大力鼓動著,牽挽著,早忙到晚,晚忙到早,一直忙到墳墓才能休止。
  唉!這就是人生!道中又時見粉白黛綠的旗婦,齷齪的喇嘛僧,拖著辮子的鄉下遺老,北京真是無奇不有。北京又是中國歷史活動圖畫,幾個世紀以來的人物,在這裡都可以看見他們的面影。更有意思的是那一群一群高視闊步的駱駝,帶來大漠的荒寒,使這莽莽黃沙的北國,更抹上幾筆荒寒陳古的色彩。
  走了多時,車兒到了大前門了。這地方比以前所走的街道,更為廣闊。遠遠望去,只見絡繹的車馬,如潮赴壑,如蟻趨穴,爭向那高大的穹門底下攢湊。那宏偉壯麗的建築,張開它翼然的巨影,俯視蠢動的北京,在朝曦中莊嚴地微笑。
  過了前門,行了不多的路,便是火車站,騾車停在車站附近的咖啡店前。醒秋和表嬸扶母親下了車,父親和表叔們的那輛車也趕到了。進了飯店,揀個座頭坐下,要了六份可可茶和一小籃麵包,大家來開始用早點。僕人則到店後另一個地方去吃。
  吃完點心,付了茶錢,火車已停在站前,行李上了車後,人也接著上去。那節車廂因為時間還早的緣故,除了醒秋這一群人,尚沒有其他旅客。
  火車還有二十多分鐘才開,大家便陪母親坐在車廂裡,說著閒話。所談也無非是坐海輪的經驗以及父親等著差使後好回南方等等。表叔是個忠厚長者,他不住安慰母親說:海船的生活比火車安靜自由得多多,雖然有時不免風波的顛簸,但躺著不起來,也就不覺得什麼了。他又勸母親到天津或煙台的時候,買些水果,暈船時,吃幾個可以開胃。
  但母親並不答言,她默默地坐在那裡,像被什麼憂愁侵襲著。忽然間,她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了,這淚漲開,成為豆大的顆粒,由頰邊一滴一滴地墜在懷裡,她已在無聲地飲泣了。
  醒秋突然間也感到離別的痛苦了,這個痛苦自從前兩天起便已醞釀在胸中,本是糊模的一團,看不出個所以,現在才變成了顯明的具體感覺。她的心為這痛苦所牽掣,起了痙攣,眼淚也不知不覺地流了出來。
  父親和表叔停止了說話,想找點話來安慰母親。但母親這次的飲泣,似乎不僅為著惜別,卻像另外有所感觸。她一尊石像般端端正正地坐著,兩眼直直地不看任何人,大滴的眼淚,由她蒼白的頰邊,繼續下墜,也不用手巾去揩。好像一個暮年人沉溺於感傷的回憶裡,又好像她胸中有無限的委屈,不能申訴,借流淚來發洩似的。
  她愈泣愈厲害,終於嗚咽出聲了。這分明有什麼撕裂心肝的痛楚抓住了她;這分明有什麼深切的悲哀撾炙著她的靈魂,使她不能抑止自己,而至於這樣呻喚出來。
  她是習慣了離別的滋味的,每年和丈夫別離,和上學的兒女別離,分手之際,雖然不免酸心灑淚,但何嘗悲痛到這個地步?
  這情形的嚴重,奇異;這情形的突如其來,了無端倪,使車廂中五個親人的心靈,受著一種沉重的壓迫,發生一種神秘的恐怖,想尋覓點話來勸解,卻又一句說不出,只落得你看我,我看你,陷入張皇無措的尷尬場面。
  表叔終於緩緩地開了口:「我想大嫂子是捨不得離開醒秋侄女吧?現在離開車還有幾分鐘,何不去補買一張票來,讓她娘兒兩個一同回去?」「怎樣?教醒兒跟你一同回去?」父親也沒有主張了,低聲向母親問。
  母親將頭搖了一搖,表示她不贊成這樣辦。
  汽笛嗚嗚地叫了一聲,旅客如潮水般湧上來了。母親坐的這節車廂也進來了許多人。這時母親已拭乾了眼淚,從醒秋手中接過籐提包,保住自己的座位。父親再三叮囑她一路保重,表叔和表嬸也和她珍重道了別。汽笛又叫了一聲,車輪轉動了一下,大家不能再在車上停留了,只得硬著頭皮逐一下了車。第三次汽笛叫時,車頭忽打忽打地開動,拖著一列一列的車子,向南馳去。醒秋模糊的淚眼還看見母親灰白的臉龐,探在窗口,含愁微笑,向送別者頻頻點頭。長蛇般的列車,在空間裡漸漸消失了,止有一縷黑煙,裊然在青蒼的天空裡拖曳著,和離人寂寞的心緒,纏糾在一起!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