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自閨房踏入學校


  在本章裡,我們要把本書主角杜醒秋小姐介紹一下。一個人的思想見解,都有他的淵源,脫不了「時代」「環境」的支配。你說某人富於革命精神,對舊的一切都以「叛徒」,對新的一切都以「鬥士」的姿態出現;某人既不能站在時代的尖端,又不甘拉住時代的尾巴,結果新舊都不徹底,成為人們所嘲笑的「半吊子新學家」,要知道這都與他們過去所處的家庭社會大有關係。中國文化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何止一個世紀,戊戌維新及五四運動那二十幾年裡面,才算走上真正蛻變的階段。蛻變的時代總是痛苦的,誕生於這蛻變階段的中國人,生來也要比以前以後時代的人,多受痛苦。他們以親身經歷舊制度的迫害之故,憎恨之念較為堅強;但他們以薰陶舊文化空氣較久之故,立身行事,卻也自有準繩,不像後來那些自命新時代的青年,任意所之,毫無檢束,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那個蛻變時代的人不免都帶著點悲劇性。本書主角杜醒秋也因出世時間較早之故,天然成為這種悲劇性的人物典型之一。我們若以現代眼光來看醒秋以後一切的作為,或將覺得她未免太矛盾,太不可理解,不過若把她的時代環境研究一下,則又將覺得頗為自然,沒有什麼好笑的了。
  醒秋幼時,姊妹共有三人,長姊秀夏(舊家庭謂女孩兒名字不該帶個春字,所以長姊雖是母親第一個女兒,而以其出生的季節命名為夏),堂妹眠冬,都在祖母跟前。祖母便教她們來學習那時女孩兒們的正當功課——刺繡。這種課程也算是由淺入深,按步而進的。先以粗布一方教女孩用彩色線,順著布的經緯挑出種種圖案,像後來之繡「十字布」,這叫「挑花」。挑過十幾方布以後,手指練得熟了,則把那「壁殼」剪作圓形,作成底子,外蒙綢緞,在上面刺繡,這叫做繡「小粉撲兒」或「小油拓兒」。這種東西,一個女孩兒應該繡上五六十個或百十個。繡畢,鑲上邊,安上裡,積蓄著作為她長大出嫁時嫁奩之一。第二步便是繡扇袋、眼鏡套、表袋、荷包等類,以備新婚之日,拿出來贈送夫家宗族裡的長輩,作為見面禮。
  這是大姊的功課,醒秋和從妹年紀都還太幼,沒有這些綢緞來給她們糟蹋,祖母便打發她們去拆破衣和破襪。這些東西從前曾把她母親的十個指頭弄得厚繭重重,現在又要她的下一代粉嫩的小手,來受這種磨折。
  其實她從妹作工不過是做做樣子,她是那害癆病死亡的二嬸所遺下的唯一女兒,祖母雖不愛女孩,因她自幼失母,倒相當寵愛,她家庭地位在醒秋姊妹之上。
  醒秋開始時還肯用心拆,不多時便被她發現了一個取巧的方法。她用剪刀順著衣縫剪開,再將那條衣縫剪下,一件舊衣,從前她姊妹要拆一天,醒秋一點鐘不到,便拆成功了。這事給祖母知道,大為著惱,告訴了醒秋的母親,給了醒秋一頓責罵。其實衣服縫合處,所佔布料不過一二分,又是破爛的,省出來又有多大益處。但祖母卻說一條縫省出一二分,一件衣服足足可以省出半尺,決不可付之浪費,仍要孫女兒們一剪不苟地細細拆開。醒秋又想出辦法,對於衣服上的所謂「鱔魚脊骨」的縫,剪開便將那條縫藏過,對於所謂「貼邊」那本比較易拆,所省衣料也較多,她才肯用剪拆開。對於破襪底,她沒法取巧,拆得煩躁了,她便用力亂撕,常把一隻襪子撕得稀爛,沒法用來「褙壁殼」,這樣,她的精皮膚,便免不了要挨一頓打了。「節儉」是美德,為此叫人耗精力於無用之地,那便是一種虐待行為。教兒童耐勞吃苦,細心作事,也是必要的訓練,但不可超過兒童的體力及意志的負荷,尤不可以過份吝嗇之道行之,否則必然引起兒童的反感,終生忘不了那惡劣的印象。
  祖母也教導醒秋替她捶背脊,捻脊筋。醒秋的拳頭,只是緊一陣,緩一陣,沒有一定的節奏;重一下,輕一下,用力也不平均。叫她捻脊筋,她小,氣力不足,捻不起,便用爪亂抓,幾乎把祖母的背皮抓破,痛得她往往從睡夢中叫醒。她一翻身坐起,叱道:「野丫頭,你就是這末無心做事,快給我滾開,喊你的姊姊來吧!」醒秋便如獲皇恩大赦般退下,讓姊姊丟了手中正在刺繡著的活計,來做她的替罪羔羊。鑷燕窩,醒秋也不行,她從沒有一回鑷得乾淨。洗銀耳,她會讓水把細屑沖失許多。祖母說她心太粗,不配當這些細差使,打發她去倒痰盂,掃地,當傳達,跑到外面去喊人。當時閫內閫外,分別極嚴,比醒秋大四五歲的姊姊,已失卻到「上房」範圍以外的資格,她卻還可以自由行動。祖母喊醒秋「野丫頭」,誠然有理。這孩子幼小時,天生一雙烏溜溜的眼睛,一張圓圓的蘋果小臉,十分逗人喜愛。但,天性卻頗頑劣,好動,沒有一刻靜止的時候。喜的是掄刀舞棒,扳弓射箭,混在男孩子淘裡,不但上房關她不住,整個縣署也不夠她的迴旋。她常和幾個年齡相若的叔父及哥弟們跑到十幾里的郊外去,掏蟋蟀,放風箏、釣魚、捕鳥,凡男孩所愛的事,她無一不愛,男孩所幹的事,她也無一不會幹。
  她能削竹為小弓,修竹枝為小箭。腰佩小木刀,手執弓矢,跑進跑出,人家恭維她是花木蘭,便覺揚揚得意。她常幻想自己真有一日:身穿鎖子黃金甲,手挺丈八長矛,跨著高頭大馬,縱橫敵陣,殺人如狂風之掃落葉,那才威風。兒童都是小野蠻,男孩天然具有尚武精神,醒秋這麼好武,足見她幼時是如何的富於男性。
  因她像個男孩,所以又有點楞頭楞腦,不像她妹子,那個失母孤雛之神經質,動不動便大哭大鬧起來。她卻是整天笑嘻嘻地,祖母罵她,她不知懼怕,家中使女傭婦欺侮她,她不知氣惱,所以大家說她是只「木瓜」。「野丫頭」、「木瓜孩子」,這是醒秋幼時的諢名,也是她很切合的徽號。那時她母親已被在山東河工上當差的父親接去了,祖母再也不能慫恿母親打她,由她同一群男孩,成天玩得昏天黑地。
  醒秋自六歲開始,也曾在家塾讀過一二年的書。那個時代,本來不主張女孩兒讀書的,女子讀了書,又不能去考舉人進士,讀之何用?何況還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句古訓的作梗?不過因祖父在外做官,衙署裡常有些窮本家來投奔,名曰「官親」,若有相當位置能安插便安插了,否則讓他們住在署中吃口白飯。那時官親裡恰有一位老先生,論行輩醒秋姊妹要尊他為伯祖,年已六十餘歲,從前也算進過學,中過一名秀才,但學問則十分淺陋,讀起書來,滿口都是別字。祖父一時未知他的底細,因其年老,請他每日進上房來教醒秋姊妹三人的書。
  她們所讀的書無非是三字經、千字文,後來讀女四書、幼學瓊林。那伯祖有痰火病,時常請假,醒秋姊妹在這一暴十寒的教育環境下,讀了將近兩年的書,夾生帶熟,認識了千把字,書中意義則半點不能瞭解。試問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憑什麼會懂得「人之初,性本善」的哲理?又憑什麼能知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境界呢?
  那時私塾讀書是不作興講的,在新學風氣扇揚下,父親要求那位伯祖教書時也帶點講解。伯祖只肯講給大姊聽,醒秋和眠冬,在講書時,各伏在自己小桌上寫字。但醒秋偏是那末刁鑽古怪,伯祖替她大姊講書,她一面伏在桌上寫字,一面豎起耳朵聽。放學後,便去翻開那本才講過的書,把耳朵聽來的白話,按上書中之乎也者的文理,居然十得八九。有時先生叫大姊覆講,大姊講不出,她坐在自己位子上接了下去,先生喊她到跟前,拿書叫她講,她逐字逐句都講出了。先生往往瞪著大眼望著她,正不知這個小女孩憑什麼法術,居然無師自通地懂得這許多文理。
  那位伯祖畢竟因老病辭職回鄉而去,醒秋姊妹又失學了。
  醒秋既然不能多替祖母服務,她當然比較閒,當她在外面玩厭的時候,便利用她在家塾裡認識的千把字,從叔父諸兄那裡借小說看,開始困難,以後也便懂了。認不得的字,寫在一張紙上,或跑到外書房請教諸兄,或等叔父進入上房時問。這樣,醒秋認得的字更多了。小說由征東、掃北、看到西遊、封神、三國、水滸,慢慢地能讀典雅的文言如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及其他裨史雜記之類了。
  叔父和哥哥們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每年寒暑假回家總要帶上幾網籃的學校教科書和流行雜誌之類。英語算術之類,對於醒秋無異是「天書」,她絕不敢去動,其他則她都要抓擒到手,讀個通篇。她在中國歷史上獲知「春秋」、「戰國」、「唐」、「宋」、「明」、「清」朝代的名字;也獲知「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功業的梗概。由外國歷史,她知道拿破侖怎樣征服歐洲,哥倫布怎樣發現新大陸,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南北戰爭又是怎樣的景況。在地理裡,她知道地球上有所謂五大洲,中國居於亞細亞洲,喜馬拉雅山是世界高峰,紅海黑海是在大地哪個角落。她從這些教科書裡獲得一些基本知識,再去閱讀那些雜誌裡有關這類知識的論文,瞭解比較容易,興趣更覺濃郁起來。對於那類讀物中的話,她雖然不能完全懂得,至少她能得其大概。
  這時候,她的大姊秀夏所繡的「粉撲」、「油拓」已疊得尺許厚,「扇袋」、「錢囊」、「扇套」、「眼鏡套」也足足填滿一包袱。從妹眠冬,「挑花布」早已卒業,也改學刺繡了。醒秋卻半點女紅不會。不過她所說的話,姊妹都聽成了《山海經》,瞠目不解。什麼地球是圓的,繞著太陽旋轉,體積比太陽小得多,這豈不和「天圓地方」之說大相乖戾?什麼皇帝不好,百姓可以起來革命,甚至可以把皇帝送上斷頭台,像法蘭西人對付路易十六一樣,這豈不是大逆不道的話?但叔父諸兄對她則頗為驚服,說她沒有進過一天學校,為什麼有時反比他們知道的書多。原來他們是循序而進,而醒秋則是躐等的。他們要讀一學期的書,醒秋幾天便讀完了。不過他們有教員在講堂上口講指畫,細加分析,有充分的補充材料,醒秋則生吞活剝僅知皮毛;並且觀念也不能連貫。說句老實話,她那時的知識程度,決不會超過今日一個高小學生,不過在她姊妹群中,算得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而已。
  民國初年,祖父困居上海之際,新式學校到處都是,滿街走著白褂青裙的女學生,醒秋雖然十分歆羨,但她從來沒向祖父和父親請求入學讀書,連請求的念頭都沒有起過。現代安居地球上的人類,尚有飛到別的星球上開拓世界的野心,當時舊式閨秀決不敢作閨房之外活動的夢想。
  既不能拈針引線,在上海那弄堂式屋裡,長日悠悠,作些什麼事呢?她只是讀書,讀書,第三個還是讀書。那時家中經濟雖極困難,諸叔諸兄仍在上海繼續他們的學業,醒秋精神糧糈,自然也不愁缺乏。他們由中學升入高級學校,醒秋的知識程度也步步提高。中國舊書,她讀過一些《史記》、《漢書》的選本,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的梗概。對歷代名家的專集,也都涉獵一些。流行書籍,則她也讀過梁任公《飲冰室全集》,嚴又陵譯的《天演論》、《法意》。她最歡喜的是林琴南翻譯的小說,如《迦茵小傳》、《紅礁畫槳錄》、《火山報仇錄》、《劫後英雄傳》、《十字軍英雄記》。這類小說寫兒女則哀感頑艷,沁人心脾,寫英雄則忠勇奮發,興頑立懦。醒秋也讀過不少中國舊式描寫男女愛情的小說,覺得除了那原始性的獸慾,更無其他,而當時上海灘文人所寫的一些愛情小說,她也頗有反感,只有在這些歐美式的羅曼史裡,她能夠覺察出一種高尚優美的情操,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每為之低徊詠歎不已——這對於她以後處理愛情的態度,不能說沒有關係。對於歐洲中古世紀的騎士精神,她所受的啟示也不淺。她覺得歐洲騎士的俠義和中國江湖好漢的俠義,實有絕大的距離。前者為了一種最高原則,而慨然獻出他們的生命;而後者則無非是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匪徒式的享受;或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私人報仇的痛快。這不是鼓吹盜賊主義麼?《紅樓夢》裡那個只愛向女孩子獻慇勤的寶哥哥,她也不甚歡喜。一個男人整天在脂粉陣中,裙釵隊裡鬼混,還成個什麼男人?她所愛的男性,是要有著堂堂丈夫氣概,和充分男性尊嚴的。
  那末,她這時已懂得所謂男女之愛了麼?她在學問知識上是個早熟的人,在男女之愛上卻永遠比普通人為晚,況且她那時的年齡其實還是太小,她那時還只是個梳著兩條辮子的小姑娘哪!不過梳辮姑娘,對於愛情,也並不是毫無瞭解,並且有她自己的看法。如前文所述,醒秋是個富於尚武精神的人,她每每幻想,自己不嫁則已,嫁則一定要嫁個將軍。她幻想裡的將軍並不是民國初年頭戴鷺羽冠,腰懸指揮刀一類的,卻是那身穿鎖子黃金甲,手挺丈八長矛,跨著高頭大馬,出入萬馬千軍,打擊敵人如狂風之掃落葉一類的。她尤愛的是中世紀歐洲武士。她同林譯《劫後英雄傳》裡的埃梵訶,《十字軍英雄記》裡的臥豹將軍,的確天真地作過一段時期的精神戀愛,也可說是單面戀愛。
  民國三年春間,祖父因在上海已支持不下,只有攜家回到故鄉,住老屋,啃預置的幾十畝薄田。父親在省城謀得一個差事,他這一房便在省城住。這時醒秋的姊妹秀夏已是出嫁,由於思想比較開明的二叔的勸說,父親讓他女兒醒秋,二叔讓他女兒眠冬,進了省城一個基督教辦的女子小學,這是醒秋由舊式閨房踏入新式學校的開始。為了教會學校習氣太壞,只進了一學期便退出。祖母在鄉下帶信出來,要醒秋母親回去替她當家,醒秋和眠冬也就回到鄉下。這故鄉便是本書第一章 所謂「嶺下」的那個鄉村。
  在家鄉住了一年,聽見省城女子初級師範恢復,登報招生。醒秋已嘗了一點學校生活的滋味,死活要去升學。鄉下風氣閉塞,聽說女孩子們要出外讀書,視為奇事,談論起來,總雜以譏笑與輕視的口氣。以下的問答,便是一例。「喂,聽見沒有?崇善堂(鄉下大戶每以堂名,譬如『寶善』、『耕讀』之類。醒秋這一家堂名則為此二字)的二小姐和三小姐要到省城讀書去了。」
  「聽見了。外面女學堂專講自由,也許她們會自己找個姑爺,倒省了家中長輩許多事哩。這是很可恭喜的。」
  其實祖父住在上海的時候,已由同鄉做媒,把醒秋許字給一家原籍江西在滬經商姓莊的人家了。鄉下人也並非不知道,不過他們對於新式學校素抱惡感,以為女孩子進學校並不為求學,卻為自己找姑爺。醒秋的祖母因自己是一家之主,對於幼輩的事,她都要干涉,何況婚姻大事與舊家庭名譽有關,她又向來不贊成女孩子唸書,聽了這些閒言碎語,反對更烈。母親常抱憾自己未曾讀書,不識幾個字,聽見她大兒子極贊醒秋的資質聰慧,國學已有相當基礎,也想她進學校去深造一下。況女兒曾在省城進過半年小學,並沒有出過什麼岔子,現在又何必對她不放心呢?不過祖母的話她不敢不從,鄉黨的非議,她不能不注意,遂不肯送醒秋姊妹去省城應考。
  眠冬對讀書本無興趣,去不成也就罷了。只有醒秋愈受壓抑,求學之心愈加熱烈。她哭泣,她背地裡和母親吵鬧,到後來竟弄到如醉如癡,飯不吃,覺也不睡的地步。故鄉有地名「水口」,合抱的老樹,蔽日遮天,中間有一道其深丈餘的塘水。醒秋平日最喜獨自來此徘徊,打發每個幽寂的黃昏,並覓取詩的靈感——這時她已能作出相當好的詩了——她的心境是十分和平寧靜的。但現在的她可不同了。她眼射異光,頭髮蓬亂,臉色蒼白得令人生怕,以急促的步調,沿塘岸轉來轉去。無疑的這少女的心靈現在正被一種重大的痛苦噬嚙著,楚毒到使她要發狂,又像被一股烈焰燃燒著,要把她徹頭徹尾,燒到白熱化。她來這塘邊做行吟澤畔的三閭大夫,已有幾天了。
  她為什麼這麼樣?原來她要爭取升學的機會。為什麼叔父兄弟們可以入校讀書,她獨不能呢?為什麼上海那些白褂青裙,挾著書包,滿街行走的女學生,她不能學樣呢?要說她這時候已完全覺悟女性也是一個人,讀書的利權,應該與男人平等,則也未必。她雖也讀過不少當代人所倡男女平權的理論,只因自己家庭壓力過大,這些話對她並不能發生若何影響;要說她對於自己學成名就以後景況,已在腦海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藍圖,那亦不盡然,她那幼稚簡單的頭腦也並不能想得那麼遠。她奮鬥的目標是單純的,是盲動式的,只為「要求上進」的一念所驅策罷了。這「要求上進」的志願,據醒秋日後自己分析,如食色慾念一般,完全出於先天性。禽獸爭奪食物,不避死亡的危險,尚可說是因著肚皮的壓迫;一隻母雞,到要孵卵的時候,渾身發熱,賴在窩裡,水潑不醒,帚驅不出,一定要辛苦廿餘日,把小雞孵出才罷,這便難以理解,只能說它在執行大自然交給它的使命。自然的使命,這還不夠神秘麼?但禽獸除飲食以維生存,交合以繁種族,更無其他。人類則除了這兩大天性以外,還有一端「要求上進」的天性。人類之追求高深的學問和卓越的才能,人類之創造自己光華圓滿的人格,人類之建立促進文化,利濟人群的事功,都肇端於這「要求上進」的一念。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忝為萬物之靈,想必便是為了人類特別賦有這一端天性,而禽獸則缺如吧。
  醒秋這時求學意志的堅決,很像謨罕默德想創立新宗教時所說:即使全家庭,全宗族,全世界來反對他,他也要宣傳新教義,為真主作證。即使太陽自天邊升起,立在他的東邊,月亮自天邊升起,立在他的西邊,來反對他,他也要創立新宗教,為真主作證。現在醒秋也是這樣,她要去省城升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家人不讓她去呢,她就自殺。她要以「死」來表示抗議,抗議她專制的祖母,抗議那些無知的鄉人。對呀,「不自由,無寧死!」她口裡老是喃喃誦著這兩句話。
  跳下去!跳下這深塘,什麼都完結了。她正預備下跳時,手臂忽然被一雙強有力的膀子攀住,回頭一看,原來是她的六叔。「不要管我,讓我死!」她掙扎,她暈過去了。她勝利了。祖母知孫女兒決心不可動搖,生怕釀出悲劇,不敢再說什麼了。母親於是準備一切,帶她和眠冬赴省城應考那省立初級女子師範。
  姊妹兩個考過後,居然榜上都有名了。眠冬考進預科,醒秋則考進本科,並且名列第一。
  她本省是個文化落後的省份,教育程度極低,各縣來考的女生連普通文理都不通順。醒秋國文根底既厚,每次班上作文,她穩拿第一。她的功課除算學、音樂以外,樣樣都有八九十分以上的成績,自入學到畢業,她始終是鰲頭獨佔。在這種學校裡考第一並不難,只須死背講義和教科書,答案圓滿,能對教員的心路,便可以了。但醒秋之考第一,則還有她的真功夫。這便是她的國文程度確實算得優長。她在上海的時候,便已會寫些五七絕之類的小詩,與四叔大哥互相酬和。自省城小學退學,回到故鄉,一年之中,摘抄不少名家詩作,她居然能寫出洋洋數百字的古體。她有摹仿的天才,學哪一家便逼肖哪一家。她學杜工部能得其沉鬱蒼涼,學李青蓮又能得其新清俊逸,學韓昌黎竟能硬語盤空,學蘇東坡又居然詼諧雜出。不過她學詩是由小倉山房入手的,所以她的詩大體是隨園一路,淺雖淺,卻極見性靈。她又能畫幾筆山水,雖不如她的詩作遠甚,也將就看得過。畫成之後,題上自己作的一二首小詩,居然有詩有畫,相得益彰。送宣紙,送折扇來求她墨寶的,一年中,倒也不少。於是她才名大噪,在那斗大江城裡,人家一提起「杜醒秋」三個字,好像是李易安第二一般,說起來真好笑極了,總而言之,是由於落後省份人們眼光太淺!
  這個省份風氣既是閉塞,人才甚少,女界尤似鳳毛麟角。校長及老師們基於愛才觀念,對於醒秋,極其另眼相看,以大器相期。這個省份文化水準既不高,舊時代科舉習氣,還是十分濃厚。科舉時代看見一個有科甲之望的人才,總是人人巴結,以為將來攀附之地。所以全校同學一窩蜂來捧醒秋,鑽頭覓縫,來爭取她的友誼。醒秋在女師三四年,每天都被熱烘烘的讚美包圍著,隨時都被承迎的笑臉款接著,柔聲蜜語熨貼著,她真成了一隻五彩輝煌的鳳凰,獨立丹巖,百鳥向著她歌唱翔舞。
  這在別一個,恐怕早被這有毒的美酒,灌得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了。但在天生木瓜氣質的她,卻並不覺得那些讚美有何可喜,她反而感覺十分討厭。她討厭這眼光如豆的省城人,竟把區區初級女師的第一名,當作大魁天下之榮,她討厭同學們對她過份的阿諛,不知自己這點能耐,有什麼了不起?她想逃出這種環境,無奈為家庭經濟所限,她女師卒業後,被留在母校附屬小學教書,她仍然要生活在這斗大江城裡,每日被人強灌那使她噁心的美酒。
  在小學教了一年,母校校長又叫她兼母校預科的國文功課。校長雖對她百般器重,恨不得將她永遠籠絡在母校裡,她卻不願甘心做教書匠了此一生。她這時自我意識已很覺醒了,對於自己的前途,也擬出些具體計劃。她應該升學,求得比較高深的學問。但那時上海南京雖有些著名女校,譬如女子金陵大學,中西女學等,必須考試而後能入,她只是個落後省份師範學校的卒業生,英文算學程度極其低劣,考試必難錄取;再者那些學校,費用甚昂,是有名的貴族學校,也不是她家庭經濟能力所能供應得起的。像啟明女學,愛國女學等,名譽雖佳,卻又僅中學程度,她已女師卒業,再去有何意味。正在四處打聽升學之路時,家裡來信,說她上海的夫家,向她家提出完婚的要求,母親叫她暑假回去,好商量準備嫁妝之事。
  她回到嶺下故鄉,與家中尊長談判,說她還要升學,決不結婚。祖母說道:
  「上一次,你自女師卒業,你夫家便曾提起這話,被你拒絕了。這一次又不肯,叫我們怎對得住人家?女孩兒讀書讀到像你一樣,也僅夠了。只管讀下去,難道你還要出洋去留什麼學麼?」
  但祖母又說「一代管一代」,現在孫女也大了,應該由她自己父母作主。但父母素以祖母意見為意見,祖母想把醒秋早送出門,他們當然無話可說。
  醒秋現在對自己的前途,已有明確的藍圖和光明的遠景了。她不但要升學,升學以後,還要覓機會出國去深造幾年。這一來耽擱的時間,誠然太久,夫家一定不肯答應。家人也預料到她求學野心之無底止,所以要趁這個機會,逼她出嫁了事。
  醒秋一面為了尋不到相當的學校,心裡感到萬分的焦灼,一面又要反抗家人逼婚,終日鼻涕眼淚哭成一團。她的性格是複雜的,複雜到著名心理學家也無法分析。有時她對外界刺激反應非常遲鈍,真像只木瓜,有時則反應非常強烈,像一團燒掉自己也要毀掉世界的大火。她這時理智已甚清明,不會再想到什麼自殺,但大熱天,她偎著一床綿被,不茶不飯,殭蠶似的僵在床上七八天,終於觸發了她的宿疾,而害了一場性命危於呼吸的大病。
  說到這個宿疾,又不得不感謝祖母的恩賜。她家裡不是曾經有兩個害癆病的嬸娘麼?一個兼患淋巴腺結核,這病俗稱瘰□,據說和肺病同一淵源。舊時代人不知病菌傳染的可怕,不知隔離,讓孩子們隨便出入病人房闥。醒秋體中大約有了病菌的潛伏,到九歲時,忽患無名之症,雙眼無神,面黃如蠟,發著高度的熱。數日熱退,左頸根腫起半個桃子大的一塊,以手撫之,內有核可以動搖,才知是患了瘰□。這時醒秋母親已去山東,祖母留下醒秋姊妹原想把她們當作丫環驅使,現見孫女患病,唯恐將來不能向她母親交賬,倒真有些著急,到處覓方替她治療,灼燈芯、貼膏藥,吃了許多苦頭,核子依然如故,並且右頸下又生出一個來,祖母更慌了。後來有個道士傳一方,用一種草藥熬成濃湯,再以大紅棗三四十顆置湯中煮透,食棗喝湯,不限次數。果然不到月餘,左核全消,右核則消到豌豆大小。孩子食量大增,只嚷著要添飯,臉色恢復了紅潤,並且胖了起來。祖母是鄉下出身的人,一輩子改不了省儉的習慣,最怕見人多吃飯,雖縣衙裡的飯,不用她花錢,她也心痛,再者她平日對孫女輩吃零食限制甚嚴,現見醒秋因病,竟堂而皇之每日享用三四十顆紅棗,心裡便大不自在;兼之也捨不得那一點醫藥費,於是便停止了她的醫療。只為這一簣功虧,不久,醒秋右頸之核又復腫大,並生出幾顆較小的,但病勢已呈平穩,不再有發熱的現象。
  數年後,母親自山東回來,醒秋已十二歲,出落得雙瞳剪水,秀色迎人,並且裝了一肚皮的書,叔父諸兄都戲稱她為「女學士」。她幼小時,祖母嫌她太野,老是攛掇母親罵她打她,母親自己終日服侍婆婆,也沒有心情來照顧兒女。現在見女兒長得秀外慧中,舉止也較前文靜,她蘊積多年的母愛,不覺勃然發作。礙於祖母,她對於這個女兒,雖不敢竟珍之如掌上明珠,至少要比長女多支付一份憐惜。因知女兒有這病,唯恐她將來活不長。當女兒在她身邊靜坐看書時,母親每呆呆地對她注視著,雙眼閃著瑩然的淚痕。她托人去買那道士所傳的草藥,買大紅棗,親手煮給女兒吃,但已毫無效果,大概是為耽誤太久,病菌已生出反抗力的緣故。有人主張送西醫院開刀,母親聽人說這種治法也不妥,核子剜去仍會再生,並且頸部刀疤纍纍,豈不教好好一個姑娘破了相,故又躊躇不果。
  現在醒秋右頸的瘰□,忽然大發,腫脹得幾與肩井相齊,痛徹骨髓,日夜呻喚,母親十餘夕目不交睫伺候著她。及腫勢漸消,母親又伴她到省城就醫,腫處潰爛,足足半年,才得收口,頸下留下了一條長約二寸的瘡疤。她還是逃不了「破相」的厄運。
  因此一場大病,家中尊長,才不敢再逼迫她結婚,並讓她到北京,考入了女子高等師範,滿足她升學的願望。但也因此一場大病,她的健康幾於完全崩潰,又生出這種病,那種病。她在北京二年,一直被病魔纏糾著,磨折著,不能好好讀書。因自己尚能畫得幾筆,每想改入本校的藝術系,企圖以少用腦力的藝術科,適應她那時的生理狀況,又以格於校章,未能如願。「升學」,「升學」,費了那麼大的奮鬥,付了那麼多的犧牲,所獲代價,不過爾爾,這是誰之過呢?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