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徐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不但為新詩領袖,而且為小品散文的名手。平生著作有《落葉》(其中大部分為講演稿子)、《自剖》、《輪盤》(其中半為短篇小說)、《巴黎的鱗爪》。
  寫新詩態度的謹嚴自聞一多始,寫散文態度的莊重則自徐志摩始。志摩以前的散文如語絲派之半文半白,隨筆亂寫固不必論,冰心可算得有意試寫散文的人,但其筆調出自明清人小品,雖雅潔可誦,而本來面目還依稀存在,略為聰明的女孩子都可學得幾分像。至於徐志摩的散文則以國語為基本,又以中國文學、西洋文學、方言、土語,熔化一爐,千錘百煉,另外鑄出一種奇辭壯彩,幾乎絕去町畦,令學之者無從措手。
  志摩在《輪盤集》自序裡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人」。又提出幾個西洋散文家如G.Moore,W.HHudson等的作品,說道:「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這樣寫的:完美的字句,表達完美的意境。高仰列奇界說詩是Best Wordsin bestorder。但那樣的散文何嘗不是Bestwordsinbesto rder。他們把散文做成一種獨立的藝術。他們是魔術家。在他們的筆下,沒有一個字不是活的。他們能使古奧的字變成新鮮,粗俗的雅馴,生硬的靈動。這是什麼秘密?」這話正可以說是志摩的自讚。梁實秋說:「志摩的文字無論扯得離題多遠,他的文章永遠是用心寫的。文章是要用心寫,要聚精會神的寫才成……志摩的文章,往往是頃刻而就,但是誰知道那些文章在他腦子裡盤旋了幾久?看他的《自剖》和《巴黎的鱗爪》,選詞造詞,無懈可擊。志摩的散文有自覺的藝術。」(Conscious Work man ship)
  志摩散文等於他的詩,所以優點和缺點,也和他的詩差不多。他的散文很注重音節。散文也有音節,中國古人早已知道。阮元《文韻說》:「梁時恆言所謂韻者,固指韻腳,亦兼謂章句之音韻,即古人所言之宮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其子阮福曰;「八代不押韻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頓挫抑揚,詠歎聲情,皆有合乎音韻宮羽者,詩騷之後,莫不皆然……」。志摩誦讀自己散文時音節的優美,簡直可說音樂化。善操國語的人揣摩他散文語氣的輕重疾徐,和情感的興奮緩急,然後高聲誦讀,可以得到他音節上種種妙趣——像周作人、魯迅的散文便不可讀。至於色彩的濃厚,辭藻之富麗,鋪排之繁多,幾乎令人目不暇給。真有如青春大澤,萬卉初葩;有如海市蜃樓,瞬息變幻;有如披閱大李將軍之畫,千巖萬壑,金碧輝煌;有如聆詞客談論,飛花濺藻,粲於齒牙;更如昔人論晚唐詩:「光芒四射,不可端倪;如入鮫人之室,謁天孫之宮,文采機杼,變化錯陳。」雖然如此,但有時也與他的詩一樣,顯出堆砌太過的毛病。
  志摩是個理想主義者,感情極其豐富,而且相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所以他的文字異常熱烈、真誠、富於感人的魔力,可以說是「感情的散文」。其為人所不能及處,正如梁實秋所說:「無論寫的是什麼題目,永遠保持著一個親熱的態度。」梁氏又說;「他的散文不是板起面孔來寫的——他這人根本就很少有板起面孔的時候。他的散文裡充滿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沒有教訓的氣味,沒有演講的氣味,而是像和知心的朋友談話,無論誰,只要一讀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覺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又說:「志摩提起筆來毫不矜持,把心裡的真話掏出來說,把他的讀者當做頂親近的人。他不怕得罪讀者,他不怕說寒傖話,他不避免土話,他也不避免說大話,他更盡量的講笑話。總之,他寫起文章來,真是痛快淋漓,使得讀者開不得口,只有點頭,只有微笑,只有傾服的份兒!他在文章裡永遠不忘他的讀者,他一面說著話,一面和你指點,和你商量,真跟好朋友談話一樣,讀志摩的文章的人,非成為他的朋友不可,他的散文有這樣的魔力。」還說:「文章寫得親熱,不是一件容易事,這不是能學得到的藝術。必須一個人的內心有充實的生命力,然後筆鋒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來。」(所引梁語均見《志摩紀念冊》)
  這話是很不錯的,讀了志摩的文字,就好像親自和志摩談話一樣,他的神情、意態、口吻,以及心靈的喜怒哀樂,種種變化,都活潑潑地呈露讀者眼前,透入讀者耳中,沁入讀者心底。換言之,就是他整個的人永遠活在他文字裡。於賡虞說:「我們知道風格就是文字的風采、神韻、形式。而這風采、神韻、形式之中就蘊藏著作者生命的影像。這種內質與形象是不能分離的,所以單是文字不足以表示風格的特色,單是生命的神思,而所寄托的形象也不能表出它的容態,我們又知道文字是死的,而情思是活的,以死物來表現靈感,無人不感覺困難,惟天才者能戰勝此種難關。志摩文體的風格所以能做到前無古人,雄視一世的原因,就在他的靈活、巧妙、善變的筆調中,有著生龍活虎一般的神思。」(《志摩的詩》)
  但情感的文字,容易流於梁氏所說的Mannerism。志摩常自謂「在筆頭上扭了好半天,結果還是沒有結果。」所謂「扭」便是Mannerism的解釋。有人譯為「作態主義」,即裝腔作勢的意思。譬如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起句云:「淮南小壽山,謹使東峰金衣雙鶴,銜飛雲錦書於維揚孟公足下」,可說是一種Man-neris m;梁啟超《羅蘭夫人傳》:「羅蘭夫人何人也,彼拿破侖之母也,彼梅特涅之母也,彼瑪志尼、噶蘇士、俾士麥、加富爾之母也。」「於是風漸起、電漸迸、水漸湧、譆譆出出,法國革命!」也是一種Mannerism。不過我們要知道志摩文字以純真的人格做骨子,所以雖然文字有些「裝腔作勢」,並不惹人憎厭,至於不善學他的人,便難說了。
  情感的文字易於表現不受羈勒,縱情任性的本色。某批評家批評徐志摩的思想道:「他是沒有穩定思想的,只如天空一縷輕煙,四向飛揚,隨風飄蕩而已。」楊振聲也說:「節奏他是沒有,結構他更談不到,但那股瀟灑勁,真是秋空一縷行雲,任風的東西南北吹,反正他自己沒有方向。他自如的在空中舒捲,讓你看了有趣味就得,旁的目的他沒有。」(《論志摩的散文》)。志摩自己說做文章好比跑野馬,一跑就是十萬八千里,而且差不多沒有一篇文章不跑。比如《落葉》描寫日本地震,忽然拉扯到中國人的幸災樂禍,又拉扯到人類患難時的同情及聖經的天地末日。《死城》是寫在外國姑娘墳上,忽發一大篇飛蛾殉光的道理,又說到自己從前愛人的死。甚至連翻譯小說他都改不了這「跑野馬」的習慣,像他譯的《渦堤孩》第十六章竟跑了一兩千字的野馬,原書所無的「阿彌陀佛」、「孔夫子」、「貞節牌坊」、「怒髮衝冠」都拉扯上了。梁實秋在《志摩紀念冊》裡又說道:「嚴格地說,文章裡多生枝節原不是好事,但是有時那枝節本身來得妙,讀者便全神傾注在那枝節上,不回到本題也不要緊。志摩的散文全是小品文的性質,不比是說理的論文,所以他的『跑野馬』的文筆不但不算毛病,反覺得可愛了。我以為志摩的散文優於他的詩的緣故,就是因為他在詩裡為格局所限,不能『跑野馬』,以至不能痛快的顯露他的才華。」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說:「他這幾年來想用心血澆灌的花樹也許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別的園地裡種出了無數可愛的小樹,開出了無數可愛的鮮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個時代是幾乎消沉了;但他的歌聲引起了他的園地外無數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麗的唱,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興。」果然,志摩的詩影響了許多青年詩人成為「新月詩派」,志摩的散文也影響了許多人成為「徐志摩派」,他並沒有錯把種子撒在荊棘和山石上。志摩的老友聞一多那篇《杜甫》,雖不能說是志摩另一筆底的化身,但很相似,只不過聞一多仍有自己謹嚴的特色。至於陳夢家、方瑋德、方令孺、儲安平、李祁、何家槐一群後起之秀,其有心模擬志摩的筆調,更為顯而易見的事實。現在舉志摩《自剖》裡《想飛》一篇中的幾段:
  青天裡是一點子黑的。正衝著太陽耀眼,望不真,你把手遮著眼,對著那兩株樹縫裡瞧,黑的,有榧子來大,不,有桃子來大,嘿,又移著往西了……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背負蒼天,而莫之夭閼者」,那不容易見著。我們鎮上東關廂外有一座黃坭山,山頂上有一座七層的塔,塔尖頂著天……穿著塔頂雲,有時一隻兩隻有時三隻四隻有時五隻六隻蜷著爪往地面瞧的「餓老鷹」……那是我做孩子時的「大鵬」。有時好天抬頭不見一瓣雲的時候,聽著蝻~憂的叫響,我們就知道那是寶塔上的餓老鷹尋食吃來了。這一想像半天裡禿頂圓睛的英雄,我們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彷彿豁出了一銼銼鐵刷似的羽毛,搖起來呼呼響的,只一擺就衝出了書房門,鑽入了玳瑁鑲邊的白雲裡玩兒去……阿,飛!
  不是那在樹枝上矮矮的跳著的麻雀兒的飛;不是那天黑從堂匾後背衝出來趕墳子吃的蝙蝠的飛。也不是那軟尾巴軟嗓子做窠在堂簷上的燕子的飛。要飛,就得滿天飛,風攔不住雲擋不住的飛,一翅膀就跳過一座山頭,影子下來遮得陰二十畝稻田的飛,到天晚飛倦了,就來繞著那塔頂尖順著風打圓圈做夢……是人沒有不想飛的,老是在這地面上爬著夠多厭煩,不說別的。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到雲端裡去,到雲端裡去!哪個心裡不成天千百遍的這麼想?飛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裡滾著,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看回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動,就擲了它,可能的話,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
  同時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了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裡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雲。
  此文大概寫於民國十五、六年間,數年之後,志摩果以飛機失事,死於泰山南的開山峰下。他嫌皮囊太重就擲了它,飛出這圈子外,果然飛走了,而且一去不回了。詩人本是個預言家,預言自己奇怪而富詩意的結局,卻也叫人咄咄稱異!

  選自《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