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我的金石美術圖畫書


  初進城時,我住在這個大院後面一排小房裡,原是舊房主雜傭所居。旁邊是打字室,女打字員晝夜不停地工作,不得安靜。我在附近小攤上,買了幾本舊書,其中有一部葉昌熾著的《語石》,商務國學基本叢書版,共兩冊。
  我對這種學問,原來毫無所知,卻一字一句地讀下去,興趣很濃。現在想來:一是專家著作,確實有根柢。而作者一生,酷愛此道,文字於客觀敘述之中,頗帶主觀情趣,所以引人入勝。二是我當時處境,已近於身心交瘁,有些病態。遠離塵世,既不可能,把心沉到渺不可尋的殘碑斷碣之中,如同徜徉在荒山野寺,求得一時的解脫與安靜。此好古者之通病歟?
  葉昌熾是清末的一名翰林,放過一任學政,後為別人校書印書。不久,我又買了他著的《藏書紀事詩》和《緣督廬日記摘鈔》,都認真地讀了。
  我有一部用小木匣裝著的《金石索》,是石印本,共二十冊,金索石索各半。我最初不大喜歡這部書,原因是魯迅先生的書帳上,沒有它。那時我死死認為:魯迅既然不買《金石索》,而買了《金石苑》,一定是因為它的價值不高。這是很可笑的。後來知道,魯迅提到過這部書,對它又有些好感,一一給它們包裝了書皮。「文革」結束,我曾提著它送給一位老朋友,請他看著解悶。這是我以己度人,老朋友也許無悶可解,過了不久,就叫小孩,又給我提回來,說是「看完了」。我只好收起。那時,害怕「四舊」的觀念,尚未消除,人們是不願收受這種禮物的。
  也好,目前,它頂著一個花瓶,屹立在四匣三希堂法帖之上。三個彩綠隸體字,熠熠生輝,成為我書房的壯觀一景。
  還有人叫我站在它的旁邊,照過相。可以說,它又趕上好時光、好運氣了,當然,這種好景,也不一定會很長。
  大型的書,我買了一部《金石粹編》。這是一部權威性著作,很有名。魯迅書帳有之,是原刻本。我買的是掃葉山房石印本,附有《續編》《補編》,四函共三十二冊。正編系據原刻縮小,字體不大清楚,通讀不便,只能像用工具書,偶爾查閱。續編以下是寫印,字比較清楚,讀了一遍。
  有一部小書,叫《石墨鐫華》,是知不足齋叢書的零種。
  書小而名大,常常有人稱引。讀起來很有興趣,文字的確好。
  同樣有興趣的,是一本叫《金石三例》的書,商務萬有文庫本,也通讀過了。因為對這種學問,實在沒有根基,見過的實物又少,雖然用心讀過,內容也記不清楚。
  原刻的書,有一部《金石文編》,書很新,字大悅目,所收碑版文字,據說校寫精確,魯迅先生也買了一部。我沒有很好地讀,因為內容和孫星衍校印的《古文苑》差不多,後者我曾經讀過了。
  讀這些書,最好配備一些碑版,我購置了一些珂羅版複製品,聊勝於無而已。知識終於也沒有得到長進,所收碑名從略。
  錢幣也屬於金石之學。這方面的書,我買過《古泉拓本》,《古泉雜記》,《古泉叢話》,《續泉說》等,都是刻本線裝,印刷精緻。還有一本丁福保編的《古錢學綱要》,附有歷代古錢圖樣,並標明當時市價,可知其是否珍異。
  我雖然置備了這些關於古錢的書,但我並沒有一枚古錢。
  進城後,我曾在附近夜市,花三角錢,買了一枚大錢,「文革」中遣失了,也忘了是什麼名號,我只是從書中,看收藏家的趣味和癖好。
  大概是前年,一青年友人,用一本舊雜誌,捲著四十枚古錢,寄給我,叫我消遣。都是出土宋錢,斑綠可愛。為了欣賞,我不只打開《歷代紀元編》認清錢的年代,還打開《古錢學綱要》,一一辨認了它們的行情,都是屬於五分、一角之例,並非稀有。但我心裡還是不些不安,小大屬於文物的東西,我沒有慾望去佔有。我對古董沒有興趣,它們的複製品、模仿品,或是照片,對我來說,就足夠了。我只是想從中得到一點常識,並沒有條件和精力,去進行認真的研究。
  我決定把這幾十枚古錢,交還給那位青年友人。並說明:我已經欣賞過了。我的時光有限,自己的長物,還要處理,別人的東西,交還本人。你們來日方長,去放著玩吧。
  我還買了一些印譜,其中有陳簋齋所藏《玉印》,《手拓古印》;丁、黃、趙名家印譜,《陳師曾印譜,《漢銅印叢》等,大都先後送給了畫家和給我刻過印章的人。
  關於銅鏡的書,則有《簋齋藏鏡》,以及各地近年出土的銅鏡選集。
  關於漢畫石刻,則有《漢代繪畫選集》、《陝北東漢畫像石刻選集》;還有較早出版的線裝《漢畫》二冊一函,《南陽漢畫像匯存》一冊、《南陽漢畫像集》一冊。都是精印本。
  《摹印磚畫》、《專門名家》,則是古磚的拓本。
  我不會畫,卻買了不少論畫的書,余紹宋輯的《畫論叢刊》、《畫法要錄》,都買了。記載歷代名畫的《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以及大型的《佩文齋書畫譜》,也都買了。佩文齋書畫譜,坊間石印本很多,閱讀也方便。我卻從外地郵購了一部木刻本,洋洋六十四冊,古色古香。實際到我這裡,一直塵封未動,沒有看過。此又好古之過也。
  古人鑒定書畫的書,我買了《江村消夏錄》、《庚子消夏記》。後者是寫刻本,字體極佳。我還在早市,買了一部《清河書畫舫》,有竹人家藏版,木刻本十二冊,通讀一過。因為未見真跡,只是像讀故事一樣。另有《平生壯觀》一部,近年影印,未讀。
  文章書畫,雖都稱做藝術,其性質實有很大不同。書法繪畫,就其本質來說,屬於工藝。即有工才有藝,要點在於習練。當然也要有理論,然其理論,只有內行人,才能領會,外行人常常不易通曉,難得要領。我讀有關書畫之論,只能就其文字,領會其意,不能從實踐之中,證其當否。陸機《文賦》雖玄妙,我細讀尚能理解,因此多少有些寫作經驗。
  至於孫過庭的《書譜》,我雖於幾種拓本之外,備有排印註疏本,仍只能順繹其文字,不能通書法之妙訣。畫論「成竹在胸」,「意在筆先」之說,一聽頗有道理,自無異議,但執筆為畫,則又常常顧此失彼,忘其所以。書法之論亦然:「永字八法」,「如錐畫沙」之論,確認為經驗之談,然當提筆拂箋,反增慌亂。因知藝術一事,必從習練,悟出道理,以為己用。
  不能以他人道理,代替自身苦工。更不能為那些「純理論家」的皇皇言論所迷惑。
  我還買了一些畫冊,珂羅版的居多。如:《離騷圖》、《無雙譜》、《水滸全傳插圖》、《梅花喜神譜》、《陳老蓮水滸葉子》、《宋人畫冊》等。
  水滸葉子系病中,老伴於某日黃昏之時,陪我到勸業場對過古舊書店購得。此外還有《石濤畫冊》、《華新羅畫冊》、《仇文合制西廂圖冊》等,都是三十年代出版物,紙墨印刷較精。
  木刻水印者,有《十竹齋畫譜》,已為張的女孩拿去,同時拿去的,還有一部《芥子園畫傳》(近年印本)。另有一部木刻山水畫冊,忘記作者名字,系劉姓軍閥藏書,已送畫家彥涵。現存手下的,還有一部《芥子園畫傳》,共四集,均系舊本,陸續購得。其中梅菊部分,系乾隆年間印刷,價值尤昂。今年春節,大女兒來家,談起她退休後,偶畫小鳥,並帶來一張叫我看。我說,畫畫沒有畫譜不行,遂把芥子園花鳥之部取出給她,畫冊系蝴蝶裝,亦多年舊物也。大女兒幼年受苦,十六歲入紗廠上班,未得上學讀書。她晚年有所愛好,我心中十分高興。
                     1987年9月15日寫訖
  附記:一九四八年秋季,我到深縣,任宣傳部副部長,算是下鄉。
  時父親已去世,老區土改尚未結束,一家老小的生活前途,縈系我心。
  在深縣結識了一位中學老師,叫康邁千。他住在一座小樓上。有一天我去看他,登完樓梯,在迎面掛著的大鏡子裡,看到我的頭部,不斷顫動。這是我第一次發見自己的病症,當時並未在意,以為是上樓梯走得太急了,遂即忘去。
  本文開關,說我進城初期,已近於身心交瘁狀態,殆非誇大之辭。
  一九五六年,大病之後,結髮之妻,雖常常獨自飲泣,但她終不知我何以得病。還是老母知子,她曾對妻子說:「你別看他不說不道,這些年,什麼事情,不打他心裡過?」
  那些年,我買了那麼多破舊書,終日孜孜,又縫又補。有一天,我問妻子:「你看我買的這些書好嗎?」
  她停了一下才說:
  「喜歡什麼,什麼就好。」
  她不識字,即使識字,也不會喜歡這些破舊東西的。
  有時,她還陪我到舊書店買書。有一次,買回一本宣紙印刷的《陳老蓮水滸葉子》,我翻著對她說:
  「這就是我們老家,玩的紙牌上的老千、老萬。不過,畫法有些不一樣。」
  她笑著,站在我身邊,看了一會兒。這是她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同我一起,欣賞書籍。平時,她知道我的毛病,從來也不動我的書。
  我買舊書,多系照書店寄給我的目錄郵購,所謂布袋裡買貓,難得善本。版本知識又差,遇見好書,也難免失之交臂。人棄我取,為書店清理貨底,是我買書的一個特色。
  但這些書,在這些年,確給了我難以言傳的精神慰藉。母親、妻子的親情,也難以代替。因此,我曾想把我的室名,改稱娛老書屋。
  看過了不少人的傳記材料,使我感到,中國人的行為和心理,也只能借助中國的書來解釋和解決。至於作家,一般的規律為:青年時期是浪漫主義;老年時期是現實主義。中年時期,是浪漫和現實的矛盾衝突階段,弄不好就會出事,或者得病。書無論如何,是一種醫治心靈的方劑。
                     9月17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