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趙氏為王

第一卷 趙武揮鞭 第七十七章 義士(三) 文 / 牧江南

    清晨時分,沉重的城門在數十名中山力士的齊力之下緩緩開啟。

    當年中山恆公中興中山國時,為了取得與趙國長期相抗衡的資本,便在欒河之畔修築了靈壽城,並以此為都,而靈壽的城門正是數十名中山名將精心打制而成,內為堅硬的鐵木,外裹有厚厚數層的鐵皮,城門堅硬無比,即便是受到巨石衝撞也能巋然不動。也正是幸賴於此,趙過兩次攻到中山城下,都是損兵折將,鎩羽而歸。

    可如今堅實無比的靈壽城門卻沒有在趙軍的進攻下被攻破,卻在自己人的手中被緩緩開啟。

    姬尚面色蒼白的站在長長的甬道,抬頭看著高大的城門緩緩開啟,清晨的陽光透過門縫射了進來,印在他的臉上竟有些刺眼。姬尚忍不住瞇起了眼睛,腦海中一陣眩暈,身子微微忍不住微微一顫。

    不知為什麼,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很小時候,小到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回憶的遙遠的過去。那時候自己唯一記得事情,就是跟著祖父和父王第一次來到了新建成的靈壽城。

    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如此宏偉的城池,住進如此華麗的宮殿,一路上他不停的瞪大著眼睛,好奇的看著身旁的事物,眼睛都不捨得閉上一下,唯恐錯過了什麼有趣的東西。當時還是太子的父王大笑著的抱過了他,指著身邊的一切說這以後都將是他的,也只會是他的。

    時間當真過的很快,一轉眼五十年的時間飛快過去。他的祖父桓公在位三十八年,最後無疾終於長樂宮,留下了一個讓他的子孫們無法超越的背影。他驅強魏,戰趙國,先後擊敗兩大強國,將滅國二十年之久的中山國成功復國。非但如此,中山在他的手中逐漸強大起來,定都靈壽,外修長城,再蠶食了趙國的大片領土後,中山國竟得以於齊秦楚魏趙韓燕七大萬乘之國同列,成為了當時實力強勁的諸侯國之一。

    桓公之後,即位的成公就顯得平平無奇,並沒有什麼令人誇耀的功績,只是個守成之主,碌碌無為,唯一值得提到的就是他為他們兒子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業。對內民富國強,以白狄人為主導的各族百姓大多擁戴中山王。對外則勝多敗少,有齊燕兩大強國為靠山,號稱五千乘之強國。

    姬尚接手中山時已經近三十歲了,年富力強的他像他的祖先一樣,血液裡繼承至草原人的雄心壯志讓他渴望著做出一番成績,他並不想像他父王那樣只是甘心做個碌碌無為的守成之主。他想讓中山強大起來,強大的到足以讓遠在洛邑的周天子被迫承認他諸侯的地位。

    說到底中山國雖強,確是正宗的戎狄出身,地位始終不能被中原各國承認,在周天子每年按例分封的祭肉名單中,他們中山國還不夠資格。中原各國視他們為異類,即便是盟友的齊燕也無非利用他們而已,華夏族骨子裡的傲慢注定不能接受一個狄人出身的國家。即便是像魯國、衛國、皺國那樣的小國,也能輕蔑的稱呼他們為蠻夷。

    姬尚自小喜好儒學,對先王之道更是推崇至極,一生所夢想的不過是成就一番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樣的霸業。而低劣的出身讓他心中生起了愈發強烈的民族自卑感,他渴望著擺脫這個不光彩的身份,就像當年同樣被中原諸國不屑的蠻夷楚國一樣,在強大起來後一樣獲得了中原各國的敬重。

    可是中山國的發展卻有著巨大的先天不足,它在趙燕兩個大國之間,被兩國完全包圍,以往的戰略都是團結較為弱小的燕國,來攻大更為強大些的趙國,以此來壯大國勢。可趙雍即位趙王后,內肅國政,外結各國,使趙國止住了繼承至老邁晉國的暮氣,再次煥發出了勃然朝氣。姬尚嘗試和趙國交戰四次,雖未戰敗卻也未佔到什麼便宜,只好放棄了南下攻打趙國的念頭。

    南下既不成,那似乎北方更為弱小的燕國變成了中山國擴張的首選。只是中山國與燕國為了對抗趙國結盟數十年,若是背信棄義冒然攻打,這讓遵從禮樂的姬尚有些難以啟齒。況且燕國雖弱,但也是堂堂萬乘之國,國勢仍在中山之上,單打獨鬥中山國不是它的對手,更別說還有個虎視眈眈的趙國在身後。

    姬尚的苦惱並未持續多久,很快一個天賜的良機突然出現在他眼前。

    燕國亂了,而且亂的很徹底,老邁昏庸的燕王噲崇信儒家的禪讓之說,在相國子之的黨羽蘇代、鹿毛壽的鼓吹之下,竟然搞了一場荒唐的禪讓鬧劇,把王位傳給了子之,自己則面北稱臣。王位無端被奪,燕太子平自然不幹,便聯合了仍然效忠王室的將軍大臣攻打子之,卻因為事出倉促反被子之擊敗殺死,國內大亂。

    燕國動亂的消息傳來,起初姬尚仍然是抱著觀望的態度,不想輕易插手盟國家事,以免授人口實。但隨著事態的發展,燕國國內愈加混亂,一直對燕國不壞好心的齊王便想趁火打劫,派來使者邀請中山國一同攻取子之,共分燕國。

    姬尚心中猶豫,便在朝會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幾乎所有的老成持重的大臣們都反對攻打燕國,認為這樣只能給中山國帶來一時的利益,卻要隨之帶來無窮的禍害。畢竟至宗室召公被周武王分封燕地後,燕國立國已有六百餘年,傳至召公的姬姓一族在燕國也算頗得人心。國勢雖然一直未曾強盛,卻始終位於大國之列,即便如今內亂,但強齊想要吞下它,仍然言之尚早。

    姬尚並不是個心志堅定的人,大臣的勸說幾乎讓他打消了攻燕國的念頭。這時候一個小小的碣者卻站了出來,司馬喜在朝堂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竟將滿朝文武辯的啞口無言,讓不少人動搖了心意,更是勸得姬尚堅定了聯齊伐燕之心。

    於是中山出兵十萬,與齊國的二十萬大軍共同攻入燕國。當時為王的子之雖然平定了太子平的叛亂,卻因為在國內倒施逆行惹得民怨四起,太子平的起事更是弄的「死者十萬,百姓離志」。齊國和中山國攻入燕國時,燕人非但不抵抗,反而表示歡迎。很快,齊國和中山國就橫掃了燕國幾乎全境,齊國佔據了燕國大半的領土,中山國則分得了大片膏腴之地,連燕國的下都也被其攻下。

    對燕作戰取得的巨大勝利讓姬尚欣喜若狂,中山國在他手中國土擴張了一倍有餘,盡吞了燕國二十餘座城池,國勢一時大增,取代了已經面臨滅國的燕國成為了七雄之一。在獲得如此功績後,姬尚也愈加狂傲了起來,在國內肆意妄為,任命深得己心的司馬喜為國中相邦,國事皆委託於他。

    可惜好景不長,在吞併燕國大半領土後,齊國一躍成為了天下諸侯之首,成了眾矢之的。首當其衝感受到壓力的就是趙國,齊國吞併燕地後,對趙國已成了包圍之勢,讓當時為王的趙雍忌憚十分。於是果斷的聯合秦國和韓國,擁立了燕國在韓國的質子公子職為新的燕王,三國各自派出大軍入燕護送燕王還都。

    迫於三國的強大壓力,再加上被燕地四起的反抗弄的焦頭爛額,齊國不得不吐出了這塊已經含在口中的肥肉,大肆掠奪一番後朝南撤軍。齊軍既退,獨木難擎的中山國更不是燕、趙、秦、韓四國聯軍的對手,一場大戰下來大敗而歸,不但將侵佔燕國的領土全部吐了出來,還賠上了數萬精銳,國力大損。

    這場仗下來中山國可謂是虧本至極,非但沒有佔領一片領土,反而折兵損將搭上了數萬精銳,更為重要的是失去了燕國這個重要的盟友,結下了一個生死仇家。在中山唯一受益的想來只有司馬喜了,不但沒有因為力主攻燕而受到懲罰,反而借助此次機會得到了中山王姬尚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成為了中山國內權傾朝野的權臣。

    這也變成了今日姬尚如此痛恨司馬喜的原因了,他是那麼的信任司馬喜,十幾年來幾乎對他言聽計從,視他為知己至親。可是司馬喜是怎麼對他的?他不但欺騙了他,不停的將中山國的利益出賣,更可惡的是他到滅國前夕居然一聲不吭的就跑掉了,並未留下隻言片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