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要當盛唐皇帝

龍騰世紀 第063章 釋放憤怒如同分洪 文 / 我要當盛唐皇帝

    「莫非仙長還有其他事由?」

    李隆基微微蹙眉,狐疑道,他聽出了嵩陽老道指的有罪似乎不是私底下求吳道子作畫之事,。

    「護送靜和公主出降契丹的游擊將軍李琅一直心懷叵測,貧道竟然不察,還曾向高大將軍舉薦此人為陛下效力,是為有罪。」

    嵩陽老道臉上的肌肉又繃緊了些。

    說實話,無論賀知章,還是嵩陽老道,做夢都未曾想到,李琅竟然如此大膽:劫持公主,蒙騙皇帝……李琅太危險,此人還是少沾惹為妙,不然說不定那一天就會無端受到李琅的牽連,禍從天降。

    嵩陽老道在高力士告知其李琅拖延行軍,行為反常之時,並沒有派人知會李琅收斂一下。

    他這麼做,是出於不想與李琅發生任何瓜葛的自保心態,因為他從李琅的行為上察覺到李琅這個人妄為無忌,不宜交往。

    如今回想起來,他當初向高力士薦舉李琅,實在過於草率,。

    只是賀知章為人狂放,老來愈加狂放,賀老明白李琅很狂妄,卻還是不想見風轉舵。

    嵩陽老道迫於賀知章的情面,也只好勉力而為,最後幫李琅一把。

    「仙長為國舉才,朕心甚慰。仙長上次舉薦李白,其人詩文之激昂豪放,為朕平生所罕見,朕當即許他供奉翰林。

    至於李琅,他雖然言行無度,但此次攻滅突厥,居功至偉,朕正要不吝封賞,仙長何來「心懷叵測」一說?」

    李隆基心裡某根弦被挑動了一下,不禁饒有興趣地向嵩陽老道問道。

    「陛下,貧道今日方知,靜和公主被劫竟然是李琅一手操控。

    劫持公主的也並非契丹人,而是契丹以北,俱倫泊正南,路河西南塞曷支部落的室韋人,他們向西遠遠地繞過奚、契丹和平盧軍鎮,從雲州長城以外的北部大漠草原前來會合故意拖延和番行程的李琅。

    李琅夥同室韋人在雲州劫持公主,其目的便是為了藉機領出龍武大軍前去攻擊突厥王庭。」

    嵩陽老道瞅著皇帝臉色並沒有想像中的勃然大怒,稍稍鬆了一口氣,又輕聲說道,

    「李琅蒙騙陛下,罪責難恕。貧道失之查察,同樣罪責深重。」

    嵩陽老道這番話是按照事先跟賀知章商量好的計策說的。

    李琅拜訪賀府,把清江村村民流亡契丹的原因,以及整個回歸計劃的實施過程大略地跟賀知章說了一遍。並不顧賀知章的極度震駭,請求賀知章代他具表,將此事如實上奏皇帝。

    ……

    李琅身為從五品下的果毅都尉,是沒有資格給皇帝上表奏事的,也沒有資格位列朝班,在朝會上直接向皇帝奏言稟事,。

    何況,他繁體字認不全,毛筆字也寫不好。

    當然,給皇帝具表奏事的資格並不一定以官位品秩高低為準繩,還得看是什麼官。

    譬如,比李琅品秩更低的從七品上補闕官就不但可以給皇帝上奏折,而且還可以手執竹笏,步入朝堂,對皇上的決定提出不同意見,甚至可以經常陪侍皇帝,因而連封疆大臣得對小小的補闕官禮讓三分。

    不過,補闕官的奏折大都會被截留在中書省政事堂或內侍省,落入李林甫和高力士的手中。

    但身為秘書監的賀知章卻是不同。秘書監執掌大唐圖書典籍,有點類似後世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跟御史大夫、大理卿、國子祭酒、將作大匠等同屬從三品大員,那個後世很有名的日本人晁衡就曾官至秘書監。

    李林甫無權截留從三品大員直接給皇帝上具的奏折。

    在奏表中,李琅「先下手為強」,向皇帝如實言明了整個回歸計劃。

    奏表最後,李琅道明他跟全體清江村村民自知罪責深重,不求任何封賞,只求皇帝將准許他們回到中原落戶種田,田園桑麻,終老鄉里。

    不過,這個奏折裡面的內容充斥著太多的「欺君大罪」,如果皇帝遽然間看到奏表,必然是怒不可遏,甚至會在憤怒下作出不理性,對李琅極為不利的決定。

    李琅告辭後,賀知章覺得這個奏表對李琅風險極大,趕緊找來嵩陽老道,讓嵩陽老道設法在皇帝御覽奏表之前,先「打一個預防針」,讓皇帝的憤怒逐次釋放。

    就好像防洪一樣,堤壩陡然決堤,洪水突然傾瀉,必然釀成大災,。但如果事先建立大壩,引導洪水逐步下洩,就不一定會形成災難。

    為了保護李琅,賀知章此舉也算是老臣謀事,獨具匠心。

    ……

    皇帝雖說早就懷疑李琅,但聽了嵩陽老道這番話也不免吃了一驚,脫口道:

    「此事仙長如何得知?」

    嵩陽老道對皇帝此問早有應對,當下,他不緊不慢道:

    「貧道進宮前,剛聽秘書監賀老提及此事。李琅自知欺瞞聖上乃滔天大罪,整日惶恐不安,今日專程登門造訪曾與他有一面之緣的賀老,將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向賀老和盤托出,並央求賀老向陛下奏此事,企圖借此減輕罪責。

    貧道估摸著賀老的奏表此刻已經送抵政事堂,具體緣由詳見賀老奏表。」

    「來人。」

    皇帝聞言立即朝門外叫了一聲,一個小黃門應聲而入,

    「速去政事堂將秘書監賀監的奏表給朕調來。」

    ……

    奏章被展開,李隆基的視線掃過那一行行蒼勁的文字。

    「……三年歸夢,兩眼鄉愁。愁腸百轉,悔不當初。矗立南望,極目千里,消凝悵望,時時自語。清淚滿,蕭蕭華發盈頭……歲月如奔箭,屈指又一春,雁過寒雲草葉黃,愚人塞外盡思鄉……愁舊花濺淚,悔昔鳥驚心……

    馬嘶大漠明劍戟,誓斬樓蘭獻未央……浮人本是農桑客,只念春深欲種田,。」

    李琅求賀知章代呈皇帝的這份奏章的措辭似乎有些煽情。

    李琅重點強調清江村村民背井離鄉後對當年之事的深切悔恨,寄身塞外草原時的刻骨思鄉,以及誓用「斬樓蘭」的功勞獻於君王,以贖當年之罪,並明確表示別無他求,只想回到中原故國種田。

    奏章卻刻意淡化了當年違抗皇命,和現今大膽劫持靜和公主,擅自出擊突厥王庭的諸多欺君之罪。

    李琅這麼說,完全是出於自保。

    李琅總不能自己強調自己有罪吧,那不是沒事找抽嘛。

    當然,李琅之所以敢於向皇帝如實稟告回歸計劃,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有恃無恐。

    李琅幾乎可以肯定,以他攻滅後突厥的顯著功勞,皇帝即使不封賞他,至少也不會殺他。

    因為皇帝應該十分清楚:殺害一個剛剛立下汗馬功勞、聲名傳遍京畿地區的功臣,會嚴重影響他的道德聲譽,讓邊關將士和士民百姓寒心,進而危及他的統治根基。

    何況,李隆基是一個非常在乎聲名的皇帝,「德加於百姓,化覃於四海」,他大張旗鼓地封禪泰山,並在泰山上留下了巨大的摩崖石刻——《紀泰山銘》就是明證。

    不過,皇帝不殺李琅,卻有可能會無視清江村流亡村民的正當要求,甚至不但不許流亡村民回鄉,反而要求契丹人出面,由契丹汗帳出兵殺死這些村民。

    為了皇家的利益和尊嚴,不能排除皇帝會這麼做。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李琅並沒讓清江村村民隨同他一起回京,反而讓他們背著李居柏趕著牛羊全部北遷入室韋塞曷支部,讓他們預先離開契丹人的地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