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內容提要·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厂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于工人解放事業的光明大道。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后就在工厂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怀敬慕。
  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极領導這場斗爭。但因當時群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后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游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樣”。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气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爾因領導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气吞聲的人。丈夫死后,當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親為了搭救儿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游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巴維爾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党。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于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滅的。”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