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她過去很坏……一向如此。他們常在第五大道旅館見面。”
  我又得回到我母親說過的那句話上——從故事一開始就說的那句話。我當時將話題岔開了一會儿,是為了更逼真地勾畫出一幅利齊·黑茲爾迪安憂慮不安并令人感動的形象。那副形象,是我將孩提時對她的一瞥在腦海中的記憶,同后來收集起來的點點滴滴拼在一起而形成的。
  當我的母親說出譴責她那些話時,我已是二十一歲的小伙子了。當時,我剛從哈佛大學畢業,又回到了紐約的家中。在此之前,我已經很久沒有听人說起黑茲爾迪安夫人了。在此期間,我大部分的時間都离家在外,上中學,讀哈佛。在假期里談論她,似乎不是個合适的話題,尤其當我的姐妹們走近桌旁時,更是如此。
  無論怎么說,我對曾耳聞到的關于她的一切早已忘記了。可就在我回來的那天晚上,我的堂兄休伯特·韋森突然建議我們跟她一塊儿去听歌劇。休伯特·韋森當時正是尼克波克俱樂部的台柱子,是評論世界大事的最高權威。
  “黑茲爾迪安夫人?可是我不認識她啊,她會怎么想呢?”
  “沒關系。走吧。她是我所認識的最歡快的女人。看完戲后我們要跟她一起到她家去,共進晚餐——那是我所見過的歡聲笑語最多的房子。”休伯特有點難為情地抽動了一下胡子。
  我們當時正在尼克波克吃飯,我也剛剛被選入這個俱樂部。我們快要喝完的那瓶波米利酒使我不禁想到,對于兩個世間奇男子來說,沒有比跟一個歡快的女人在包廂里共度良辰更妙的事了。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用胡子在空中畫了個圈,學著他剛才的樣子仔細地用大衣袖子在絲帽周圍擦了擦,便跟著他去了。
  但是一走進黑茲爾迪安夫人的包廂,我完全成了一個大男孩;像過去看望体伯特那樣滿臉通紅,忘記了可以翹動的胡子,不住地敲著挂在衣架上的帽子,熱情地拾起并非她掉到地上的一張節目單。
  她真是太可愛了一一二叫人無法抗拒的可愛。此刻我被這不加粉飾的美麗所傾倒。她相貌平常,外形一般,佯裝歡快,透著一層玫瑰色面紗般的青春气息和勃勃興致。這一份美麗恰到好處,丰富生動,無与倫比——只是從中透露出一絲倦意。當我第一次瞥見這超凡脫俗,難以捉摸的美麗誘惑時吃了一惊。真美!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女人?她們用不著害怕皺紋爬上眼角,當面容蒼白時反而更加動人,任一兩根銀絲在濃密的黑發中熠熠生輝,當她們談笑風生間,眼睛還不住地轉動,暗送秋波?沒有一個年輕男子還能一直穩若泰山!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溫暖無比的保育室,然而在這粉紅色的幃帳里布滿了危險和誘惑。
  第二天我的一個妹妹問我昨天晚上去了哪里,我長長地舒了口气說:“和黑茲爾迪安夫人——去听歌劇了。”母親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卻一言不發。等保姆把姑娘們一一打發走后,她才咬著嘴唇問我:“是休伯特·韋森帶你到黑茲爾迪安夫人的包廂去了?”
  “是的。”
  “啊,年輕人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听說休伯特還是那么昏頭昏腦,薩比娜不讓他和萊曼家的小女儿結婚,看來她是對的。可要記著不許在你妹妹面前提起黑茲爾迪安夫人……他們都說她丈夫被蒙在鼓里——我想如果她丈夫真的知道這事,她也絕不可能得到老處女塞西里婭·溫特的一個子儿。”就在那天我母親才提起亨利·普萊斯特的名字,說出了關于第五大道旅館的那句話,這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時的回憶。
  在她的面紗落下的一剎那,我看見那張臉上有一雙毫無遮掩的眼睛,微微地露出僵冷的微笑。我感到一陣刺痛穿透馬夾,直抵我的心里,靈魂禁不住一陣震顫。与此同時,”我盡力將以前的那張雖顯得痛苦但卻嬌美清澈的面龐同休伯特口口聲聲說是“我見過的最可愛的女人”的這張滿臉笑容的面孔聯系起來。
  我習慣休伯特千篇一律地使用那么一個形容詞,也不想從文學的含義去找尋黑茲爾迪安的歡快可愛之處。萍水相逢這樣一個女人并且墜入愛河,這個形容詞對她來說确實再也合适不過了。然而,當我將她一前一后的兩副面孔作了一番比較后,便對從年輕到成熟這一漫長的階段或許會發生些什么事有了初步的影響。我這才意識到我在這神秘的旅行中走過的路是多么短。如果她能帶我同行該多好啊!
  對于母親的評頭論足我也并非毫無准備。當我們走進黑茲爾迪安夫人的包廂時,里面沒有別的女人。整個晚上沒有一個人來過她那儿,但她并沒有對此作任何解釋。在我年輕的時候,紐約人個個都清楚人們會怎樣看待一個“獨自听歌劇”的女人。如桌說黑茲爾迪安夫人還沒有被公開歸入惹人注目的法妮‘林那一類職業人士中,那是出于對她的社會出身的尊重。紐約人不愿將這兩种東西相提并論。盡管當時我很年輕,但我懂得那條社會法則。那天晚上歌劇散場之前,我已經猜到盡管人們并不忌諱在別的女人面前提及黑茲爾迪安夫人,但她并不是其他女人拜訪的對象,因而我便大著膽提起了她。
  在劇場,沒有一位女士和黑茲爾迪安夫人一起公開亮相,但也有一兩位女士赶來參加了休伯特宣布的那個開心的晚餐會。這种消遣娛樂給大家帶來的歡愉,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能上邊吃著芹菜烤鴨,喝著上等的香檳,一邊還可以相互善意地插科打諢。后來在她家里,我也遇到過這几位女士。在社交圈里,她們可是比女主人年輕得多。這些俗艷的女人,厭倦了單調乏味的奢華,渴望隨心所欲地享受一番快樂:抽煙、閒談,并且在深夜時分由當時在場的年輕男子相伴著驅車回家。然而在紐約,這樣行為大膽的人确實是屈指可數的,他們看上去不同尋常還有點鬼鬼祟祟。黑茲爾迪安夫人結交的大都是些男人,他們年齡不一,有与她年齡相仿的已經謝頂或是華發叢生的人,也有和休伯特一樣風華正茂的青年以及像我這樣初出茅廬的小字輩們。
  在她的小圈子里,高貴禮儀之風依舊盛行。那并不是會使剛剛改變了身份的下等人感覺壓抑的那种体面,而是由一個厭煩社交困,除了親朋好友外一律謝客的杰出女人所創造的輕松气氛。在利齊·黑茲爾迪安家里,人們總覺得下一回報客時可能會听到他們的祖母和姨媽的名字,然而卻很高興這一情況不會出現。
  此類人家的气氛中有什么東西竟使那些過分講究,富于幻想的青年們心迷神往呢?只有“那些女人們”(別人這樣稱呼她們)才懂得如何為尷尬的局面解圍,怎樣接待熟客,并且對于吹噓自己見多識廣的那些人付之一笑,然而又能使所有的人都盡顯個人本色,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不同尋常的气氛讓人一進門就能感覺到。她們花瓶里的花与眾不同,落地燈和安樂椅被更加巧妙地擺放在一起,書桌上的書籍都是人們特別渴望擁有的。女人的万种風情不在于穿著打扮,而在于起居室的裝飾藝術。在這方面黑茲”爾迪安夫人技壓群雄。
  我曾談起過書。在那時,不管房子里還有多少其它美好的東西,書籍總是令我著迷。記得第一次共進“美妙的晚餐”的那個晚上,看到客廳的一面牆被擺滿了書籍的書架堵了個嚴嚴實實,真叫我大吃一惊,停住了腳步。真不簡單啊,那么說,這位女神還讀書?在那些方面她也能給人做伴?毫無疑問能給人以指導?我的心激烈地跳動著……
  但是我很快便了解到利齊·黑茲爾迪安并不讀書。連最新最時髦的奧維達的小說她也只是懶洋洋地翻了几頁而已。我記得在她桌上的那本馬洛克的“新共和國”几周也沒有人碰它一下。這一發現并沒有花費我太多的功夫。就在我隨后一次去拜訪她時,她見我面對琳琅滿目的書籍露出的一臉惊异便微笑著,臉有點儿泛紅,坦誠地說道:“不,我不看書。我曾嘗試過——也努力過——可是一看到印刷的字体就犯困,甚至連看小說也是這樣——”“它們”是英國詩歌的瑰寶,是英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歷史、評論以及書信精選——我知道她會講這几种語言——這些書一看就是由一位聰明睿智,知識淵博的讀書人所收集。當時沒有別人在場。黑茲爾迪安夫人壓低聲音繼續說:“我只留下了一部分他最喜歡的書——你明白吧,我的丈夫。查爾斯·黑茲爾迪安的名字第一次在我倆談話中被提起,我當時一定惊得滿臉通紅。我原以為像她這樣的女人總是避而不談她們的丈夫。可是她仍舊充滿希望,謙和地看著我,似乎還有什么話想要對我說,并且滿心希望我能夠理解。
  “他是個了不起的讀書人,是個好學者。他曾一再勸我讀點書,想和我分享一切。我也的确喜歡詩——一些詩——當他大聲給我朗誦時,他死后我想:“今后還有他那些書,我可以重新去讀那些書——在書中我會找到他的。我曾經努力過——嘔,非常用心地努力過,然而卻毫無用處——它們都已失去了意義……像大多數事情那樣。”她站起身,點燃一支香煙,把一根干柴又推回到壁爐邊。我感到她在等我開口。假如生活已教給我如何回答,那么她的經歷中還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東西呢?可我當時真是年輕幼稚,怎么也搞不明白。多么奇怪喲!我一直在同情的這個遭遇了不幸婚姻,因而似乎可以名正言順地四處尋求安慰的女人,竟然會用這樣一下往情深的口气談論她的丈夫!當時她一開口,我便發覺她的語气并非做作。人際關系竟如此复雜——或者說混亂,這真把我給弄糊涂了。我就像一個小學生面對突然提出的無法回答的難題那樣,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我的那种想法還沒有完全成形,她就已經看穿了我的內心世界。她的嘴角掠過一絲凄慘,但很快又高興地繼續說話了:“順便問一句,你今晚有事嗎?跟你堂兄休伯特或者其他一兩個人去看《黑色手杖》怎么樣?我有個包廂。”
  她那次坦率直言之后不久,我不得不承認她對閱讀不感興趣,黑茲爾迪安夫人的魅力就在于她擺脫了女人們的矯柔造作。在她身上美的真諦在于她那份真誠,在于她能既謙虛而又大膽地評析自己的优缺點。我從未碰到有哪個女人具有她這樣的真誠。她早早闖進我的視野,帶著那樣的容貌和語調。這使我在以后的年月里擺脫了俗艷女人的种种圈套。
  然而在我明白這一切,或者想到愛上利齊·黑茲爾迪安對我將意味著什么之前,我已經不知不覺,糊里糊涂地墜入情网。從以后的年月來看,這段經歷結果只是我們之間長期的友誼中的一段小插曲。如果我在這里提到它,也只能說明我那位可怜的朋友;的另一個才能。她讀不懂書,但卻能理解別人的心思。她開玩笑似的向我投來同情的目光,而我當時思緒紛亂,竟全然不知。
  這一幕幕的往事好像昨天發生的一樣,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倆正坐在她家的客廳里,在冬日的黃昏中烤著爐火。當我們倆真誠友好的交談自然而然地陷入了相互默契理解的沉默之中時,我們之間已經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友誼——跟她在一起,這并不難。她拿起晚報,而我在一旁默默地凝視著余火。我注意到,在我和爐火之間,一只小巧玲瓏的腳剛好從她的裙子下面露出來,不停地晃來晃去,似乎要將她的一切都包容在腳背的彈跳之中……
  “呃,”她叫道,“可怜的亨利·普萊斯特——”她放下報紙說:“他妻子死了——可怜的人,”說得那么簡簡單單。
  血流一下子沖上我的腦門,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她提到了他的名字——最終提到了他,那個膽小怯懦的情人,那個讓她“蒙羞”的男人!我攥緊拳頭,假如他走進這個屋子。我這雙拳頭一定會落到他的致命處……
  稍過了一會儿,我又因為不能理解而感到惱火,失望;我太年輕,太沒經驗。這個女人談起受她蒙蔽的丈夫時那么溫柔,而說起她那三心二意的情人時竟然如此富有同情心!不論對誰她都表現得那么自然,這副不偏不倚的仁愛似乎不是她故作姿態而裝出來的,而是生活教訓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他已經結婚了。”我從牙縫里擠出這么一句怒气沖沖的話。
  她有點漫不經心,在思考著什么。“結婚?呃,是啊。是什么時候?那年……”她的聲音又低了下去,“我丈夫死后,他就和一個性格文靜的表妹結了婚。我想她一直深愛著他,后來生了兩個男孩——你認識他嗎?”她突然問我。
  我用勁儿點了點頭。
  “人們一直認為他不會結婚——他自己也常這么說。”她還是那么漫不經心。
  我大聲叫道:“這個卑鄙小人!”
  “哦,”她大聲哼了一聲。我突然站起身看著她,我們的目光相遇了。她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含著責備又透著一份理解。我們坐下來默默地注視著對方。兩顆淚珠挂在她的睫毛上,又慢慢地順著面頰滑下,我仍然定定地望著她,感到有點羞愧。過了一會儿,我站起身掏出手帕,好像触摸神像那樣小心翼翼,抖抖索索地將她臉上的淚水拭去。
  我這般努力卻未奏效。又有一次,她故意努力使我們之間保持相當的距离。(她后來告訴我)她早已厭倦這种游戲,不想弄得一個孩子昏頭昏腦。然而她的确渴望得到我的同情,心情非常急切。在她所喚起的紛繁复雜的情感之中,她使我明白了她一直渴望相互理解意義上的這种同情。“但那時”,她坦率地說:“我對此一點把握都沒有,因為我從來沒有給別人講過我的往事。我只是認為這种調情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得不到同情,那是他們的錯而不是我的錯……”她半帶勉強地笑了笑。我的胸脯劇烈地一起一伏,承認了愛情和同情的區別。“現在我想告訴你——”她開始說。
  我曾說過我對黑茲爾迪安夫人的愛只是我們長久友誼中的一段小插曲。處于我這樣的年齡,這一切不可避免。“更新鮮的面孔”很快出現了,在她的映襯下,我才發現我的老友已經人到中年,灰白的頭發,呆板的笑容,還有一雙著了魔似的眼睛。但就在我第一次迸發出激情時,她講述了自己的經歷。當這份激情漸漸地平息下來,在下午長時間的促膝交談中,我仔細地聆听,揣摩判斷著她的話語,發現每個細節都符合她先前的形象。
  我的机會本來很多。因為她一旦向我講述了她過去的那段經歷之后,總渴望給我多講几遍。她總是渴望卸掉過去的包袱,總是覺得有必要解釋說明——她一旦沉迷于對這兩种渴望的滿足,這种滿足便成了她空虛生活中的最大享受。從丈夫死的那天起,她在情感上就一直那么空虛,就好像一個破廟的守護人可能會不斷地打掃,看管這個神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一樣。這份責任盡到之后,她便沒有其它事情可做了。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或者說是件极糟糕的事,隨你怎么說。她做得那么大膽,然而她身上沒有任何東西能讓她獲得英雄的地位。她的品位,興趣以及可以想象得出的職業,老實說都屬于中等的家庭婦女水平。她不知道如何創造与那個前所未有的沖動相一致的內心世界。
  丈夫死后不久,她的一個堂妹,就是我母親提到過的那個塞西莉亞·溫特也死了。給黑茲爾迪安夫人留下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財產。一兩年后,八十年代的紐約不動產業發生的變化使查爾斯·黑茲爾迪安的那些小小產業价值倍增。他留給妻子的財產价值也在二倍,三倍地翻番。几年的寡居生活后,她發現,有了這筆收入,要過上她丈夫曾經賣命要為她創造的奢華生活真是綽綽有余。當一切誘惑的危險過去之后,她再也不會受到任何誘惑的威脅了,這真是對她命運的絕妙諷刺,因為我堅信,她絕不會為了得到這樣的奢華供自己享用而再向任何男人伸出哪怕是一根指頭,但如果她不是愛財如命,只為金錢本身活著的話,她就會得益于它——它的幫助遠遠超乎想象——它能給她減輕孤獨,填補空虛,排遣心煩意亂的力量。如果不這樣,她就越來越活不下去了。
  她來到這個世界上似乎就是為了取悅男人,叫他們痴迷的。然而丈夫卻死了,該做的犧牲也完成了。我肯定她一定更愿意把自己封閉在孤獨的世界里,大部分的時間以沉思默想,做做日常事務來打發消磨……然而她打算做些什么呢?以前除了她舉止优雅外,從來也沒有學到其它的謀生手段。除了打牌,聊天,听歌劇外,她再也不知道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填補空虛的生活。親近她的男人中間沒有一個敢越雷池一步,超越她曾為我設置的那條友誼的界限。對此我深信不疑。她并沒因為要讓別人替代亨利·普萊斯特而把他關在門外。一想到這儿,她的臉就變得煞白。但是她問我還有什么可做的事情,什么?日子總還得過,她郁郁寡歡,已經不可救藥了。
  她就這樣孤孤單單地過著冷冷清清的生活,她就這樣過著遠离我們大家的生活。她盡管非常需要我們,內心里忠實于她的那一崇高沖動,然而卻無力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因而,自從她不再值得社會譴責的那一刻起,她發現自己就被社會所拋棄,成了一個僅僅以丰盛晚餐而出名的“放蕩”的寡婦。
  她所遭遇的种种苦境使我大惑不解。我常常納悶,在她的一生中,她還能做些什么呢?我周圍這些漸漸長大的年輕女人當中,誰也想象不出這位七十年代的漂亮女人的無助、無能。她沒有錢,沒有工作,似乎只為取悅別人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于自己如何去努力謀生她一竅不通,沒有一個能理解這些。只有婚姻才能使這樣的女孩擺脫饑餓,要不然除非是偶遇一位老太太要她遛狗或是讓她大聲朗誦經文給她听。甚至連在扇子上畫野玫瑰,給像片涂色變成小畫像,或者給幸運的朋友做燈罩,裝飾帽子這樣一些女性開始獨立時常做的零活也從來沒有過。令我母親那代人不可思議的是,得不到財產的女人只有嫁一個丈夫后,才能接受親戚的資助;而且有了丈夫,她就應該幫他掙錢謀生,這就更加令她不可思議了。過去紐約的這些自給自足的小圈子雖然沒有創造過什么財富,卻對貧窮厭惡之极,連想都不想一下。
  盡管在膚淺的觀察者眼里,她的日常生活似乎与人們對她的評价不符,但這一切都對可怜的利齊·黑茲爾迪安有利。她除了用對丈夫不忠的辦法讓丈夫平安地度過余生之外,別無他法。但是一旦他死了,使用規行矩步的生活來抵償背叛丈夫的罪責。她這樣做,無需任何回報,只求內心的滿足。隨著她年事漸高,朋友們天各一方,結婚的結婚,或者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漸漸疏遠,她那空蕩蕩的圈子里補充了一些下等人。在她的客廳里,可以見到愚蠢的男人、普通的男人以及一些很明顯是因為無處可去才上她家并希望借她向社會上層爬的男人。她意識到這种不同之處——無論什么時候當我發現新來的客人坐在她的搖椅里,她的眼睛就這樣告訴我。然而卻從未用語言、手勢承認過這一點。她曾經對我說:“你也看得出這儿比過去無聊多了,也許這是我的錯。我更清楚如何讓老友出來。”又有一天,她對我說:“你在這儿碰到的人都是出于友善而來的。我這么大年紀,其它的什么事也都不在乎了。”她就說了這些。
  她比以前更加頻繁地出入劇院,并盡可能地給朋友慷慨的幫助。為了使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她又生出了一些額外的事給自己做,提供一些別人并不需要的幫助,反而使人們感到煩惱。盡管她机智非凡,但卻常常陷于一种异常孤獨的殷勤狀態。在小型的晚餐會上她擺出精美的花朵,端上新奇美味的食物,常常叫我們大吃一惊。客人們的身份越來越低下,而香煙和香模的檔次卻起來越高,有時候當最后一批無聊的客人紛紛走散,我常常見她坐在一片狼籍之中,周圍滿是亂扔的煙灰缸和空酒瓶,轉身偷眼望著自己在鏡中的模樣,憔悴的雙眼似乎在問:“即使是這樣的場景明天還會有嗎?”
  我不愿意就此擱筆。最后一次見她的情景更令人滿意。我出外遠行了一年,回來的那天,我在俱樂部碰到休伯特·韋森。他一副自高自大并且老于世故的樣子。他把我拉到一邊,臉一下子變得通紅,謹慎地回頭向四處看了看說。“你見過我們的老朋友黑茲爾迪安夫人了嗎?听人說她病了。”
  我正准備接受“听說”這樣的措辭,可隨后,我想起在我离家出外的這段日子里休伯特結了婚。他這么小心謹慎或許是一個新的進步吧。我赶快到黑茲爾迪安家,令我吃惊的是,在門前的台階上我碰到了一位天主教教士,他神情嚴肅地看了看我,鞠了一躬便走出去了。
  我沒有想到竟碰到了他,因為我的老朋友從來也沒有在我面前提起宗教方面的話題。盡管她常對我說,在她小時候,也像許許多多成人那樣被溫特先生的雄辯口才所深深吸引,但人們猜想她父親的一生經歷早已動搖了她心中早先留下的任何信仰。此時,我一看到她,就立即明白了。她病得厲害,很明顯已在彌留之際。在生命的盡頭,并不總是善待過她的命運之神,給了她所需要的安慰。是不是她身上遺傳下來的朦朧的宗教感情被喚醒了?她是不是想起了父親在經歷了長期漂泊不定的理智和道德生活之后,最終還是在那幫古老的信徒中間找到了安宁?到底是不是這樣,我根本無從知曉——或許連她自己都不清楚。
  然而她知道她找到了自己渴求的東西。最后她能談及查爾斯了,能承認自己的罪過,她應該得到饒恕。紙牌,晚餐,閒談這些消遣方式都已成為過去。那么老天還會賜給她什么來排遣心中的寂寞?從此之后,她的所有生活內容都在為那每天一個鐘頭的忏悔和慰藉而做准備。這個仁慈的來客,對她了如指掌。他能給她講些与查爾斯有關的事情:他在哪儿,他感覺怎么樣,如何每日都給他以精心的關注,當一切雜念都被排除之后,她才有希望最終与他會合。教士解釋說,天堂之路總是顯得很平常。在她日漸衰竭的那几周,我每一次去看她時,見她一次比一次更像一個歸心似箭的游子,微笑著等待上帝對她的召喚。房間里似乎再也沒有孤獨感了,時日也不顯得那么難熬。有人已經幫她從她過去曾嘗試著讀了好几次但總也讀不下去的那些書中找出了兩三本書(她總是將它們放在床頭),書中有來自查爾斯在等待她的那個世界的信息。
  得到了這樣的幫助和指引,有一天她去見他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